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秦漢后勤制度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公元前230年開始,秦始皇僅用了9年時間就滅亡了戰(zhàn)國七雄之中的其他六個國家,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而漢朝繼承秦朝的制度,又有諸多發(fā)展。秦漢時期是中國封建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tǒng)時期,隨著國家內部的統(tǒng)一,中華民族這一時期的社會經濟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一方面,農業(yè)和手工業(yè)在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之下得到了長足發(fā)展,使得中央集權制國家的國力急速增強;另一方面,隨著冶鐵業(yè)的進步,秦漢時期的兵器制造技術也有了長足發(fā)展,已經足以應對大規(guī)模戰(zhàn)爭的需要。
從戰(zhàn)爭方面來看,這一時期中原政權的主要敵人是來自于西北部地區(qū)的游牧民族,比如說匈奴、羌族等部落,因此騎兵的地位日趨重要。由于戰(zhàn)馬消耗量很大,中原產糧地區(qū)距離邊境的距離又十分遙遠,因此秦漢時期國家戰(zhàn)爭對軍隊后勤的保障制度的提出了嚴峻的考驗,正所謂“千軍萬馬,不及糧草一斛”。下面我們通過對秦漢時期的軍費籌集制度以及糧秣供給制度的具體分析,深入了解秦漢時期軍隊后勤保障制度的完善舉措。
一、秦漢時期的軍費籌集制度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國家戰(zhàn)爭所比拼的是經濟實力,因此國家的財政收入是直接決定戰(zhàn)爭是否能夠繼續(xù)的關鍵因素,而秦漢時期也不例外。這一時期,中央政權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于三個方面:“租、賦、稅”。其中,“租”就是田租,國家向農民征收谷物、飼草或者秸稈等物品,是一種實物收入;而“賦”則是國家按照人或者戶數征收的一種稅收,通常來說是一種貨幣收入,這兩項收入都由秦漢時期的大司農掌握比例,其收入直接進入國庫;而“稅”則是按照行業(yè)(如手工業(yè)、冶鐵業(yè))或者地域(如山川、河流、海洋)征收的一種區(qū)域性稅收,這一收入由少府掌管,其最終所得用于維系中央皇室的財政收入。由此可見,秦漢時期的軍費主要來源是來自于“賦”以及其他補充措施。
(一)秦漢時期“賦”的征收種類
早在戰(zhàn)國時期,秦國就已經有征收“軍賦”的記載,起初,“軍賦”的征收很有可能是按照“戶”進行征收的,不過到了秦始皇時期,賦稅已經變成了“人頭賦”,即按照人數來征稅,據《史記》記載:
“頭會箕斂,以供軍費。”
這種按照人頭征收的賦稅又被稱之為“口賦”。
由于秦朝滅亡十分迅速,因此關于秦代賦稅的征收比例,我們只能通過漢代的史書加以了解,如《漢書·食貨志》記載:
“至于始皇,遂并天下……收泰半之賦,發(fā)閭左之戍?!?/p>
那么“泰半”是怎樣的繳納比率呢?隋唐時期著名歷史學家顏師古解釋道:“泰半,三分取其二也?!币簿褪钦f秦代的軍賦比例,即“泰半之賦”,是要征收老百姓日常收入的三分之二上交國庫。當然了,“泰半之賦”包含了田租和軍賦,不過軍賦在其中應該占有較大比例。
劉邦建立西漢之后,西漢歷任統(tǒng)治者對軍賦稅收比例和收稅名目進行了較大幅度的調整,除了要繳納人頭稅之外,還有成年男子繳納的“更賦”以及家庭的資產稅,這三方面共同組成了漢朝政府軍賦的主要來源。
首先讓我們來看一下漢代的人頭稅。據東漢衛(wèi)宏著《漢官舊儀》記載:
“年七歲以至十四歲出口錢,人二十三,二十錢以食天子,三錢者武帝加口錢以補車騎馬。十五至五十六出出賦前,人百二十為一算,以給車馬。”
由此可見,在漢武帝時期青少年(15歲以下)的征收數額為每人23錢其中20錢用于供養(yǎng)西漢皇室;而成年人(15-56歲)的繳稅數額為一“算”(120錢),故而漢代的人頭稅除了少部分用于皇室開支之外,大部分都用于軍隊開支。
其次是漢代成年男子所繳納的“更賦”。漢朝政府規(guī)定,當時的成年男子每年必須為官府履行一定的徭役,其主要工作大致分為在內地服役和戍邊(邊境服役)兩類。其中,戍邊是具有兵役性質的一項國家義務,每年每位成年男子必須履行3天戍邊義務,就連官宦之子也不能幸免。
那么問題來了,如果不想履行戍邊義務該怎么辦呢?對此漢朝也出臺了相對靈活的政策:只要你給官府繳納300錢,官府就會將這筆錢發(fā)到為自己代戍的士兵手中,于是它逐漸就成為了一種賦稅而存在,因此它又被稱之為“更賦”。
盡管“更賦”與“人頭稅”都是漢代軍費的主要來源,但是它們的使用方向卻并不相同。漢代的“人頭稅”主要用于支付制造或者購買軍事物品(如車輛、馬匹)所產生的軍費支出,而“更賦”則用于支付戍卒的代役金。據史料記載,漢代戍卒的戍邊期限一般是一年左右,如果去除前往邊關的路程,則他們每年所服役的天數大約是300天左右,《后漢書·明帝紀》曾記載,永平元年(公元58年)漢明帝曾經“募士戍隴右,賜錢人三萬?!比绻凑帐涞姆燮谙迊砜?,服役3日需繳納300錢作為“代役金”的史料記載應該是具有極高可信度的。
除此之外,兩漢時期還有著一種按照家產多少來征收軍賦的臨時稅收制度,這項制度又被稱之為“資產稅”。漢昭帝時期的桓寬曾經在《鹽鐵論·擊之》之中曾經提到:
“保胡越、通四夷,費用不足。于是興利害、算車舡,以訾助邊,贖罪告緡,與人以患矣?!?/p>
這里的以訾(貲)助邊,就是按照資產的多寡來補助軍隊后勤所需的意思,當時資產稅的稅率大約為“每萬錢出一算”,也就是每一萬錢繳納120錢左右。
不過這種臨時征稅制度在漢代似乎還沒有形成一項定制,其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漢代統(tǒng)治者重視“休養(yǎng)生息”的正常,這項征稅制度毫無疑問是為老百姓又增加了一筆沉重的負擔,比如京兆尹張敞就認為,收取資產稅是“煩擾良民、橫興賦斂”的一種表現,它很有可能是一種在戰(zhàn)爭時期臨時加征服的賦稅,戰(zhàn)時多征,而平時少征或者不征。
(二)軍費籌措的其他財政來源
在《漢書·蕭望之傳》之中,京兆尹張敞曾經說漢武帝“兵行三十余年,百姓猶不加賦,而軍用給”,那么漢武帝如何在沒有加重民間負擔的情況下保證國家軍費開支呢?對此,漢代改革家桑弘羊所推行的一些政策起到了增加國家軍費收入的政策,比如著名的“均輸法”、“鹽鐵法”、“擅賦法”等等,這些改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漢武帝時期的軍費緊張問題。
除了國家宏觀政策調整之外,漢朝的軍費來源還有以下幾個重要途徑:
其一,募民捐款。據《漢書·食貨志》記載:“(漢武帝)又興十萬余人筑衛(wèi)朔方,自山東咸被其勞,府庫并虛。乃募民能入奴婢得以終身復,為郎增秩?!笨梢姖h武帝修建朔方城時,因為國家財力不夠,只能募集周圍居民捐獻奴婢用于修建朔方城。
其二,準許賣官鬻爵以及用錢贖罪?!稘h書·食貨志》曰:“衛(wèi)青比歲十余萬而擊胡,漢軍士馬死者十余萬……故大司農請令民得買爵及贖禁錮免減罪?!边@些賣官鬻爵以及贖罪所取得的額外收入大部分都用于漢朝的軍費開銷。
其三,動用皇室財富來支持對外戰(zhàn)爭。漢武帝在對匈奴的戰(zhàn)爭之中,曾經通過節(jié)省皇家開支、販賣皇家馬車駿馬等方式籌集資金,以皇家內府財富支撐浩大的軍費開支。除此之外,漢武帝還嚴格實施“重農抑商”的政策,向廣大商人收取重稅,并且依法沒收違規(guī)商人的家產。通過這些舉措,西漢政府得以聚斂大量的國家財富,漢武帝才能夠窮兵黷武,連續(xù)三十余年對匈奴發(fā)動聲勢浩大的戰(zhàn)爭。
二、秦漢時期軍隊的糧秣供給制度
(一)軍糧供給制度
秦朝時期,秦朝士兵的軍糧由國家進行統(tǒng)一調配和發(fā)放。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之后,曾經任命蒙恬率領汴京軍隊攻擊匈奴,為此征發(fā)天下男丁戍守北河,據《史記》記載:
“使天下蜚芻挽粟,起於黃、腄、瑯邪負海之郡,轉輸北河,率三十鍾而致一石。男子疾耕不足於糧饟,女子紡績不足於帷幕?!?/p>
可見當時士兵們的軍糧是國家統(tǒng)一進行征集以及運輸的。
到兩漢時期,漢朝的軍糧調集和使用由大司農統(tǒng)一掌管,而軍糧的來源主要有三個方面:一、田租。兩漢統(tǒng)治者都十分關心農業(yè)生產發(fā)展,在長安以及農業(yè)發(fā)達的地區(qū)都修建了大規(guī)模的糧倉用于儲備軍需;二、屯田。漢武帝時期,西北邊疆地區(qū)都有大規(guī)模的屯田運動,士兵們平時作為農民自力更生,在邊疆地區(qū)開墾荒地,而戰(zhàn)時為兵,這一政策極大地減輕了國家對士兵口糧的沉重負擔;三、購買。當軍隊軍糧不足時,通過政府出資購買來解決軍隊的實際需求,如《漢書·趙充國傳》之中,趙充國準備討伐羌族叛軍之前,曾經命令司農中丞耿壽昌購買二百萬斛軍糧,最后耿壽昌只購得四十萬斛,可見當時購買軍糧作為軍糧后勤保障的一種應急方式,其實際成效可能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好。
除了軍糧之外,士兵們所食用的食鹽也由朝廷定額配給,如《漢書·趙充國傳》之中,士兵們每月的食鹽配給是三升左右,這與當時戍邊的戍卒所獲得的食鹽配給是大致相仿的;而當時的漢政權也有可能為士兵們供應一定的菜食或者酒肉,通常被稱之為“菜錢”或者“肉錢”,可見當時漢朝政府的軍糧補給制度已經相當人性化與細節(jié)化。
(二)軍服供給制度
秦朝時期,由于戰(zhàn)爭頻發(fā),士兵的服役期限很長,因此秦朝士兵的軍服通常都是自備,這和秦始皇兵馬俑之中秦兵整齊劃一的軍服可能并不是一種情況。據云夢睡虎地的秦兵家書所記載,士兵們曾經向家中索要金錢和軍服,可見當時秦朝士兵們的軍服有相當一部分需要自行配備。
至兩漢時期,漢代士兵的軍服基本上都是由國家進行統(tǒng)一分配?!稘h書·王莽傳》曾經記載,王莽帶領士兵征討匈奴,“邊兵二十萬人仰衣食,縣官愁苦”,可見當時漢軍普通士兵打仗所使用的軍服一般都是由政府負擔;而《漢書·杜茂傳》也記載道:
“十二年,茂鎮(zhèn)守北邊……又發(fā)委輸金帛繒絮供給軍士。”
杜茂駐守邊疆,得到了朝廷所運輸的“金帛繒絮”,這些服裝用品是戍邊軍士御寒之用。
漢朝的軍服補給制度也能夠在漢代竹簡之中得以印證。1930年,瑞典考古學家F·貝格曼在內蒙古附近的額濟納河流發(fā)現了一萬余枚漢代竹簡,又被稱之為“居延漢簡”,從這批漢代竹簡之中我們能夠了解到當時漢代邊疆戍卒的一些具體情況。
在居延漢簡之中不僅詳細地記錄了漢代戍卒的軍服樣式,還有著軍服發(fā)放量的相關規(guī)定。如《居延漢簡·四十一》:
“襲八千四百領,右六月甲辰遣……绔八千四百兩,常韋萬六千八?!?/p>
此文之中“常韋”即為普通軍服。從數量上來看,當時漢朝軍隊發(fā)放軍服的規(guī)模是很大的,并且“常韋”的數量似乎正好是“襲”與“绔”數量的總和,可見當時漢代戍卒的軍服領取方式是按照“一襲、一绔”以及兩套“常韋”為標準進行發(fā)放的。
(三)軍用牲畜的補給供應
秦漢時期的戰(zhàn)爭之中,中原軍隊大規(guī)模使用牛馬進行輜重運輸,而騎兵的重要性也使得馬和牛的作用開始逐漸分離,其中馬主要用于作戰(zhàn),而牛主要用于運輸輜重和糧草。《漢書·大宛列傳》記載,漢武帝征討大宛時動用了“牛十萬、馬三萬匹,驢騾數萬。”無論是馬還是牛,它們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糧草才能夠維持寶貴的機動性,那么當時牛馬消耗糧草的情況到底有多嚴重呢?
對此,趙充國在鎮(zhèn)壓羌族叛亂的戰(zhàn)斗之中這樣說道:“軍馬一月之食,度支田士一歲。”也就是說軍馬一個月的糧草消耗量相當于12名田士的糧食消耗。除卻軍糧消耗之外,牛馬等牲畜還需要消耗大量的草料,在秦漢時期,牛馬所使用的草料又被稱之為“茭稾”,它是秦漢“田租”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一般來說,牛馬草料的計量都以“石”作為單位。
以趙充國平定羌族叛亂的軍隊為例,平均每一萬軍馬所消耗的“茭稾”就在25萬石之上,這樣龐大的草料消耗即使西漢政府也不能長期維持。為了獲得充足的草料,趙充國在邊疆地區(qū)也采用“買茭”或者“伐茭”的方式補充軍隊所需,“買茭”即用金錢去購買草料,這些用于購買“茭稾”的“茭錢”是漢代賦稅收入的一種;而“伐茭”則是命令當地士兵就地取材,在特定的地區(qū)采集草料,這些專門用于收割草料的草場又被稱之為“大司農茭”,通常即伐即用,以減輕軍隊路上的草料負擔。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475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