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砣畞y,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歷史就像一部宏大的百科全書,妄圖通過只言片語去了解一個人,這種思想和做法是不成熟的,不僅不成熟,甚至還有些幼稚。參差不齊的軍事戰(zhàn)爭,興衰交替的江山社稷,錯綜復雜的政治利益,有血有肉的歷史人物,勾勒出一幅偌大的藝術(shù)繪畫作品,栩栩如生的人物,呈現(xiàn)著一些說不清楚的神色。
對一個歷史人物的評價,往往需要全面透徹的審視,比如明朝的“救時宰相”張居正,一副赤膽忠臣的正義模樣,可他真的是這樣嗎?顯然不是,張居正聯(lián)合宮內(nèi)太監(jiān)馮保,暗地里抓內(nèi)閣首輔高拱的小辮子,從而謀取更尊貴的權(quán)勢地位。誠然張居正在政治改革上做了一番不錯的成績,可他對待小皇帝的嚴苛以及妄自尊大的語氣,絲毫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今天我們來聊一下被罵作“大漢奸”的明朝降將吳三桂,有人說他“沖冠一怒為紅顏”,也有人說他是“狼心狗肺、忘恩負義之徒”。
作為明朝的重要邊關(guān)守將,吳三桂毫無疑問是失敗的,他沒能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也沒能及時勤王。明朝覆滅后,吳三桂對關(guān)外的清軍和關(guān)內(nèi)的大順軍首鼠兩端,遲遲不肯下決定,直到他聽說父親吳襄被抄家的消息后,才毅然決然轉(zhuǎn)向清廷。清軍的實際領(lǐng)導者是多爾袞,他自然明白吳三桂對戰(zhàn)爭局勢的重要性,如果把現(xiàn)在的局面看作一盤棋,吳三桂就是最關(guān)鍵的那一步。昔日的明朝遼東總兵吳三桂,搖身一變成為清朝的平西王,享盡榮華富貴的同時,也背盡天下罵名。
今天我們來了解的是晚年的吳三桂,他同樣是那個置父母性命于不顧的不孝逆子,也同樣是追殺故主子孫邀功的清廷走狗。
吳三桂是追尋著永歷帝的腳步來的云南,明朝滅亡后,朱氏子孫沒有放棄恢復故國的努力,他們一直想要日落西山的帝國命運轉(zhuǎn)變?yōu)闁|山再起。南明政權(quán)在這樣的時代環(huán)境下悄然建立,老百姓視清軍是血腥虐殺的蠻夷兵,而南明軍則是戰(zhàn)無不勝的王師,希望南明可以重振旗鼓,最起碼也要保住眼前的半壁江山??上Ъ词故峭鈹撤妇车奈<睍r刻,南明朝廷依舊沒有改變窩里斗的老毛病,文武大臣爭權(quán)奪利,好不容易召集的士兵,卻因指揮官的明爭暗斗節(jié)節(jié)敗退,清軍的南下之路順暢無阻。戰(zhàn)爭的不如意,南明軍被清軍追得東逃西竄,為此南明的永歷帝整日饑腸轆轆,云南全境陷入清軍的包圍圈。
走投無路的永歷帝逃入氣候炎熱的緬甸,僥幸逃過一命,沒有落得個悲慘下場。這個結(jié)局讓以順治帝為首的滿洲貴族喜出望外,認為抗清勢力已經(jīng)回天乏術(shù),不能再與清朝對抗了??蓞侨饏s不那么想,他有著降臣的尷尬身份,很容易造成君臣相疑的局面,吳三桂認為只有擒殺永歷帝,才能證明自己對新王朝的忠心。永歷帝對吳三桂來說,是一件能夠證明自己沒有二心的物件,作為昔日的明朝重臣,他對永歷帝也并非沒有惻隱之心,可他不能有任何的同情和袒護。
明朝沒有任何對不起吳三桂的地方,甚至吳三桂的遼東總兵都是明朝所賜,他沒能及時勤王,崇禎帝在北京城自縊身亡。吳三桂前半生的功名地位都是明朝給的,可現(xiàn)在他要用明朝帝王后裔的頭顱,去向投奔的新主表忠心。吳三桂三番兩次上書,要求親自率軍進入緬甸,掃除南明殘余勢力,順治帝認為沒有必要,南明失去抗衡的實力,讓它自生自滅就好。然而順治帝說得越是輕松,吳三桂越是認為必須要擒殺永歷帝,才能表示自己的忠心,吳三桂幾次言辭懇切的上疏,說動了順治帝的心。
就這樣吳三桂帶著自己的軍馬,再一次踏上為清廷效命的路程,永歷帝得知后專門寫了一封蕩氣回腸的信,信中提到明朝對吳三桂的恩情,又對吳三桂委婉哀求,還是沒有打動吳三桂想要獻媚清廷的心。緬甸在清軍的壓力下,不得不獻出永歷帝以求自保,這時的吳三桂早已失去君臣人倫,他硬起心腸向清軍下達命令:處死南明余孽。
滿洲人對吳三桂失去信任,也就是從吳三桂親身進入緬甸擒殺永歷帝開始,順治帝可以理解吳三桂在時勢的壓迫下茍且偷生、邀寵獻媚,也可以帶著欣賞和蔑視的眼光看著吳三桂拼盡全力為清廷賣命。但是當吳三桂為討好新朝廷,執(zhí)意要將無力回天的南明剿殺時,順治帝不由地對吳三桂產(chǎn)生一種厭惡情緒,今天能夠為新主殺舊主,無異于吳起的“為求功名不惜殺妻”。當吳三桂從緬甸回來時,他又開始全力鎮(zhèn)壓云南全境此起彼伏的叛亂,在順治帝代表的清廷時期,吳三桂的王爺生活過得舒適且有趣。
1661年,8歲的康熙帝即位,比起那些在白山黑水崛起的祖先,康熙帝自幼接受的是傳統(tǒng)漢族教育,學的是天人感應和君為臣綱的道理??滴醯蹖侨甬敵醯耐侗紤B(tài)度異常反感,漢族士大夫的守節(jié)在吳三桂身上蕩然無存,康熙帝絲毫不感謝吳三桂為清朝入主中原立下的汗馬功勞,在他看來即使沒有吳三桂,還是會有李三桂、孫三桂。最讓康熙帝震驚的是,吳三桂厚顏無恥的賣主求榮,連身為主子的他都有些不可思議了,忠心表得太過分反倒適得其反。親政后的康熙帝對困擾已久的三藩問題十分不滿,在他看來降臣可用但不可重用,鎮(zhèn)守清朝邊疆的不是哪位滿洲勇士,而是有過叛降前科的漢臣??滴醯鄄幌胱屓蔀橛绊懙蹏矊幍淖儊y因素,他開始著手處理撤藩事宜,康熙帝的理解很簡單,三藩撤亦反,不撤亦反。
1673年,康熙帝親自蓋章的撤藩詔書送到云南,對于吳三桂來說,這的確是個讓他意料不到的結(jié)果,一個剛剛上位的青年皇帝,竟敢對勞苦功高的實權(quán)王爺下手。云南是他苦心經(jīng)營想要留給子孫后代的一份家業(yè),他自認為給清朝打下了大半個天下,要一塊云南的封地無可厚非,況且順治帝心照不宣地默認了這份封賞。半輩子的出生入死,換回一塊不大不小的封地,吳三桂覺得自己夠低調(diào)的了,沒想到現(xiàn)在康熙帝還要收繳自己的兵權(quán)。
吳三桂早在降清的那一刻,就站在君臣道義的對立面,漢人百姓無不對他恨之入骨,在清朝官場上吳三桂結(jié)交了很多朋友,但也不可避免地豎立了許多敵人,交出兵權(quán)的結(jié)果,吳三桂的一家老小勢必會受到威脅。史學家把三藩之亂的罪責歸結(jié)在吳三桂的身上,這是帶有主觀感情色彩的評價,吳三桂早年的叛明降清讓他多了一頂圖謀不軌、野心勃勃的帽子。如果不是想要做出一番業(yè)績的康熙帝對吳三桂步步緊逼,這場叛亂本可以輕而易舉地避免,吳三桂都是六十二歲的年紀,他就是想造反也沒這個心思了。
康熙帝大可以等吳三桂壽終正寢后,對云南平西王府快準狠地下手,這樣的處理結(jié)果對百姓的震動會小很多,可年輕氣盛的康熙帝一刻也不愿意再等,他將吳三桂視作扎在心里的刺。撤藩詔令一次又一次的下達,宣詔使臣的催促,讓吳三桂忍不住破口大罵:“我將整個天下送給別人,云南之地是我用血換來的,現(xiàn)在小孩貪圖此地,不允許我居住了嗎?”六十二歲的吳三桂再一次披掛上陣,帶著數(shù)十年積攢的二十萬人馬北上,吳三桂的部將都是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將軍,親手訓練出的精銳,轉(zhuǎn)眼間半壁江山已在吳三桂的手中。然而吳三桂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止步在長江以南,他派出使者向朝廷議和,表示自己不是真的反叛,只是希望保住自己的那份家業(yè)。
吳三桂本以為自己這一路的摧枯拉朽,足以讓年少的康熙帝心急如焚,沒想到康熙帝對吳三桂的議和明確拒絕,縱橫大半生的吳三桂遠不如康熙帝堅強。對待吳三桂滯留在北京的子孫,康熙帝毫不手軟地處死,吳三桂突然意識到局勢不可挽回,他冒險再一次渡江,卻終究錯過時機??滴醯墼缫颜{(diào)集全部清軍,舉全國之力對吳軍進行反撲,屢戰(zhàn)屢勝的吳軍第一次品嘗失敗的苦頭,隨后不斷地向后敗退,局勢由最初的一片大好轉(zhuǎn)變?yōu)楣?jié)節(jié)敗退。
吳三桂駐足長江多達數(shù)月,由此錯失良機,滿盤皆輸,許多人對他的做法不理解,但如果你仔細想一想?yún)侨鹬暗膽?zhàn)爭就明白了,他只適合為主賣命,而不適合做主子。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馬,永遠不會坐在自己的身上,吳三桂的戰(zhàn)略眼光良好,他可以做一個順應時勢的投機者,卻做不了掌控全局的實施者。對此司馬光曾經(jīng)在《資治通鑒》中提及了關(guān)于“德”與“才”之間的關(guān)系。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是故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shù),茍不得圣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則?
而吳三桂則就是地地道道的小人,1678年,起兵五年的吳三桂在絕境中痛苦離去,三年后吳三桂的子孫后代被全部殺光,一個不留。
參考資料:《清史稿》、《資治通鑒》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401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