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左宗棠和曾國藩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xì)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晚清名臣曾國藩和左宗棠可謂是絕代雙驕,兩人都才情橫溢,而且功績突出。但鮮為人知的是,兩人卻是水火不容的死對手。下面,就來細(xì)數(shù)一下他們之間的恩怨。
左宗棠才華橫溢,據(jù)悉,很多官場大僚都對他“一見即驚”。兩江總督陶澍見到20多歲的左宗棠時,一眼就認(rèn)定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主動和他訂下兒女親家。云貴總督林則徐對他也是“一見傾倒,詫為絕世奇才”。
左宗棠年齡比曾國藩小1歲,但他卻比曾國藩早2年考中舉。然而,正當(dāng)他對科舉中榜信心十足時,卻遭遇當(dāng)頭一棒——科舉會僅入圍“中第”,同時,當(dāng)時湖南的名額已經(jīng)滿了,最終他名落孫山。遭遇打擊,左宗棠痛定思痛后,重振精神,決定再重考科舉。然而,三年后,他再次落榜了。而這時的曾國藩卻被考中了。
而接連兩次受挫,左宗棠失望之余,發(fā)誓從此不再參加科舉考試。果然,之后左宗棠之回到家鄉(xiāng)讀書教書育人了。左宗棠在經(jīng)歷人生苦旅,但曾國藩卻飛黃騰達,他在官場上青云直上,地位和權(quán)勢那是一年要比一年好,僅用十年的時間就從朝中小官做到了禮部侍郎的二品高階。
再后來,曾國藩更是趁著太平軍肆虐湖南創(chuàng)立起湘軍;并讓湘軍成為晚清鎮(zhèn)壓太平軍起義的強力軍隊。自此,曾國藩就成了晚清朝廷的最牛大臣,而在他的帶動下,漢族官員也開始崛起。
這期間,“大器晚成”的左宗棠也時來運轉(zhuǎn),成功進入了張亮基和駱秉章的湘軍幕府,八年的幕府生涯讓他聲名四起,因為業(yè)績突出,他的才能也慢慢得到了朝廷的認(rèn)可。出人意料的是,朝廷想讓他入朝為官時,他卻拒絕了,原因很簡單,對當(dāng)年科舉屢次不中而耿耿于懷。
再后來,曾國藩極力向朝廷為左宗棠推薦,清廷破格任命左宗棠為浙江巡撫。之后左宗棠開始發(fā)跡,漸成朝廷重臣。曾國藩除了對左宗棠有提攜之恩外,還有兩大恩。
一是“救命”之恩。左宗棠還在當(dāng)幕僚時,嫉惡如仇的他曾經(jīng)辱罵過朝廷命官,結(jié)果被人到朝中“打小報告”,這事如果鬧大了,左宗棠是要掉腦袋的。幸虧曾國藩為他四處奔走請人為他到皇帝面前說情,才使得他得已平安無事。二是“幫助”之恩。左宗棠的楚軍也是在曾國藩的幫助下才組建成功的。
按理說,左宗棠應(yīng)該感謝曾國藩才對,然而左宗棠卻非常瞧不起曾國藩。左宗棠總認(rèn)為曾國藩只是運氣逆天,才在官場上如魚得水的。論才華,他比曾國藩強上百倍。
也正是因為這樣,左宗棠非但不感恩曾國藩,還在背后捅曾國藩的刀子。一次,曾國藩借父親病逝,打了辭職報告,此“撂擋子”來脅迫咸豐帝給他督撫實權(quán),結(jié)果卻得了“閑職一身輕”。以此,左宗棠非但不同情安慰他,反而在他的傷口上撒鹽,到處說曾國藩的壞話。
對此,曾國藩并沒有計較,后來曾國藩時業(yè)運轉(zhuǎn),重新出山時,還是極力向左宗棠示好,但左宗棠依然對他下黑手。后來,曾國藩所率的湘軍經(jīng)過長達10余年的奮戰(zhàn),攻破天京城,平定了太平軍后,沒有擒住洪秀全的幼主。
對此,曾國藩上表朝廷之時撒了謊表示幼主已焚燒而死。結(jié)果左宗棠立馬跳出來揭發(fā)他,并把幼主逃走的危害擴大化。結(jié)果朝廷對曾國藩的作為給予了“嚴(yán)厲”批評,并勞苦功高的他很是猜忌。曾國藩后來無奈之下,只好主動撤掉湘軍,并卸任兩江都督之職,才得以保全性命。
而經(jīng)過這一次,曾國藩也徹底和左宗棠決裂了,兩人成了朝堂的政敵。其實,曾國藩之所以會“翻臉”,并不是他的氣量不夠,而是他有意為之,他做戲給朝廷看,他浴室知帝王最忌諱重臣抱團。他唯有左宗棠水火不容,才能保住烏紗帽和性命。
而左宗棠真正大放異彩是晚年,公元1873年,肅州城久攻不克, 62歲的左宗棠愛國心切,他不顧身體不適,抱病從蘭州啟程,前往肅州督戰(zhàn),很快厘清了整個甘肅。之后,左宗棠又決定收復(fù)新疆。左宗棠得到了軍機大臣文祥等人的支持,清政府最終艱難地做出了出兵新疆、收復(fù)失地的決定。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wù),還授予他籌兵籌餉、指揮軍隊的大權(quán)。
之后,左宗棠移駐肅州,開始西征之旅。到了1878年時,左宗棠已經(jīng)收復(fù)了除伊犁之外的整個新疆。公元1880年,已是古稀之齡的左宗棠帶領(lǐng)衛(wèi)隊,抬著一口黑漆的棺材前往新疆,抱定決心,不惜要與沙俄打一仗。就在他抵達新疆哈密,就地設(shè)立行營時,左宗棠在哈密忽然接到圣旨,2個字:回京。
年至七十,抬棺西征,卻不得一戰(zhàn),左宗棠只能含淚而歸。但左宗棠一直對曾國藩不服氣的,因此,晚年他作的《銅官感舊圖》的畫序就表明了他心中所想,他認(rèn)為當(dāng)初曾國藩在靖港因大敗投江自盡成功了,天下離了他還是會有救的;因為還有他左宗棠在。言外之意就是若曾國藩擋了他的道,若是他命隕這天下第一的功名就是他的了。
1885年,左宗棠病逝于福建福州,享年73歲。左宗棠病逝后,朝廷追贈太傅,謚號“文襄”,并入祀昭忠祠、賢良祠。然而,清朝文官最高等級的謚號,便是“文正”。清朝近300年時間,只有8名文官獲得了“文正”的謚號,曾國藩便是其中的一個。而左宗棠的“文襄”謚號排在清朝文官的第二十三位,單從此來看,曾國藩和左宗棠已由此分出了勝負(fù)。
下面這封信是左宗棠安排兒子孝威前去給曾國藩吊孝而寫。左宗棠人在甘肅,連妻子的葬禮都無法主持,曾國藩的葬禮,當(dāng)然更沒有時間親自參加。
但這是一個敏感且略帶尷尬的差事。1864 年7 月,左宗棠自向朝廷舉報湘勇"吉字營"放走了幼天王洪天貴福,"曾左交惡"已成為人盡皆見的事實。
其后8 年,兩人雖私下仍有間接往來,但公開場合不見書信。無論官場還是文化界,多數(shù)認(rèn)定兩人已勢成水火,不可能再有交集。
外人的議論說到底全憑現(xiàn)象。真實情況到底如何?當(dāng)事人最清楚。左宗棠此舉,打破了人們之前的漫天猜測與無端謠傳。
回顧曾左兩人剛出山時,彼此相互舉薦過。左宗棠在1852 年第一個冒出來辦團練的想法后,向張亮基舉薦邀曾國藩來辦理;曾國藩則在1860 年邀左宗棠去到安徽宿松大營,避開樊燮之禍,并積極向朝廷舉薦左宗棠可自領(lǐng)一軍。
左宗棠在湖南巡撫衙門主政的8 年,曾多次有恩于曾國藩。舉其大端有:1853 年曾國藩受鮑起豹、陶恩培多方刁難,差點內(nèi)部火拼,多虧左宗棠從中把控調(diào)解,才沒有給湘勇造成大的傷害;1854 年曾國藩在靖港跳水自殺,左宗棠將他及時罵醒,并接過軍事布防,避免了人亡事息的悲??;1856 年到1858 年,湘勇在江西遭遇斷糧、斷餉,全靠左宗棠通過湖南東征局送去的295萬兩白銀,避免了數(shù)萬軍隊餓困甚至嘩變的危機。
曾國藩對左宗棠的幫助,感激由心,早年大約也想過回報。1854 年湘勇收復(fù)岳州,曾國藩在保舉名單里將左宗棠的名字放到前面,向朝廷保舉左氏為知府,并要求朝廷賜左氏藍頂花翎。
左宗棠獲知后勃然變色,寫信給劉蓉,毫不隱諱地批評曾氏:仗在岳州打,我在長沙。岳州與長沙相隔三百多里,戰(zhàn)場勝利我沒有一點兒汗馬之勞,之前也沒有參加任何戰(zhàn)前軍事會議,混在保舉名單中,讓我何以處己、讓曾氏何以服人?方苞說,男子漢大丈夫,升遷自然要有堂堂正正的升官之道,何必要靠那些弄虛作假、渾水摸魚的小動作?我認(rèn)為方苞這話說得極對。滌生兄"以藍頂尊武侯而奪其綸巾,以花翎尊武侯而褫其羽扇",既不合諸葛亮本人的意愿,也讓我這個以"當(dāng)代諸葛亮"自稱的人徒惹世人訕笑。如果他不是對我懷有深仇大恨,斷然不會這么做。曾滌生為人質(zhì)樸厚道,這種事情絕對做不出來。為什么還是發(fā)生了呢?我猜是胡林翼慫恿,羅澤南跟劉蓉密謀出來的。我勸你們?nèi)粟s緊與滌生兄商量,將無故加在諸葛亮頭上的藍頂花翎去掉。否則的話,我將披發(fā)入山、誓不復(fù)出!
無功不受賞,左宗棠在這里并不是惺惺作態(tài),他最后真的拒絕接受朝廷已經(jīng)賞賜的同知銜。這看起來很不合情理,但確實是左氏真君子的氣派。曾國藩為人正派,對左宗棠這種說得到做得到的直人君子,內(nèi)心滿滿的全是敬佩。
1860 年8 月,經(jīng)朝廷授權(quán),左宗棠在長沙金盆嶺練成楚軍,朝廷當(dāng)時的想法是,左宗棠入川,預(yù)備為署四川總督。因曾國藩力邀加盟,胡林翼拿江西、四川兩地對比,曉以利害,左宗棠決定名義上加盟,挺進江西。
這事從表面上看,曾國藩有恩于左宗棠,細(xì)究之下,二人屬相互幫襯。誰也不欠誰人情,因為楚軍出山之后,左宗棠給曾國藩的實質(zhì)性幫助更大。
其后一年,左宗棠憑楚軍的強大實力守住江西、保住安慶,尤其在1861年4 月21 日的樂平一戰(zhàn)中,以5000 人勝10 萬兵,打通湘勇的救命糧道,讓身陷祁門絕境的曾國藩得以大難不死。曾氏感激左宗棠的救命之功,其后竭力保舉他擔(dān)任浙江巡撫,客觀地說,兩人此時完全是互相幫助,彼此成全。
但曾國藩的軍事戰(zhàn)略短板,這時也逐漸暴露無遺。將兩江總督府駐扎在祁門本是他一個人拍腦袋并霸蠻堅持下來的。其失誤連學(xué)生李鴻章都看出來了:徽州城一旦失守,祁門頓成前線,祁門屬盆地,是敵人可以一鍋端的駐軍死地,作前敵總指揮部尤不適宜,建議改駐東流。曾國藩礙于面子,置之不理。但這話說過不到一年,李元度果然遭遇守徽州城失敗,曾國藩差點兒困死祁門,死里逃生遷移東流。
曾國藩習(xí)慣"扎硬寨、打死仗",左宗棠對他的笨拙,有種說不出的著急,但大多數(shù)時候也只是哀其不聰,怒其不明。
如何與諸多方面不如自己,但又有恩有情于自己的朋友相處?在這封信里, 左氏說出了自己為人處世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君臣朋友之間,居心宜直,用情宜厚。" 意思是說,與朋友交往,用心要正直,對方有缺點必須指出來,但用情要深厚,指責(zé)朋友的缺點與錯誤不能影響自己對他的情誼。這是一種"受人滴水之恩,必當(dāng)涌泉相報"的做法。
從后來之事可以看出,兩人確實是平等互助的朋友。左氏用"交游情誼"四字概括,可謂客觀。
信中最能解釋1864 年舉報一事屬唱雙簧的一句是:"從前彼此爭論,每拜疏后即錄稿咨送,可謂鋤去陵谷,絕無城府,至茲感傷不暇之時,乃復(fù)負(fù)氣耶?"據(jù)此可以推斷,舉報信同時提前寄給了曾國藩一份,否則"每拜疏后即錄稿咨送"就說不通。為什么后世沒有流傳下來?曾國藩讀后很可能當(dāng)即就銷毀了。
雖然公開"交惡",但兩人私下其實一直并未斷開聯(lián)系。1865 年,兩江總督曾國藩探尋改革兩淮鹽政之方,一時沒有主見,想起兩淮鹽政改革始于前兩江總督陶澍,而作為陶澍的親家,左宗棠將陶澍家的賓朋書信與臣工奏稿全部看過,稱得上是這方面的權(quán)威專家,曾氏當(dāng)即去信閩浙總督府,向左氏虛心請教。
左宗棠沒有回信。拒絕回信,很大程度上在于左宗棠比曾國藩看得明白,如果此時兩人私下過從甚密,慈禧太后一旦查得,就會對自己嚴(yán)加防范。其時湘勇正面臨大幅度被逼裁軍,左宗棠則早早公開表了態(tài):楚軍屬于國家,不會學(xué)湘勇裁撤。書信跟曾國藩往來近了,難保朝廷不會將楚軍當(dāng)湘勇裁掉,左宗棠的政治方向判斷可是從來不差的。
曾左兩人之間之所以減少書信來往,還有一個原因,即公文往來已經(jīng)將此意表達。
書信往來漸無,另有一個原因,曾左之間確實有互競高下的心理。
回想1858 年農(nóng)歷六月曾國藩復(fù)出,他第一件事跑到長沙拜訪左宗棠,要左宗棠用篆書為自己書寫一副對聯(lián) :"敬勝怠,義勝欲;知其雄,守其雌。" 曾國藩試圖借對聯(lián)表心跡,用意很明確:左宗棠是雄,第一,自己是雌;第二,這話出自曾氏之口,便成了"偉大的謙虛"。
左宗棠何等聰敏之人,當(dāng)即領(lǐng)會他的用意,為表明前段時間寫信寄去湘鄉(xiāng)批評他,不是圖爭個雌雄高下,便換贈一聯(lián): "集眾思,廣忠益;寬小過,總大綱。" 這里是引用諸葛亮的話提醒曾國藩:欲成大事,不能剛愎自用,要團結(jié)人;要立大功,不能臨事畏逃,要忠心正直;要帶好部隊,須寬容部下小錯小誤;要凝聚八方人才,需戰(zhàn)略上立準(zhǔn)方向。
在左宗棠看來,這是比"黃老藥方"更有效的靈丹妙藥。曾國藩之前正是因為沒有做好這12 個字,所以既得罪了江西官場,又交惡地方鄉(xiāng)紳,還惹惱了咸豐皇帝,弄得自己在江西待不下去。
在左宗棠看來,凡是困難,都可以通過智慧找到最恰當(dāng)?shù)慕鉀Q辦法,主帥之所以發(fā)生失誤與錯誤,是因為自己智力不夠或方法錯誤帶來的。有了困難,逃避不是辦法,"黃老藥方"也只是借口,正確的辦法,應(yīng)是在反思自己與思考解決方法上下功夫,方法找對了,困難便可迎刃而解。
這12 個字不但達到了糾正曾國藩之前所犯錯誤的目的,也跳出了兩人之間淺薄的高下之爭窠臼。左氏論正心誠意、胸懷眼光,此時明顯高出曾氏一籌。
曾國藩在這一年去世,雙簧沒有必要再唱下去,怎么掀開籠罩在兩人之間的這層層虛掩的紗幕?
左宗棠想到用一副情真意切的挽聯(lián)以釋世疑:
左宗棠此時大概已經(jīng)想到了,后世會有人了解兩人之間的是非恩怨,哪里會知道私下里到底有多少彎彎道道?也許會反過來懷疑,他對曾國藩的態(tài)度轉(zhuǎn)變何以會如此之大!
所以他在這里試圖要兒子先為自己解釋一句:我的觀點從始至終沒有變過, 用"謀國之忠,知人之明"這兩句話褒獎曾國藩, 在歷年來給朝廷的奏折中已多次寫過,并不是在他死后才突發(fā)奇想冒出來的。
俗話說,吊死問生,無非人情。左宗棠安排孝威帶上父親書寫的挽聯(lián)以及在長沙準(zhǔn)備的豬、羊禮品,外加四百兩白銀前去吊孝,并要他親做一篇祭文追悼,這已是朋友之間比較隆重的禮節(jié)了。
曾國藩的家教此時起了作用,曾紀(jì)澤根據(jù)父親的遺訓(xùn),喪事只收禮品,不收分文禮金,孝威帶去的四百兩白銀退了回來。
事實上,兩家后人之間完全不存在過節(jié),這一點,從后面兩家的關(guān)系可以看出來。關(guān)于曾國藩的滿女曾紀(jì)芬與滿女婿聶緝規(guī)求助左宗棠并得到接濟、賞識與提拔的事。但眼下孝威對父輩之間的恩怨,確實還不太清楚。孝威之前在家信中陸續(xù)讀過父親對曾國藩的一些評價,印象中,總體評價似乎不高。他當(dāng)然也知道父親舉報曾伯父漏掉幼天王之事,但不解內(nèi)中曲折原委,所以擔(dān)心到了曾家,遭遇白眼與唾罵。
為了打消兒子的顧慮,也為了讓后世更清楚其中的內(nèi)情,左宗棠在信中將自己與曾國藩的關(guān)系,類比成明朝的楊嗣昌(字武陵)與黃道周(字石齋)。
左宗棠這里意在將曾國藩比作楊嗣昌,將自己比作黃道周。以楊、黃類比,左氏一定經(jīng)過深思熟慮。晚清內(nèi)憂外患,隨時可能被顛覆,與晚明確實極為相似。
但頗有趣味的是,楊、黃的官職,與曾、左比較,則調(diào)了個位置:左宗棠后來官至東閣大學(xué)士,與楊嗣昌一樣;黃道周獲武英殿大學(xué)士,又與曾國藩一樣。楊是"行動派"起家,黃是"學(xué)院派"起家,這點與曾、左比較,也反過來了。最根本的不同是:楊、黃"不和",換來大明滅亡;曾、左"不和",帶來同光中興。
左宗棠年輕時曾自題挽聯(lián),預(yù)言一生"為樵為漁,訪鹿友山中,訂鷗盟海上,消磨錦繡心腸,逍遙半世",推測自己畢生可能成為著書立說的隱士。這個想法并沒有實現(xiàn),倒是黃道周如愿以償。如果清王朝在光緒初年放棄對外主戰(zhàn),黃道周晚年的歸宿,也許是左宗棠的彩排跟預(yù)演。
歷史 有時會有驚人的重復(fù),但沒有相同與重疊。左宗棠與曾國藩都是特定 歷史 時期才同時偶然出現(xiàn)的。左宗棠天資奇高,太平時代,更有可能完成進士學(xué)習(xí),做個科班"學(xué)院派";曾國藩守拙尚勤,中人之資,更接近民間"行動派"。但遭遇亂世,一切都戲劇性地顛倒了。左宗棠因讀"實學(xué)"耽誤八股,意外沉寂底層,卻因禍得福,鍛煉出一流的辦事能力;曾國藩苦讀理學(xué),憑運氣加關(guān)系,驟然入仕,又因辦事才能欠缺,在官場內(nèi)摸爬滾打,鍛煉出一流的情商。
如果生在太平盛世,將顛倒過的再顛倒回來,則兩人極有可能同歸于平庸:曾國藩的智慧應(yīng)對不了復(fù)雜的理工技術(shù)活;左宗棠的性格與氣質(zhì),也做不了長袖善舞的詞工文臣。 歷史 往往是陰差陽錯造就的。
曾、左同時出現(xiàn)的偶然中的必然性同樣表現(xiàn)在:如果中國不是人情 社會 ,憑運籌關(guān)系、人情不能出人頭地,則曾國藩出不來;如果不是身處亂世,讓辦事能力有了施展平臺,則左宗棠終生都將被埋沒。
這是早年科場與官場一路綠燈的楊嗣昌、黃道周關(guān)系中所沒有的?;蛘哒f,是與之完全相反的。
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完全相同的 歷史 人物,也不可能再次出現(xiàn)。
-
END
文:徐志頻
圖:《左宗棠:家書抵萬金》插圖、網(wǎng)絡(luò)圖片(侵刪)
相關(guān)閱讀:
左宗棠這個人和曾國藩不一樣,雖然他和曾國藩都是晚清名臣,還都是湖南老鄉(xiāng),但卻不是一路人,無論性格還是思維,都是天差地別。
左宗棠與曾國藩淵源頗深,兩人都是湖南長沙府人士,左宗棠雖然比曾國藩要小上一歲,但是年輕時候的成就卻是要壓過曾國藩一頭。左宗棠是一個天賦型選手,15歲便參加長沙府試,取中第二名。二十歲更是參加鄉(xiāng)試,得中舉人,在那一年,大他一歲的曾國藩才考上秀才。而在此之前,左宗棠更是被賀長齡?以國士見待?,屬于典型的年少成名。
當(dāng)然了,無論舉人還是秀才,那都算是十分難得,二人在弱冠之齡,由此成就,也是極其拔尖的了。但不管怎樣,左宗棠是走到了曾國藩前面,當(dāng)左宗棠志得意滿的進京趕考時,曾國藩還在為鄉(xiāng)試而苦讀。
但是,人生是一場長跑,起跑落后,不代表著會一直落后。左宗棠在中了舉人之后,三次會試不中,最終心灰意冷,回鄉(xiāng)當(dāng)起了教書先生。而曾國藩則在左宗棠第三次會試不中的那一年,考上了進士,魚躍龍門。
此后的曾國藩更是一發(fā)不可收,十年七遷,連躍十級,成為了朝廷二品大員。而左宗棠則一直平頭百姓,天天在家讀書看報,培養(yǎng)愛好。顯然,在仕途這條路上,曾國藩已經(jīng)成功趕超了左宗棠,并將其遠(yuǎn)遠(yuǎn)甩在身后。
但是,人生是一場長跑,中途落后,不代表再也追不上來。左宗棠才學(xué)不輸曾國藩,他更多的只是少了些運氣,缺了一個機會。
1852年,太平天國大軍圍攻長沙,左宗棠因應(yīng)湖南巡撫張亮基之聘出山,力保長沙不失,威震荊湘。左宗棠也因此入佐湖南巡撫幕府,開啟了他的仕途之路。此時他已經(jīng)四十歲,落后了曾國藩整整十二年。
但是不要緊,大器晚成者,必是厚積薄發(fā)。左宗棠入佐湘幕六年,運籌帷幄,力挽狂瀾,不但使湖南軍政形勢轉(zhuǎn)危為安,湘軍出省作戰(zhàn)也連連奏捷。左宗棠在湖南百姓和湘軍將士眼中,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不可或缺的靈魂級人物。
?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
時至太平天國之亂平定,左宗棠已經(jīng)升任陜甘總督,封二等恪靖伯,加太子少保銜。雖然比不上曾國藩,但在漢人朝臣之中,已經(jīng)是能夠獨擋一面的封疆大吏。之后的左宗棠更是成為了清朝最為鋒利的戰(zhàn)矛,平定陜甘,收復(fù)新疆,成為了清朝西北邊疆的鎮(zhèn)國柱石,名列晚晴四大名臣。
曾國藩死后,追贈太傅,謚號?文正?,左宗棠死后,追贈太傅,謚號?文襄?。左宗棠或許一直被曾國藩甩在后面,但最終還是達到了曾國藩的高度。
有人說,左宗棠明明年少成名,才氣無雙,卻一生都在追逐曾國藩的腳步,所以他不服曾國藩,處處與他不對付。其實不然,左宗棠與曾國藩的不對付,無關(guān)乎私仇,更沒有嫉妒,更多的只是兩個人性格不合罷了。
朝堂之上,恩恩怨怨是非曲直,到最后是誰也說不清。一旦涉及到政事,任何感情都會質(zhì)變。也許之前有恩的兩個人會反目成仇,也許從前可以稱兄道弟的兩人會因為政事的對立而相互詆毀起來;就如曾國藩和左宗棠的關(guān)系一樣。當(dāng)初左宗棠之所以能在朝堂崛起,就是因為有曾國藩對他的屢屢提攜。梁啟超曾評價李鴻章是因為先有了曾國藩,才有了后來手握朝廷重權(quán)的李鴻章;可以說李鴻章是登著曾國藩給他鋪墊好的階梯上的位。而這也因為曾國藩有意要從朝廷一線退居下來的緣故;所以才主動讓李鴻章搭著他的肩膀向上爬。而左宗棠與李鴻章的情形是頗為相似的,若是左宗棠離開了曾國藩的提攜,可能連入朝為官的機會都是渺茫的。這并非說左宗棠沒有本事,而是晚期的朝堂不是有能力就能進的;而且他的為官道路是頗為坎坷的。不僅如此,曾國藩對于左公還有救命的大恩情。然而就是有了提攜和救命之恩,左宗棠最后還和曾國藩徹底決裂了,致死兩人的關(guān)系都未緩和多少。
能力出眾的人總是自負(fù)的,左宗棠就是這么一個天生我才自負(fù)之人??墒撬凶悦环驳谋镄拍?,卻沒有一路順暢的官途。左宗棠僅比曾國藩的年紀(jì)小上一歲,不過他卻比曾國藩要早兩年考中舉人;所以當(dāng)時左公對自己的未來很是意氣風(fēng)發(fā),對于將來科舉中榜自是信心十足。然而現(xiàn)實卻給了他重重地一擊,本來左宗棠是可以在兩年之后的科舉會試上中第;可是誰會料到當(dāng)時湖南的名額已經(jīng)滿人了。所以他的名字就從榜上被撤了下來,只得了個?譽錄?之名倒是能當(dāng)個繕寫的文書。這對自負(fù)的左宗棠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不甘心的他決定來年再重考科舉。
可是三年后的科舉考試他又落榜了,反倒是曾國藩在這年考中了。面對這個結(jié)果,左宗棠無疑是對科舉失望透頂了;于是他寫信給家人表示今年又榜落孫山,從此不再考科舉不與群兒爭道旁的苦李。這話中吃不到李子說李子苦的意味有些明顯了,不過左宗棠之后來真沒再去考科舉了;而是回到家鄉(xiāng)讀書教書育人了。要知道林則徐在世的時候曾贊譽左宗棠是絕世的奇才,可惜卻是這么一個結(jié)果有負(fù)奇才之名呀。本來左左宗棠還想借助林則徐步入官場向上爬,然而還沒等他付諸行動林則徐就去世了;這如何不讓他心情煩悶沉重。
而曾國藩卻從中榜后一路在官場上青云直上,地位和權(quán)勢那是一年要比一年好;僅是十年的時間他就從朝中小官做到了禮部侍郎的二品高階。而這個時候的左宗棠還在朝堂之外徘徊,郁郁不得志就是當(dāng)時他的寫照。曾國藩的確是好運連連的,就是回家丁憂也能有莫大的升官機遇找上門。若是換成他人,或許只能在家老實地呆個三四年再重回朝堂??墒窃鴩獏s在此期間,趁著太平軍肆虐湖南創(chuàng)立起湘軍;并讓湘軍成為晚清鎮(zhèn)壓太平軍起義的強力軍隊。自此,曾國藩就成了晚清朝廷的鞏固大臣;憑借著湘軍讓滿清入關(guān)以來打壓漢官的情況得到好轉(zhuǎn),漢族官員的崛起就此開始。
好在左宗棠也憑借著不錯的能力,先后進入張亮基和駱秉章的湘軍幕府并作出了一番成績;使得他的才能也逐漸朝廷所知,就連當(dāng)時的皇帝咸豐也知曉他的存在。八年的幕府生涯可謂是讓他崢嶸的頭角盡顯,本來朝廷也是想讓他入朝當(dāng)個官的。但是他因為一直對當(dāng)年科舉屢次不中而耿耿于懷,所以他自然是傲嬌地拒絕了;當(dāng)時的他暫時還放不下心中的芥蒂。最后還是有曾國藩為他向朝廷舉薦,左宗棠才得以有了浙江巡撫一職;并逐步艱難地走向權(quán)勢滔天的中興名臣之位,可以說左宗棠欠了曾國藩很大的人情。
然而左宗棠卻不是這么想的,他一直以來都固執(zhí)地認(rèn)為曾國藩只是運氣逆天;若論才華曾國藩僅是一般哪能比得上他,至多就是他的精神上可嘉罷了。左宗棠一直自認(rèn)為自己才華沖天,就是他的科舉之路難以走不通;所以他才不得不憋屈了這么久的時間才大展他的才能。晚年他作的《銅官感舊圖》的畫序就表明了他心中所想,他認(rèn)為當(dāng)初曾國藩在靖港因大敗投江自盡成功了,天下離了他還是會有救的;因為還有他左宗棠在。言外之意就是若曾國藩擋了他的道,若是他命隕這天下第一的功名就是他的了。
想當(dāng)初左宗棠以幕僚之身辱罵朝廷命官之后,被人到朝中參了一本。本來他會因此而惹上麻煩甚至有殺頭之禍,就是有曾國藩為他四處奔走請人為他到皇帝面前說情;才使得他撿回了一條性命。并且左宗棠的楚軍也是在曾國藩的幫助下才組建成功的。然而他屢次得曾國藩的大力幫助,可心底里卻始終是瞧不起曾國藩的。僅是幾次接觸下來,他就評價曾國藩人品雖正派也敢于人士,但是其才平平無奇難成大事。這是對一個恩人的態(tài)度?簡直就是說他是白眼狼也不為過。
不僅如此,左宗棠還在曾國藩背后接連捅了幾刀。一次是曾國藩本想借父親病逝撂擋子來脅迫咸豐帝給他督撫實權(quán),結(jié)果得了個滿面灰。而左宗棠這時不但沒有幾句安慰的話,反而是對他是大加嘲諷;狠狠地在他的傷口上撒鹽。之后,曾國藩雖因此很長時間都沒有搭理左宗棠。但是當(dāng)他重新出山的時候,還是選擇了原諒主動修復(fù)兩人的關(guān)系;并更是不余力地幫助他。然而得到卻是,左宗棠又對扎了深深一刀。當(dāng)時湘軍平定了太平軍后不小心放跑了幼主,也就是洪秀全的年幼的兒子。
本來就是逃跑了偽幼主也不能對晚期造成什么威脅,所以曾國藩就上表朝廷之時撒了謊表示幼主已焚燒而死。這時左宗棠就跳了出來揭發(fā)他撒謊,并把幼主逃走的危害擴大化。這樣的一刀下去不可謂兇狠;所以最終曾國藩怒了徹底和左宗棠決裂,兩人就這樣成了朝堂的政敵。其實這也有兩人做戲給朝廷看的緣故,他們倆都知道帝王最忌諱重臣抱團。若是他們不這么敵對,不僅是烏紗帽不保很可能連性命都堪憂。所以左公晚年雖總是詆毀曾國藩,但是對其家族還是頗有提攜的;大義和分寸他算是把握的很好。
曾國藩曾經(jīng)提拔過左宗棠,他們同為湖南人,但是卻因為政見不合,這就讓他們之間出現(xiàn)了十分多的矛盾,也使得他們的關(guān)系越來越僵化,但是他們彼此心底里還是敬重著對方的,所以才說他們相愛相殺。那么這些使他們矛盾激化的有哪些事呢?下面便來說一說。
其一,他們的矛盾可以說是來源于他們性格的不同,曾國藩是一個相當(dāng)正直并且仁義的人,被后人尊稱為?圣人?。但是左宗棠卻是一個心胸比較狹隘的人,他看不慣曾國藩,并認(rèn)為曾國藩是故意搶他的風(fēng)頭,所以當(dāng)他在朝廷上有一點地位的時候,他就與曾國藩決裂了,獨自發(fā)展。
其二,就是因為洪秀全小兒子洪天貴的事情,他們兩個各有一方見解。曾國藩認(rèn)為,洪秀全小兒子洪天貴已經(jīng)死了。但是左宗棠卻認(rèn)為,洪天貴已經(jīng)逃跑了,并且認(rèn)為曾國藩這是在欺瞞皇上,掩蓋事實真相。要知道這可是欺君的大罪,怎么能隨隨便便的說呢。最后這件事也是以曾國藩誤信了假情報而作罷。因此他們的關(guān)系便更加的水火不容。
其三,職務(wù)不同。曾國藩是文官,但左宗棠卻是武將。自古以來,文官清高,嫌棄武官莽撞,粗野。但武官又嫌棄文官懦弱怕事,膽小如鼠。同樣曾國藩和左宗棠也有這個矛盾。他們互相都看不起對方,但是心里卻敬重著對方。這也是造成他們之間矛盾頗多的原因。
從以上內(nèi)容我們可以看出,曾國藩和左宗棠之間的矛盾源于他們的職務(wù)與性格。但是他們彼此敬重著彼此,為共同守護清朝立下了悍馬功勞。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547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