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于宋朝權利分割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五代十國,并非從唐亡的那一刻才開始,而是始于黃巢之亂。
黃巢之亂,是真正的流動作戰(zhàn),其足跡遍布今天的山東、河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陜西等廣大地區(qū)。各地為了圍追堵截黃巢紛紛自立,黃巢起義最后雖然被滅了,但唐朝卻連維持名義上的統(tǒng)一也做不到了。
這一點與黃巾起義之后的漢朝很相似。下圖是唐末十強——北四南六,誰都不是善茬!
北方四強——晉王李克用、梁王朱溫、岐王李茂貞、燕王劉仁恭。
南方六雄——蜀王王建、吳王楊行密、閩王王審知、吳越王錢繆、楚王馬殷、南平王劉隱。
同時,契丹耶律阿保機已經(jīng)崛起;拓跋思恭由于平定黃巢有功,賜姓李,授夏州節(jié)度使,其轄區(qū)被命名為“定難軍”,這就是“西夏”的由來。
這天下亂局,是真正的兵強馬壯者可為天子!
于是,朱溫和李克用相爭,朱溫先稱帝,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滅朱溫的后梁,擊敗劉仁恭、李茂貞,一統(tǒng)北方,建立后唐。之后后晉、后漢、后周、宋朝全部出自李克用這個沙陀集團。
因此,趙匡胤和趙光義兄弟建立宋朝之后首先考慮的,便是如何使“大宋”避免成為唐亡之后中原的第六個王朝。趙光義曾經(jīng)說過:
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nèi)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奸邪無狀,若為內(nèi)患,深可懼也。
這一論斷,基本上奠定了了大宋三百年的政治基調(diào)。接下來,我們看趙氏兄弟是如何防止天下大亂的。
1、收權
所謂收權,就是將地方的權力收歸中央,從制度上保證藩鎮(zhèn)割據(jù)的局面不再出現(xiàn)。
設知州奪節(jié)度使的權力
趙匡胤在滅國的過程中,在各州設立通判,由京官充任,牽制節(jié)度使。之后又命節(jié)度使只負責其駐地所在州的政事,其余各州由中央派出文官任“權知軍州事”,簡稱知州。
知州的出現(xiàn),使節(jié)度使權力降到了一州,之后節(jié)度使又變成了榮譽虛銜,并不赴任。而知州則由中央文官三年一換,完全由中央控制。
設諸路轉運司奪節(jié)度使財權
唐末,節(jié)度使完全掌控地方的軍政大權,與土皇帝無異。宋朝不僅在中央設三司使奪宰相的財權,還設立轉運司代表中央掌控地方財政。
將天下精兵加入禁軍
趙氏兄弟將天下的精兵幾乎全部征入禁軍,由中央統(tǒng)一掌握,而地方則只剩老弱殘兵,是為“廂軍”。與唐朝不同,禁軍“守內(nèi)虛外”,也就是宋初的20萬禁軍,中央駐10萬,地方總共10萬,并經(jīng)常更換駐地。
2、分權
所謂分權,就是將權力機構分散,互相牽制,防止專權的出現(xiàn)。
分割相權
隋唐的宰相制度是群相制,相權雖然稀釋但整體權力依然很大。宋初則在宰相之下設參知政事為副宰相,然后用樞密使專管軍政,三司使專管財政,改變了宰相“事無不統(tǒng)”的局面。
宰相與樞密使分掌文武,號稱“二府”,三司使則號稱“計相”。
分割軍權
樞密院掌軍政,但只有調(diào)兵權,并不直接掌管軍隊。
平時掌控軍隊的是殿前都指揮使司、侍衛(wèi)親軍馬軍都指揮使司、侍衛(wèi)親軍步軍都指揮使司,合稱“三衙”或“三帥”。史載:
天下之兵,本于樞密,有發(fā)兵之權而無握兵之重;京師之兵,總于三帥,有握兵之重而無發(fā)兵之權。
對于軍權的分割,這還不是全部,因為日常統(tǒng)兵與戰(zhàn)時統(tǒng)兵又不是同一批人。三衙僅僅是日常統(tǒng)兵,而一旦戰(zhàn)事起,率軍打仗之人大宋官家是要另行委派的,打完仗后軍隊再還給三衙。
官、職、差遣分離
宋朝官制是我國歷史上最為復雜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官、職、差遣的分離。
傳統(tǒng)的“官”宋朝全部做了保留,但這只代表資歷、俸祿的高低,并不掌管實際的事務;
“職”便是殿閣學士之類的榮譽虛銜,又稱“散官”。
一個官員真正的工作則由“差遣”來決定,所謂差遣,其實就是臨時委派的意思,代表的是不能長期專擅某一職位的意思。比如上文中的“權知軍州事”,權知便是差遣,知州、知縣都是這個意思,意思是臨時委派的地方官員。
3、打造世界上最早的文官集團,以文抑武
這是一招“釜底抽薪”之策,宋朝將科舉制發(fā)揚光大,使天下文人士子一生都撲在了科考上面。由科舉取士組成的政府便是文官集團,朝中再無武人的地位,武將如何造反?
同時,大力提倡文治,并立下“不殺士大夫及言事者”的祖宗家法,號稱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大宋官家善待讀書人的同時,士大夫們開始竭力鼓吹無條件的忠君觀念,并將忠君提到了人生第一原則,“天理”所在,“無所逃于天地之間”的高度,最終使“尊君敬上”的思想深入人心。
宋朝之前,皇族不過是世家大族的一員,而從宋朝開始皇權不斷被神化,終于在明清時期達到了巔峰。
大宋官家有意識的壓制武將,經(jīng)常招地方上的無賴流氓加入禁軍,其結果不僅是武人地位的下降,同時還有軍隊形象的一落千丈。好男不當兵,逐漸成為社會共識。
如果從防止割據(jù)和造反的角度來看,趙氏兄弟的做法無疑是非常成功的,但同時也確實是矯枉過正的。無論我們?nèi)绾卧u價宋朝,都無法否認宋朝徹底改變了華夏族的性格,從此漢唐之時的開拓進取一去不復返,“以天下之大而畏人”成為常態(tài)。
趙匡胤確實終結了“兵強馬壯者可為天子”的局面,但其消極影響則在不久的將來便顯現(xiàn)了出來。與漢唐亡于分裂不同,兩宋皆為亡國。權臣篡位、武將造反是沒有了,但撫平四夷的名將——漢之衛(wèi)霍、唐之二李,也很難再出現(xiàn)了。
趙匡胤是歷史上的千古罪人嗎?先不討論趙匡胤到底是不是千古罪人,只單獨來分析一下認為他是千古罪人的可能原因,趙匡胤導致自宋始漢的民族意志、體力羸弱的一種表現(xiàn),在后來的民族爭斗中失去以前的雄風,這些大家都應該有點歷史認知。
就說現(xiàn)在,往前可以推一些時間,但是把罪過放到一千年前的人身上,有些荒謬、可笑,也有些可恥!千秋功過,自有后世評說。趙匡胤算是一位比較有爭議的君主,有褒有貶,不過總的來說趙匡胤堪稱一代名君,要不又怎么能和李世民并稱"唐宗宋祖"?傳承中華文明的帝王都是有功的,包括趙匡胤。
宋朝武力弱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皇帝石敬瑭出賣到北京一帶重要的戰(zhàn)略要地,地利不在北宋一邊,使北宋一朝始終處于守勢;重文輕武是受唐末軍閥割據(jù)和趙匡胤自身篡政的經(jīng)歷所采取的措施,有時代局限性。一代開國帝王,無論是古代還是現(xiàn)代,都是杰出人物,都是人中之龍。我覺得趙匡胤不是罪人,而是封建帝王的楷模,比起砍殺功臣的朱元璋好太多了。
趙匡胤在面對風情萬種的符太后,趙匡胤沒有動心;面對后周子嗣,趙匡胤沒有殺心;面對苦難的百姓,趙匡胤滿是傷心。千古罪人指屠殺百姓、賣國求榮,罪大惡極,犯的罪過人民永遠不能饒恕,比如秦檜,汪精衛(wèi)之流。如果說帝王里的千古罪人,南北朝時期的劉子業(yè)殺人如麻,使北方百姓深受契丹蹂躪,但是不知趙匡胤何來千古罪人之說?不能僅僅因為陳橋驛兵變搶了別人的江山來評判一個人的優(yōu)劣。
趙匡胤在對待后周符太后,起了很好的典范作用(筆者認為,這比李世民強多了),當時后周符太后年輕美貌,風情萬種,如果換了別的皇帝,可能會直接納入后宮,但是趙匡胤沒有這樣做,依然尊其為太后,允許其居于西宮,并沒有做出格的事,可見趙匡胤盡行仁義之舉。趙匡胤在位期間,遲遲沒有確定對契丹大規(guī)模用兵,是怕更多戰(zhàn)事帶給百姓更多的苦難,雖然沒有拿下契丹,實屬遺憾,但是也沒有受到外民族的欺辱。
從趙匡胤建立的宋朝開始,漢的民族就失去了血性,趙匡胤是武將叛變起家,為了防止自己的武將也叛變,天下未定就來個"杯酒釋兵權",實行重文輕武的國策。趙匡胤即位后,趙匡胤對后周舊臣,以優(yōu)禮待之。之后,加強了中央權利制,統(tǒng)一了全國,結束了國家分裂狀態(tài),在位16年。其間嚴明軍紀,優(yōu)待被征服者;嚴懲貪官,史稱趙匡胤深惡贓吏,內(nèi)外官贓罪,多至棄市;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注重興修水利,減輕徭役,給農(nóng)民以休養(yǎng)生息。這樣的皇帝還算可以,不能把他說成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531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清代一位被雷電劈死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