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古人避雨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下雨了怎么辦?看看古人的雨天三神器,網(wǎng)友:老祖宗真牛!“大頭大頭,下雨不愁;人有小傘,我有大頭!”。天氣逐漸轉(zhuǎn)涼,又是一季陰雨連綿,現(xiàn)代人遮雨的工具而是越來越多了,前幾年設計師們腦洞大開的還設計了專門給鞋子、寵物等設計的創(chuàng)意雨傘??梢姇r代的發(fā)展,人們對于物質(zhì)文化的創(chuàng)想也是越來越豐富了。那么,遠在物質(zhì)與科技匱乏的古代,人們是用什么避雨神器的呢?
古時候最常用的一種雨具是蓑衣,人們最開始用野草裹住身子。久之也就形成了蓑衣。蓑衣多由蓑草制成,因為這種草隨處可見,且表皮比較光滑,雨水不容易滲透。自明代以后,雨衣的制作程序也越發(fā)考究,材料種類也逐漸增多,有文獻記載宮廷內(nèi)官所穿的雨衣是由一種柔軟又珍貴的玉草織成的,名為“玉針蓑”,賈寶玉穿的就是這種雨衣。
我國古代另一種常用雨具就是傘。據(jù)傳,魯班經(jīng)常在戶外工作,時而偶遇大雨,他的妻子不忍心自己的丈夫淋雨,直至有天,魯班看見小孩用荷葉頂在腦袋上,于是他靈機一動,削了幾根細竹作為骨架,然后在架子上撐起一塊獸皮,看上去像一個可攜帶的迷你亭子,這也就是傘的最初形態(tài)。
先秦時,傘又稱“?!?。秦始皇的彩繪銅車上就有一把傘,拉動機關(guān)就可以從不同角度遮陽擋雨,傘柄拿下后可作矛,傘就成了盾。北魏時期出現(xiàn)油紙傘,人們在紙上涂油脂或桐油,使之更加經(jīng)久耐用。在宋代,傘成了百姓的必備品,南宋的臨安是全國的制傘中心,傘的種類也逐漸增多。不過雖然宋代的百姓人人都能用傘,但仍然有很嚴格的階級用傘制度,青絹涼傘只能供親王、宗室使用。
除了遮雨外,雨天還要考慮到土地的潮濕泥濘,于是就有了雨鞋。先秦時期有“舃”,是一種有雙層鞋底的謝,底層涂蠟。而這種鞋只有貴族穿,普通百姓穿的還是用草編的雨鞋。
先秦時期還有一種稱作“屐”的鞋,它的穿著很方便,只需套在布鞋外面就可以了。講究一點的會涂蠟,稱作“蠟屐”。
清明時期還出現(xiàn)了釘鞋,顧名思義就是在鞋底裝釘子,鞋面涂桐油,可直接套在鞋子外面。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416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