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里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漢朝時期的繼承制度,歡迎關(guān)注哦。
元始五年(公元5年)冬,年僅十四歲的漢平帝駕崩。居攝元年(公元6年)三月,不滿兩周歲的劉嬰(史稱孺子嬰)被立為太子,由王莽稱“攝皇帝”代行皇權(quán):
平帝崩,無子,莽征宣帝玄孫選最少者廣戚侯子劉嬰,年二歲,托以卜相為最吉。乃風公卿奏請立嬰為孺子,令宰衡安漢公莽踐祚居攝,如周公傅成王故事。太后不以為可,力不能禁,于是莽遂為攝皇帝,改元稱制焉。
果不其然,兩年后的初始元年(公元8年)十二月,王莽正式登基,建立新朝,歷時210年的西漢王朝滅亡。
按照班固《漢書》的說法,立孺子嬰為太子就是王莽的陰謀,是他通往篡位之路的一步棋。事實上,后世都認可了班固的這個說法,結(jié)局也驗證了這個說法。不過,如果我們擺脫儒家士族的政治立場,客觀公正地看待這個段歷史,恐怕結(jié)論未必如此。
死板的繼承制,限制了皇嗣的選擇范圍
現(xiàn)代人有一個誤解,以為只要是皇室子弟,都有資格繼承皇位,大錯特錯!事實上按照古代宗法制規(guī)定,只有嫡長子一系,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才有繼承權(quán)。為了防止“小宗”對皇位的覬覦,列朝列代都對他們做出了相當嚴厲的限制,比如西漢末年,宗室子弟基本淪為只會混吃等死的食客。
只有一種情況,小宗才有可能盼來一線機會:嫡系斷絕!即皇帝不光沒有嫡子,連庶子都沒有,比如漢成帝、漢哀帝、漢平帝,末代三位皇帝都是無后駕崩。
這種情況怎么辦?隨便抓一個宗室子弟來繼承皇位嗎?我們現(xiàn)代人的誤解大多就在這里,其實即便皇帝絕嗣,繼承人的選擇也必須按規(guī)則來。
首先第一條原則:不能絕,皇帝無嗣,可以從宗室血緣關(guān)系最近的子弟中選擇一人,過繼為子,作為嫡子繼承皇位。比如漢哀帝劉欣,就是漢成帝的侄子,被過繼給漢成帝為子,從小宗變大宗,同時與生父生母割斷關(guān)系。
第二條原則:以血緣關(guān)系的遠近為依據(jù),血緣關(guān)系越近,優(yōu)先權(quán)越靠前。比如漢哀帝去世后,在漢元帝的后裔中,僅剩漢平帝劉衎一個孫子,雖然與漢哀帝是兄弟關(guān)系,但只能由他做繼承人。
第三條原則:兄弟不相入廟,意思是哥倆都是皇帝,百年之后只有一個人能進太廟,接受后世祭祀供奉。所以,除非迫不得已,一般不能兄弟相傳。這就是當初漢成帝選擇了二弟的兒子劉欣,沒有選擇尚在世的三弟劉興的原因。
按照這三條基本原則去套,基本上皇位的候選人就是唯一的,機動性非常小,幾乎不可能存在爭議。之所以如此死板,原因就是為了防止繼承制度的靈活性,給宗室子弟帶來非分之想。
我們按這三條規(guī)定,來看看漢平帝駕崩后,皇嗣候選人都有哪些人選。
漢宣帝子嗣大曝光,劉嬰可能是唯一候選人
漢平帝駕崩后,漢元帝這一系全軍覆沒(如圖所示),按照繼承法規(guī)定,皇嗣就必須從漢宣帝的其他四個兒子們的后代中選擇一人,過繼給漢平帝為子,以保證大宗不絕。
再次重申,這一點是鐵律,不可更改。連血緣關(guān)系十萬八千里外的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登基后為了說明自己的合法性,還被迫把自己過繼給漢元帝,賴賴巴巴混了個嫡系身份。
漢宣帝一共五個兒子,除了漢元帝劉奭和早夭的劉竟,有資格入圍的僅?;搓柾鮿J、楚王劉囂、東平王劉宇,這三人的曾孫輩。
劉欽、劉囂和劉宇的兒子輩有26人,孫子輩由于資料缺失,無法完全統(tǒng)計,曾孫子輩史料有記載的只有三人:劉囂的曾孫劉嬰、劉殷和劉宇的曾孫劉匡。
為何出現(xiàn)這種情況?很簡單,按照繼承法,宗室子弟隨著年代久遠,逐代降格繼承,到他們的孫子輩,大多都成了失去爵位的平民,何況曾孫輩?既然沒了爵位,史書不可能記載。
雖然如此,我們從漢成帝的年齡可以大致推算,孺子嬰這一輩兄弟們的年齡。漢成帝是他這一輩年齡最大的,出生于公元前51年,以極端情況推算,假如他有孫子,頂天也就十四五歲。
考慮到古代孩子的夭折率,以及生女孩情況,幾代下來,大概率情況是,孺子嬰很可能就是他們這一代年齡最大的男孩。即便不是,至少他們都還沒有成人,也就是說,從年齡上誰做繼承人都是半斤對八兩。
選中孺子嬰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他要被作為漢平帝的嗣子繼承皇位,漢平帝時年十四歲,“兒子”的年齡不宜太大吧。
所以,史書中以陰謀論,給王莽選擇孺子嬰下結(jié)論,很難以令人信服,要怪只能怪制度太死板。
皇太子與攝皇帝并存,被螃蟹夾傷的第一人
其實給王莽留下最大詬病的不是選擇了孺子嬰,而是選擇孺子嬰后,僅僅將他立為太子,自己以“攝皇帝”代行皇權(quán)。
這就導致歷史上最大的奇觀:皇位空缺,攝皇帝與皇太子不是一家人!
王莽為何要這么做?是不是自己有野心呢?其實這里也有迫不得已的地方。
假如孺子嬰即位,他就要上朝聽政,不足兩歲的孩子自然做不到,那就得由太皇太后王政君抱著小太子臨朝。試想一下,一個八十歲的老太后,抱著不到兩歲的孩子聽政,這不要人命嗎?所以,讓孺子嬰暫為太子,過幾年能坐住龍椅了,再立為皇帝,也是不得已的權(quán)宜之計。
有人可能不以為然,古代小皇帝多了去了,也不都是能坐住龍椅的,太后直接臨朝不行嗎?再者大臣稱“攝皇帝”,這不是野心側(cè)漏是什么?
這里有一個特殊情況,孺子嬰的情況發(fā)生在西漢末年,西漢僅僅是秦朝實行帝制以后的第二個王朝,很多事情都沒有先例,遠不像后來制度那么成熟,參考的先例也很多,他們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比如,“兄弟不相入廟”的規(guī)矩,隨著廟祭制度的完善,根本就不是問題。隨著宰相制度和內(nèi)閣制度的發(fā)展,太后聽政,也不一定非要皇帝在場,甚至不一定非得上大朝。伴隨皇權(quán)的獨裁性,攝政的大臣沒人敢叫“攝皇帝”,改稱“攝政王”。
總之,后期人們有很多辦法對這種特例打補丁,不至于被繼承制搞到尷尬的境地,但是對當時來說,摸著石頭過河,難免發(fā)生后人覺得很不可理解的行為。
所以,孺子嬰只被立為太子,王莽以“攝皇帝”代行皇權(quán),其實是當時的環(huán)境所迫,不能視作個人野心的表現(xiàn)。被人誤解,只能說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存在很大風險的!
真假周公,王莽的心里到底有幾分忠誠
難道王莽就真的沒有一點私心?純粹就是想做周公?
如果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或許王莽也有私心吧。比如,即便可以絕掉漢平帝,選一個漢平帝同輩兄弟,過繼給漢成帝,個人判斷王莽也不會干,因為他的女兒王嬿是漢平帝的皇后,誰敢說續(xù)上漢平帝的子嗣,這里面就王莽沒有一點疼女兒的私心呢?
個人權(quán)利力方面的考慮呢?有,也是正常的,政治家要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手上沒有絕對的權(quán)力怎么能行?不值得大驚小怪,更沒必要拿這個說事,我們要說的是,他這么做,到底跟后來“篡位”有多大關(guān)系?
可以肯定地說,沒有任何關(guān)系!
王莽的一生,都以周公為楷模,后來之所以背棄了自己的理想,走向改朝換代,原因有很多,兩件事是主要轉(zhuǎn)折點:一件事就是漢平帝意外駕崩;第二件事就是一年后的翟義造反。
這兩件事推動了近百年來“更天命”的論調(diào)喧囂塵上,經(jīng)過“保漢派”和“代漢派”的斗爭,直到居攝三年七月份左右,王莽才下定決心接受“代漢派”的建議(這個復雜的過程,筆者有多篇文章論述過,可自行查看本人歷史發(fā)文)。
所以,不能拿結(jié)果倒推前因,想當然地認為,立孺子嬰時,王莽就心懷叵測。
綜述
王莽的歷史大概是被黑化最嚴重的一個人物,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有兩點,一是他的改革失敗了,作為失敗者被人完全否定并不意外。第二個原因是,新朝過后恰恰是號稱“漢室復興”的東漢王朝,王莽如果不被塑造成反面人物,沒法說明東漢政權(quán)的合法性!
我們看到的官修史書《漢書》的作者班固,正是東漢初年的士族子弟,站在本朝的立場貶低前朝幾乎是通病,更何況新朝不能被承認呢!
此后的士族階級,站在儒家思想的立場,忠孝節(jié)義,也容不得王莽這樣的人,這就是王莽在帝制社會的一直被釘在恥辱柱上的原因。
我們沒有了這個歷史局限性的束縛,可以以更公正,更廣闊的視野看待歷史,所以,應該能比古人更具穿透力。就王莽立孺子嬰為太子事件,很顯然不能作為王莽篡漢的陰謀論。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484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