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不思蜀:比喻在新環(huán)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huán)境中去。原義是說三國時期劉備的兒子劉嬋,亡國當俘虜后,不思復國。
樂不思蜀成語出自《三國志·蜀書·后主傳》,大意是這樣的,三國時期,劉備建立蜀國,死后,其兒子劉禪繼位,但是劉禪昏庸無能,蜀國被魏所滅,在一次宴會上,掌握大權的司馬昭故意安排了一場蜀國的歌舞,想看看劉禪是什么反應。劉禪隨從人員見景生情,潸然淚下,而劉禪卻談笑自若,不以為然,司馬昭問劉禪:“你會不會想念故鄉(xiāng)呢?”劉禪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br/>
這個成語典故,歷來有爭議,有人認為劉禪的樂不思蜀其實是大智若愚,是一種政治智慧,意在保護蜀國百姓和官員,韜光養(yǎng)晦以復國。但是本人卻不這么看,下面就簡單分析一下。
先說一下,為什么司馬昭沒有殺劉禪,魏滅了蜀后,魏國的皇帝是曹奐,但是掌握實權的是司馬昭,司馬昭真正要對付的是曹奐,并非劉禪,之所以沒有殺死劉禪和蜀國大臣,其實是要樹立一個標榜,當時吳并沒有亡,沒有殺劉禪是給吳樹立一個榜樣,告訴吳只要投降,就可以保命,另外,蜀的大臣,留下來也可以為司馬昭所用。
還有本人認為劉禪的樂不思蜀并非大智若愚,因為他一個亡國奴,根本沒有辦法保護大臣,再說了蜀原來的官員,司馬昭殺不殺不能由劉禪決定,主要是看蜀的官員是否能為司馬昭所用。再說說實際情況,劉禪當了亡國奴后,蜀國百姓并沒有逃過一劫,魏兵進入成都奸淫搶掠已經無法控制,連后宮都沒有幸免何況百姓?劉禪共有七個兒子,都沒能逃脫被殺厄運,子孫絕滅。如果劉禪真的是大智若愚,有復國的念頭,應該和越王勾踐一樣,臥薪嘗膽,但是劉禪卻不同,貪圖享樂,受辱敵國卻怡然自得,這樣的人能復國了,再說了,劉禪本身就無能,能力決定了他也許沒有復國的念頭。
樂不思蜀和樂而忘返有相同之處,都是表示不想回去了,但是不同的是,樂不思蜀有忘本之意,所以在用時,不要用錯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429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