“第一”這個詞是不太敢隨便用的,特別是在將星璀璨的中國軍事戰(zhàn)爭史上,孫武、吳起、白起、韓信、王翦、衛(wèi)青、霍去病、李靖、岳飛、徐達等眾多名將,都以其絕頂武略和煌煌戰(zhàn)功名垂青史。相比較他們而言,南梁陳慶之就顯得名不見經(jīng)傳,知名度遜色很多。
但只要我們翻翻史書,對南梁陳慶之關(guān)注一下,都會被他創(chuàng)造的軍事奇跡震驚不已,繼而萌發(fā)出“這是真的嗎?”的巨大疑問。如果史書記載無虛,中國第一傳奇名將的桂冠,陳慶之受之無愧!
陳慶之是今天的江蘇宜興人,從小就是梁武帝蕭衍的跟班,把蕭衍伺候得挺舒服。當時圍棋在南朝很盛行,蕭衍是個十足的棋迷,勁頭起來常常通宵下棋,身邊人能陪到底的不多,陳慶之就是其中之一。就因為這個緣故,蕭衍覺得陳慶之腦子靈光,身體又好,所以對他很器重。等到蕭衍代齊登基為帝后,就封陳慶之做了梁朝主書,是個文官差事。
一直到41歲的時候,陳慶之才逮到機會在戰(zhàn)場上發(fā)光。公元525年,北魏和南梁為爭奪徐州展開會戰(zhàn),陳慶之率領(lǐng)兩千人馬與魏軍兩萬人對峙。他絲毫不懼,集中優(yōu)勢兵力硬闖敵陣,竟使魏軍“一鼓便潰”。雖然初戰(zhàn)告捷,但令人想不到的是,南梁大軍主帥蕭綜竟然在一天夜里把大軍丟下,孤身一人投降了魏軍。梁軍為此軍心大亂,被魏軍打的潰不成軍,損失慘重,只有陳慶之率領(lǐng)手下的兵馬成功突圍。在這場首秀戰(zhàn)中,陳慶之顯露出了過人的軍事才能。
但這些戰(zhàn)事跟后面的相比,簡直就是毛毛雨,不值一提。公元528年,北魏皇室內(nèi)訌,軍閥爾朱榮淹死胡太后和幼帝元釗,發(fā)動"河陰之變",殘殺北魏王公百官兩千多人。北海王元顥僥幸逃脫,投奔到南梁。梁武帝蕭衍決定扶持元顥,就命陳慶之護衛(wèi)元顥回到洛陽稱帝。
這道命令看起來很荒謬,一般人看來基本是皇帝讓陳慶之去送死。洛陽是北魏的都城,沿途重重關(guān)口,重兵把守,怎么可能讓你輕易攻取?陳慶之雖然也覺得皇帝的主意有點餿,但習(xí)慣聽皇帝話的他還是接受了。于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戰(zhàn)爭奇跡出現(xiàn)了。
當時陳慶之手下只有七千騎兵,因為都穿白袍,所以被稱為白袍軍。而魏國境內(nèi)兵力此時差不多近百萬,以七千對百萬,簡直就是老鼠撼大象,不夠給人添牙縫的。但陳慶之不管這些,帶著他的七千騎兵,從梁國邊境開始,在北魏領(lǐng)土境內(nèi),前前后后轉(zhuǎn)戰(zhàn)了140多天,這期間水戰(zhàn)、陸戰(zhàn)、高山戰(zhàn)、城市攻堅戰(zhàn)都打過,遭遇了47次激烈戰(zhàn)斗,攻下了32座城,總共消滅魏軍10多萬,擊潰30萬!
面對神魔一般的陳慶之軍隊,北魏民間有民謠說:“名軍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 ”北魏將領(lǐng)聞風(fēng)而逃,連都城洛陽都不守了,丟下就跑,使洛陽變成了一座空城。更讓人吃驚的是,陳慶之率領(lǐng)的七千騎兵占領(lǐng)洛陽后幾乎沒有損傷!
陳慶之在洛陽呆了足足65天,真夠神勇的!后來因為是孤軍深入,只好向南撤退。爾朱榮認為有機可乘,就率了30萬大軍追擊,與陳慶之先后進行了11次會戰(zhàn),然而每次會戰(zhàn)都被陳慶之擊退,實在讓人不敢相信。因為爾朱榮也是用兵奇才,當年曾用七千騎兵大破葛榮的30萬大軍!這奇才對奇才,看來還是陳慶之略勝一籌。等陳慶之擺脫追擊回到建康時,七千騎兵還剩下了一半。
陳慶之的這段北魏境中行,堪稱完成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wù),創(chuàng)造了一個奇跡中的奇跡,讓后人很容易把他聯(lián)想成一個威武雄壯、武藝高強的英武將軍。但《梁書》說陳慶之“射不穿札,馬非所便”,意思是“射箭射不穿小木片,騎馬也不擅長”。就如此一人,能創(chuàng)下如此輝煌、令人不可思議的戰(zhàn)績,確實極富傳奇色彩。
從這個角度講,稱陳慶之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傳奇名將也算說的過去。
1. 《“陳慶之字子云”閱讀答案及譯文》古詩原文及翻譯 作者: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題。
(18分)陳慶之字子云,義興國山人也。幼隨從梁武帝。
帝性好棋,每從夜至旦不輟,等輩皆寐,唯慶之不寢,聞呼即至,甚見親賞。從平建鄴,稍為主書,散財聚士,恒思立效。
除奉朝請。普通七年,安西將軍元樹出征壽春,除慶之假節(jié)、總知軍事。
魏豫州刺史李憲遣其子長鈞別筑兩城相拒,慶之攻拔之,憲力屈遂降,慶之入據(jù)其城。大通元年,隸領(lǐng)軍曹仲宗伐渦陽,魏遣常山王元昭等來援,前軍至駝澗,去渦陽四十里。
韋放曰:“賊鋒必是輕銳,戰(zhàn)捷不足為功;如不利,沮我軍勢.不如勿擊?!睉c之曰:“魏人遠來,皆已疲倦,須挫其氣,必?zé)o不敗之理。”
于是與麾下五百騎奔擊,破其前軍,魏人震恐。慶之還共諸將連營西進,據(jù)渦陽城,與魏相持,自春至冬,各數(shù)十百戰(zhàn)。
師老氣衰,魏之援兵復(fù)欲筑壘于軍后。 仲宗等恐腹背受敵,謀退。
慶之杖節(jié)軍門,曰:“須虜圍合,然后與戰(zhàn);若欲班師,慶之別有密敕?!敝僮趬哑溆?,乃從之。
魏人掎角作十三城,慶之陷其四壘。九城兵甲猶盛,乃陳其俘馘,鼓噪攻之,遂奔潰,斬獲略盡,渦水咽流。
詔以渦陽之地置西徐州。眾軍乘勝前頓城父。
武帝嘉焉,手詔慰勉之。中大通二年,除南北司二州刺史,加都督。
慶之至鎮(zhèn),遂圍縣瓠,破魏潁州刺史婁起、揚州刺史是云寶于溱水。又破行臺孫騰、豫州刺史堯雄、梁州刺史司馬恭于楚城。
罷義陽鎮(zhèn)兵,停水陸轉(zhuǎn)運,江湘諸州并得休息。開田六千頃,二年之后,倉廩充實。
又表省南司州,復(fù)安陸郡,置上明郡。大同二年,魏遣將侯景攻下楚州,執(zhí)刺史桓和。
景仍進軍淮上,慶之破之。時大寒雪,景棄輜重走。
是歲豫州饑,慶之開倉振給,多所全濟。州人李升等八百人表求樹碑頌德,詔許焉。
五年卒,謚曰武。慶之性祗慎,每奉詔敕,必洗沐拜受。
儉素不衣紈綺,不好絲竹。射 *** 札,馬非所便,而善撫軍士,能得其死力。
(選自《南史》,有刪節(jié))1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從平建鄴,稍為主書 稍:逐漸B.仲宗壯其計 壯:佩服C.乃陳其俘馘 陳:陳述D.慶之開倉振給 振:通“賑”,救濟1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3分)A、聞呼即至,甚見親賞。 信義安所見乎?B、慶之入據(jù)其城。
京師學(xué)者咸怪其無征。C、須虜圍合,然后與戰(zhàn)。
張勝許之,以貨物與常。D、射 *** 札,馬非所便,而善撫軍士,能得其死力。
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16、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陳慶之年輕時候曾是梁武帝的侍從,因為忠心事主,經(jīng)常得到贊賞,后從軍,逐漸得到提拔。
B.陳慶之膽識過人,他曾親自統(tǒng)領(lǐng)大軍攻克渦陽。在與北魏軍的對峙中,歷經(jīng)數(shù)十上百次的戰(zhàn)斗,最終憑借勇氣大獲全勝。
C.陳慶之在楚城擊敗北魏軍隊后,推行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屯田開荒,發(fā)展生產(chǎn),積蓄了很多糧食。 D.陳慶之為人謹慎,生活儉樸,即使身居高位,仍謙恭有禮,士卒都樂于為其拼死效力。
17、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9分)(1)賊鋒必是輕銳,戰(zhàn)捷不足為功;如不利,沮我軍勢.不如勿擊。 (5分)(2)州人李升等八百人表求樹碑頌德,詔許焉。
(4分)。
2. 翻譯一篇文言文陳慶之字子云,義興國山人也幼從梁武帝大通元年, 出自《南史》 陳慶之,字子云,是義興國山人,早年擔任梁武帝的隨從。
大通元年,陳慶之隸屬領(lǐng)軍曹仲宗討伐渦陽。魏派遣常山王云昭等前來援助,前軍到了駝澗,離渦陽四十里。
韋放說:“敵人的先鋒一定是輕裝的精銳部隊,勝了它不能算是什么功勞;如果失利會挫傷我軍威勢,不如不打。 ”慶之說:“魏人遠道而來,都已經(jīng)很疲憊,必須挫敗他們的士氣。
他們沒有不敗的道理?!标悜c之便與部下五百騎兵快馬往前攻擊,攻破魏軍前鋒,魏人驚恐。
陳慶之回營后又與諸將一起連營往西進擊。憑借著渦陽城與魏軍對抗,從春到冬,經(jīng)過了數(shù)百次戰(zhàn)役,部隊疲憊士氣衰落,魏援兵又要在軍營之后筑堡壘,曹仲宗等怕腹背受敵,謀劃著退兵。
陳慶之在軍門前手持符節(jié)說:“要等人包圍好了,然后再和他們交戰(zhàn)。如果要班師后撤,我陳慶之還另外得了皇帝的密令?!?/p>
曹仲康佩服他的計謀,因而聽從了。魏人筑掎角形十三城壘,陳慶之攻破其中四座,另外九座城壘里的武器裝備還很強大,于是把俘虜?shù)亩潢惲谐鰜?,鼓噪而攻,魏軍崩潰,幾乎全部被斬被俘,渦水也為之不流。
下詔在渦陽地區(qū)設(shè)置西徐州,各路大軍乘勝進駐城父,武帝加以表彰,親筆下詔慰問勉勵。 大通初年,魏北海王元顥前來降附,武帝授陳慶之以假節(jié)、飆勇將軍,命令他送元顥還魏,元顥在渙水即魏帝號。
授任陳慶之前軍大都督。從?縣進發(fā),直抵睢陽。
魏將丘大千有兵七萬人,分筑九壘抵御,陳慶之從早晨開始到下午申時,攻陷了其中的三個,丘大千才投降。 這時魏王元暉業(yè)率領(lǐng)兩萬羽林軍救搖動梁、宋,進駐考城,陳慶之攻陷考城,擒住了元暉業(yè),仍然往大梁而去,元顥提升陳慶之為徐州刺史、武都郡王,繼續(xù)率軍西行。
3. 魏徵傳.八下語文文言文閱讀答案 2008年鎮(zhèn)江市【甲】鄒忌修八尺有余,鄒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fù)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選自《鄒忌諷齊王納諫》)【乙】太宗新即位,勵精(①)政道(②),數(shù)引征入臥內(nèi),訪以得失.征雅(③)有經(jīng)(④)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太宗與之言,未嘗不欣然納受.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無不言.太宗嘗勞(⑤)之曰:“卿所陳諫,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誠奉國,何能若是?”(選自《舊唐書· 魏征傳》 )【注釋】①勵精:振奮精神,.致力于某種事業(yè)或工作.② 政道:施政的方略.③雅:素來 ④經(jīng):治理⑤勞:慰勞13.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4 分)( l)孰視之( )( 2)皆以美于徐公( ) (3)王之蔽甚矣( )(4)思竭其用 ( )14.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2 分)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譯文:15.對兩位君主納諫時的描寫,【甲】文是“王曰:‘善.’”【 乙】 文中與這句話相對應(yīng)的是. ( 2 分)16.鄒忌和魏征作為大臣,向齊威王和太宗進諫的方式有什么不同?(3分)答:17.魏征去世后,唐太宗為什么會發(fā)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沒,朕亡一鏡矣”的感概?( 2 分)答:13.( 4 分)( 1 )同“熟”,仔細 (2 )認為 (3 )受蒙蔽 (4 )完,盡(答對一個給l 分)14 .( 2 分)我的妻子認為我漂亮,是偏愛我.( “美”“私”等關(guān)鍵詞的翻譯,錯一個扣l 分)15.(2分)(太宗與之言,)未嘗不欣然納受(答“欣然”亦可)16.(3 分)不設(shè)統(tǒng)一答案.示例:鄒忌向齊王進諫時,善于借助生活中的小事,采用設(shè)喻、暗示等委婉講道理;而魏征向唐太宗進諫時,盡其所能,知無不言,無所顧忌.(要點:①設(shè)喻、暗示或委婉,得2分.②盡其所能,知無不言,無所顧忌.或“敢于直諫”得1分.意思對即可)17. ( 2 分)不設(shè)統(tǒng)一答案.示例:唐太宗非常思念和感激魏征,因為魏征不僅有才能,而且很正直,敢于講真話,是忠臣、賢臣,所以盡管有時說些逆耳忠言,也能深得胸襟開闊的唐太宗的器重和厚愛.(要點:① 答“唐太宗對魏征的思念和感徽之情”,得l 分;② 答“魏征是敢于講真話的忠吞、賢臣” ,得l 分. 憊思對即可)戴震難師先生是年乃能言,蓋聰明蘊蓄者久矣.就傅讀書,過目成誦,日數(shù)千言不肯休.授《大學(xué)章句》,至“右經(jīng)一章”以下,問塾師:“此何以知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為曾子之言而門人記之?”師應(yīng)之曰:“此朱文公所說.”即問:“朱文公何時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時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幾何時矣?”曰:“幾二千年矣.”“然則朱文公何以知然?”師無以應(yīng),曰:“此非常兒也.”8.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3分)A.先生是年乃能言/ 乃不知有漢B.師應(yīng)之曰/不應(yīng)有恨C.周朝、宋朝相去幾何時矣/斷其喉,盡其肉,乃去D.又何以知為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春冬之時9.對下列句子的翻譯,有誤的一項是(3分)A.日數(shù)千言不肯休.譯文;每天閱讀并背誦幾千字還不愿意停下來.B.問塾師:“此何以知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譯文:(戴震)問私塾先生:“這些話憑什么知道是孔子說的,又是曾子記述的?”C.曰:“幾二千年矣.”譯文:(私塾先生)說:“差不多兩千年了.”D.“然則朱文公何以知然?”譯文:“然而朱文公憑什么知道是這樣的?”10.下列對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戴震很遲才會說話,但他很聰明,跟隨老師讀書,讀過的文章都能背下來.B.戴震不僅勤奮,而且好問,遇上不明白的地方,喜歡尋根究底問為什么.C.私塾先生被戴震的問題問住了,不但不生氣,反而贊揚他說:“你真是個不尋常的孩子.”D.戴震自幼讀書即不能不唯師,不唯書,獨立思考,敢于質(zhì)疑,很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11.對下面三部中國古典名著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3分)A.羅貫中以天下是漢家的天下的立場在《三國演義》中塑造了劉備、孫權(quán)和曹操這三個主要人物形像.B.“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是《水滸傳》中黑旋風(fēng)李逵上梁山后對宋江說的一句慷慨激昂的話.C.“八方共域,異姓一家,帝子神孫,富豪將吏,三教九流,乃至獵戶漁人,都一般兒哥弟稱呼,不分貴賤.”這是吳承恩在《西游記》中贊頌的理想人間.D.石猴、美猴王、弼馬溫、齊天大圣、孫行者,斗戰(zhàn)神佛等都是《西游記》中對孫悟空的稱謂.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8.D 9.D 10.C 11.D。
4. 有關(guān)周文育的古文及答案 周文育,字景德,義興陽羨人也。少孤貧,本居新安壽昌縣,姓項氏,名猛奴。年十一,能反覆游水中數(shù)里,跳高五六尺,與群兒聚戲,眾莫能及。義興人周薈為壽昌浦口戍主,見而奇之,因召與語。文育對曰:“母老家貧,兄姊并長大,困于賦役?!彼C哀之,乃隨文育至家,就其母請文育養(yǎng)為己子,母遂與之。及薈秩滿①,與文育還都,見于太子詹事周舍,請制名字,舍因為立名文育,字景德。命兄子弘讓教之書計。弘讓善隸書,寫蔡邕《勸學(xué)》及古詩以遺文育,文育不之省也,謂弘讓曰:“誰能學(xué)此,取富貴但有大槊耳?!焙胱寜阎讨T射,文育大悅。
司州刺史陳慶之與薈同郡,素相善,啟薈為前軍軍主。慶之使薈將五百人往新蔡懸瓠②,慰勞白水蠻,蠻謀執(zhí)薈以入魏,事覺,薈與文育拒之。時賊徒甚盛,一日之中戰(zhàn)數(shù)十合,文育前鋒陷陣,勇冠軍中。薈于陣戰(zhàn)死,文育馳取其尸,賊不敢逼。及夕,各引去。文育身被九創(chuàng),創(chuàng)愈,辭請還葬,慶之壯其節(jié),厚加赗③遺而遣之。葬訖,會廬安興為南江督護,啟文育同行。累征俚獠④,所在有功,除南海令。安興死后,文育與杜僧明攻廣州,為高祖所敗,高祖赦之,語在《僧明傳》。
后監(jiān)州王勱以文育為長流參軍,深被委任。勱被代,文育欲與勱俱下,至大庾嶺,詣卜者,卜者曰:“君北下不過作令長,南入則為公侯?!蔽挠唬骸白沐X便可,誰望公侯?!辈啡擞衷唬骸熬汈М敱┑勉y至二千兩,若不見信,以此為驗?!逼湎?,宿逆旅,有賈人求與文育博,文育勝之,得銀二千兩。旦日辭勱,勱問其故,文育以告,勱乃遣之。高祖在高要聞其還也大喜遣人迎之厚加賞賜分麾下配焉。(選自《陳書》,有刪節(jié))
周文育,字景德,是義興陽羨人。(周文育)少年時父死家貧,原先家住在新安壽昌縣,本姓項,名叫猛奴。(周文育)十一歲時,能夠在河里來來回回游泳幾里遠,能跳五六尺高,和很多孩子在一起游戲,沒有人能夠趕上他。義興人周薈擔任壽昌浦口戍主,見到周文育認為他很出眾,便召來同他交談。周文育說:“母親年老家境貧寒,哥哥姐姐都長大了,賦役負擔使我們生活困苦?!敝芩C很同情他,便隨周文育到家里,向周文育的母親請求讓周文育做自己的兒子,母親便把他給了周薈。等到周薈做官的任期滿了,便帶著周文育回到京,帶他去拜見太子詹事周舍,請周舍給他起個名字,周舍便給他起名叫周文育,字景德。周薈讓哥哥的兒子周弘讓教周文育寫字和算術(shù)。周弘讓善于寫隸書,抄寫蔡邕的《勸學(xué)》和古詩送給周文育,周文育不認識也不理解這些,對弘讓說:“誰能學(xué)這些東?要得到富貴只有長矛就行了?!敝芎胱屨J為周文育有雄心壯志,便教他騎馬射箭,周文育很高興。
司州刺史陳慶之和周薈是同郡人,平日相互交好,起用周薈做前軍軍主。一次陳慶之派周薈帶領(lǐng)五百人到新蔡縣懸瓠,慰勞白水蠻人,蠻人密謀活捉周薈然后把他送給魏,事情被發(fā)覺后,周薈和周文育率兵抵抗。當時賊兵非常多,一日之中戰(zhàn)斗幾十回合,周文育擔任前鋒沖鋒陷陣,勇敢為全軍第一。周薈在陣前戰(zhàn)死,周文育馳馬奪回周薈的尸體,賊兵不敢逼近。到夜里,雙方各自退兵。周文育身上九處受傷,傷好后,請求回鄉(xiāng)送葬,陳慶之贊賞周文育的節(jié)義,贈給他很多喪葬費用送他回鄉(xiāng)。安葬完了,恰好趕上廬安興擔任南江督護,他起用周文育和他同行。周文育多次征討俚獠,所到之處都立有戰(zhàn)功,授官為南海令。廬安興死后,周文育和杜僧明攻打廣州,被高祖擊敗,高祖釋放了他們,詳情記載在《杜僧明傳》里。
后來監(jiān)州王勱讓周文育擔任長流參軍,(周文育)深受重用。王勱的職務(wù)被別人替代后,周文育想要和王勱一同北下,走到大庚嶺,去找卜人占卦,卜人說:“您如果北下不過當個縣令,南下便能稱公封侯?!敝芪挠f:“有足夠的錢財就可以了,誰還想當公侯?!辈啡擞终f:“您很快就能突然得到二千兩銀子,如果您不相信我,就拿我的話去驗證?!碑斕焱砩希≡诳偷昀?,有個商人要和周文育博戲賭錢,周文育贏了商人,得銀子二千兩。第二天一早周文育去辭別王勱,王勱問他什么原因,周文育把卜卦及贏錢的事告訴他,王勱就讓他走了。高祖當時在高要,聽說周文育回來了,非常高興,派人去接他,給了(他)很多賞賜,(并把他)分配在軍隊任職
?想當初,北魏宣武帝元恪在位之時,恰逢南朝齊梁交替,政局不穩(wěn)之際。元恪趁勢南征,幾乎把整個中原都奪了過來。 可等到爾朱榮亂政之時,北方開始大亂,而南方的梁朝卻已經(jīng)穩(wěn)定了下來。在這種背景下,梁武帝蕭衍打算北伐,動手把丟失的中原搶回來。于是乎,名將陳慶之橫空出世。 帝以魏北海王顥為魏王,遣東宮直合將軍陳慶之將兵送之還北?!顿Y治通鑒》·梁紀八 陳慶之率軍北伐,一舉收復(fù)了整個淮南地區(qū),并且越過淮河,收復(fù)了廣闊的淮北地區(qū)。收復(fù)淮河流域之后,陳慶之又率領(lǐng)七千將士,一鼓作氣攻入了北魏都城洛陽。 慶之以數(shù)千之眾,自發(fā)铚縣至洛陽,凡取三十二城,四十七戰(zhàn),所向皆克。——《資治通鑒》·梁紀九 陳慶之絕對是南朝歷史上當之無愧的優(yōu)秀統(tǒng)帥,但史書在記錄陳慶之的戰(zhàn)績時,從來都不肯好好說話,而是喜歡編造各種神話。以至于陳慶之的地位被無限拔高,最后甚至到了夸張離奇的地步。 慶之麾下悉著白袍,所向披靡。先是洛陽童謠曰:「 ”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自發(fā)铚縣至于洛陽,十四旬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戰(zhàn),所向無前?!读簳贰ぞ砣ち袀鞯诙り悜c之等 客觀地說,陳慶之的戰(zhàn)績雖然了不起,但實在談不上有多神奇。換言之,陳慶之可以算是名將,但在中國歷史上,能與之比肩的名將并不少,超過他的名將也不是沒有。 因為洛陽是北魏的都城,所以后世讀者總喜歡把陳慶之收復(fù)洛陽的事跡吹得神乎其神,更是把收復(fù)洛陽的難度和戰(zhàn)略意義吹得無比重要,這種做法實在是太離譜了。 關(guān)于洛陽和中原地區(qū),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反復(fù)強調(diào)過:這個地區(qū)的象征意義遠高于戰(zhàn)略意義。甚至可以說:以洛陽為代表的中原地區(qū)根本就沒有什么戰(zhàn)略意義可言。 在天下統(tǒng)一之后,洛陽自然可以作為都城,因為洛陽被稱為「 ”天下之中”,是中原王朝威服四方的象征。但在天下大亂的時候,洛陽的地位就會下降,淪為一塊雞肋地區(qū)。 西晉滅亡后,洛陽的地位一直無法與長安和鄴城相提并論,亂世梟雄們會圍繞長安和鄴城進行反復(fù)爭奪,卻很少有人會在洛陽一帶大打出手。 隨著魏孝文帝革俗漢化,北魏進入全盛時期,洛陽的地位再一次被提高。可在北魏風(fēng)雨飄搖的時候,洛陽的地位又一次下降了。 爾朱榮和高歡都是北魏末年的亂世梟雄,但他們從來都不認為洛陽有多重要,也都不愿意親自坐鎮(zhèn)洛陽。 了解到上述史實之后,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陳慶之收復(fù)洛陽,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并沒有什么了不起的戰(zhàn)略意義。 更重要的是:北方當時的重要軍閥爾朱榮并不在洛陽,陳慶之趁勢偷襲,難度自然會降低一些。 而且陳慶之攻打洛陽的時候,一直都有帶路黨在前面引路。在攻陷洛陽之前,以元顥為代表的北魏舊勢力一直與陳慶之維持著合作關(guān)系。 如果掐頭去尾地看,陳慶之的北伐雖然算得上成功,卻也談不上神奇;如果完整地看,陳慶之的北伐恐怕只能算勉強合格,說成功都有點勉強。 無論我們把陳慶之的北伐說得多么了不起,都無法改變一個事實:陳慶之的北伐只持續(xù)了三個月,然后就被爾朱榮打敗了。 陳慶之的北伐,與前朝東晉的歷次北伐并沒有本質(zhì)區(qū)別。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北伐的最大成就只局限于黃河以南地區(qū)(中原),從未越過黃河以北。而隨著北軍重兵集結(jié),南軍想長久占據(jù)黃河以南地區(qū)也是很難實現(xiàn)的。 史書習(xí)慣于把陳慶之的失敗,歸咎于元顥的從中作梗,如果不是元顥,陳慶之的北伐成果一定會更上一層樓。 這種說法對也不對,我們先說不對的地方。 在此次北伐失敗之后,陳慶之還活了十多年。如果陳慶之真有帶領(lǐng)幾千人打敗十幾萬人的超能力,梁武帝蕭衍沒理由不派陳慶之繼續(xù)北伐的。 五年十月,卒,時年五十六?!读簳贰ぞ淼谌ち袀鞯诙?在這種背景下,蕭衍或許會給陳慶之配備更多的軍隊和更多的補給,以便陳慶之發(fā)揮更多的才能??墒聦崊s是:陳慶之始終都是南梁最優(yōu)秀的將領(lǐng)之一,卻再也沒有直搗黃龍的機會。 對于這個事實,史書總是把責(zé)任歸咎于蕭衍晚年的愚蠢和糊涂。但只要我們看一下南朝歷史,就應(yīng)該明白一個事實:作為整個南北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蕭衍的政治手腕和戰(zhàn)略眼光是絕對不容低估的。 蕭衍為什么只給陳慶之七千人,而不是三萬人或五萬人甚至更多呢?原因很簡單,如果南梁出動一支龐大的軍隊,陳慶之肯定無法在北方立足。 元顥之所以能成功登基稱帝,離不開南梁的大力支持。但問題是:南梁對元顥的支持只能停留在一個有限的范圍內(nèi)。 如果南梁派出大量軍隊支持元顥,結(jié)果會怎么樣呢? 首先元顥就不敢接受這種援助,因為元顥很清楚: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南梁今天可以派出十萬大軍,熱心地幫助自己,明天也可以用這十萬大軍吃掉自己。 而北方的各大實力派,也絕不可能支持元顥登基,反而會立刻與元顥劃清界限。因為這支規(guī)模龐大的南梁軍隊,絕不會心甘情愿地跑到北方來替元顥打白工。 在大敵當前的環(huán)境中,北方各大實力派必然會組成聯(lián)軍,共同抵抗來自南梁的威脅。如果事情發(fā)展到這個地步,那就是南北亂戰(zhàn)了,這并不符合南梁的利益,更不符合元顥的利益。 而蕭衍只給了陳慶之七千人,還打著元顥的旗號,自然可以迅速在中原地區(qū)打開局面。 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之所以會出現(xiàn)南北朝長期對恃的罕見情況,原因絕不是因為缺乏軍事天才,而是因為那個時代的政治生態(tài)過于復(fù)雜,往前一步或后退一步都要反復(fù)思考,稍有不慎則滿盤皆輸。 那是一個戰(zhàn)爭頻繁發(fā)生的時代,那是一個對于權(quán)力平衡追求到極致的時代,那是一個對人性重重考驗的時代,那是一個看不見前路的時代。 我認為:能夠在南北朝那樣的時代成為統(tǒng)治者,而且實現(xiàn)長期統(tǒng)治,必然要有非常優(yōu)秀的個人素質(zhì)。 從這個角度來看,南北朝的統(tǒng)治者雖然普遍名聲不顯,但顯然要比明清時期的大多數(shù)統(tǒng)治者高明得多。明清的統(tǒng)治者之所以大多善終,主要得益于制度和生產(chǎn)力的進步,但他們未必能在紛亂如麻的南北朝闖出一片天。 陳慶之能在北伐過程中取得輝煌的成就,一方面是因為他擁有過人的勇氣和軍事才能,但更重要的原因,還在于梁武帝蕭衍梁制訂了一個切合實際的戰(zhàn)略。 七千人說多不多,可以被北方的大多數(shù)利益集團所接受;七千人說少不少,在名將的率領(lǐng)下,可以形成獨立的戰(zhàn)斗能力。 我認為:南梁在決定北伐軍統(tǒng)帥和軍隊規(guī)模時,肯定經(jīng)過了詳細地分析和細致的規(guī)劃。幫助元顥在北方打開局面沒問題,努努力也能在北方形成自己的勢力范圍。 但南梁千算萬算,就是沒算準爾朱榮的軍事能力。趁爾朱榮奔赴河北平叛之機,陳慶之打下了洛陽。但爾朱榮本身也是一個軍事能力超強的人,他迅速平定了河北叛亂,回師找陳慶之算賬。 在這種背景下,兵力嚴重不足的客將陳慶之被打得異常狼狽,最終不得不削掉頭發(fā),假扮成和尚的樣子逃回南方。 史書習(xí)慣于把陳慶之的失敗,歸咎于元顥的從中作梗,其實也有一定的道理,我們來分析一下有道理的地方。 如果元顥積極與陳慶之合作,陳慶之的確不會在這么短的時間內(nèi)失敗??蓡栴}就在于:元顥為什么要積極與陳慶之合作呢? 南梁雖然國號為「 ”梁”,卻并不是梁山的梁,梁武帝蕭衍更不是人稱「 ”及時雨”的宋 *** 哥,他們怎么會這么熱心呢? 元顥在南梁的幫助下成功復(fù)國,但南梁幫助元顥的動機卻并不純粹?;谀狭旱睦?,顯然是希望借助幫助元顥復(fù)國的機會,趁勢控制元顥新建的北魏。 對此,元顥肯定是非常明白的。他想中興北魏,卻并不想給南梁當傀儡。在這種背景下,元顥在登基之后處處掣肘陳慶之,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雙方本就是相互利用的關(guān)系。 說得再難聽一點,在北魏舊勢力看來,陳慶之的軍隊就和傳說中的鬼子侵略軍差不多。當北魏舊勢力得知元顥帶著陳慶之回到北方的時候,所用的詞是「 ”入寇”。 魏元天穆將擊邢杲,以北海王顥方入寇,集文武議之?!顿Y治通鑒》·梁紀九 日本人扶植汪精衛(wèi)當總統(tǒng),只是為了方便征服中國;南梁扶植元顥當皇帝,只是為了方便在北方建立傀儡政權(quán),進而光復(fù)中原、統(tǒng)一天下。 雖然一個是征服一個是光復(fù),但這兩件事的性質(zhì),在北魏舊勢力看來是一樣的。 汪精衛(wèi)借著日本人的勢頭風(fēng)光無二,于是成為了眾人唾罵的漢奸;如果元顥借著南梁的勢頭呼風(fēng)喚雨,那么在北魏舊勢力的眼中,元顥和汪精衛(wèi)之流能有多大區(qū)別呢(雖然他們不認識汪精衛(wèi))?如果元顥真的混成了汪精衛(wèi)之流,他還怎么在北方登基稱帝呢? 甚至都不需要說那么遙遠的事,只要看看梁武帝蕭衍去世之后的局面就知道了:蕭衍的兒子和孫子們?yōu)榱藸帄Z皇位,紛紛向北朝尋求援助,而北朝也總是很「 ”熱心”地幫助他們。 北朝援助蕭衍的兒子和孫子們爭奪皇位,當然不是發(fā)揚什么偉大的國際主義精神,只是為了在江南謀求最大利益罷了。后來的南朝之所以會越來越衰弱,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北朝在江南扶植了一個傀儡國家(后梁),而南陳直到滅亡,也無法占據(jù)整個江南地區(qū)。 只要厘清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得出結(jié)論:元顥絕不可能全心全意地與陳慶之合作,如果合作得過于投入,必然會使得自己「 ”叛徒”的名聲越來越響亮。 我們之所以會非議元顥,只是因為我們站在南梁的立場上看問題:元顥作為北魏皇族,居然不愿意和南梁實現(xiàn)全方位合作,我們都覺得元顥的良心大大滴壞。 這樣先有立場再有結(jié)論的歷史觀并不可取,因為這無益于我們客觀冷靜地分析歷史。
中國歷史上曾發(fā)生過許多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直到今天一直被人津津樂道,不過影響戰(zhàn)爭走向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指揮者的軍事素質(zhì),每一個指揮官都具備過人的謀略,比起一般人來說要強上不少。
不過也有例外,古代就有這樣一位將軍,不會騎馬射箭,甚至就連弓弩的拿不起來,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弱不禁風(fēng)”的人,卻在40歲時第一次領(lǐng)兵出戰(zhàn),主導(dǎo)過多次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他就是聲名赫赫的陳慶之。
陳慶之是南梁大將,梁國是南朝第三個政權(quán),開國皇帝為蕭衍,據(jù)傳其祖上是漢朝開國功臣蕭何,蕭衍勢力極大,期初是齊國大臣,等到自己有了顛覆政權(quán)的能力之后,蕭衍顯示出了野心,武力逼迫齊國皇帝退位,從此建立梁朝。
梁武帝在歷史的評價極高,自幼飽讀詩書,無論是政治、文學(xué)還是軍事領(lǐng)域都有涉獵,同時梁武帝十分向往佛教,平日里燒香念佛,而且梁武帝愛好交友,是著名的竟陵八友之一,與沈約,謝朓等文人交往密切。
梁武帝登上皇位之后,勤于政事,要求臣子直言進諫,晚年將全部身心投入到從佛教生活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說的正是他,陳慶之就是在梁武帝身邊一步一步走向輝煌。
陳慶之家境貧困,機緣巧合之下投入到梁武帝門下,如果不是這次機會,陳慶之很可能還會在家里種地為生,不過陳慶之身材并不高大,注定不是一個干體力活的好手,在很多人眼里,陳慶之根本不會有出人頭地的機會。
然而他不甘心就這樣放棄,多方打聽,通過各種關(guān)系找到了一個蕭衍,由于蕭衍廣交好友,門客眾多,不起眼的陳慶之又如何讓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呢?陳慶之仔細思考,逐漸摸索到了蕭衍的脾氣秉性,發(fā)現(xiàn)這個人對文學(xué)與書法十分向往,尤其佛教文化。
雖然說陳慶之對佛教不太了解,不過對于下棋卻十分精通,得知蕭衍對下棋十分喜歡以后,陳慶之日復(fù)一日的練習(xí)棋藝,找到機會就有蕭衍切磋棋藝,蕭衍的棋癮很大,有時候一天都能不吃不喝通宵下棋,除了陳慶之陪同以外,沒有人可以堅持下去。
靠著下棋這門手藝,陳慶之逐漸成了梁武帝身邊的得力助手,梁武帝登上皇位之后,廣封群臣,陳慶之作為心腹,18歲時受封為主書,幫助朝廷處理文書公文,是一個徹徹底底的文官,然而上戰(zhàn)場殺敵是他一直以來的夢想,男兒就要建功立業(yè),為此陳慶之買通許多大臣替他說好話,終于讓他等來了一個機會,不過這個機會足足等了二十多年,
南北朝時期政權(quán)對立,與梁朝對立的正是北魏,兩國相處還算和諧,有一天道武帝的玄孫聯(lián)合徐州刺史元法僧幾個人覺得朝廷十分苦悶,就想著自立為帝,享受一下做皇帝是什么樣的感覺,幾個人說干就干,隨后起兵謀反建立的“宋”朝。
道武帝聽聞之后,十分惱火,簡直就是胡鬧,一個完整的國家怎么可以有兩個皇帝,于是拍案而起,命令大軍討伐。
元法僧等人當即慌了神,雖說干出了稱帝的事情,不過這幾個人的實力根本不足以與道武帝抗衡,硬拼無疑是自尋死路,于是幾個人決定投靠南面的梁武帝,梁武帝聽到有人投誠,十分高興,命陳慶之前去接應(yīng)。
這是陳慶之第一次走向戰(zhàn)場,這個文官的命運就此改變,雖然只是名義上的統(tǒng)帥,然而陳慶之不在乎,只要能有上戰(zhàn)場機會就足夠了。
陳慶之的武將生涯就此開始,在戰(zhàn)場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最矚目的就是率領(lǐng)7000余人浩浩蕩蕩進行北伐的傳奇了。
陳慶之北伐時,首先進攻睢陽,睢陽守將多達7萬多,是陳慶之的十倍以上,雙方兵力十分懸殊,沒有人認為陳慶之可以取勝,令人沒想到的是陳慶之并沒有一絲遲疑,率領(lǐng)士兵不足半日就攻破了城池。
首戰(zhàn)告捷的陳慶之繼續(xù)進攻,面對元暉業(yè)的2萬多兵馬,陳慶之因勢利導(dǎo),輕松攻下城池,生擒敵方守將,打出氣勢的陳慶之再次攻擊榮陽,北魏急忙排爾朱榮等人率領(lǐng)大軍救援。
20萬大軍將陳慶之重重圍困,很多人都認為陳慶之會選擇堅守不出,然而他卻沒有這樣做,率領(lǐng)4000精兵,出城迎敵,一戰(zhàn)打得北魏被迫遷都,陳慶之的威名成了北魏皇族的夢魘,每當提起這個名字,都會心驚膽顫。
陳慶之作戰(zhàn)的時候,喜歡穿著白色長袍,因此被人稱作“白馬探花”,當時有歌謠稱贊:“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雖然只有幾千士兵,卻在他的手下勢不可擋,接連攻陷北魏32座城池。
與著名的軍事天才相比,40歲才上戰(zhàn)場的陳慶之無疑是“老邁之軀”了,然而他卻以驚人的天分,在戰(zhàn)場足足打了15年之久。
《梁書》中說道:“陳慶之有將略,戰(zhàn)勝攻取,蓋頗、牧、衛(wèi)、霍之亞歟。”“慶之性祗慎,衣不紈綺,不好絲竹,射不穿札,馬非所便,而善撫軍士,能得其死力?!?,可見古人對陳慶之評價極高。
南梁皇帝稱贊陳慶之“本非將種,又非豪家”,15年軍旅生涯中,陳慶之先后參與大小戰(zhàn)役47次,多數(shù)都是以少勝多的經(jīng)典戰(zhàn)斗,陳慶之雖然不是項羽那樣的蓋世英雄,甚至一些史書中記載陳慶之體力極差,沒有絲毫武力。
就是這樣一個體弱多病的人,又是怎樣應(yīng)對北魏數(shù)十萬兵馬的呢?總結(jié)來說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陳慶之雖然體力弱,卻善于帶兵,同時十分關(guān)懷屬下,久而久之使得陳慶之的部隊上下一心,作戰(zhàn)的時候可以凝聚成一股力量,因此陳慶之取勝的首要原因就是能籠絡(luò)士氣,獲得士兵們的信任與支持,經(jīng)常與士兵同吃同住,將士們都愿意追隨在他身邊。
雖然只有不到一萬人,但是陳慶之軍隊的士氣無人能敵,這樣一支不可阻擋的虎狼之師,在南北朝打出了威名。
在就是陳慶之富有謀略,軍事才能出眾,許多時候可以依據(jù)戰(zhàn)場形勢作出準確的判斷,這也是讓士兵們信服的重要原因,史書雖然沒說過陳慶之有過高人指點,只知道他十分愛下棋。
年輕時經(jīng)常與梁武帝切磋棋藝,20多年的時間里進步頗大,仔細想想,棋盤上的爭斗不就是另一個戰(zhàn)場嗎,通過圍棋的廝殺,陳慶之找到了攻防道理,并且運用到實戰(zhàn)中去,在那個分裂爭斗的年代,陳慶之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實在是不容易。
很多人看來,陳慶之接連擊敗北魏數(shù)十萬兵馬,靠的不僅僅是強攻,更多的是謀略,不足4個月的時間內(nèi),拿下北魏32座城池,這種戰(zhàn)績試問還有誰能做到。
因為出色戰(zhàn)功,陳慶之被后世稱為“古代五大名將”,陳慶之與其他人不同,有自己獨特的作戰(zhàn)理念,面對數(shù)倍于自己的敵人,選擇正面交鋒,仍然能勢如破竹,反殺敵軍。
陳慶之作戰(zhàn)幾乎都是正面交鋒,再加上陳慶之身形瘦小,作戰(zhàn)風(fēng)格卻大不相同,戰(zhàn)場上攻勢迅猛,這種反差更加體現(xiàn)出陳慶之的傳奇經(jīng)歷。
歷史上的陳慶之更像一個“軍師”,指揮過的戰(zhàn)斗,或多或少影響了歷史走向,直到今天,他所留下來的的軍事思想仍然值得參考。
陳慶之的故事還曾流傳到日本,日本小說《奔流》中,陳慶之被描述成天兵天將,率領(lǐng)三百鐵騎,大殺四方,作為歷史有名的儒將,陳慶之的故事會一直流傳下去。
參考資料:
【《梁史》、《南史》、《南北史演義》】
陳慶之的勇名天下皆知的,是在大通年間的事情,也就是陳慶之四十四到四十六歲的時期。當時魏的朝廷因帝位而產(chǎn)生了內(nèi)紛,重臣爾朱榮領(lǐng)兵占據(jù)洛陽,殺了幼小的皇帝和皇太后獨攬權(quán)勢。而皇族之一的北海王元顥就因此而亡命至梁。
當時的梁主蕭衍決定出手援助了北海王,命陳慶之護衛(wèi)北海王回到洛陽。其實蕭衍的本意也就是命令他攻擊洛陽,并讓北海王即帝位。陳慶之雖對蕭衍的命令覺得無謀,但最后還是接受了。
于是歷史上最最奇跡戰(zhàn)爭出現(xiàn)了,一個傳說里趙云式的猛將產(chǎn)生了。陳慶之所帶的兵力是多少嘛?是七千騎!而當時魏境內(nèi)兵力約有近百萬之眾,以七千對百萬,結(jié)果想都不用想,但陳慶之作到了!從梁邊境開始,在魏的領(lǐng)土內(nèi)進擊一百四十日,其間激戰(zhàn)四十七回,水、陸、山、城市攻堅作戰(zhàn)全部都獲得勝利,共攻陷了三十二座城池,擊滅十萬余兵力,擊敗退約三十萬兵力!造成了洛陽極大的震撼。
陳慶之來了!這句話形成了魏朝廷的恐慌,連軍隊都放棄了洛陽的守衛(wèi)逃走,更別說是皇帝和爾朱榮了,洛陽就這樣變成一個空城。更另人吃驚的是陳慶之占領(lǐng)了洛陽后所率的七千騎幾乎沒有損傷!以至于當時就有人評論以七千兵即能陷落洛陽的人,古今僅此一人。陳慶之占領(lǐng)洛陽達六十五日,七千兵士整然地退出洛陽。自認為勝利的爾朱榮親領(lǐng)了三十萬大軍追擊,然而又令人不敢置信地,十一次的會戰(zhàn)都為陳慶之所擊退,直到梁軍渡過一條河后,因為漲水淹至橋上,爾朱榮才放棄追擊,不過這次不算是完勝,到達健康時,七千的兵數(shù)滅了一半,但這也相當?shù)耐昝懒恕?br>之后陳慶之依然為梁戰(zhàn)斗著。比如造成了天下大亂的侯景(也就是侯景之亂,就曾以北朝將軍的身份領(lǐng)了七萬兵力與陳慶之的一萬梁軍作戰(zhàn)而遭擊潰,只剩他一個人逃回。而陳慶之至死為止也從未敗過!當他擔任予州刺史的時候,由于農(nóng)作歉收。有許多人餓死,他除了打開官倉,將儲存的米麥分配給民眾外,還從豐收之處急運米糧前來。予州的人民替這位將他們從饑餓之中拯救出來的刺史建立了祠堂,還稱呼他為仁威將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365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