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張飛的故事,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張飛據(jù)水斷橋發(fā)生在長坂坡之戰(zhàn),在《三國志·張飛傳》記載:
“飛據(jù)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
曹操進兵荊州后,劉琮向曹操投降,劉備懼怕曹操的進攻,認為荊州難以守衛(wèi),于是帶著荊州的士卒百姓十萬余人向江陵退去。曹操看出劉備的意圖,害怕劉備首先占領江陵掌握荊南地區(qū),以后難以攻伐。于是派遣曹純率領五千虎豹騎先行追擊劉備,自己率領主力隨后趕到。曹純率領精銳騎兵在長坂坡追上劉備,出其不意,大破劉備軍,俘獲甚重,劉備無奈只得丟下妻兒和跟隨的士卒百姓,在張飛、趙云等的保護下,帶領核心勢力逃走。
退到過當陽橋后,張飛率領二十余騎斷后,就發(fā)生了上面一幕,張飛騎馬立于橋頭,豹頭環(huán)眼,露出憤怒的眼神,橫握丈八蛇矛,大聲吼道:“吾乃燕人張翼德也,誰敢與我決一死戰(zhàn)!”,曹軍無一人敢前進,劉備勢力集團才因此得免于難。
許褚、夏侯惇、張遼為何不出戰(zhàn)呢
因為沒有傳送,無法瞬間傳送到曹純帳營,他們都不在,想打也沒辦法啊。追擊劉備軍的是曹操的虎豹騎,這支軍隊的主將是曹純,而不論許褚、夏侯惇,還是張遼都不屬于這支軍隊,自然沒有隨軍追擊,所以都還在后方,沒有投入戰(zhàn)斗中,自然無法出戰(zhàn)張飛。
許褚和夏侯惇,這時候應該都跟隨曹操,還在后方的主力大軍中。許褚自從典韋死后,接任曹操護衛(wèi)統(tǒng)領的工作,這項工作整個曹操時代都是許褚在擔任,直接來說就是曹操在哪,許褚就在哪,歷史記載也是這樣的,所以這會許褚還在后方保護曹操了,即使是到了戰(zhàn)場前線,曹操不帶兵沖鋒,他赤膊上陣的可能性也不大。
而夏侯惇呢,長坂坡之戰(zhàn)發(fā)生在建安十三年,歷史上并無夏侯惇在這段時間的記載,從夏侯惇曾多次被任命留守后方,也多次隨曹操出征的經(jīng)歷來看,隨后的赤壁之戰(zhàn)也沒有過多提到夏侯惇,所以夏侯惇留守許都的可能性比較大。當然也不排除隨曹操出戰(zhàn)的可能,即使這樣,他也是督領一軍跟隨在曹操身邊,所以他也是無法出陣挑戰(zhàn)張飛的。
時荊州未定,復遣遼屯長社。
從這句《三國志-張遼傳》中的記載來看,在曹操南征荊州時,劉琮投降后,曹操派遣張遼屯兵在長社,鞏固在荊州的統(tǒng)治,并且收編荊州的兵馬,為征伐孫權做準備。所以這時候,張遼遠在荊州的后方,都不在曹操追擊的主力中,他去挑戰(zhàn)張飛更沒有道理了,即使曹操大軍到了,他也到不了啊!
張飛用兵得當,曹純無法出戰(zhàn)
關于張飛“據(jù)水斷橋”,歷來說法不一,一說是張飛立于橋頭,阻斷了橋上的道路,另一種說法是張飛毀掉了當陽橋,站立在河邊威懾曹軍,使曹軍不敢渡河作戰(zhàn)。
我認為第一種的可能性更大,因為張飛是收容殘兵,回來斷后的,他不一定有時間對橋梁破壞,也就二十來人,破壞當陽橋更加疲憊士卒了,不利于后面的作戰(zhàn)。第二個原因是,在古代有多次依據(jù)唯一的橋梁,造成交通的唯一性,利用地勢阻擊敵人的戰(zhàn)例,而一旦毀壞橋梁,就造成了戰(zhàn)場的不可控性,敵方從哪里都能渡河了,反倒不利于防守了,這就是利用人性的懶惰性來進行作戰(zhàn)。所以張飛是久經(jīng)沙場的將領,他善于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戰(zhàn)術來進行。而等曹純撤退后,可以從容拆毀橋梁,曹軍再次追擊的時候,可以遲滯他們的速度。
同時,張飛讓部下在馬后面拉著樹枝,造成后方有大隊人馬的假象,給了曹純錯誤的判斷。同時自己立于橋頭,曹純要過橋,就需要正面面對張飛,當時天下早有傳言“關羽、張飛皆萬人敵”,曹純感覺自己過去有點送死的可能,因為橋面就那么寬,又無法一擁而上擊殺曹操,尷尬得要死,最后只能選擇退軍了。
局勢復雜,曹軍對戰(zhàn)可能性低
長坂坡之戰(zhàn)雖然劉備潰敗,但是更多的原因是隊伍龐大,行動遲緩,無法調度引起的,劉備拋棄十萬百姓后,身邊都是核心的精銳力量了,曹純再追下去可能就要面臨慘重的損失了,即使曹操大軍趕到,在這種情況下,窮追猛打的可能性也不高。
第一個原因,渡河作戰(zhàn),攻守之勢易也,張飛軍隊據(jù)水而守,他的目標只是遲滯曹軍,只要曹軍開始渡河,必然難以收尾相顧,出現(xiàn)混亂,張飛半渡而擊,不能說獲勝,但一定有所斬獲,這時劉備已經(jīng)走遠,輕騎逃走,曹操也沒有辦法,所以對曹軍來說,已經(jīng)失去了戰(zhàn)機,撤退才是最好的選擇,不論曹純還是曹操,都是如此。
第二個原因,戰(zhàn)局尚不明朗,渡河追擊容易遭遇伏兵,劉備為了避免被全殲,派關羽走水陸,但是曹軍不知道啊,交戰(zhàn)始終不見關羽,那么關羽是不是在前面埋伏呢,這種認識始終在迷惑曹操,歷史上,曹操率領大軍匯合曹純,攻占江陵后,繼續(xù)追擊劉備,因為擔心劉備伏兵又退了回去。而且長坂坡之戰(zhàn),曹純獲得了大量的戰(zhàn)俘,如果渡河作戰(zhàn)受阻,這些戰(zhàn)俘會不會反戈一擊呢,這樣曹純有全軍覆沒的危險,所以他不敢更不能渡河作戰(zhàn)。
最后,曹操派曹純襲擊劉備的主要目的是江陵城,他們還有更加重要的任務要執(zhí)行,劉備還有一軍沒有出現(xiàn)在戰(zhàn)場,如果沉迷于和張飛交戰(zhàn),江陵怎么辦,被劉備占領就得不償失了,如果能全殲劉備固然是好,但是江陵更重要,要不也不會派出虎豹騎,所以曹純選擇后退而不和張飛硬碰硬。從各方面來看,在當陽橋和張飛硬碰硬不是最好的選擇,有可能成為最差的,所以不論是曹純,還是曹操親領大軍,都可能選擇暫時退兵的,當然如果張飛是一個沖擊就能擊敗的小兵,那硬戰(zhàn)沒問題,顯然張飛不是,所以,退兵是最合適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534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民間故事之-心藥的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