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03年,韓、趙、魏正式三家分晉,也即周威烈王正式冊封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個諸侯。其中,就趙國來說,先后在晉陽(今太原)、中牟(今鶴壁)、邯鄲(今邯鄲),公元前372年又立信都(今邢臺)為趙之別都。其中,就晉陽來說,就是在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帶。太原西、北、東三面環(huán)山,中、南部為河谷平原,整個地形北高南低呈簸箕形。海拔最高點為2670米,最低點為760米,平均海拔約800米,市區(qū)坐落于海拔800米的汾河河谷平原上。太行山雄居于左,呂梁山巍峙于右,云中、系舟二山合抱于后,太原平原展布于前,汾水自北向南縱貫全境。
由此,非常明顯的是,晉陽在地理位置上具有易守難攻的特點,這也是晉陽之戰(zhàn)中,趙氏可以在晉陽這座城池長期堅守的重要原因。相對于易守難攻的晉陽,地處中原之地的邯鄲,則是易攻難守。那么,問題來了,趙國為何舍棄易守難攻的晉陽,而選擇定都邯鄲呢?
一
首先,春秋時期,晉國大卿趙簡子家臣董安于在太原盆地北端晉水北岸,懸甕山東側修筑晉陽城。公元前454年,智伯率韓、魏二家圍攻晉陽(今山西太原市南晉源鎮(zhèn)),趙襄子堅守城池,并策反韓氏、魏氏二家共同滅智氏。公元前453年,趙、魏、韓三家瓜分了智氏的領地。由此,非常明顯的是,晉陽這座易守難攻的城池,直接關系到了趙氏的存亡。如果在晉陽之戰(zhàn)中,晉陽被智氏攻破的話,那么戰(zhàn)國七雄自然就沒有趙國的一席之地。
可是,在三家分晉之后,趙國還是選擇定都邯鄲,而不是晉陽。究其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一方面,趙國,更準確的說是趙氏,之所以在晉陽定都,比較靠近晉國的都城所在地,并且有助于和其他卿大夫家族爭奪晉國大權。公元前585年(晉景公十五年),晉景公遷都于絳山之北汾河、澮河會合處的新田,稱之為新絳,晉國最后的都城在屯留。對于晉國來說,都城長期在今山西省一帶。
二
在此基礎上,趙氏定都晉陽,自然更加靠近晉國的都城,這便于趙氏往來于晉陽和晉國都城之間,也有助于趙氏和魏氏、韓氏、智氏等晉國的卿大夫爭權。所以,同樣的道理,在春秋末期到戰(zhàn)國初期,魏國和韓國,也曾定都在今山西省一帶。不過,三家分晉后,趙國需要逐鹿中原,相對于晉陽,邯鄲顯然更加靠近河南等中原之地。邯鄲市位于河北省南端,太行山東麓,介于北緯36°20′~36°44′,東經(jīng)114°03′~114°40′之間。西依太行山脈,東接華北平原,與晉、魯、豫三省接壤。
在戰(zhàn)國時期,比較繁榮的城市,很多都在今河南省、山東省一帶,比如魏國大梁,宋國定都、商丘,齊國臨淄,韓國新鄭等。對此,在筆者看來,邯鄲在地理位置上要比晉陽更加靠近這些城市,也有助于趙國爭霸中原之地。因為這一原因,不僅趙國遷都邯鄲,魏國也曾安邑遷都到大梁,也即今河南省開封市一帶。
三
另一方面,就趙國都城邯鄲來說,西北部中山區(qū)、西部低山區(qū)、中部低山丘陵區(qū)、中部盆地區(qū)、東部洪積沖積平原。并且,邯鄲東接華北平原,也即靠近糧食產(chǎn)地。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糧草供給對于各個國家的影響,無疑是非常大的。如果趙國在遠離糧草產(chǎn)地的地方定都,這顯然會增加運輸成本,也會帶來不必要的風險。
同時,邯鄲蘊藏有種類繁多的礦產(chǎn)資源,是全國著名的煤和高品位的鐵礦石產(chǎn)區(qū),被譽為現(xiàn)代“鋼城”、“煤都”,擁有豐富的“兩黑”——煤、鐵資源,煤炭和鐵礦石儲量分別達到40億噸和4.8億噸。對此,在筆者看來,這些礦產(chǎn)資源,也是趙國非常重視的資源。據(jù)文獻記載,春秋中、后期即公元前7至6世紀左右,我國出現(xiàn)和使用了鑄鐵。這種鐵是用“生鐵冶鑄法”冶煉的,產(chǎn)鐵數(shù)量多、雜質少,質量較好。因此,這些礦產(chǎn)資源有助于打造武器裝備,從而增強趙國士兵的作戰(zhàn)能力。
四
最后,除此之外,趙國定都邯鄲,也是為了更好的對付中山國,并和魏國、齊國、韓國等戰(zhàn)國七雄爭霸中原。在戰(zhàn)國時期,中山國可謂趙國的心腹大患。在趙武靈王即位以前,中山國就依持齊、魏兩國的支持,襲擾趙國,成為趙國的最大威脅,所以當時的趙武靈王有感而言:“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東有胡,西有林胡、樓煩、秦、韓之邊,而無強兵之救。”因此,趙國如果繼續(xù)定都晉陽的話,由于距離中山國較遠,想要消滅中山國,自然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而定都邯鄲的話,無疑可以集中全力來消滅中山國。戰(zhàn)國中期,趙國在消滅中山國之后,得以擴大自身的疆域,從而走向強盛。
除了中山國,趙國還需要和魏國、齊國、韓國等戰(zhàn)國七雄爭霸中原。在地理位置上,邯鄲距離齊國、魏國、韓國相對較近,方便趙國和這些諸侯國交鋒。比如在五國伐齊時,趙國如果還定都晉陽的話,想要出兵進攻齊國,可謂遠隔千里,付出的成本就比較大了。綜上,定都邯鄲對于戰(zhàn)國時期的趙國,存在諸多好處和必要。公元前228年,趙國都城邯鄲終于被秦國大軍攻破。趙國宗室北逃到代,共同擁立代王嘉繼續(xù)抵抗秦軍。公元前222年,秦國大軍攻滅趙代王嘉,趙國徹底滅亡。
趙國遷都的原因也比較多,第一個就是邯鄲地理位置比較好,有利于趙國的發(fā)展,還有就是趙國自身戰(zhàn)略的原因,想改變下戰(zhàn)略。從古至今一個國家的根據(jù)地肯定需要天時利地都要好的地方,雖然遷都麻煩,但是有利于發(fā)展的,嘗試一下未嘗不可。
趙國是戰(zhàn)國七雄之一,趙國的第一個國都晉陽,當時定都晉陽想的是為了存活下來需要一個有戰(zhàn)略意義的地方,在地勢上一定要占優(yōu)勢,不然容易被人攻打,而晉陽正好符合當時的情況,四面環(huán)山,屬于盆地,趙國就可以在太原盆地占據(jù)居高臨下的地勢,當?shù)匾埠苓m合耕種,作為趙國向北擴張的根據(jù)地非常合適。
到了公元前425年的時候,當時的帝王又把國家遷徙到了中牟,因為當時四周的國家分裂,趙國在晉陽這個位置被排擠,其他國家都能瓜分領土,就趙國不能瓜分,趙國肯定是不愿意的,因此就遷到中牟,有意逐鹿中原。并且中牟地形非常復雜,也是易守難攻型,對當時的趙國十分有利。
但是后來慢慢發(fā)展,趙國和魏國對峙上,中牟因為在漳水南邊,趙國本土大部分都在漳水的北面。國都放在中牟,趙王發(fā)號施令非常地不方便,而且中牟的三面都是魏國的領土,對趙國很不利,因此為了保命,又開始了遷都邯鄲。
邯鄲是在漳水的北面,正好有利于趙國擴張,而且邯鄲物產(chǎn)豐富,可以滿足趙國的需求,當時魏國還沒掉了中山國,中山國在趙國的北面,有趙國在中間隔著,魏國永遠不可能統(tǒng)治中山國,最后肯定會便宜了趙國自己。
長平之戰(zhàn),是周赧王五十五年4月至周赧王五十五年9月(一帶同趙國軍隊發(fā)生的戰(zhàn)爭。趙軍最終戰(zhàn)敗,秦國獲勝進占長平,此戰(zhàn)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就長平之戰(zhàn)的起因,其實和韓國存在直接的關系。在長平之戰(zhàn)前,秦國攻打并占領了韓國野王(今河南沁陽),把韓國的上黨郡與本土的聯(lián)系完全截斷。對此,韓國君主本來準備將上黨地區(qū)讓給秦國,以此換取秦國不要繼續(xù)進攻韓國。但是,韓國上黨郡的郡守馮亭,卻選擇將該地區(qū)獻給趙國。在趙國接受上黨郡后,秦國上下可謂非常憤怒,于是發(fā)動了長平之戰(zhàn)。那么,問題來了,趙國到底該不該接受上黨地區(qū)呢?
一
首先,在一些人看來,趙國接受上黨地區(qū),可謂重大的戰(zhàn)略錯誤。根據(jù)《戰(zhàn)國策》、《左傳》等史料的記載,在韓國上黨郡郡守馮亭要獻出該地區(qū)后,趙國的國君趙孝成王和平陽君趙豹商議此事,平陽君主張不接受上黨郡,他認為馮亭不將上黨地區(qū)交給秦國,是想嫁禍給趙國,接受它帶來的災禍要比得到的好處大的多。換而言之,對于上黨郡的郡守馮亭,無疑是希望秦國和趙國二虎相斗,以此讓韓國坐收漁翁之利。因此,在一些人看來,趙國不應該接受韓國的上黨郡。不過,在筆者看來,趙國接受上黨地區(qū),實際上是比較合理的選擇。
二
究其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一方面,戰(zhàn)國時期和春秋時期的最主要區(qū)別,就是對于土地疆域的兼并。也即在春秋時期,晉國、齊國、秦國、楚國等諸侯國之間的戰(zhàn)爭,主要是為了爭霸,不是非常重視疆域。但是,在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國七雄之間的激烈戰(zhàn)爭,主要目的就是攻城略地。對此,在接受韓國上黨郡之前,趙國趙平原君秉承著接受該地區(qū)的主張。在平原君趙勝看來:“發(fā)百萬之軍而攻,逾歲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币布丛趹?zhàn)國時期,發(fā)動數(shù)十萬的大軍,數(shù)年都可能沒能攻下一座城池。
三
而在長平之戰(zhàn)前,趙國可以輕松獲得上黨郡的17座城池,無疑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因此,趙國顯然不能錯失這一機會。另一方面,在戰(zhàn)國中后期,伴隨著魏國、齊國的衰落,趙國成為山東六國中唯一可以單獨抗衡秦國的諸侯國了。因此,秦國和趙國之間早晚會爆發(fā)一場決戰(zhàn)。換而言之,即便趙國不接受上黨郡地區(qū),秦國之后也會找到理由和趙國進行決戰(zhàn),因為秦國想要一統(tǒng)天下,趙國無疑是必須跨過去的一道坎。所以,從這一角度來看,等到之后再和秦國交戰(zhàn)的話,或許就沒有平白無故獲得上黨郡的機會了。
四
最后,上黨地區(qū)的地理位置,讓趙國不能坐視不理。上黨,地勢高險,自古為戰(zhàn)略要地之地,境內(nèi)主要有長治盆地、晉城盆地兩塊盆地,兩盆地依丹朱嶺、羊頭山和發(fā)鳩山等山脈為界(澤潞兩郡的傳統(tǒng)界山)。如果讓秦國最終獲得上黨郡的話,可以直接威脅到趙國的腹地,比如都城邯鄲等地。而且,上黨郡的海拔較高,易守難攻,等到秦國占據(jù)該地區(qū)后,趙國想要奪回來的話,顯然是非常困難的。因此,趙孝成王不愿意秦國奪取上黨郡,以此威脅到趙國的安全,所以接受了韓國上黨郡郡守馮亭的行為。當然,在長平之戰(zhàn)中,趙國錯用趙括來對戰(zhàn)白起,加上山東六國的坐視不理,導致趙國最終被秦國擊敗。
邯鄲無險可守并不適宜做都城,卻為何趙國還定都于此?祖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全國七雄之一。據(jù)史料記載,趙烈侯曾于6年(公元前403年)、漢、趙、魏三分晉、朱偉烈王下令趙烈侯賊侯。因此,祖國、魏國、韓國共同成為戰(zhàn)國時代的諸侯國,與晉、燕、齊、楚一起被稱為“戰(zhàn)國七雄”。在全國這個歷史階段,祖國在整個中期相對弱小。但是,趙武靈王后福的駕崩后,祖國成為了可以與秦國媲美的強國。當然,在慘烈的張平戰(zhàn)后,祖國元氣大傷。但是這樣的祖國多虧了堅固的城市,堅持了幾十年,被秦始皇消滅了。那么,問題是,在全國初期,為什么祖國要遷移“丹”?
首先,據(jù)史料記載,作為全國七雄之一的祖國最初在晉陽(現(xiàn)山西省太原市一帶),公元前425年,祖國在中途(現(xiàn)河南省鶴壁市一帶),公元前386年,趙慶后將趙國都城遷至邯鄲(現(xiàn)河北市寒山區(qū)),從此祖國的都城導致了祖國的崛起、衰落和那么,對祖國來說,為什么要在全國初期遷都呢?對此,考古資料顯示,在戰(zhàn)國時期的這個歷史階段,趙國都城正好位于秦漢沖積扇的中心,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為城市聚落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
在全國時代,附近也有豐富的礦產(chǎn)資源,這也是祖國選擇遷都的重要原因。趙國遷都后,成為全國時代著名的冶鐵中心,與完成的臨淄大梁等城市齊名。同時,在全國時代具有非常優(yōu)秀的地理位置和交通優(yōu)勢。位于太行山東麓南北大道,可向北到達燕國,南可到達政局、衛(wèi)國、衛(wèi)國等。在此基礎上,以周邊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優(yōu)勢成為朝方的軍事重鎮(zhèn)。不僅在全國時代,在秦漢、南北朝等歷史階段都是士兵們爭奪的地方,這也是祖國遷都的重要原因。
而且,祖國最終確定首都也是自己戰(zhàn)略變化的結果。向全國七雄更換都城也服務于自己的戰(zhàn)略方向。例如,來自同一個金威,起初定了安邑,后來因為與楚、齊爭奪中原,把首都搬到了大梁上(今河南省開封市一帶)。對于本文要說的祖國,早在春秋末期,趙某的主要對手就是晉國內(nèi)部的醫(yī)生。對此,趙某以晉陽為中心,由于晉陽靠近晉國的腹部,因此有利于趙某和其他京義的對決。進入全國時代初期,祖國將首都遷至中摩(現(xiàn)河南省鶴壁市一帶),也是為了向中原地區(qū)發(fā)展。戰(zhàn)國時代,祖國為什么要遷都“丹”?
最后,趙最終將首都遷至邯鄲,長期定居于此,這也是趙為逐鹿服務的戰(zhàn)略。魏國、韓國、祖國三家分晉后,這三國逐漸集中在中原地區(qū)。例如,韓國合并政局后,將都城遷至新鄭(今天河南省新鄭市一帶)。對趙來說,離開中摩決定首都并不是因為害怕晉國,而是因為戰(zhàn)國初期的魏國不斷向周邊擴張,給趙南部的疆域帶來了很大的壓力。據(jù)史料記載,魏國形成了對祖國的完全戰(zhàn)略壓迫,越過祖國邊境奪取了中山,使祖國被刺在背上,因此選擇了地理上比較難防守的省份作為首都。對此你有何看法?
魏無忌(?—前243年),即信陵君,魏國公子,與春申君黃歇、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并稱為“戰(zhàn)國四公子”。是戰(zhàn)國時期魏國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的異母弟。公元前276年,被封于信陵(河南寧陵縣),所以后世皆稱其為信陵君。
魏無忌處于魏國走向衰落之時,他效仿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的輔政方法,延攬食客,養(yǎng)士數(shù)千人,自成勢力。魏無忌禮賢下士、急人之困,曾在軍事上兩度擊敗秦軍,分別挽救了趙國和魏國危局。但屢遭魏安釐王猜忌而未能予以重任。前243年,魏無忌因傷于酒色而死。十八年后,魏國為秦所滅。著有《魏公子兵法》。
魏無忌在趙國居住了十幾年不回去?;謴土嗽獨獾那貒酥簾o忌在趙國,日夜不停地進攻魏國。安釐王為此焦慮不安,就派使者去請魏無忌回國。
魏無忌仍擔憂安釐王惱怒自己,就告誡門下賓客說:“有敢替魏王使臣通報傳達的,處死?!庇捎谫e客們都是背棄魏國來到趙國的,所以沒有誰敢勸公子回魏國。
這時,毛公和薛公兩人去見公子說:“公子所以在趙國備受敬重,名揚諸侯,只是因為有魏國的存在啊。如今秦國進攻魏國,魏國危急而公子毫不顧念,假使秦國攻破大梁而把您先祖的宗廟夷平,公子還有什么臉面活在世上呢?”話還沒說完,魏無忌臉色立即變了,囑咐車夫趕快套車回去救魏國。[18]?魏無忌和安釐王兄弟兩人十年未見,重逢時不禁相對落淚。安釐王任命魏無忌為上將軍,讓他做魏國軍隊的最高統(tǒng)帥。[19]?
公元前247年,魏無忌派使者向各諸侯國求援,各國得知魏無忌擔任了上將軍,都紛紛派兵救魏。魏無忌率領五個諸侯國的聯(lián)軍在黃河以南大敗秦軍,使秦國將領蒙驁戰(zhàn)敗而逃。聯(lián)軍乘勝攻至函谷關,秦軍緊閉關門,不敢再出關。這次合縱攻秦的勝利,使魏無忌的聲威震動了天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456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100條歷史典故,讓你讀懂古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