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就給大家?guī)硭抉R倫的故事,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三國時期,那個烽火連天的時代,便涌現(xiàn)出了大量的文學(xué)家,為我們留下了無數(shù)的名言、佳句、成語,例如曹操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之言;劉備有“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之語;孫權(quán)則留下了“藍田生玉”的成語。不過很少有人知道的是,以晉代魏,笑到最后的司馬家族中,也有人獨創(chuàng)了一個成語,為華夏民族的文化傳承,添加了一筆。
說到此處,也許很多讀者會想到司馬昭,當初司馬懿和司馬師相繼去世之后,司馬昭繼續(xù)把持朝政,他比自己的父兄更狠,也更有野心,從登上高位起,便不停的打擊異己,此事讓皇帝曹髦非常忌憚,于是曹髦打算率兵討伐司馬昭,并說出了那句,流傳至今的歇后語,即“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過我們今天要說的主人公,并非司馬昭,而是他同父異母的弟弟司馬倫,也就是八王之亂的始作俑者。這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司馬倫是柏夫人為司馬懿生下的幼子,年齡比司馬師、司馬昭小很多,因此當他的侄子,晉武帝司馬炎去世之后,他還在世,并與傻皇帝司馬衷的皇后賈南風(fēng)相交甚密,曾幫助賈南風(fēng),廢掉了聰慧的太子司馬遹。因為他對賈南風(fēng)的助力非常大,于是得以身居高位,領(lǐng)右軍將軍。但是人的野心是會逐漸膨脹的,想要爬到更高處的他,先是在手下的建議下,慫恿賈南風(fēng)殺害了廢太子司馬遹,之后又將賈南風(fēng)廢為庶人,假詔自己為大都督、相國等職,并督中外諸軍事,開始把持朝政。一段之時間后,他則又進了一步——廢司馬衷,自立為帝。
如果僅是這樣,他的手段雖不光彩,但是絕對算是一個大才,畢竟他憑一己之力,完成了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三代四人才做到的事情??墒侨绻覀兘又?,他之后的作為,恐怕就沒有人會這樣認為了。因為他搶了自己侄孫的皇位,名不正且言不順,于是為了收攏人心,不加篩選的提拔了大量的官吏,甚至一些奴仆雜役也有爵位,原本的高官則全部封侯。朝堂一片混亂。
最可筆的是,因為當時官員,帽子上需要裝飾貂蟬,以示尊貴,可是當時并沒有這么多的貂,于是他便想出了以狗尾代替的方式。因此當時有人作諺語道:“貂不足,狗尾續(xù)”。此言一語雙關(guān),即是指代貂不足,只能用狗尾代替一事,也有暗諷,他提拔的官員能力不足,與真正的君子相較,有著云泥之別之意。后來這句諺語,演變成了“狗尾續(xù)貂”這一成語,直到如今依舊有使用。也就是說,司馬倫雖然能力不足,卻為華夏民族的文化傳承,作出了一點貢獻。
可惜的是,他貢獻不大,破壞力卻不小。正是因為他先篡權(quán),后胡作非為,引發(fā)了八王之亂,使各地擁兵自重的王侯,紛紛起兵,導(dǎo)致西晉政權(quán)岌岌可危,天下再次大亂。這次紛爭持續(xù)了整整十六年,最終以東海王司馬越的獲勝而告終。然而戰(zhàn)爭結(jié)束之后,西晉早已滿目瘡痍,五胡亂華之時,根本無力抵擋,從而出現(xiàn)了五胡十六國的局面,使中原大地,再一次生靈涂炭。這一切亂局,都是司馬倫導(dǎo)致的,只不過他并非“有幸”,親眼見證自己造的孽,因為他在八王之亂還未結(jié)束的時候,便早早的兵敗被殺了。
共有九個,晉景帝司馬師,張春華生;晉文帝司馬昭,張春華生;汝南文成王司馬亮,伏夫人生;瑯邪武王司馬伷,伏夫人生;清惠亭侯司馬京,伏夫人生;平原王司馬干,張春華生;扶風(fēng)武王司馬駿,伏夫人生;梁孝王司馬肜,張夫人生;趙王司馬倫,柏夫人生。
1、司馬師:
字子元,河內(nèi)溫縣(今河南溫縣西)人。三國時期曹魏權(quán)臣,西晉的奠基人之一,晉宣帝司馬懿與宣穆皇后張春華的長子,晉文帝司馬昭的同母兄,晉武帝司馬炎的伯父。
司馬師沉著堅強,雄才大略,早年與夏侯玄、何晏齊名。高平陵之變后,以功封長平鄉(xiāng)侯,旋加衛(wèi)將軍。司馬懿死后,以撫軍大將軍輔政,獨攬朝廷大權(quán),次年升為大將軍。
掌權(quán)后,他制定選拔官吏的法規(guī),命百官推薦賢才,整頓綱紀,使其各有職掌,朝野肅然。司馬師也有卓越的軍事才能,曾用計于新城之戰(zhàn)擊潰吳國諸葛恪的大軍。
嘉平六年(254年),魏帝曹芳與中書令李豐等人密謀除司馬師,事情泄露,司馬師殺死參與者,迫郭太后廢曹芳,改立高貴鄉(xiāng)公曹髦為帝。次年,親自率兵平定毌丘儉、文欽之亂。回師途中病死,年四十八,謚號“忠武”。后被追尊為晉景王。西晉建立后,被追尊為景皇帝,廟號世宗。
2、司馬昭:
字子上(小說《三國演義》為子尚),河內(nèi)溫縣(今屬河南)人。三國時期曹魏權(quán)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為晉宣帝司馬懿與宣穆皇后張春華次子、晉景帝司馬師之弟、晉武帝司馬炎之父。
司馬昭早年隨父抗擊蜀漢,多有戰(zhàn)功。累官洛陽典農(nóng)中郎將,封新城鄉(xiāng)侯。正元二年(255年),繼兄司馬師為大將軍,專攬國政。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被弒殺,司馬昭立曹奐為帝。景元四年(263年),分兵遣鐘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滅亡蜀漢,受封晉公。次年,進爵晉王。
咸熙二年(265年),司馬昭病逝,年五十四,葬于崇陽陵。數(shù)月后,其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晉朝,追尊司馬昭為文帝,廟號太祖。
3、司馬亮:
字子翼,河內(nèi)溫縣(今河南溫縣)人,晉宣帝司馬懿第四子,晉景帝司馬師、晉文帝司馬昭異母弟,母伏夫人 ,西晉宗室、八王之亂中的八王之一。
司馬亮初封萬歲亭侯,后改封廣陽鄉(xiāng)侯、祈陽伯,歷任東中郎將、散騎常侍、鎮(zhèn)西將軍等職。西晉建立后,先封扶風(fēng)王,后改封汝南王,先后擔(dān)任騎司馬、撫軍將軍、衛(wèi)將軍、宗師等。
咸寧三年(277年),升任鎮(zhèn)南大將軍、都督豫州諸軍事等要職,鎮(zhèn)守一方。不久,入朝任太尉、錄尚書事,兼任太子太傅。
太熙元年(290年),晉武帝病重,有意托孤于司馬亮,但在楊駿阻撓下并未成功。元康元年(291年),楊駿被殺后,司馬亮入朝任太宰,與衛(wèi)瓘分掌朝政,大肆封官卻失去人心。
不久,司馬瑋矯詔將司馬亮殺死。司馬瑋被晉惠帝皇后賈南風(fēng)所殺后,朝廷下詔給司馬亮平反,賜謚號為文成。
4、司馬伷(zhòu):
字子將,河內(nèi)郡溫縣(今河南溫縣)人。西晉宗室、將領(lǐng),晉宣帝司馬懿第三子,伏太妃所生。晉景帝司馬師、文帝司馬昭的同父異母弟,晉武帝司馬炎的叔父。
司馬伷少有才氣,在曹魏歷任寧朔將軍、散騎常侍、征虜將軍等職,先后受封南安亭侯、東武鄉(xiāng)侯,五等爵制建立后,改封南皮伯。
西晉建立后,獲封東莞郡王,入朝任尚書右仆射、撫軍將軍,出外拜鎮(zhèn)東大將軍。后改封瑯邪王,加開府儀同三司。西晉伐吳時,率軍出涂中,孫皓向他投降并奉上玉璽。戰(zhàn)后因功拜大將軍,增邑三千戶。
太康四年(283年),司馬伷去世,享年五十七歲,謚號武,故稱“瑯邪武王”。著有《周官寧朔新書》八卷,已亡佚。
5、司馬倫:
字子彝,晉宣帝司馬懿第九子,晉景帝司馬師、文帝司馬昭異母弟,晉武帝司馬炎的叔叔,母柏夫人,西晉宗室,藩王,八王之亂的參與者之一。曾一度登基稱帝,然不久即退位,故他的皇帝身份不算入西晉世系當中。
司馬倫在曹魏時封安樂亭侯,后進封東安子,任諫議大夫。西晉建立后,封瑯琊郡王,后改封趙王。歷任平北將軍、安北將軍等。任征西將軍、鎮(zhèn)守關(guān)中時,因賞罰不明引起羌族、氐族反叛,被召回京師。
元康十年(300年),太子司馬遹被賈后一黨殺害,司馬倫趁機鼓動司馬遹舊部以及齊王司馬冏等人起兵討伐賈后黨羽。同年賈后被殺,司馬倫又趁機誅殺了對自己不滿的政敵淮南王司馬允,司馬允死后,司馬倫自封大都督、相國等頭銜。不久,干脆逼惠帝退位,自立為帝,改元建始。
司馬倫登基后,任用孫秀等小人掌政并大肆封官來收取人心。不久,齊王司馬冏、河間王司馬颙、成都王司馬穎紛紛起兵討伐司馬倫。司馬倫屢戰(zhàn)屢敗。
同年四月,司馬倫宣布退位迎晉惠帝復(fù)位,自己帶著家人前往金墉城居住,之后,梁王司馬肜上表請求誅殺司馬倫,于是朝廷派遣使者到金墉城將司馬倫賜死。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司馬師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司馬昭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司馬亮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司馬伷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司馬倫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 ),字仲達,河內(nèi)郡溫縣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政治家、軍事謀略家、權(quán)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司馬懿自幼聰明多大略,博學(xué)洽聞,伏膺儒教。
因漢室被曹氏所控制,司馬懿一度拒絕曹操授予的官職,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強行辟司馬懿為文學(xué)掾。因司馬懿曾支持曹操稱帝,所以逐漸贏得了曹操的信任。
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幫助曹丕在儲位之爭中獲得勝利。曹丕臨終時,令司馬懿與曹真等為輔政大臣,輔佐魏明帝曹叡。
明帝時,司馬懿屢遷撫軍大將軍、大將軍、太尉等重職。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于司馬懿和曹爽。曹芳繼位后,司馬懿遭到曹爽排擠,升官為無實權(quán)的太傅。
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變并控制京都洛陽。自此,曹魏的軍政權(quán)力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事變。
司馬懿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率軍擒斬孟達,兩次率大軍成功抵御諸葛亮北伐,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nóng)耕經(jīng)濟發(fā)展有重要貢獻。
嘉平三年(251年),司馬懿病逝,享年七十三歲,辭郡公和殊禮,葬于首陽山,謚號宣文。其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后,追謚司馬懿為宣王;其孫司馬炎稱帝后,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廟號高祖 。
本名:司馬師
成就:新城之戰(zhàn)擊潰諸葛恪,平定毌丘儉、文欽之亂
結(jié)局:平定毌丘儉、文欽之亂?;貛熗局胁∷?,時年四十八歲,謚號“忠武”。后被追尊為晉景王。西晉建立后,被追尊為景皇帝,廟號世宗。
謚號:忠武、景王、景皇帝
廟號:世宗
本名:司馬昭
成就:專攬國政,攻滅蜀漢;奠定西晉基礎(chǔ)
結(jié)局:咸熙二年(265年),司馬昭病逝,時年五十五歲,葬于崇陽陵。數(shù)月后,其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晉朝,追尊司馬昭為文帝,廟號太祖。
謚號:文王、文皇帝
廟號:太祖
本名:司馬伷
成就:參與滅吳戰(zhàn)爭
結(jié)局:太康四年(283年),司馬伷去世,享年五十七。謚號“武” ,世稱“瑯邪武王”。著有《周官寧朔新書》八卷,今已亡佚。
爵位:南安亭侯、東武鄉(xiāng)侯、瑯邪王
謚號:武
本名:司馬亮
成就:楊駿被殺之后入朝出任太宰,聯(lián)合太保衛(wèi)瓘一同執(zhí)掌朝政
結(jié)局:為楚王司馬瑋所殺
爵位:汝南王
謚號:文成
本名:司馬干
成就:歷任撫軍中郎將、光祿大夫、左光祿大夫、衛(wèi)將軍等職
結(jié)局:永嘉五年(311年),司馬干去世,年八十。
爵位:平原王
謚號:無
本名:司馬京
成就:無
結(jié)局:晉朝建立前去世,年僅二十四歲。
爵位:清惠亭侯
謚號:無
本名:司馬駿
成就:芍陂拒丁奉,大破禿發(fā)樹機能
結(jié)局:太康七年(286年),司馬駿去世,時年五十四,獲贈假黃鉞、侍中、大司馬,謚號為“武”,史稱“扶風(fēng)武王”。
爵位:汝陰王、扶風(fēng)王
謚號:武
本名:司馬肜
成就:無
結(jié)局:太安元年(302年),去世,追贈本官,謚號為孝。
爵位:平樂亭侯、梁王
謚號:孝
本名:司馬倫
成就:誅殺淮南王司馬允,自領(lǐng)侍中、相國、都督中外諸軍事,加九錫;逼迫晉惠帝退位,擅自稱帝,年號建始。
結(jié)局:梁王司馬肜上表論罪,朝廷遣使者將司馬倫賜死。
爵位:趙王
謚號:無
長女
司馬氏,南陽公主,嫁潁川荀霬(荀彧之孫,曹操外孫)
次女
司馬氏,高陸公主,嫁京兆杜預(yù)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428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