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周衡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明初時期有個舉人叫周衡,他有幸得到朱元璋的賞識,被封為右正言,是個七品小官。有一天這個小官家中有事,于是向朱元璋請假六天,結果有事耽誤晚回來一天,朱元璋就下令將他斬了。
既然前面說朱元璋十分賞識他,就不可能因為這點小事,就將周衡斬了才對。而且遲到一天也不是大事,當時的明朝律例,也沒有對遲到之人如此重懲的相關規(guī)定。既然如此,周衡為何就被朱元璋斬了呢?
別看周衡官職為右正言,只是個七品小官,但此官職專門負責向皇帝進諫,權力是很大的。做諫官最主要就在于,你敢不敢向皇帝進諫。做得好可以名留青史,做不好就可能招來殺身之禍。
古代也有不少忠臣向皇帝進諫的例子。就比如唐朝的魏征,他犯顏直諫的例子很多,常常把唐太宗說得下不來臺??勺罱K唐太宗仍然將他,比喻成自己的一面鏡子。
再比如宋朝時期的包拯,他以鐵面無私著稱,常常對宋仁宗直言不諱。有一次宋仁宗想提拔外戚,包拯當場表示反對,激動之時唾沫都濺到宋仁宗臉上了。然而宋仁宗只是默默用衣袖擦拭,然后聽包拯說下去,最終也接納了他的建議。
而這個周衡,也是像魏征、包拯一樣正直的人,只是他的運氣就不如這兩位好了。包拯面對的是史上最仁善的宋仁宗,魏征面對的唐太宗,雖然脾氣相對差一點,可當他想殺掉魏征時,有長孫皇后在旁邊勸解,也就沒事了。
然而周衡面對的,卻是喜怒無常的朱元璋,加上自從馬皇后去世,世上就沒人能夠勸住朱元璋,所以周衡的處境是極其危險的。為人正直的周衡,遇上脾氣暴躁的朱元璋,其結果可想而知。
事實上,朱元璋之所以殺掉周衡,并非因為他遲到,而是因為朱元璋記仇。
話說朱元璋剛登基時,為了籠絡民心,他下詔免去江南地區(qū)賦稅。果然免去賦稅后,江南百姓都對其感恩戴德,朝中大臣也紛紛稱贊朱元璋英明??墒菦]過多久,朱元璋就后悔了。
原因是江南地區(qū)富庶,免去他們的賦稅,就導致國家少了一大筆收入,所以朱元璋就想收回成命。周衡作為諫官,自然不能坐視不理,于是站出來力諫:“陛下有詔,已蠲秋稅,天下幸甚。今復征之,是示天下以不信也!”
大意就是說,皇上你之前已經下詔,要免除江南地區(qū)的秋稅,天下百姓都歡呼雀躍。如今你又想出爾反爾,就是失信于天下,老百姓就空歡喜一場。
朱元璋聽后很不舒服,但周衡所說很有道理,加上周衡本來就是諫官,擁有匡正皇帝言行的權力。因此就算朱元璋很不高興,也只能按照原來旨意執(zhí)行,不過他卻一直將此事記掛于心。
直到后來他請假回家,結果沒有按時回京,就讓朱元璋找到殺他的理由。加上這時候馬皇后已經不在了,就算朱元璋要殺他,也沒有人能夠阻止。第二天上朝的時候,朱元璋就斥責周衡:“朕不信于天下,汝不信于天子!”
周衡聽到后十分害怕,因為朱元璋的意思就是,你當初叫我不要失信于天下,導致我無法收回免稅的旨意??扇缃衲銋s失信于我,明明放假六天,你卻七天才回來,這就是欺君之罪。于是就這樣,周衡便被推出午門斬首。
果然是伴君如伴虎,當初他有幸得到朱元璋賞識,被封為右正言。但按照結果來看,也不知他得到朱元璋的賞識,是有幸還是不幸了。
說起朱元璋身邊最重要的謀士劉伯溫,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實際上,劉伯溫曾經在元朝當過一些小官,但是由于對元朝腐朽的統(tǒng)治感到不滿意,因此選擇辭官隱居。直到朱元璋的軍隊征服了江南之后,劉伯溫才被朱元璋請了出來,幫助朱元璋籌劃國家大事。朱元璋稱帝之后,他十分感激劉伯溫為他所做的一切,因此將劉伯溫比作是自己的“張良”(劉邦的謀士)。
洪武年間,朱元璋想要遷都開封,于是準備帶著太子朱標前往當地考察地形,臨走之前,他安排劉伯溫和左丞相李善長一起維護南京的治安。劉伯溫一看朱元璋走了,就開始搜捕具有貪污腐敗情節(jié)的官員,其中一位名叫李彬的官員就被劉伯溫抓進了監(jiān)獄之中,而恰巧他是左丞相李善長的親戚。
而朱元璋回到南京之后,發(fā)現江南地區(qū)和南京城已經連續(xù)3個月沒有下雨了,這時的李善長就對朱元璋啟奏說,上天不下雨,全都怪劉伯溫得罪了上天,肆意動用監(jiān)獄關押無辜官員(比如自己的親戚),因此想請朱元璋大赦天下,這樣老天爺才會降下甘霖。
于是朱元璋就去詢問劉伯溫,但是劉伯溫并不同意大赦天下,因為他知道這一切都是李善長在搞鬼。因此,劉伯溫掐算了一番,對朱元璋說:“陛下,如今有一位名叫李彬的貪污官員收押在監(jiān)獄之中,是他影響了天氣。”然后,劉伯溫斬釘截鐵地對朱元璋說出了6字預言:“殺此人,天必雨!”而朱元璋也被劉伯溫一臉殺氣的表情所迷惑了,于是立刻下令將李彬斬首示眾。
然而在朱元璋下令殺掉李彬之后的半個月之內,天空也沒有飄下半點雨,很顯然神機妙算的劉伯溫也有不靈的時候。這時,李善長等人早就對劉伯溫懷恨在心,于是在朱元璋的耳邊說了很多壞話,此時的劉伯溫眼看情況不妙,就急忙上書請求告老還鄉(xiāng)。無奈之下,朱元璋只好打發(fā)劉伯溫回到了自己的家鄉(xiāng)之中,很顯然,就是算無遺策的劉伯溫也有馬失前蹄的一天。
不可否認的是,朱元璋在位的三十一年中,確實發(fā)生過數次牽連上萬人的大案,眾所周知的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前者先后有三萬人被誅殺,后者也有將近兩萬人頭落地,這些被推上斷頭臺的“罪犯”,大多都是無辜被牽連的冤魂。
頻頻舉起的屠刀,也給朱洪武的執(zhí)政生涯蒙上了巨大的污點。相比之下的另一起案子,雖然涉案人員并沒有胡藍兩案那么廣泛,卻折射出了明朝政府管理的巨大弊端,這便是明初四大案中的空印案。
洪武九年七月的一天,一個檢校官來到奉先殿外,急著要見皇上。所謂檢校官,其實就是錦衣衛(wèi)的前身,是朱元璋手下的情報人員。他們求見皇帝,自然是有機密而重大的事情要呈報。檢校官見到了朱元璋,呈上一本賬冊,
朱元璋打開一看,不禁大吃一驚——完全空白的賬簿上竟然蓋著地方政府的官印。這不是想在上面寫什么就寫什么嗎?他感覺到自己被欺騙了。
調查的結果再次令朱元璋震驚了,明初全國一共十三個省,一百多個府,而這么多的府縣中竟有一半多的掌印官與此案相關聯(lián)!
空印文書雖然可以令行文工作變得簡單快捷,但也極易助長貪腐之風。
早在宋朝,皇帝為了顯示對近臣的恩寵,便賜其空印文書,容許這些臣子可以直接任命自己的親朋好友,事后再向朝廷上報即可。結果徽宗時的蔡京、童貫等輩便利用空印之便,廣植黨羽,將北宋拽入了黑暗的深淵。想及此,大發(fā)雷霆的朱元璋下令:“尚書與布政司官盡誅之”,“凡主印者論死,佐貳以下榜一百,戍遠方”。千百名官員因此下獄,隨后被處死或流放。
中了進士的孫蕡在安徽任職鳳陽府虹縣簿??h內有很多流民,治安環(huán)境自然非常不好,他到任以后就開始著手處理這一情況,安撫當地的流民,解決他們的溫飽問題,給他們一份工作,讓他們有事可做。期間還派出官兵去山里剿匪。不到半年的時間,縣內的治安就大大得到了改善,人民安居樂業(yè)。穩(wěn)定的社會治安也導致當地的糧食收成年年增加。大學士宋濂聽到他的事跡非常欣賞他的才能,于是向朱元璋力薦了孫蕡,希望他能有更大的作為。后來他確實得到了朱元璋的賞識,并且為百姓做了很多的實事,并為明朝的發(fā)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正因為得到了朱元璋的賞識,所以他在仕途上也是順風順水,可惜沒過多久他就出事了。
因為他的仕途一帆風順,便遭人嫉妒,有人誣陷她寫的詩有謀反的傾向。于是他就被打入了大牢,平時和他交往密切的官員全都遭了秧,但是他為人樂觀堅強,并沒有因為就此倒下,后來他被送發(fā)配到邊疆做苦力,他在干活之余,也經常給工友們作詩,而且他非常聰明,在他平時的詩中大多是忠君報國的,這些詩傳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讓朱元璋聽了也是十分的高興。于是就豁免了他的罪,讓他又重新回到了宮里。
經歷過這件事的他也明白了官場中的爾虞我詐,于是他變得十分的低調,在政治上也不是顯得那么積極。只是上天跟他開了個玩笑,藍玉案爆發(fā),朱元璋大怒殺了許多相關人員,遠在千里的孫蕡就因為藍玉家中有他一幅題詩的畫,就被朱元璋召入京處死。可以說這一次他放棄了與命運做抗爭。
臨刑前他回想自己的一生,悲從中來,寫下了一首詩?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黃泉無客店,今夜宿誰家。?這一句詩悲哀之極,聽了讓人無比的心酸與難受。在他被處死后這種詩被朱元璋的知道后,他惋惜孫蕡的才華,想想這一切罪不至死。朱元璋也是越想越后悔,可是人已經死了,再怎么惋惜也沒用,于是很生氣,責罵監(jiān)斬官當時為什么不上奏,最后下令把監(jiān)斬官也給殺掉了。可憐的監(jiān)斬官就這么無緣無故地死掉了。而孫蕡的一生可以說是大起大落,非??部溃詈蟮慕Y局也實在人人唏噓。
高啟出生于元末明初時期,本來家庭富裕,但是在他小的時候父母雙亡,家道中落,所以他生活十分貧窮。在古代人們成婚的年紀都比較早,一般在十五六歲就成婚。但是高企一直到18歲,還沒有討到老婆。雖然他當時很窮,但是他的文采很厲害。而他的鄰居叫周仲建,周仲建有一個是十分漂亮的女兒,在一次偶然的機會,高啟去拜望周仲建,周仲建知道高啟很有文采,所以故意拿出一副畫,讓他作出一首詩,想要考一考他。
高啟妙筆生花,提筆就寫出了一首風景詩。是生動形象的描繪出了畫中的畫面。周仲建看了他的詩之后,理解了他詩中的孤獨和寂寞,知道他是想找一個伴侶。而且周仲建也覺得他前途無量,于是就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高啟迎娶了周小姐,婚后兩人恩愛無比,而這首詩也讓他名聲大噪。詩歌雖然成就了高啟,也拖累了高啟。當時朱元璋剛建立明朝江山,收羅了很多的文人。高啟的名聲朱元璋也聽說了,于是就請高起擔任戶部侍郎一職,但是高卻遲遲不肯赴任。朱元璋本來就是一個性格暴躁,喜怒無常的人,根本不可能有耐心像劉備那樣三顧茅廬。在朱元璋與陳友諒和張士誠打仗的時候,高琪又寫了一首詩,詩中有一句:?不聞龍虎苦戰(zhàn)斗。?
在朱元璋看來,無疑是對他日苦戰(zhàn)的褻瀆,而且也看出了高啟不肯歸順自己。但是這還不是惹怒朱元璋的最主要原因,在朱元璋。坐上皇位之后,高啟又寫了不肯折腰為五斗米的句子。朱元璋聽了之后勃然大怒,準備收拾他。高啟卻不知收斂又揮墨寫下了《上梁文》。他所提詩的衙門正好蓋在張士誠宮殿的舊址,而詩中也有龍盤虎踞的字眼。于是朱元璋宣判高啟腰斬酷刑。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374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歷史漫畫故事】和尚為什么是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