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期艾艾是一個漢語詞語,形容口吃的人吐辭重復(fù),說話不流利。期期艾艾這個成語是兩個故事的“集合”,兩個故事的主人公都是有口吃的歷史人物。
一,《史記?張丞相列傳》:“?期期”來自漢代大臣周昌的故事。周昌,沛縣(今屬江蘇)人。秦末,他在農(nóng)民戰(zhàn)爭中歸劉邦,并從劉邦入關(guān)破秦。周昌為人正直,敢于直言。但他有口吃的毛病,說起話來很費勁。漢高祖劉邦得天下后,寵妃戚姬生了個兒子叫如意。劉邦就想廢掉原來的太子劉盈(即后來的孝惠帝,呂雉的親子),立如意為太子。在一次早朝時,劉邦就說了這件事兒。不料,眾臣皆反對。周昌也出來說話,明確表示反對無故廢太子。周昌本來說話就有點口吃,表達意思很吃力,最后說急了,他脫下官帽道:“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這一結(jié)巴,反而把滿朝文武百官都逗笑了,劉邦也跟著笑了,于是這件事暫且被擱在一邊。二,鄧艾“?艾艾”來自三國時魏將鄧艾的故事。鄧艾,義陽郡棘陽(今河南新野)人。《世說新語·言語篇》中記載:鄧艾有口吃的毛病,說話時稱自己是“?艾……?艾……”。有一次他在洛陽參加司馬昭的聚會,交談時,他又開始“?艾……?艾……”。司馬昭就跟他開玩笑:“你老說艾艾,到底是幾個艾?”鄧艾也不示弱,說:“鳳兮鳳兮,難道不是一個鳳?”
另一種說法來源于《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七回《魏主政歸司馬氏,姜維兵敗牛頭山》:懿(司馬懿)戲謂曰:“卿稱艾艾有幾艾?”艾應(yīng)聲曰:“鳳兮鳳兮”,故是一鳳。可見其資性敏捷。
“鳳兮鳳兮”是《論語·微子》中一個典故:春秋時楚狂接輿歌中說“鳳兮鳳兮”,指的是一個鳳。后來,人們把這兩個故事和在一起,形容口吃的人吐辭重復(fù),說話不流利。
期期艾艾【出處】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妒酚洝堌┫嗔袀鳌粪嚢诔?,語稱艾艾。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解釋】形容口吃的人吐辭重復(fù),說話不流利?!居梅ā孔髦^語、狀語;形容口吃【結(jié)構(gòu)】聯(lián)合式【相近詞】支支吾吾【相反詞】油嘴滑舌【同韻詞】猛志常在、飛土逐害、布衣韋帶、優(yōu)勝劣汰、沉著痛快、意出言外、赤誠相待、吃糠咽菜、萬般無奈、胡孫入袋、......【年代】古代【成語故事】漢朝初年,汾陽侯周昌跟隨劉邦打天下,劉邦寵愛戚姬,想廢太子立戚姬生的兒子趙王如意為太子。周昌不顧個人安危上殿晉見,結(jié)結(jié)巴巴不知說什么為好,就是阻止劉邦廢太子。劉邦非常感動,再也不提廢太子之事
期期:擬聲詞,漢·司馬遷《史記·張丞相列傳》記載,漢代周昌口吃,他曾與漢高祖爭論一件事,說:“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意思是我的嘴說話不流利,但是我著急時口吃的樣子就說明我知道這樣不行。
艾艾:擬聲詞,南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記載,三國時魏國鄧艾也口吃,一說自己時就連說“艾艾”。
釋義:形容口吃的人吐辭重復(fù),說話不流利。
用法:作謂語、狀語
拼音:qī qī ài ài
例句:他只要一著急,說話就期期艾艾的,半天也吐不出一整句話來。
擴展資料
典故
漢高祖劉邦的大臣周昌,又名期,本來就不善言辭,再加上有口吃的毛病,所以說起話來很不流利,尤其是當(dāng)他激動的時候,更說不明白;有時急得面紅耳赤,老半天說不出一句話來。有一次,漢高祖要改立趙王如意當(dāng)太子,周昌知道了,去向高祖勸諫。
他怒氣沖沖地說:“我是不會說話的,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一定要換太子,臣期期不奉詔?!彼f到自己的名字“期”時總是要打頓重復(fù)。
晉時的鄧艾,也有口吃的毛病,每說到自己的名字時,必定重復(fù)地艾艾的說不完,晉文王便和他開玩笑說:“你說艾艾,到底有多少個艾艾呀!”
后人根據(jù)這兩個口吃者的名字以及他們講話時的情景,創(chuàng)造出“期期艾艾”這一句成語。
-期期艾艾
百兩爛盈
讀音: [bǎi liǎng làn yíng]
釋義:兩:同“輛”;百輛:一百輛車;爛:燦爛;盈:充滿。指妝奩有一百輛車,光彩耀眼,極其豐光。形容婚娶的鋪張奢侈。
出處:《詩經(jīng)·大雅·韓奕》:“百兩彭彭,八鸞鏘鏘,不顯其光?!?/p>
造句:駕成婚得行奩,日百兩爛盈。
以言徇物
讀音:[ yǐ yán xùn wù ]
釋義:用違心的話語附和別人。
出處:出自 宋 蘇軾 《<樂全先生文集>敘》
造句:自少出仕,至老而歸,未嘗以言徇物,以色假人。
宋襄之仁
讀音:[ sòng xiāng zhī rén ]
釋義:仁:仁慈。指對敵人講仁慈的可笑行為。
出處:《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葷闯闪校忠愿?。公曰:‘未可。’既陳而后擊之,宋師敗績。”
造句:?一味照搬孔孟之道和宋襄之仁是不正確的,甚至是荒謬的。
以利累形
讀音:[ yǐ lì lěi xíng ]
釋義:為了謀取利益而危害身體。
出處:《呂氏春秋·審為》:“雖貧賤,不以利累形?!?/p>
造句:莊子說:“雖富貴,不以養(yǎng)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p>
雙鳧一雁
讀音:[ shuāng fú yī yàn ]
釋義:漢蘇武出使匈奴被羈,歸國時留別李陵的詩中有“雙鳧俱北飛,一雁獨南翔”之句。 后以“雙鳧一雁”為感傷離別之詞。
造句:曾一場雙鳧一雁,現(xiàn)已過經(jīng)年非年少。
1.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于治理國事。后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墒?,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shù)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后來收入《詩經(jīng)》。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2.一衣帶水
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
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dāng)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 后來人們就用“一衣帶水”來比喻只隔了一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3.專心致志
從前有一個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藝非常高超。
秋有兩個學(xué)生,一起跟他學(xué)習(xí)下棋,其中一個學(xué)生非常專心集中精力跟老師學(xué)習(xí)。另一個卻不這樣,他認(rèn)為學(xué)下棋很容易,用不著認(rèn)真。老師講解的時候,他雖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著棋子可心里卻想著:“要是現(xiàn)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鴻雁,美餐一頓該多好。”因為他總是胡思亂想心不在焉,老師的講解一點也沒聽進去。 結(jié)果,雖然兩個學(xué)生同是一個名師傳授,但是,一個進步很快,成了棋藝高強的名手,另一個卻沒學(xué)到一點本事。
4、專心致志
從前有一個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藝非常高超。
秋有兩個學(xué)生,一起跟他學(xué)習(xí)下棋,其中一個學(xué)生非常專心集中精力跟老師學(xué)習(xí)。另一個卻不這樣,他認(rèn)為學(xué)下棋很容易,用不著認(rèn)真。老師講解的時候,他雖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著棋子可心里卻想著:“要是現(xiàn)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鴻雁,美餐一頓該多好?!币驗樗偸呛紒y想心不在焉,老師的講解一點也沒聽進去。
結(jié)果,雖然兩個學(xué)生同是一個名師傳授,但是,一個進步很快,成了棋藝高強的名手,另一個卻沒學(xué)到一點本事。
5、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xiāng)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于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后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jù),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6、揠苗助長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nóng)夫,他總是嫌田里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么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jīng)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里卻很高興。回到家里還夸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guī)椭堂玳L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里去看,發(fā)現(xiàn)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經(jīng)枯死了
7、勞苦功高
秦朝末年,劉邦率軍攻占秦都咸陽后駐守函谷關(guān),項羽聽說劉邦攻占咸陽,就氣急敗壞在鴻門擺宴席請劉邦。席間項莊舞劍助興想借機殺劉邦。樊噲趕緊拔劍上前對項羽說:“沛公恭候大王的到來,沒有封侯,你卻要殺如此勞苦功高的人?”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485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齊國為何沒去吞并臨近自己的魯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