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錯的故事大家了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漢景帝的懦弱,直接導致了晁錯被殺。漢宣帝劉詢在給漢朝前幾任皇帝上廟號的時候,唯獨漢景帝是沒有廟號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漢景帝殺掉了賢臣晁錯。
晁錯的力量遠沒有那么大,大的是臣子集團。如果皇帝可以濫殺朝臣的話,那朝臣豈不是毫無安全感可言?不給漢景帝上廟號,就是為了告訴后世君主們,不要濫殺賢臣。那么晁錯為什么會被殺呢?
晁錯提出削藩建議,引發(fā)了吳楚七國之亂。
晁錯是漢文帝留給漢景帝的賢臣,他提出了很多有利于大漢王朝發(fā)展的重要建議,所以漢文帝十分看重他。
比如說晁錯提出要重農抑商,漢朝也是一個農業(yè)大國,只有通過給予種地之人一些好處,才能夠提高他們的生產積極性。當時交糧納稅甚至可以得到爵位。
晁錯也提出過移民實邊的措施,這也就相當于是鼓勵老百姓們遷徙到邊境地區(qū)生產生活。一方面可以有效利用邊疆土地,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抵御外敵。
由此可見晁錯是一個真正的人才,他提出的建議也都是十分有效的。漢文帝看了他的建議后,大加贊賞,便將晁錯分給太子,以陪伴太子讀書。
等到漢景帝上臺以后,晁錯也得到了重用,先被任命為內史,深得漢景帝寵幸,甚至連丞相申屠嘉都開始嫉妒晁錯。此后漢景帝更是將晁錯任命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當時漢朝的很多法令,都是晁錯親手修訂頒布的。
這樣的一個賢臣,卻提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震驚的話題,那就是削藩。削藩是一件殘酷的事情,因為當時的藩王都是老劉家的王爺,漢景帝本人也不知道削藩有沒有好處。
今吳王前有太子之隙,詐稱病不朝,于古法當誅。文帝不忍,因賜幾杖,德至厚也。不改過自新,乃益驕恣,公即山鑄錢,煮海為鹽,誘天下亡人謀作亂逆。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漢書》
畢竟當初漢高帝劉邦在建國之初,在全國頒行的是分封制和郡縣制并行的制度。目的就是為了讓老劉家的孩子稱王,可以成為皇帝的依靠。
晁錯提出這一觀點,是在諸侯王們權力實在是太大的情況下,所以有理有據(jù),漢景帝也只能同意,結果因此爆發(fā)了吳楚七國之亂。
請誅晁錯,以清君側。這是殺晁錯的最好理由。
任何一場叛亂,都要找一個借口。打贏了,這個借口就成了真理,打輸了這個借口可就要遺臭萬年了。吳楚七國之亂爆發(fā)之初,他們也提出了一個借口,那就是:請誅晁錯,以清君側。
清君側這一招,后世很多人都是跟這兒學來的,比如說霍光殺光了劉賀身邊的謀臣,朱棣借著清君側的幌子,篡位登基。
吳國和楚國是這場叛亂中,勢力最大的兩個諸侯國。他們在各自的諸侯國里擁有募兵權、收稅權,實力相當強大。
而且他們還掌握了鑄錢開礦的技術,總是私底下鑄造劣幣,以此驅逐中央朝廷發(fā)行的良幣,使得漢朝朝廷逐漸貧窮,而他們卻越來越富有。
所以說在大戰(zhàn)爆發(fā)之初,他們勢如破竹,根本就是無人可擋。漢景帝這邊可著急了,就要想辦法去對付這幫人,甚至曾經和晁錯商量過如何出兵的計劃。
可是袁盎卻告訴漢景帝,只需要殺掉晁錯,那這些叛軍自然就會放棄叛亂,各自回到自己的封地上去。漢景帝似乎受到了誘惑,有了殺晁錯的心思。
丞相青翟、中尉嘉、廷慰歐劾奏錯曰:“吳王反逆亡道,欲危宗廟,天下所當共誅。今御史大夫錯議曰:‘兵數(shù)百萬,獨屬群臣,不可信,陛下不如自出臨兵,使錯居守。徐、僮之旁吳所未下者可以予吳?!e不稱陛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吳,亡臣子禮,大逆無道。錯當要斬,父母妻子同產無少長皆棄市。臣請論如法?!?--《漢書》
為了殺晁錯,這幫朝臣們可謂是操碎了心,結果朝中重臣在串通了以后,便聯(lián)名上書給漢景帝,請求誅殺晁錯全家。
當時晁錯還打算進宮面見漢景帝,結果半路上就被人拖下馬車腰斬了。晁錯死了以后,吳楚七國之亂并沒有平息,漢景帝這才明白了過來,自己上了個大當。所以說是漢景帝的懦弱愚蠢,害死了晁錯。
晁錯被殺,寒了不少忠臣士子們的心。
漢景帝殺了晁錯,真的是一步昏庸的棋,因為這么做,只會堵住那些忠臣們的嘴,反而讓諸侯王們暢快淋漓,因為諸侯王們就是要殺晁錯,只是沒辦法殺而已。
這么一來漢景帝身邊的大臣,誰還愿意為漢景帝獻計獻策呢?他頂著文景之治的美好頭銜,其實治國水平,跟他老爸漢文帝完全沒法比。
晁錯死后,這幫叛軍絲毫沒有退軍的意思。漢景帝這才做好了決戰(zhàn)的準備。這一點到底還有點血性。
在周亞夫和梁王劉武的幫助下,漢景帝只用了三個月,就平定了吳楚七國之亂。可是漢景帝對于殺晁錯這件事,并沒有認錯。
提出殺晁錯的那個大臣袁盎,被派遣到楚國做丞相了。推薦袁盎的竇嬰,更是成為了大漢朝的丞相。
所以說漢景帝對晁錯之死,絲毫沒有憐憫的意思在里面。所以說這件事的確讓不少忠臣感到寒心,這就跟扶老奶奶反而被訛上一樣,以后誰還敢扶老奶奶呢?
總結:晁錯也沒有好辦法削藩。
晁錯的確是賢臣,可是遠沒有達到那種最高境界,因為在削藩這件事上,晁錯也沒有好辦法。他只知道通過中央的命令和武力解決問題。
其實動武是最麻煩的事情,在這一點上,漢武帝時期的主父偃,卻找到了一個非常巧妙的辦法,那就是推恩令。
胖子不是一口就能吃成的,藩王也不是一天就能削掉的。所以主父偃主張,讓藩王們每個兒子不管嫡子庶子,都平分諸侯王們的領土。
這么一來只要幾代人就可以把諸侯王的家底給分光了。要是像中山靖王劉勝那樣生了一百多個兒子的,只需要一代人,就可以把一個諸侯國給瓜分干凈了。
晁錯(音cháo cuò),潁川(今河南禹州)人。年輕時學法家學說,漢文帝時為太子家令,有辯才,號稱“智囊”。漢景帝時為內史,后升遷御史大夫。曾多次上書主張加強中央集權、削減諸侯封地、重農貴粟。吳、楚等七國叛亂時,他被景帝錯殺。晁錯的經濟思想,散見于《漢書》的《食貨志》、《爰盎晁錯傳》等篇。
晁錯(死于公元前154年)也是獻身于帝國大業(yè)的政治家,他在公元前155至前154年曾任帝國三個最高職務之一的御史大夫。據(jù)說他個人曾使《書經》免于亡佚,所以他不能絕對地被描述為反儒家的人。他比賈誼更堅強,是一個能有條理和系統(tǒng)地分析當時問題的務實的政治家。他勸景帝勇敢地對付諸王的挑戰(zhàn);他總結了影響與匈奴關系的戰(zhàn)略和戰(zhàn)術;他力主采用為國家增加農業(yè)生產的措施。與賈誼一樣,他也很清楚秦的錯誤和缺點。
一錯在了他太聰明。誰讓他年輕時好學上進誤入了官門;誰讓他寫出了名篇《言太子知術數(shù)疏》,受到了文帝的贊賞;誰讓他多才善辯,又得到太子的寵愛。這都是他聰明智慧惹的禍。若不是這些,做個普通官吏可頤養(yǎng)天年,甚至做個平頭百姓還可有個善終。更可悲的是到了文帝時又重用了你,你便首當其沖地成了出頭鳥,成了陣前先鋒。哪知文帝膽怯得讓人心寒,國內一亂就讓你當了替罪羊,這愿誰呢?還是后人蘇軾看得遠、說得透:“人皆養(yǎng)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唯愿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二錯在了晁錯選錯了行。常言道:男怕選錯行,女怕嫁錯郎。干什么不好,你偏干了個御史大夫,到處搜集不利團結的證據(jù),今天參奏這個,明天彈劾那個,那得罪的人還了得?就是平時謹小慎微地做事,還不免得罪個人呢,何況以此為職業(yè)的呢。當然,若干這一行能夠左右逢緣,上下兩頭都照顧到,或許能撈到許多好處,那時另外一回事。但你卻一頭撞到南墻上,不知轉彎,犯了眾怒,連叛軍也打出“誅晁錯,清君側”的口號。于是在需要做出犧牲時,大家便把你推了出來,你不死便不能以謝天下,你不死便不能贏得不明真相群眾的所謂人心,你死得其所。
三錯在了你太清醒了,心里又擱不住事。漢朝自開國以來實行無為而治,全國被分封成許多個諸候國,都有自己的封地,大家相安而過,你偏跳出來顯示你的高明,寫了三十多篇文章,兜售你“削諸候事,及法令可更定者”的主張。其實文帝早看到了這些危機,不過是不敢觸動罷了,把它留給了后代。到了景帝時,他想成就一番事業(yè),你想施展政治抱負,一拍即合,可這導火索一點,粉身碎骨的是你,人家的皇帝照樣做。還是人家竇嬰鎮(zhèn)靜,把風口浪尖讓給你,自己躲了起來,還等皇帝請自己出山去平叛。
還有一點,老晁家在給孩子起名時為什么偏偏起了個“錯”字,豈不是讓他步步走錯,錯到了盡頭。
晁錯(前200年前154年),西漢時期的著名政治家和改革家。因為七國之亂的爆發(fā),他被漢景帝劉啟腰斬。
接下來,我們聊一聊晁錯之死究竟有沒有價值?
在漢文帝時,晁錯就擔任了太常掌故一職,后又出任太子舍人、博士等職。通過長期的觀察和考量,漢文帝將晁錯和賈誼當作重點培養(yǎng),希望留待他二人輔佐新帝。
不過,賈誼卻在英年早逝,只剩下晁錯成了太子劉啟身邊最信賴的帝師,兩人建立了親密的師徒關系。
文帝劉恒過世后,太子劉啟登基,就是漢景帝。當時,經過了數(shù)十年的休養(yǎng)生息,西漢王朝已經從建國初的戰(zhàn)亂和呂后篡權的禍亂中復蘇了過來,國家無論從政治和軍事等各方面,都已經日漸的穩(wěn)定,甚至還出現(xiàn)了海內升平的景象。
與此同時,漢初的開國功勛和宗室貴戚們也相繼離開了朝堂,大都過世或者退休養(yǎng)老,這些都極大地減小了改革的阻力。
按理說,在各種有利因素促進下,三十歲即位正值盛年的劉啟,本應該鼓足干勁去擼起袖子大干一場。即便,他不能像漢高祖劉邦那樣成就偉業(yè),但好歹也應該整出點兒動靜來,畢竟新官上任還三把火呢。
可是!這位年輕君主竟然老氣橫秋,一點兒進取心都沒有?;蛟S,長期的黃老無為思想的熏陶和教育,已經磨滅了他的斗志,甚至顯得平庸無能。
景帝的平庸表現(xiàn)在很多的方面,對于國家存在的許多問題,他并不是完全看不見,而是看見了卻不知道如何處理。關于這點,劉啟甚至還不如其父劉恒。
幸虧,漢景帝任命晁錯擔任了御史大夫,對其寵信有加甚至言聽計從。基本上,漢景帝初年的所有國家大政,基本都是由晁錯一手制定并負責實施。
在晁錯的努力下,景帝終于想做點兒事情,第一件就是削藩。
自高祖劉邦建立西漢王朝后,開始大肆分封諸侯王,并且規(guī)模越來越大,人數(shù)越來也多。當傳承到漢景帝時,遍地的諸侯王已經嚴重威脅到了中央政權的穩(wěn)定。
晁錯在多次勸諫后,終于說動了漢景帝。之后,他公開上疏一篇《削藩策》,其中提到: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不削之,其反遲,禍大。
客觀的講,晁錯的削藩策非常及時,也非常正確。不過,此策卻遭到了長期秉持?無為而治?理念的朝臣們一致反對,尤其以劉氏的宗親和權貴為主。
公元前154年,諸侯中勢力最大的吳王劉濞率先反叛。他聯(lián)合了楚王劉戊、趙王劉遂、膠西王劉卬、濟南王劉辟光、膠東王劉雄渠、淄川王劉賢共同起兵,史稱?七國之亂?。
七國盡管聯(lián)合造反叛亂,但卻不敢公然打出反漢和反帝的旗號。為了師出有名,也為了迷惑百姓,他們宣稱是為了清除景帝身邊的佞臣才不得不起兵,假惺惺地提出了?清君側和誅晁錯?的口號。
景帝盡管不知所措,但在晁錯等主戰(zhàn)派的建議下,還是決定打出天子旗號,堅決不妥協(xié)??上В捎谂衍姕蕚涑浞?,朝廷的主力被打得落花流水,完全不是亂軍的對手。
面對戰(zhàn)場形勢的不利,漢景帝開始猶豫徘徊了。盡管他深知所謂的?清君側?就是幌子,盡管他也深知晁錯是忠君愛國的臣子,但還是決心犧牲晁錯。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462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