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就給大家?guī)砬貪h安邦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秦國在我國歷史上一直是備受矚目的時代,秦雖然在秦始皇當政之時一統(tǒng)天下,但是卻并不是秦始皇一個人的功勞。秦統(tǒng)一天下經六世之余烈,而后在秦始皇這里達到實力的頂峰,御六國同體統(tǒng)天下。不過秦朝卻在統(tǒng)一天下后迅速滅亡,在整個歷史長河里不過十九年光陰。
秦國的矛盾糾紛導致全國各地農民起義,為了推翻秦朝暴政,一介地痞流氓劉邦也加入了起義軍。不過劉邦從頭到尾統(tǒng)一天下不過用了七年而已,秦起點那么高還歷經幾代用了百年,劉邦是怎么做到的呢?這其中又有什么樣的原因呢?
第一,各時期底蘊不同
秦始皇征戰(zhàn)天下的時候屬于戰(zhàn)國時期,這個時候各個諸侯國的實力都很強盛,但是秦統(tǒng)一天下后,到了劉邦起義已經到了楚漢時期,這個時候國家內部空虛,底蘊薄弱。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國之間之所以發(fā)生戰(zhàn)爭的目的并不是侵略,而是以外交為主,真正萌生了統(tǒng)一天下的念頭的還是在秦朝商鞅變法之后。
不過當時齊國和趙國都是大國,實力強盛,秦國一統(tǒng)天下的夢想不得不長遠計議。而反觀劉邦當時國家空虛,哪里還有什么像樣的部隊,自己一路勢如破竹,直逼秦二世投降。
第二,人民歸屬感
各國底蘊確實在一定程度上阻擋了秦國的一統(tǒng)天下計劃,但是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人民的歸屬感。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樂毅伐齊,但是齊國已經被打下了城池七十多座,國家基本上就要被滅了,但是最終結果卻是齊國死而復生,這其中的原因就是齊國人民的幫助。
燕國雖然占領的齊國七十多座城池,但是齊國人還是齊國人,他們從心底里有對燕國的厭惡憎恨,所以燕國的失敗是必然!
第三,皇權的誘惑
在秦統(tǒng)一天下之前,世界上是不存在皇帝概念的,因為秦始皇個人認為自己一統(tǒng)天下,功高五帝,所以稱自己為始皇帝。戰(zhàn)國時期,最高的權利象征就是王權,不過王權并沒有皇權吸引人,因為王權的權利比較分散,而皇權在經過秦始皇的中央集權之后徹底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在秦始皇之前,雖然也是封建王朝但是很少有記載因為權利而叛亂的歷史。但是自從皇權出現(xiàn)以后,以至于各朝各代基本上都會出現(xiàn)因為皇位而發(fā)生的骨肉相殘,甚至是弒父的現(xiàn)象。這也就導致了一個很明顯的問題,因為秦朝之前,人們對于王權的概念很模糊,造就了得過起過的思想,所以就算有實力也不會想著去侵犯他國,以至于秦朝數(shù)百年來都在發(fā)展實力,真正有了一統(tǒng)天下思想的還是在商鞅變法之后。
到了劉邦這里,皇權已經經歷了幾十年,人們對于皇權的迷戀已經深入骨髓,對于權利的追逐已經不可想象,所以劉邦的手下打天下是格外賣力,僅僅用了七年,天下一統(tǒng)。究其原因,皇權制度的出現(xiàn)既是秦朝制度完善的體現(xiàn),也是加速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中央集權,在秦朝往后數(shù)千年的歷史中一直扮演了重要地位,以至于這種思想到了近代才被終結。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秦朝以前的君王如果知道王權還可以這么玩,那么我相信,不等秦始皇出現(xiàn),統(tǒng)一天下的進程還要快上速倍。不過歷史總是一步一步行進的,六國的滅亡正是王權集中的過程,而劉邦之所以能夠如此快速統(tǒng)一天下,本身也是在追逐皇權的過程,不同的時代造就了不同的結局。
曹操統(tǒng)一北方用時22年(189-211),之所以比劉邦、李淵都長,我覺得很大因素是和時代有關系,曹操所處的政治變遷進程遠不如劉邦。
首先,因為曹操跟李淵劉邦等人不一樣,并不是爭奪天下的第一梯隊。曹操起步的時候,四川劉焉,荊州劉表因為漢靈帝“廢史置牧”的政策。
已經坐穩(wěn)各自的地盤,河北袁紹,淮南袁術因為家族勢力龐大,所以硬實力也遠大于曹操。
曹操的時代給他留下的只有秦漢制度百年的衰落,時代所塑造的英雄也擺脫不了被時代限制。每個時代的人情況都不同。
漢唐之前的是兩個進行了有利于統(tǒng)一和集權的制度性改革的短命王朝,而留給曹魏的卻是一副腐朽了百年的爛攤子。
在歷史上數(shù)百位皇帝中,劉邦的故事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因為在他身上有很多不可思議的傳奇。秦末亂世,劉邦既沒有豪門的背景,也沒有安定天下的文采,可是卻在48歲時揭竿而起?,F(xiàn)在覺得48歲不算老,但在當時卻是當爺爺?shù)哪挲g,相當于現(xiàn)在的70歲。然而,劉邦僅僅用了8年時間,不僅推翻了秦朝,還打敗了項羽,最后建立大漢王朝。
對于劉邦的出身,史料早已有了記載,他是出生于沛縣的平民,因為不喜歡種地,還經常被劉太公責罵,周圍的人都認為他將來一定沒有出息。所以,許多人認為,劉邦從小就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氛圍中生活。其實并非如此,雖然史料記載并不詳細,但是從零碎的記載中可以推斷,劉邦并不是一個不學無術的地痞無賴,真相或許令人驚訝。
劉邦沒有文化?如果與豪門世家的人相比,劉邦自然不行。但是若與平民百姓相比,劉邦還是綽綽有余的。小時候,劉邦衣食無憂,也沒有天災人禍,因此讀過幾年書。如今的豐縣,還留著“馬公書院”的遺址。這里就是劉邦小時候讀書的地方,發(fā)小盧綰也在這里,他們的老師叫馬維。雖然劉邦沒有安邦的大才,但是認字寫字是沒有問題的。
劉邦沒有武力?當然,項羽曾經向劉邦發(fā)出單挑邀請,結果被拒絕了,但也不表示劉邦沒有武力。劉邦青年時期的夢想是成為游俠,還一人出遠門去魏國拜見信陵君,這沒有一點武力基礎是做不到的。劉邦當混混的時候,手下有樊噲、盧綰等人,就算性格能折服人,但沒強大的武力,誰又能真正信服你?何況,劉邦起事后,還經常領兵作戰(zhàn),沒一點武力根本說不過去。
除此之外,劉邦的家族也并非普通平民。曾祖父劉清是魏國大夫,居住在大梁城,當時劉氏家族屬于秦國要防患的對象。祖父劉榮被魏王封為豐縣縣令,當時的人尊稱他為“豐公”。此時的劉氏家族,經過數(shù)代積累,富有百萬,積善布施,有許多人受其恩惠。到了劉太公這一代,因為戰(zhàn)爭的原因,家世不再顯赫,但也并非普通百姓家庭能夠相比的。
劉太公兼顧農商,善于理財置業(yè),家境相當殷實,是鄉(xiāng)鎮(zhèn)上有頭有臉的人物。他為人豁達,與周圍的關系相處得都不錯,是地方上“父老”一類的人物。秦朝推行的是郡縣制,朝廷在地方上只管到郡和縣。縣以下“鄉(xiāng)、亭、里”的負責人,都是由本地人推薦,而這些人往往都是“父老”,這也是劉邦能夠當上亭長的根本原因。
如果劉邦只是一個不學無術的地痞無賴,盧綰怎么可能從小死心塌地地跟著他?蕭何、張良、韓信等人怎么會心甘情愿地俯首稱臣?項羽怎么可能會被打?。恳虼?,得出劉邦能文能武,而且還有錢的結論,并不令人意外。
他重視人才,求賢若渴。
劉邦從沛縣起兵就非常重視人才,當時跟他最早造反的蕭何、曹參不過是縣里的小官,樊噲和夏侯嬰更是下層百姓,但劉邦卻能發(fā)現(xiàn)他們的才能,并充分利用他們的特長,在沛縣舉義。
劉邦的智謀不高,他也有自知之明,但他善于聽取部下的意見和建議,特別是對張良、蕭何等重臣的意見更是非常重視。韓信初投劉邦的時候,并不受重用,他負氣出走,才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佳話。蕭何追回韓信,對劉邦說韓信“國士無雙”,于是劉邦設壇拜將,從此重用韓信。
《史記》中的劉邦有點無賴相,這主要是因為劉邦出身下層,又沒有多少文化,干了個亭長,工資很低,都不夠他喝酒,所以他常常騙吃騙喝,說話也比較粗魯。
即使后來成為一方諸侯甚至成為天子,他仍然會露出自己的本相。但劉邦卻絕對稱得上是一位雄主,他自己本領有限,卻能把天下各方面的英豪收到他的旗下,這才是他的長項。而這一個長項足以讓他奪取天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472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