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司馬懿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東漢是亡于曹魏,曹魏又是亡于晉朝。公元220年,曹丕接受漢獻帝的禪讓,建立了魏政權。45年后,司馬炎又接受魏元帝的禪讓,建立了晉政權。這就是西晉。西晉結(jié)束了三國時代的割據(jù),統(tǒng)一了中國。
不過,西晉是中國歷史上存在時間最短的朝代之一。滿打滿算,不過只持續(xù)了51年。西晉滅亡后,不但司馬氏衰落了,更壞的結(jié)果是,又開啟了新一段長達400年的分裂時期,也就是我們經(jīng)常聽到的“五胡亂華”和“南北朝”。
這里其實隱藏著一個奇怪之處:古代中國,除了一開始的秦國,后面基本上是一治一亂的循環(huán)。亂世之后的統(tǒng)一王朝,都能維持一定時間的穩(wěn)定長久。而西晉終結(jié)了長達近百年的三國亂世,完成了統(tǒng)一,為什么就這么短命呢?
司馬氏如何取得成功的
司馬懿參與政治比較早,在曹操時期就被啟用,不過他始終比較邊緣化。司馬懿真正接觸核心政治,是在曹丕時期。在曹丕還是太子的時候,司馬懿就輔佐過他,他們有一種超越君臣的信任關系。這一時期,司馬懿達到了副宰相的級別,但還沒辦法主持朝政。他在政治上真正崛起,是在曹丕去世之后。
曹丕在位七年就去世了,他去世之前任命了四位大臣來輔佐自己的兒子,分別是曹真、曹休、陳群和司馬懿。其中,曹真和曹休是曹家人,陳群是士族,司馬懿算是寒族。在政治地位和權力上,曹真、曹休是第一序列,陳群是第二序列,司馬懿是第三序列。
司馬懿既不掌握政權,也不掌握兵權。當時,曹魏最主要的敵人是蜀漢,因此軍事重鎮(zhèn)在西部,由曹真掌控。但不久之后,曹真去世了,為了應對來自諸葛亮的軍事威脅,司馬懿就從東部調(diào)往西部,開始掌握核心的軍事權力。這是司馬懿崛起的關鍵節(jié)點,他掌握了軍權,就掌握了通往核心政治權力的鑰匙。
后來的事就比較簡單了。司馬懿在西邊長期抵御蜀漢北伐,直到諸葛亮去世。后來他又率軍平定遼東,成了魏國第一功臣。這個時候,又有一個突發(fā)事件,就是皇帝曹叡因病去世了。曹叡傳位給僅七歲的曹芳,然后安排曹爽和司馬懿輔佐。皇帝那么年幼,曹爽的勢力就很大,他開始排擠非曹家宗親的大臣,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司馬懿。
司馬懿不得不隱忍了十年,終于在249年,發(fā)動了一場政變除掉了曹爽,掌控了魏國大權。歷史上叫“高平陵事變”??墒恰案咂搅晔伦儭钡某晒Γ⒉灰馕吨抉R氏的權位就此穩(wěn)固。他除掉曹爽的計劃,確實是在很多老臣的支持下進行的,比如太尉蔣濟。這些老臣和司馬懿一樣,因為不是曹家人,所以對曹爽早有不滿,但他們只是想除掉曹爽,并不想支持司馬懿篡位。
所以,當時很多士族對司馬懿的支持,只到除掉曹爽這一步,之后的事,比如掌握朝政,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司馬懿心里有數(shù),對這些人也是敬而遠之,只給一些榮譽職位,不給實權。本書就認為,高平陵之變是司馬懿在曹魏元老功臣集團的支持下,精心謀劃的一次政治賭局。但這些曹魏元老大多“心存曹氏”,不可能轉(zhuǎn)化成魏晉改朝換代的政治力量。
所以,司馬氏要染指政權,“高平陵之變”不是最終一戰(zhàn),而只是個開始。等到曹爽一死,司馬懿發(fā)現(xiàn)自己高處不勝寒:他和他自己的家族,完全就是一個相對孤立的政治集團。士族不支持他,曹魏功臣也不支持他。當時很多人都對司馬氏掌權心存不滿,著名的“淮南三叛”就是由此而來。
“淮南三叛”就是淮南地區(qū)發(fā)生的,三次針對司馬氏的反叛事件。淮南大約是今天的安徽省中部,是抵御東吳的軍事重鎮(zhèn),原本是司馬懿掌控。但是在曹真去世之后,司馬懿離開淮南,他的影響和就逐漸衰落了。三次反叛的領導者是王凌、毌丘儉和諸葛誕。其中,王凌和諸葛誕都來自士族,毌丘儉是寒族功臣。
這三次叛亂,聲勢大,持續(xù)時間長。歷經(jīng)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三朝,才被完全平定。這充分說明三次反叛背后有強勁的支持力量。從這里我們就能看出司馬氏在當時的真實處境。司馬氏想要完全取代曹魏,光掌握政權還不夠,還必須要組建忠于自己的政治集團。完成這一步的是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
司馬懿在“高平陵事變”之后,沒多久就去世了,接替他的是司馬師。司馬師在政治上主要做了兩件事。第一件,就是清除那些明確反對司馬氏的勢力,比如“淮南三叛”中的毌丘儉,還有曹魏宗親夏侯玄等等。比這更重要的是,他要組建屬于司馬氏的政治集團。這個集團里最著名的三個人就是鐘會、鄧艾和賈充。從這三個人身上,我們就能看出這個政治集團的特點。三個人中,鐘會是士族,鄧艾是寒族,賈充的父親賈逵是曹魏的功臣。
這三個人聚集在司馬氏之下,可不是說明他們背后的三股勢力都臣服于司馬師。因為從大局上看,根本就不是這樣,反而說明,這個集團完全是靠個人利益組織起來的。集團內(nèi)部的權力結(jié)構非常不穩(wěn)定,接近頂級權力的三個人,竟然來自三種不同的政治派別,這就為日后的沖突埋下了伏筆。這種情況,司馬師未必不知道,但是在他當時的情況下,只能依靠這些人。
司馬師死后,弟弟司馬昭接管了權力。司馬昭原本以為,他已經(jīng)完全掌握了曹魏政權,取而代之的時機已經(jīng)到了。但是支持曹魏的力量意外的強,他只好通過討伐蜀漢的方式來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好為日后稱帝做鋪墊。所以,盡管司馬昭之心人盡皆知,他也沒有活到稱帝的那一天,最后,只能由他兒子司馬炎來完成。
短命的西晉
司馬氏為了奪權,先以軍事起家,然后組建自己的政治集團。在這個政治集團中,各色出身的人都有。當有共同的目標時,沖突還能服從于統(tǒng)一利益,一旦國家統(tǒng)一,集團內(nèi)部各人就會利益不一致發(fā)生沖突。這就是導致西晉快速滅亡的根源。
第一次大型的內(nèi)部沖突,就發(fā)生在征服蜀漢的過程中。當時負責伐蜀的將領主要有兩個,鐘會和鄧艾。鐘會是士族,鄧艾是寒族。這兩個人在蜀漢滅亡之后立即爆發(fā)了沖突。戰(zhàn)爭結(jié)束后,鄧艾居功自傲,擅自在蜀地分封官職。鐘會心存不滿,便誣告鄧艾謀反,鄧艾因此死于非命。鐘會在兼并了鄧艾的權力之后,竟然意圖占據(jù)蜀地為王,最終兵敗被殺。司馬氏集團中的兩員大將,都在此次事件中死于非命。
鄧艾和鐘會之間的沖突,并不是個例。十幾年后,在消滅吳國的過程中,又出現(xiàn)了相似的情況。當時的兩個主要將領是王濬和王渾。王渾出身太原王氏,屬于大士族。而王濬家族在政治中長期于邊緣化的地位,接近于寒族。在滅吳之后,這兩人之間同樣因為軍功的問題斗了起來。如果不是司馬炎及時調(diào)節(jié),這兩個人也許會重蹈鐘、鄧二人的覆轍。而無論是鐘會與鄧艾,還是王濬和王渾,他們之間的沖突,還僅是士族與寒族的沖突。而司馬集團內(nèi)部的沖突,還不止這么簡單。
比他們更嚴重的,是后宮、外戚和宗室之間的沖突。司馬炎在滅吳十年之后去世,繼位的是司馬衷。他智商不高,歷史上管他叫“癡呆皇帝”。司馬炎也知道司馬衷不堪大位,但他看好司馬衷的兒子司馬遹。為了讓司馬遹有機會繼位,司馬炎就選司馬衷為繼承人,算是進行了一次政治冒險。但事實證明,這個冒險并不成功。
由于司馬衷沒有掌握權力的能力,實際權力就被兩個人掌握了。一個是楊駿,一個是賈南風。賈南風是司馬衷的皇后,父親是西晉的功臣賈充,屬于后宮勢力。而楊駿是司馬炎的岳父,是當時的輔臣,屬于外戚勢力。當時,賈南風在后宮控制司馬衷,楊駿則在外掌握朝廷大權,雙方在這種情況下展開政治斗爭。等到雙方的對抗愈演愈烈,幾乎快要發(fā)生政變的時候,第三股政治勢力,司馬氏宗室參與了進來。
當時賈南風雖然控制了皇帝,卻沒有能力進一步除掉楊駿。在這種情況下,她就想借助宗室的力量。在西晉建立之后,司馬氏就大肆分封宗親王。不僅給他們封地,還讓他們掌握實權。這跟西漢初年,劉邦分封劉氏諸王的情況一樣。而賈南風借助宗室力量的結(jié)果,就是引發(fā)了著名的“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的具體過程我們就不展開了。簡單來說,是賈南風先借助汝南王司馬亮和楚王司馬瑋的勢力,除掉了楊駿。但是楊駿雖然死了,但賈南風引狼入室,也不是最終的贏家,這個時候的宗室力量,已經(jīng)遠不是她能夠控制得住的了。
于是,宗室之間為了爭奪洛陽的權力,引發(fā)了一輪又一輪的廝殺。參與廝殺的一共有八位宗室王,所以被稱為“八王之亂”。西晉就在這個過程中徹底崩壞,最終在“五胡亂華”中被滅亡。這就是西晉集團內(nèi)斗的關鍵過程,從中我們能明確看到,士族、寒族、外戚、后宮、宗室,幾股勢力輪番登場。在這些勢力中,有必要對其中一個勢力再詳細盤點一下,就是“宗室”。
剛才我們說到,西晉在建立之后,大肆分封宗親王,也就是給司馬氏的親族們封地和實權。在歷史上,“分封諸王”是一種很危險的政策,西漢就因為這項政策,而引發(fā)了著名的“七國之亂”。既然有前車之鑒,司馬氏又為什么會這么做呢?過去的解釋是,司馬氏在篡權的過程中,看到曹魏宗室衰落,無法保衛(wèi)皇帝,才大封宗室。
但通過我們前面的敘述,就可以發(fā)現(xiàn),這個解釋其實站不住腳,因為,曹魏的宗室并不弱。比如在曹爽時期,宗室的權力已經(jīng)大到了可以專權的地步,成了引發(fā)政變的原因。而且就算是為了保衛(wèi)皇帝,也用不著封二十幾個宗親王啊。所以,西晉封王是另有原因,這個原因還是跟“士族”有關。
當時,司馬氏雖然掌控了中央政權,但是當時政治和社會資源,基本上還是掌握在士族手中。而在經(jīng)歷了“淮南三叛”等事件之后,士族對于西晉政權,總體上偏向于不反對,但也不支持。鐘會、王渾等人對西晉的支持,也只是個人行為,和整個階層沒有關系。所以,西晉想要控制地方,就只能通過分封宗親的方式來進行。這才是西晉宗室勢力興起的真正原因。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在西晉短暫的歷史中,各種爭斗都是由這個政權的性質(zhì)導致的。一句話,西晉這個政權,沒有社會共識。而司馬氏為了上位和鞏固政權,就組建了一個囊括功臣、外戚、寒族、士族、宗親,各種勢力的集團。但最終卻因為權力結(jié)構太過復雜,導致政治沖突層出不窮。西晉就在這個沖突的過程中,迅速衰敗并走向滅亡。
司馬懿篡權經(jīng)歷了“托孤輔政、稱病示弱、趁虛奪權”三個過程:
1、魏明帝托孤司馬懿輔政。 司馬懿,出身于士族之家,在魏文帝曹丕當政時受到了重用,地位逐漸顯赫起來.魏明帝曹睿在位時,他多次帶兵出征,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曾以堅守的戰(zhàn)法,使諸葛亮率領的蜀軍無功而返;此后又率兵成功地平定了公孫淵的叛亂,使他在政治和軍事上的威望迅速提高,威鎮(zhèn)魏國.魏明帝臨終時,把年僅八歲的太子曹芳(即位后,稱魏少帝)托付給大將軍曹爽和他,囑咐他們共同輔政.
2、曹爽爭權司馬懿稱病。曹爽身為皇族大臣,他容不得讓異姓的司馬氏分享權力,他要獨攬大權。曹爽以魏少帝曹芳的名義將司馬懿提升為太傅,用這種明升暗降的手段剝奪了司馬懿手中的兵權,把他架空了起來. 曾經(jīng)聲名顯赫的司馬懿如今落了個大權旁落、有名無實的地步,對曹爽恨得咬牙切齒.但是,只能暫時忍下這口氣。于是,司馬懿借口年老多病、不再上朝.可 曹爽對司馬懿還是有些不太放心,就派他的親信李勝借出任荊州刺史,向司馬懿辭行的名義,探探虛實.司馬懿一聽說李勝來辭行,就猜出了他的來意,立刻想好了對策. 李勝走進司馬懿的臥室,只見司馬懿早已沒了先前率兵出征的帥氣與豪氣,一副病歪歪的樣子. 躺在床上的司馬懿一見到李勝,就要披衣坐起,但不知怎么的,他的手抖得厲害,衣服非但沒穿上,反而滑落到了地上.最后還是兩名侍女幫他穿好.侍女端來了粥,司馬懿并沒有用手接,而是讓侍女喂.他一邊吃,一邊粥從嘴角淌下來,沾滿了前胸,就像個三歲小孩一樣.從此,曹爽放松了對司馬懿的警惕.
3、魏少帝謁陵司馬懿誅爽。沒多久,魏少帝曹芳去城外拜謁(yè)明帝陵,曹爽等大臣一同陪著曹芳前呼后擁地出了城. 誰知他們前腳剛出城,司馬懿后腳就下了床,親自披掛上陣,帶著兩個兒子和從前的部下迅速占領了曹氏兵營.接著,司馬懿進入宮中,一一細數(shù)曹爽的罪名,威逼太后廢黜曹爽.太后沒有辦法,只得照他的話去做了.司馬懿又帶兵占領了武器庫. 曹爽正在郊外玩得不亦樂乎,忽然聽手下報來消息,如同晴天霹靂,他一下子驚呆了,半天回不過神來.這時,手下人勸他挾持漢獻帝到許都,重振人馬,與司馬懿對抗.但曹爽猶豫了半天,還是不敢這么做,最后他只得屈從司馬懿提出的條件——交出兵權,方可回到相府.回到城中,曹爽才明白自己大勢已去.沒多久,司馬懿就以篡逆的罪名,誅殺了曹爽一家以及曹爽的黨羽,獨攬了朝中大權.
從此,魏國的政權基本上落到了司馬氏手里了.兩年后,司馬懿去世,他的職位由兒子司馬師接替.
《軍師聯(lián)盟》上下兩部很好的介紹了司馬懿的一生,雖然中間也有很多做過改動的地方,但是司馬懿一路上的心理歷程基本上是正確的。從早年連個官都不想去當,到成為兩朝托孤大臣,最后發(fā)動政變架空魏帝,司馬懿這一路幾乎是顛覆了所有人對他的印象。因為司馬懿的野心是一步步積攢起來的,這樣的人才是最可怕。那司馬懿最后到底是怎么奪權成功的呢?
在中國古代,因為政治斗爭而產(chǎn)生的各種流血時間層出不窮,令人震撼。饒是如此,在鏟除敵人時,連懵懂無知的幼童都要殺害的,恐怕還是屈指可數(shù)的——但凡可以成就大事業(yè)者,應該都是胸懷寬闊,睥睨天下的英杰,他們不齒于,也不屑于做出殘害兒童的事情來。這樣的斬草除根,何異于向全天下宣布自己的軟弱與無能?但是,總有一些人,會做出這樣的事情來,當然,這也表現(xiàn)出了他們內(nèi)心的恐懼。
三國期間,便是出現(xiàn)了這么一個殘忍的老匹夫,他的名字,大家都很熟悉,便是大名鼎鼎,抑或是,臭名昭著的司馬懿。他的行為讓世人所不齒,即便是自己的子孫,聽到他的事跡,也不由得面上泛紅,無奈地說道:“如果真的是這樣的,那么,晉朝(后來司馬懿的后代建立的王朝,享國不久,且屢屢出現(xiàn)內(nèi)亂與外患)怎么可能會長久存在呢!”
漢末之時,主上暗弱,故政治腐敗,地方亂象四起。中原大地上,群雄并立,留下了一段段令人心馳神往的故事,其中最為閃耀的主人公,就是曹操,曹丞相了,當時他曾經(jīng)這樣評價自己:“假使我不在了,這神州之中,不知道有多少人要無恥僭越,自稱帝王了,百姓如何能夠安居?”在這位雄主之下,司馬懿不過是唯唯諾諾,俯首稱臣罷了。
結(jié)果二十年后,一個個英雄相繼凋零,司馬懿開始橫行在曹魏的朝堂上。開始的時候,曹魏兩任皇帝十分欣賞司馬懿,都予以重任。曹叡死前將兒子托付給了曹爽和司馬懿,兩人也就相當于顧命大臣了,一時之間,位高權重,無人可比。
當時,司馬懿老謀深算,料定曹爽要大權獨攬,于是假裝自己老邁不堪,退居家中。待到大將軍曹爽掉以輕心,司馬懿便發(fā)動了雷霆一擊!曹爽猝不及防,身首異處,他的一家也因此共赴黃泉路了。于是,司馬懿終于實現(xiàn)了自己的目標,在白發(fā)蒼蒼之際,站到了權力的頂峰。
電視劇中,曾經(jīng)出現(xiàn)了這樣一幅景象——曹爽的幼子曹麟天真無辜,結(jié)果也被押上了刑場,與自己的家人一起遭受厄運。讓人心痛的是,當時曹麟只有三歲,什么都不懂,路上的小孩向他招手,他便高興地跟他們打招呼。不幸中還算幸運的是,到了目的地,處刑的人給他喝了酒,讓他在酒醉中遭受了死刑。
許多觀眾可能認為這太殘忍了,竟然連小孩子都不愿意放過。但是,實際上這個是電視劇的藝術加工,據(jù)歷史記載,曹爽應該是沒有男性后代的,之所以出現(xiàn)了這個場景,只是為了表現(xiàn)出司馬懿的殘暴不仁。不少網(wǎng)友朋友表示:不知道怎么了!自從看了這段片段一直感覺受不了!每次點開這部劇想到要看到這個片段就關了!印像太深了!
其實,在歷史上,司馬家族為了坐上龍椅,抄家滅族的事情不知做了多少,就算是曹爽的小兒沒被殺害,也有其他人家的幼子被殺害的,較真起來,其實也不能說是誣陷了司馬懿!但是,如此行事,不過是歷史王朝斗爭的殘酷表現(xiàn)之一,再說,司馬家族本就只是善于內(nèi)斗,治國理政絕非所長,之后中原百年的戰(zhàn)亂便是明證了。
一部《虎嘯龍吟》掀起了魏晉熱,司馬懿奪取魏國政權的歷史事件為觀眾所熱議。司馬家族奪取政權,有其歷史的偶然性,司馬懿長壽,魏國幾代君主短命,給其奪權創(chuàng)造條件;同時,經(jīng)濟基礎、社會思想以及曹魏政權的執(zhí)政失誤是司馬奪取天下的主要原因。
司馬懿奪權歷程
1、曹操時期,強征入府,不被信任
司馬懿出身河內(nèi)世家大族。 公元201年,22歲的司馬懿被曹操召入府中任職,司馬懿不想為曹操效力,以自己患風痹病為借口,絕了應召。公元208年,曹操用強制的手段應召司馬懿為文學掾。司馬懿是曹操晚年的謀士之一,曹操對他并不信任,時常叮囑曹丕,司馬懿可能是毀壞曹魏江山的人,顯然曹丕沒有聽取父親的忠告。
在曹植、曹丕世子之爭時,司馬懿是曹丕的擁護者,與陳群、吳質(zhì)、朱樂是曹丕最得力的親信。曹丕戰(zhàn)勝了曹植,成為魏王,隨后稱帝,司馬懿成為了開國功臣。站隊成功,奠定了司馬家族在曹魏帝國的特殊地位。
2、曹丕時期,輔政大臣,由文轉(zhuǎn)武
曹丕稱帝后,在政治上與世家大族妥協(xié),推行九品中正制,在軍事上倚重曹氏、夏侯氏邊緣宗親,對于威脅到自己帝位的近支宗室,嚴密控制,曹植、曹彰等人才華橫溢,不為所用,形同囚犯。
隨著三國鼎足之勢形成,主戰(zhàn)場主要分布在關中、荊州、揚州等地區(qū),統(tǒng)軍元帥均為曹氏、夏侯氏親貴,第一代的元勛曹仁、夏侯惇等人相繼去世后,第二代的曹真、曹休、夏侯尚成為宗室主要將領。夏侯尚在226年去世,曹氏宗親軍權開始旁落。曹丕在227年去世,臨終前令曹真、曹休、陳群、司馬懿為顧命大臣,宗親與士族比例為2:2,陳群與司馬懿都是曹丕的親信,顧命大臣相互制衡。曹丕兩度伐吳,司馬懿留守許昌,掌握部分軍權,由文臣向統(tǒng)帥轉(zhuǎn)變。
3、曹睿時期,二度輔政,國之棟梁
曹睿稱帝后,魏蜀戰(zhàn)爭頻發(fā)。魏明帝即位伊始,諸葛亮就開始策反由蜀國投降魏國的孟達,司馬懿率軍斬殺孟達,平息了這次叛亂。同時,魏明帝令司馬懿督荊、豫二州諸軍事,司馬懿成為荊州地區(qū)的最高軍事長官。此后,諸葛亮五出祁山,西北軍事長官曹真去世,司馬懿接替曹真都督雍、梁二州諸軍事,曹魏三大軍區(qū)司馬懿擔任兩個最高長官,奠定了豐富的文武官員人脈。熬死諸葛亮后,司馬懿又率軍剿滅了遼東的公孫康,班師回朝后第二次成為輔政大臣。
曹睿病重期間,曾出臺兩套輔政班底。一是以燕王宇為大將軍,使與領軍將軍夏侯獻、武韂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等對輔政。曹宇是曹操之子,秦朗是曹操的養(yǎng)子,曹爽、曹肇是曹真、曹休之子,夏侯獻是夏侯家族成員, 5人全是宗親,曹睿對司馬懿勢力的膨脹有著清醒的認識,故意將其排除在外。曹睿卻聽信劉放、孫資的讒言,臨終前修改了輔政名單,令司馬懿和曹爽輔政。司馬懿與曹爽的政壇影響力不可同日而語,一個是功勛老臣,一個是無尺寸之功的官二代,毫無政治經(jīng)驗。如此輔政班底,為曹魏政權的易主埋下了隱患。
4、曹芳時期:韜光養(yǎng)晦,奪取政權
齊王曹芳即位,曹爽和司馬懿輔政。曹爽在輔政初期對司馬懿極為恭敬禮讓,隨著時間的推移,曹爽等暴露出了政治上的不成熟。曹爽排除異己,妄自尊大,遭到了魏國元老的集體不滿。249年,司馬懿發(fā)動高平陵之變,誅殺曹爽及親信三族,曹魏政權被司馬氏控制。
司馬懿的專權引發(fā)了同為元老的王凌的不滿,鎮(zhèn)守淮南的王凌與外甥令狐愚圖謀廢黜曹芳,立楚王曹彪為皇帝。司馬懿引兵討伐,王凌自知不敵,服毒自盡。司馬懿借機將魏國王公拘捕,放置也稱,嚴密監(jiān)視。平定了王凌之亂,司馬懿回到洛陽后去世。
5、司馬懿之評價
司馬懿魏四朝元老,二代輔政大臣,文治武功堪稱魏國第一功臣,其貢獻是不容抹殺的。在夏侯尚、曹真、曹休等宗室功勛統(tǒng)帥相繼去世后,司馬懿承擔著魏國對抗外敵的軍事任務,剿滅孟達,擊退蜀、吳的進犯,平定遼東,平叛王凌,功勛無人能比。即便是面對政見不同的曹爽,司馬懿也是多次勸阻,不要貿(mào)然攻打蜀國,出于公心。從歷史發(fā)展進程的角度來看,司馬懿對魏國的壯大以及西晉統(tǒng)一全國做出卓越貢獻。
司馬氏奪取天下給后人詬病頗多,主要原因是依靠詐力,既憑借政治權力通過政變奪權奪取天下。從曹魏皇族的角度來看,被自己人篡權和被敵人用武力征服是兩種不同的王朝終結(jié)方式,被篡權更加難以接受。手握重兵的大臣,在王朝權力真空時奪取政權,在道義上為人不齒,但是王朝的更迭不以個人道德評判為轉(zhuǎn)移,還是基于個人實力。對司馬懿的批評,更多的時基于道義。
6、司馬家族的奪權歷程
司馬懿去世后,長子司馬師接管了權力。司馬師接位,完全是一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姿態(tài),欺凌皇室,屠殺異己,引起了曹芳的不滿,254年,李豐、夏侯玄及皇后的父親張緝意圖推翻司馬師,讓夏侯玄執(zhí)政,事情泄露,司馬師誅殺三人全族,廢黜了皇后張氏,又逼迫太后廢黜了曹芳。次年,毌丘儉、文欽在壽春舉兵討伐司馬師,司馬師親征剿滅,不久去世。
司馬昭接位后,剿滅了起兵的諸葛誕。曹髦見權勢漸失,于260年親自討伐司馬昭,被司馬昭的衛(wèi)隊所殺,司馬氏代替曹氏已成定局。此后,司馬昭派軍隊消滅蜀國,被封為晉王,位篡位做最后的準備,突然猝死。
司馬炎繼承了父親的晉王之位,隨后廢黜皇帝,改朝換代。
司馬家族奪取的直接原因
1、直接原因:司馬懿的個人作用
能力超群、善于偽裝、隱忍都是政客的共性,司馬懿能夠取得政權的主要原因是長壽。三國時期,醫(yī)療遠不及現(xiàn)代發(fā)達,戰(zhàn)亂頻繁,人們的平均壽命不過是30多歲,司馬懿的壽命是72歲,熬死了兩代魏國君主與一代魏國功勛。
曹丕、曹睿父子均是雄才大略之主,皆英年早逝,曹丕40歲去世,曹睿年僅36歲。與司馬懿同一批的功勛元老王朗、華歆、陳群,宗室顯貴夏侯尚、曹真、曹休全部死在他身前,有能力的、有地位的死在前面,活下來的元老地位功勞又不及司馬懿,比如說王凌。可以說長壽是司馬家取得政權的重要原因。
2、主要原因之一:經(jīng)濟政治文化的高度壟斷形成了士族集團,對皇權構成威脅。
士族集團形成的初期是東漢王朝,東漢是豪強地主建立起來的政權,因此世家大族享有各項特權。經(jīng)濟上,世家大族瘋狂的兼并土地;政治上,壟斷仕途;文化上,傳播儒學。因此世家大族勢力日漸膨脹,及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逐步控制政權,皇權地位日漸衰微,東晉時期皇帝形同傀儡。
從歷史發(fā)展的趨勢而言,士族逐漸取代皇權成為政權的主要控制者。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皇權需要士族鞏固政權,但是也不得不放縱其勢力膨脹,隨著士族勢力超越平衡點,改朝換代必不可免。司馬懿奪取曹魏政權不費吹灰之力,其個人能力雖然強大,但是其背后的士族集團力量也是重要的支持者。司馬氏執(zhí)政后,士族力量繼續(xù)膨脹,他們是改朝換代的受益者。
3、主要原因之二:社會風氣的變化
從東漢末年至魏晉時期,中國的學術風氣發(fā)生轉(zhuǎn)變,也成為魏晉易代的主要原因。東漢末年,社會亂象顯露,受儒家熏陶的士大夫們雖然對黑暗的顯示感到不滿,但是忠君愛國的思想濃厚,砥礪名節(jié),同暴力抗爭。董卓之亂,袁術稱帝,袁紹意圖另立新君,都因得不到支持而最終失敗。
曹操推行唯才是舉,以法家的思想開創(chuàng)霸業(yè)。他對于士大夫采取了既利用,又鎮(zhèn)壓的方式,孔融、荀彧、崔琰等人儒家士大夫堅決反對曹操篡位,成為東漢的殉道者,被殺或被逼自殺。此后,士大夫們的思想發(fā)生轉(zhuǎn)變,從忠君愛國、砥礪名節(jié)轉(zhuǎn)變?yōu)橼呇赘絼荨⒉粏柹n生,對現(xiàn)實不滿的人表現(xiàn)為放浪不羈、隱逸談玄,不與朝廷發(fā)生正面沖突。曹丕在士大夫的擁護下成為皇帝,但是此舉淡化了忠君思想,既然曹魏可以代替漢,那么司馬家族取代曹氏又有什么不可呢?當士族出身更能代表士族利益的司馬氏控制政權后,曹魏政權的擁戴者又成為司馬氏的開國功勛,對他們而言,既得利益不受損失的前提下,皇帝姓什么毫無關系。社會風氣的轉(zhuǎn)變降低了大臣的忠誠度,也成為曹魏政權覆亡的重要原因。
4、主要原因之三:執(zhí)政理念失誤
曹丕在與曹植的競爭中驚險勝出,他心胸狹隘的一面在施政理念鐘彰顯無遺。
在士族壯大的客觀環(huán)境下,皇族是忠誠度最高的階層,與魏國利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曹丕、曹睿對皇族嚴密盯防, 魏國的王公貴族被分封各地,沒有實權,不得相互交往,定期變換封地,和囚徒毫無差異,雖然諸王不會對皇帝的權勢構成沖擊,但是王權勢力蕩然無存。同時,魏國重用疏遠宗親,但是這些王公大臣畢竟是少數(shù),在人才斷檔之際,曹睿依然把司馬懿寫進了輔政名單,為政權的更迭埋下隱患。削弱皇族,外族勢力的膨脹自然會竊取政權。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429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