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政王大臣會議為什么會被取締,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議政王大臣會議屬于滿洲傳統(tǒng)之一,或者說是早期滿洲封建制度的一種體現。在清朝早期,議政王大臣會議室一個比較重要的決策機構,是君主和貴族共治的一種體現。只不過,隨著滿洲逐漸漢化,議政王大臣會議的重要性也逐漸降低。
但是,在皇太極時期,議政王大臣會議的重要性就逐漸降低。因為皇太極要的不是滿洲大汗,而是天下共主,是君主集權。
所以,皇太極通過擴大議政王大臣會議的規(guī)模削弱了代善等三大貝勒的權勢,通過拔高漢族知識分子地位、組建文管集團的方式來打壓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地位。
而且,清朝入關后,國家行政運轉逐漸和明朝一致,君主專制制度得以加強,議政王大臣會議徹底成了擺設,只不過是滿洲傳的一個象征罷了,早已不是決策機構。因為君主專制制度下,決策只能由君主一人乾綱獨斷,這也就是皇權。
同時,康熙的南書房、雍正的軍機處都成為皇帝的秘書班子,輔助皇帝進行決策,同時打擊那些滿洲軍事貴族,讓他們收起滿洲傳統(tǒng)的架子,老老實實的給皇帝當文官,別想像以前那樣還要分享皇權。
說實話,君主和貴族共治的好處是決策不用依賴于君主的個人水平,大家開會討論,總能討論出個一二三來。但是這套對于以工商業(yè)為主要經濟生產方式的歐洲來說比較好用,但是對農業(yè)文明得古典中國來說卻水土不服,因為元朝就是完蛋在共治這一點上,所以明清君主專制是逐漸加強。
不過好在近代前清朝諸帝的個人素質都不錯,就連洋人都驚嘆清朝皇帝怎么能憑借個人素養(yǎng)把一個龐大的帝國治理的井井有條。
所以,議政王大臣會議這個擺設在乾隆年間徹底成為歷史,同時,議政王大臣會議被廢除也可以視為滿洲徹底漢化的一個標志。
清朝議政王大臣會議于公元1791年撤銷。
議政王大臣會議是清代前期,滿族宗王、八旗、貝勒等上層貴族參與處理國政的制度。議政王大臣會議是中國清代前期滿族上層貴族參預處理國政的制度。又稱“國議”,它創(chuàng)建于皇太極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撤銷于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共存在過155年。
議政王大臣會議是清朝前期由滿族上層貴族共同組成的商議國家政務的組織機構,權力很大。因此在清朝皇權和中央集權逐漸膨脹之時,被皇帝撤銷,代之以軍機處,使君主專制達到頂峰。至于議政王大臣會議為什么可以限制皇權,我認為主要可以從組成人員和機構職能兩方面來看。
首先,議政王大臣會議由滿洲上層貴族組成。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女真族建立的早期,主要由各貝勒組成,定期在衙門集合商量國事。直到后來由努爾哈赤正式確定了議政王大臣議事的體制,主要成員包括親王、郡王、貝勒等宗室??梢?,議政王大臣會議的組成人員都是具有高等宗室爵位的皇親貴族、大貝勒,祖輩對清朝入關都有著卓越功勞,因此皇帝很難忽視這些人的權力。
其次,議政王大臣會議對重大決策的定奪起重要作用。比如清朝在統(tǒng)一全國的過程中,軍情險急或急需用兵的時候,都是由議政王大臣會議決定。甚至連皇帝的罷免、廢除,或者新皇帝的繼位等等重大事件,也都有議政王大臣會議商定決議,最終結果連皇帝都不能輕易更改??偠灾曹妵笳?,一律由這一機構定奪。
因此,議政王大臣會議在很大程度上都限制了皇權的膨脹,對皇權是一個很好的抑制作用。也正因如此,才導致了這一機構最終被廢除。
事實上,封建王朝的大部分組織機構和制度都是起到限制皇權的作用。比如宰相制,南書房,議政王大臣會議等,但在君主專制逐漸加強的歷史大趨勢中,這些制度最終都被廢除。
根本目的不是是鞏固王權 ,中國清代前期滿族上層貴族參預處理國政的制度?!白h政王大臣”之名正式出現于崇德元年(1636)以后﹐但滿族上層貴族與議國政的制度﹐卻早在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后金汗國之初即已形成.當時滿族處于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之際﹐尚存有濃厚的奴隸主貴族軍事民主的習俗。后金的軍國大事﹐都由諸貝勒等人共議裁決
議政王大臣會議是滿族處于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之際的產物是貴族政治權力的象征,隨著清朝專制統(tǒng)治的加強與皇權產生矛盾。順康時期﹐由內閣處理政務﹐而雍正時又設立軍機處﹐作為贊襄皇帝決策的機構﹐使權力日益集中于皇帝。乾隆時期廢除議政王大臣會議。中國封建專制集權統(tǒng)治達到頂峰。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478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