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喪葬制度
喪葬也會分成多個不一樣的步驟,分別包括沐浴、魂吊、祭奠還有哭喪等等,每一個步驟都非常的重要,細節(jié)上也不可以忽視。
1.初終:這是指病人在患有疾病之后斷氣之后的一種稱法,當時人必須要在正室之內(nèi)。
2.復:這也是幫助死者去招魂的一種做法,在招魂的過程中,也需要拿著死者之前穿過的衣服,然后朝著北方一直高聲的呼喊著死亡者的名字。
3.殮:把死者的遺體就放在靠著窗戶下面的床上,然后將死者的嘴巴撐開,以便日后飯含。
4.命赴:接下來就需要派人告訴死者的上級,告訴死者的親屬,告訴死者的朋友,這在古代被稱之為報喪。
5.吊唁:親朋好友在得知消息之后就會趕到現(xiàn)場,這就被稱之為吊傷。
6.銘旌:在此時也同樣需要使用竹竿挑起明旌。
7.沐?。菏紫染蛻?yīng)該在朝堂前面用洗米水燒熱,然后幫助死者去清潔身體,接下來還需要修剪指甲,把這些東西全部都埋入到泥中,在沐浴完畢之后把水倒在泥里面。
8.飯含:接著把米飯,玉米還有珠寶等東西放在死者的口中,當然如果是一些窮困的人家,這個步驟是可以直接跳過的。
9.設(shè)重:這其實非常的重要,首先就需要制作一塊木牌,然后就放在朝堂前面,大小其實也是按照死者的身份來區(qū)分等級,主要的作用就是象征著死者的亡靈暫時的代替主牌位,這所有的利益在一天之內(nèi)都需要完成,不可以忽視。
轉(zhuǎn)載聲明:感謝您對不回頭網(wǎng)的支持,讀史使人明智,以史觀今,讓我們通過歷史中一個個的典故故事去了解歷史。喜歡的朋友歡迎轉(zhuǎn)載中國古代喪葬制度是什么樣的
套衫。為死者準備的衣服(壽衣)有五七件之多,最多可達十一件(但必須是奇數(shù)),先由孝男套上試穿,稱為“套衫”。孝男穿好壽衣后,拿一個秤子,好像要稱衣服似的,這就是告訴死者壽衣是子孫買的,要他穿了去見祖先。
中國的傳統(tǒng)喪葬文化非常講究壽終正寢的。在病人生命垂危時,親屬要給他脫穿戴好內(nèi)外新衣;否則,就是"光著身子走了",親屬會感到十分地遺憾和內(nèi)疚。病人在咽下最后一口氣前,親屬們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間的靈床上,守護他度過生命的最后時刻,這叫做"挺喪"。
在彌留時刻,死者須穿上壽衣。在北方漢族的習俗里,貼身穿白色的襯衣襯褲,再穿黑色的棉衣棉褲,最外面套上一件黑色的長袍。整套服裝不能夠有扣子,而且要全部用帶子系緊,這樣做是表示"帶子",就是后繼有人的意思。在死者的頭上要戴上一頂挽邊的黑色帽,帽頂上縫一個用紅布做成的疙瘩,用來驅(qū)除煞氣,人們認為這樣做對子孫是吉祥的。如果死者是男性的話,腳上要穿黑色的布鞋,而如果是女性的話要穿藍色的布鞋。壽衣一定要是是傳統(tǒng)的式樣,哪怕改朝換代、時過境遷,平時再也不穿民族的傳統(tǒng)服飾了,等到臨死的那一天,也還得要恢復原來的裝束。因為按照傳統(tǒng)的觀念,人死之后就要去見遠古的老祖宗,如果老祖宗認不出自己的子孫,不讓他認祖歸宗。
中國喪葬文化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jīng)的階段。死亡,可算是人生的最后歷程,但這并不是一切的終結(jié),因為之后還有后人對其尸體的處理--殯葬。殯葬這一行業(yè)源遠流長。從考古資料來看、歐州舊石器時代中期距今大約10-4萬年前莫斯特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尼安德人已有了安葬死者的習俗,并且有一定的埋葬方式。大約1800年前我國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北京山頂洞人已有了喪葬習俗,山頂洞人洞穴的一側(cè)有一塊墓地,發(fā)現(xiàn)了三具人骨架,死者身上有一些石珠,鉆孔骨達,骨墜裝飾品,另有燧石石器。山頂洞人遺賅周圍撒有含赤鐵礦的紅色粉末。 遠古時期,葬地的形成或選擇往往與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關(guān)系密切。實行樹葬或者風葬的,多為生活于樹林中的民族;如我國古契丹人,將尸體懸持樹上,三年后焚燒尸骨;水居民族,如獨龍族村非正常死亡者,扔尸體于江河,任其飄流;中國西北的氏恙民族,因生活在高寒地區(qū),火對于生活的重要性特別特出,影響到喪葬也盛行火葬。
以上文字謹作為緒論。以下將分為葬法篇禮裕篇,分別對中國的喪葬業(yè)加以簡述。
一、葬法篇
1.土葬
除漢族外,古代匈奴,突厥也多以土葬為主,土葬通常用棺木。漢族貴族的棺木有數(shù)重,外層叫“槨”,內(nèi)層叫“棺”,制作很講究。有錢人家會在棺蓋雕刻精美的動物圖形。一般百姓的墳墓是很簡便的,他們選擇一塊“吉地”之后,就在那里挖墓穴,埋葬死者,然后在上邊堆成圓錐或土堆兒。同一家族的人,埋在一個地區(qū),形成一個墳區(qū),俗稱祖墳地。每座墳頭都按家族輩份的大小,前后依次排序,以便后世能辨別清楚,哪個墳屬于哪一輩。人們把死后能埋入祖墳,看作一種禮遇,是做人的起碼條件之一。因為許多人不能入祖墳,如優(yōu)伶、娼妓、暴病、兇死之人,有痼疾的人,未婚早矢者,漢族死在外鄉(xiāng)的人,一般也不能回鄉(xiāng)安葬,即使千里迢迢運回尸體,也只能在村外直接埋葬,所謂“野鬼不能見家神”。
漢代崇尚黃色,歷代帝皇都以黃色為顯貴之色,黃色實為土色。在陰陽五行中,土又居五行之中位,是一個最穩(wěn)定、最可靠的基礎(chǔ),因此,人死后葬于土中,被認為是使靈魂得到安息最好辦法。土葬符合漢族人民的生活習俗,以及“有地則生,無地則死”的傳統(tǒng)觀念,所以土葬千百年來一直是漢族人民的主要葬法。
2.火葬
火葬是我國最古老,并對現(xiàn)今社會影響最大的喪葬習俗,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就出現(xiàn)了火葬,火葬開始之時,首先在部分游牧民族中盛行,這在先秦之時就有記載。《墨子·節(jié)葬下》云:“秦之西有儀渠國,其親戚死,聚薪柴則焚之, 上,謂之登遐,然后成為孝子?!薄?a href="/ddjy_100/226.html">列子·楊朱》也曾記載曼平仲的話:“既死,豈其我哉,焚之亦可”,到了東漢后期,佛教也傳入我國,佛教徒實行火葬,漢族一般百姓實行火葬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五代宋元時期?!端问贰ざY志二十二》說:今民人俗有所謂火化者,……河東地狹人眾,雖至親之喪悉皆焚棄。許多地方建有“化人亭”,《大元圣政國相典章》記有:北京路百姓父母身亡,往往置于柴薪之上,以火焚之,這一時期的火葬,往往與家境貧窮,無錢或無地埋葬有關(guān)。有的屬客死異鄉(xiāng),路途遙遠,難以扶尸回鄉(xiāng)而火化;個別情況屬戰(zhàn)死沙場,軍情緊急,火焚了事。在民間,對部分傳染病死者,也采取火化方式,這時間,漢族火葬也曾受儒學干擾,宋大祖趙匡胤、南宋高宗趙構(gòu),都曾下詔禁止火葬。
3.崖葬
崖葬又名懸棺葬,是我國古代廣居南方的濮越民族的一種特殊葬俗,被認為是世界大化史上的一大奇跡。其葬法是利用天然巖縫或人工木樁把棺木懸置在嘴壁之上,或者將棺木放在天然或人工鑿成的巖洞之中,懸棺葬的葬地都是選在面臨江河的絕壁高巖上,其葬具多為船棺,長2-3米,寬約半米多,形體似一只船,分為頭、尾和侖三部分,頭尾翹起,倉為棺樞,安放尸體。
廣義的懸葬又指在石崖上穿鑿洞穴作為墓室的一種具地方特色的墓葬結(jié)構(gòu)形式。在四川三峽崖洞中,曾發(fā)現(xiàn)戰(zhàn)國時代此類崖墓,這一階段的崖墓室,距地面高一些,低者二三米,高者一二十米,有的業(yè)于緩坡崖上,有的開于懸崖峭壁之中。墓分為單室墓,夫妻合葬有雙室墓,家族合葬的多室墓三種,通常在墓室內(nèi)外崖避上雕刻有各種圖案,有的還銘刻有銘文,死者姓氏及一些吉祥語。
4.天葬
天葬是我國青藏高原藏族人民采用的一種很特殊的埋葬方式。天葬有專門的場地,那里地勢平垣、開闊,中心點上得有一塊平坦的石頭。送葬的家屬把死者抬到這里,就遠遠地避開。天葬場有專門的師傅。他先將尸體用繩索捆綁在石頭上,然后舉起鋒利無比的刀子,將尸體剖開,皮肉、內(nèi)臟。骨骼各自分為一堆,一般分八大塊。骨骼(包括頭骨)必須用石頭,細細砸碎,拌上一些酥油糌粑。這些工作做完后,天葬師圍繞著那石頭,點燃一堆堆柴禾,并在火上灑上酥油。這時,整個天葬場煙霧滾滾,酥油的氣味四下飄,不一會兒,大批的禿鷲就從四面八方飛來。性急的擁在火堆旁邊,性悠的展開巨大的雙翅在空中盤旋。當天葬師估計這些天葬使者足以一次解決問題后,便揚起雙臂,向天空“嗚嘎!嗚嘎!”地呼喚。還不等天葬師退離葬場,成百只鷲鳥就從天上、地下一齊撲上尸堆。整個葬場你爭我奪,殘煙繚繞。一片啄食吞咽的聲浪令人驚心動魄。再過半小時,天葬場留下幾絲血污,使四野空空了。藏族人認為尸體不被吃凈,死者不會升天,是不吉利的,因此總是等禿鷹餓時才舉行。 送葬的人在遠處目睹這個場景,心里是平靜安寧的。他們認為死者已被鷲鳥帶上藍天,他的靈魂安然無恙地回到佛祖身邊去了。他們心安理得地返回家園,路上沒有一個人抽泣和號哭(外族人及藏族女性禁示參加天葬)。
5.二次葬
二次葬是在采取埋葬、火葬、風葬等等方式后,對尸體作二次或以上的處理。我國南方地區(qū)臺灣、福建、廣東和廣西的漢族和壯藏,自古以來比較流行二次葬。人死后即棺殮土埋葬。待三五年后尸體腐爛后再擇吉日,發(fā) 開棺,檢取骨殖,將骨頭擦洗干凈、晾干。再按照次序分頭、頸、胸腰、下肢裝入特制的陶甕。俗稱“金塔”。這種二次葬又稱二次洗骨葬或二次撿骨葬,至今在福建、廣東、廣西的女村地區(qū)還保留此種葬俗。 6.現(xiàn)代葬俗
解放以后,國家為了節(jié)約土地,杜絕疾病蔓延,規(guī)定除部分少數(shù)民族外,其余一律采用火葬。人死后,被送往殯儀館停放,尸體赤裸冰凍存放。為了延長保存時間,殯葬人員會在死者腳板底扎一個洞使死者的血全部放走。
尸體送到殯儀館后,一般三天內(nèi)舉殯,舉殯分遺體告別儀式和追悼會兩部分。遺體告別儀式時設(shè)置“靈堂”,靈堂四周排滿花圈,花圈上掛滿親朋戚友的挽聯(lián)。告別儀式開始先播放一段哀樂,悼念者默哀三分鐘,之后向死者三鞠躬,最后繞遺體一周,瞻仰死者遺容。長子手捧死者遺照領(lǐng)悼念者去小禮堂開追悼會。追悼會主要是表彰死者生前功跡,因過于形式及勞民傷財,現(xiàn)已基本取消。遺照一般不用彩色,且用“炭燒瓷相”,以示永久存。
舉殯后“靈車”--現(xiàn)稱“專用車”把遺體送到火葬場--俗稱“大煙囪”,經(jīng)大火焚燒后尸體化為灰。親人可根據(jù)情況把骨灰放入骨灰盒保留,也可把骨灰撒入大海、植樹等。
二、禮俗篇
漢族人喪葬禮俗繁復,此處僅舉幾例以饗讀者。
1.慎終追遠閏月年
在閏年、閏月“慎終追元”自古以來就被人們視為重要的事情。其主要做法是在閏年、閏月給老人做壽衣壽材,取閏余成歲,增福添壽之意。
關(guān)于壽衣(也稱殮衣、老衣),有許多風俗禁忌。做壽衣的料子,一般是棉的或綢子的。有洋字的不用。因為“洋”、“陽”同音,壽衣要穿到陰間去,所以不用。做壽衣一律不用緞子,因緞子與“斷子”同音,是忌諱斷子絕孫之意。壽衣也不能用皮、毛料制作,否則,死者來世會轉(zhuǎn)生為獸類。壽衣一般都不釘扣子,不論內(nèi)衣還是外衣,一律釘原衣料縫成的帶子,據(jù)說是不要結(jié)仇疙瘩(古代衣服扣是用衣料或布頭兒打的算盤疙瘩),且有后繼有人之意。至于壽衣的數(shù)量,一般都是單數(shù),三、五、七、九件不等,忌諱雙數(shù),恐怕死亡的兇禍再次降臨。
關(guān)于壽材(棺材),棺材的用料有陶、木、石、金、銅等。春秋以后以木為主。漢族習尚以松柏制作,因為松柏象征長壽。一般不用柳木,因為柳樹不結(jié)籽,唯恐有絕后之患。
2.停尸儀式
整個儀式包括為垂死之人沐浴,穿好壽衣,移上靈床、送終、買水、飯含等步驟。 所謂買水,是因為民間所取用的洗尸水往往都是買的,俗稱“買水”?!百I水”是以投錢入水來加以體現(xiàn)的,即將“陽水”變成“陰水”。買水所用的錢主要是陰錢、燒香、化紙,即紙錢。
飯含指地死者口中放入米貝、玉貝及米飯之米,是指在死者嘴上放入珠玉等物。右人舉行“飯含”的含義是不讓死者張著空嘴,餓著肚子到陰間去受罪,成為餓死鬼。古代飯含作了嚴格的等級限制。明代規(guī)定五品以上飯稷含珠,九品以上飯梁含小珠,庶人飯梁含錢。
3.披麻戴孝
披麻戴孝,即穿孝服的俗稱,所謂“成服”就是指此而言。古時家里有了喪事,所有家庭成員按照自身與死者的關(guān)系,遵舊禮成服。
一般說來,男女孝屬均身穿粗白布長袍,俗稱“孝袍子”。子女孝屬不縫底襟、腰間系上麻繩或麻縷,謂之“披麻戴孝”。只有姑爺穿漂白布的孝袍子,不戴孝帽。漢人大都戴口袋頂?shù)男⒚?,上邊釘有小銅錢,還有棉球。長子釘一個,次子釘兩個,三子釘三個,其他類推。孫子輩的在孝帽上釘紅棉球,長孫釘一個,次孫釘兩個,余者類推。重孫輩的在孝帽上釘粉紅色棉球。無論男女,一律把青布鞋蒙上白布。如雙親均已去世,則可蒙嚴,若有一親健在,就不能蒙嚴,露著黑色后跟,孫子、孫女則蒙紅后跟。
4.起杠
起杠,就是將棺木栓好后往起。出堂時用小杠,抬到大街時換大杠和大罩。貧戶則一直是小杠到底。杠的種類,皇杠為120名杠夫,以下有64人大杠、48人大杠、32人大杠、24人、16人、8人、甚至4人、2人的穿心杠等?!兜老桃詠沓半s記》里說,前清時,皇家、王爺、貝勒用80人大杠,一品大員用64人杠,次者48人,再次者32人……,可見用杠也是根據(jù)官品等級的。
富貴人家出殯,換最后一次大杠,大罩為正式起杠。貧戶不換杠、換罩。起杠時,富戶燒“陰宅”(紙制房屋),一般戶只燒一堆紙。多數(shù)人家在這時連靈花、剩余的“亡人香”,也一并焚化。亡人生前用的枕頭要拆開,把里面的蕎麥皮倒出,連同枕頭套一起,放在門外大街上,由留在家里的人(未去送殯者)燒掉。
5.摔盆、打幡 與起杠同時,跪在棺前打幡的長子還要有摔盆之舉,這個盆是一個底下帶窟窿眼兒的瓦盆。摔的時候,父死用左手摔,母死用手摔,摔不碎者,忌摔二回。如果兒子太小,需大人幫助完成動作。
在漢族的許多地方,杠幡的孝子們還要拿著一根“哭喪棒”(南方有些地方稱“孝子棍”,有些地方叫“孝喪棒”),哭喪棒多為木條,裹上白紙即可。據(jù)說哭喪棒的來源是因為孝子一般都哀傷,有的更會因此身體不支,于是用拐杖助走動。后來大椴發(fā)現(xiàn)用拐杖足以表明哀傷之深,于是形成例規(guī),凡孝子均需柱一根拐杖,就是哭喪棒。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45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