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陸秀夫和小皇帝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祥興二年(1279年)3月19日,南宋與蒙元在崖山展開大戰(zhàn),史稱“崖山海戰(zhàn)”,在這一戰(zhàn)中,宋軍奮力一搏,但是,仍然被元軍擊敗,隨后,元軍包圍了崖山(今新會崖門),左丞相陸秀夫背著年僅七歲的小皇帝趙昺,縱身跳海而死,南宋在崖山的十萬軍民,聽說小皇帝殉國,也相繼投海殉國,南宋滅亡。
那么,崖山之戰(zhàn)慘敗,南宋年僅七歲的小皇帝趙昺必須要死嗎?陸秀夫為何忍心帶著小皇帝跳海自殺呢?
陸秀夫(1236年—1279年),字君實,一字宴翁,別號東江,楚州鹽城長建里(今江蘇省建湖縣建陽鎮(zhèn))人。陸秀夫是南宋左丞相,與文天祥、張世杰并稱為“宋末三杰”。崖山海戰(zhàn)兵敗,陸秀夫帶著小皇帝跳海自殺,時年四十四歲。
趙昺(1272年-1279年),南宋第九位皇帝(1278年-1279年在位),他是宋朝最后一位皇帝。趙昺是宋度宗第三子,宋恭帝、宋端宗的弟弟,曾被封為信國公、廣王、衛(wèi)王,生母為俞修容。景炎三年(1278年)4月在岡州即皇帝位,改元祥興。
陸秀夫背著小皇帝跳海自殺,小皇帝只有七歲,還是一個小孩子,七歲的孩子,雖然他是皇帝,但是,他什么都不懂,就這么死了,這不能不說非常悲壯、殘忍和無奈。
祥興二年(1279年)正月,元將張弘范率水陸兩路大軍直逼崖山。崖山背對著山面對著大海,地勢非常險要,張世杰下令焚燒島上的房屋,人馬全部登上船只,然后,將一千多條戰(zhàn)船排成長蛇陣,用繩子緊緊連接在一起,船的四周筑起城樓,船上涂上一層厚厚的濕泥,縛上一根根長木。將小皇帝趙昺乘坐的船安置在中間,表示將士與艦船共存亡。
張弘范見宋軍戰(zhàn)船集結(jié),行動不便,想用赤壁之戰(zhàn),周瑜火燒曹操連環(huán)戰(zhàn)船的那一招,先用小船裝滿柴草,再澆上油,點火后乘風攻擊南宋水軍。南宋軍船上的濕泥擋住了火勢,大火燒不過來,長木又頂住了火船,使元軍的火攻失敗了。張弘范又阻斷了宋軍的水源,封鎖了海口。宋兵饑渴交加,處境危險。張弘范見此機會,派人勸降,被張世杰斷然拒絕。
祥興二年二月初六(1279年3月19日),南宋和蒙元軍隊進行了最后的決戰(zhàn),張弘范分兵四路,發(fā)動猛攻。南宋軍正在拼命抵抗時,忽然聽到張弘范所在的指揮船上奏起了音樂。南宋軍以為這是元軍將領(lǐng)在舉行宴會,戰(zhàn)斗就松懈了。誰知此樂聲是元軍總攻的訊號,張弘范的指揮船直撲而來,箭如雨下。元軍在亂箭掩護下,奪走了宋軍七艘戰(zhàn)船。各路元軍一齊猛撲過來,從中午到傍晚,海戰(zhàn)進行得異常激烈。最終,在激烈的交戰(zhàn)中,南宋軍遭到慘敗。
陸秀夫先逼自己的妻子兒女跳海自盡,然后換上朝服,到趙昺的船上拜見皇帝,陸秀夫哭著對小皇帝說,現(xiàn)在到了這個時候,陛下應該以身殉國,說完,背著哭泣的小皇帝,跳海殉國。張世杰得知皇帝殉國,也跳海殉國了。
《宋史》記載:陸秀夫走衛(wèi)王舟,王舟大,且諸舟環(huán)結(jié),度不得出走,乃負昺投海中,后宮及諸臣多從死者,七日,浮尸出于海十余萬人。
陸秀夫為什么要帶著小皇帝自殺呢?
這是因為陸秀夫覺得如果突圍不成,一旦皇帝落入蒙古人手中,會受到侮辱。德祐皇帝(宋恭帝)當年被擄北上,已經(jīng)使國家遭受了極大的恥辱,不能再重蹈覆轍。
一個七歲的孩子,正是花一樣的年齡,卻被帶著一起死,非常殘忍和悲壯。小皇帝無法選擇他的家庭,無法選擇他的生活,也無法選擇他的生命,不能不說是一種殘忍。
而陸秀夫?qū)幩姥硣?,也表現(xiàn)出了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
宋朝和明朝在歷史上有一些類似之處:
第一,它們都是被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推翻。
北宋被女真族建立的金國滅亡,南宋被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滅亡;明朝被滿人建立的清朝滅亡。
第二,它們在國家主體滅亡后,皇族逃到南方,都建立了短期政權(quán)。
北宋滅亡后,趙構(gòu)建立南宋;1276年,元軍兵臨臨安城下,謝太后帶領(lǐng)小皇帝宋恭宗投降,元軍占領(lǐng)臨安;恭宗投降后,陸秀夫,張世杰在福州擁立端宗為帝,在福州的南宋小朝廷,后來不斷南遷,途中小皇帝端宗去世,陸秀夫又立九歲的趙昺為帝,而南宋小朝廷一直堅持在廣東沿海抗元,直到崖山海戰(zhàn),南宋徹底滅亡。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起義軍攻占北京,崇禎帝朱由檢在煤山自縊。隨后清兵入關(guān),明朝宗室及文武大臣大多逃亡南方,此時淮河以南名義上仍屬明朝。 明朝京師北京失陷后,由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的多個流亡政權(quán)南明。直到1662年,永歷帝與太子朱慈煊在昆明被吳三桂處決,明朝統(tǒng)治才結(jié)束。
最后,南宋和南明的有志之士都以收復失地、恢復中原為己任。
如南宋的岳飛、辛棄疾、陸游等人,南明的史可法、夏完淳、顧炎武等人,都以收復失地、恢復中原為畢生的奮斗目標。
歷史上明朝有些士大夫選擇投清自保,相反宋朝有些士大夫選擇投海自殺,對于這兩個問題,我們分別回答。
明朝末年,清軍入關(guān),很多士大夫選擇投清自保,如遼陽將領(lǐng)劉良臣、孫定遼于1631年,大凌河之戰(zhàn)兵敗未守臣節(jié),叛明降清;東江總兵毛文龍帳下官至廣鹿島副將 尚可喜,于1633年攜麾下諸將、轄下五島軍資器械航海歸降。 戶部左侍郎王正志,1644年降清;祖可法,祖大壽的養(yǎng)子 祖可法,崇禎四年在大凌河之戰(zhàn)中,作為人質(zhì)被扣留在清軍大營,后投降清朝;洪承疇,崇禎時官至兵部尚書、薊遼總督,松錦之戰(zhàn)戰(zhàn)敗后被清朝俘虜,后投降成為清朝漢人大學士。
明朝士大夫選擇投清,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明朝末年,皇帝昏庸無能,官場腐敗,宦官專權(quán),致使江河日下、民不聊生。很多士大夫?qū)γ鞒呀?jīng)絕望。
明朝后期,皇帝多是荒淫無能之徒,皇帝的昏庸無能,導致朝綱敗壞,國本不固。加上貪官橫行,宦官專權(quán),暴吏無數(shù),他們媚上欺下,貪得無厭,殘暴至極,搞得民不聊生,最后激起農(nóng)民起義。明到后期,內(nèi)憂外患,重疾纏身,滅亡是必然的,明朝就像一個爛蘋果,從內(nèi)部開始腐爛,很多士大夫?qū)γ鞒呀?jīng)絕望。
2、農(nóng)民起義軍力量強大,明朝岌岌可危。
各地起義風起云涌,特別是闖王一支,人數(shù)眾多,戰(zhàn)略得當,撫民安民,深得人心,一路勢如破竹,打進北京城。明朝大勢已去,活著或死去,降清還是降農(nóng)民起義軍,這是擺在明朝士大夫們面前的選擇,當時的農(nóng)民起義軍自身素質(zhì)不高,成不了大氣,投降新興的清朝不失為一個選擇。
3、滿清強大,統(tǒng)治者英明神武,愛惜人才,各種手段的拉攏勸降,士大夫們屈服了。例如,洪承疇的投降就是綜合因素的結(jié)果,洪承疇在明朝官場二十多年,對明朝廷內(nèi)部的腐敗情況非常清楚,他也同李自成的農(nóng)民軍作戰(zhàn)過,對農(nóng)民軍的情況也比較了解。他又同清軍作戰(zhàn),對清朝又有著新的認識。經(jīng)過對明朝、清朝和?大順?這三種政治勢力的對比,洪承疇從中看出,最有希望最后完成江山一統(tǒng)的是清朝?;侍珮O親自出馬勸降,洪承疇投降。
1279年,南宋軍隊與蒙古軍隊在崖山進行的大規(guī)模海戰(zhàn),元軍以少勝多,宋軍全軍覆滅。南宋滅國時,陸秀夫背著少帝趙昺投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后,十萬軍民跳海殉國。
南宋軍民跳海的原因有:
第一,山窮水盡,失去了戰(zhàn)斗力。二十萬多軍民,除張世杰帶著少數(shù)突圍之外,剩下的十萬人基本上都是家屬和文官,這些家屬中有大量女子,手無縛雞之力,精銳的將士們都戰(zhàn)死了,剩下他們這些人還怎么抵抗,他們一路南逃,現(xiàn)已無處可逃,皇帝都死了,他們活著有什么用,于是紛紛跳海自殺。
第二,民族氣節(jié)。南宋宰相文天祥詩云:?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都城被攻破后,這十萬人能跟著小皇帝一路跟隨到崖山,而中途沒有選擇逃亡,投降,他們都是最忠于南宋的臣民。與其屈辱地被殺,不如有尊嚴地自殺。
最后,?靖康之恥?的陰影。北宋滅亡后,皇帝嬪妃、王公大臣們被金兵俘虜,遭到殘酷迫害、侮辱,生不如死。元朝的暴行更勝過金國,所到之處燒殺搶掠、殺人如麻,更有甚者屠城,西夏就是個例子。所以,南宋軍民選擇了投海自殺。
作為一個“神話”,或叫“崖山神話”,由于它太過慘烈,由于策劃者太過瘋狂,因此,連對抵抗者保持敬意的元朝歷史學家都不愿詳細敘述。在《宋史·瀛國公(二王附)紀》中,關(guān)于陸秀夫背小皇帝趙昺跳海的事情只寫為:“乃負昺投海中,后宮及諸臣多從死者,七日,浮尸出于海十萬人?!边@句簡短的記載也是“崖山之后無中國”論調(diào)的歷史引證源頭。崖山在廣東江門新會
丞相陸秀夫 背著趙昺在廣東崖山跳海而死。
趙昺是宋度宗第三子,宋恭帝、宋端宗的弟弟,。1278年4月在岡州即皇帝位,改元祥興。1279年3月19日,南宋朝與蒙元在崖山展開決戰(zhàn)(史稱“崖山海戰(zhàn)”),宋軍被元軍擊敗,元軍隨后包圍崖山,左丞相陸秀夫眼看“靖康之恥”又要重演,遂背時年8歲的趙昺在廣東崖山(今新會崖門)跳海而死,南宋在崖山的十萬軍民也相繼投海殉國,宋王朝覆亡。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538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民間故事之-人性的光輝
下一篇: 民間故事之-倒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