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朱高熾評價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為了讓朱高熾成功減肥,據(jù)說朱棣將失職多送食物的供膳官剁成肉醬······這恐怕是朱棣對朱高熾身心最大的摧殘了吧。練騎射朱高熾欲哭無淚,他胯下的戰(zhàn)馬也是如此。
雖然朱高熾在位不及一年,但是他自永樂中后期,就開始長期監(jiān)國。時人評價,東宮監(jiān)國,朝無廢事。也正是因為朱高熾在日常政務處理中所積累出諸多經(jīng)驗,所以才有能力在朱棣去世后,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并撥亂反正。
甚至可以說,在朱棣主政期間,二人屬于分工合作,作為皇帝,朱棣管理的是最重要的軍國大事,而日常政務基本都由朱高熾來處理,無論是北征蒙古,還是北京籌辦遷都事宜,都造成朱棣長期不在南京,所以朱棣命令太子朱高熾監(jiān)國。
朱高熾的短板
不同的人所持政治理念不可能完全相同,而朱高熾不光有自己的政治理念,還有自己的脾氣秉性,所以二人本身就有政治沖突,也存在一定積怨,這才是朱棣某些時候會考慮讓朱高煦繼位的原因,而不是因為簡單的喜歡或不喜歡某一個兒子。當然朱高熾的身體健康狀況,也是一個問題。
其實,朱高熾的優(yōu)勢也僅僅就是長子而已,論個人感情來說,朱棣最賞識的始終是朱高煦(后來看清其嘴臉后才淡漠下來),最寵愛的是朱高燧,而最不喜歡的恰恰是身體孱弱的朱高熾。
無須諱言,朱高熾的體型確實是肥胖,笨拙,行動遲緩,為此,朱高煦沒少調(diào)侃他,這也引起了朱高熾長子朱瞻基的不滿。也是出于身體原因,類似于騎馬打仗,都不是他所擅長的,不可能象朱棣一樣,御駕親征蒙古草原。對于朱高熾來說,上馬都是一件很費力的事,而朱高煦驍勇善戰(zhàn)、戰(zhàn)功卓越,還幾度救過朱棣的性命。對于才干方面的賞識,朱棣肯定是傾向于朱高煦。
而對于朱高燧,朱棣很純粹的,就是一個父親對兒子的寵愛甚至溺愛,沒有原因。
朱高熾當然也不是一無是處
雖然他只當了幾個月的皇帝,但總比朱標要好些吧。朱標是太子做到歸天,為什么要提朱標呢?
二人脾性相近。這也是朱高熾的優(yōu)點、超過兩個弟弟的優(yōu)點,就以永樂初期向過往總結(jié):
第一、中規(guī)中距,為人寬厚;
第二、最初作為前燕王的繼承人,他是受朱元璋親自冊封,根紅苗正;
第三、雖然朱高熾不擅長領(lǐng)兵打仗,但是守城方面還是有功勞的,在朱棣造反初期,朱高熾堅守北平,也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僅僅率領(lǐng)了1萬多人守城,竟然成功抵御了李景龍50多萬南軍的進攻,當然了,這里面是有貓膩的,本文就不提了。
朱高熾的寬仁平和,給他帶來了極大回報。
這就體現(xiàn)在朱棣在繼位初期,作為首要國事,大臣們勸諫朱棣早日冊立太子,但是朱棣卻一直在猶豫。凡是這類意見,他都加以搪塞,人選雖然不定,但他卻又向群臣征求冊立太子的意見,很明顯朱棣自己也很糾結(jié)。
其實,朱棣知道他自己最喜愛的朱高燧是沒有德行和本事繼承皇位的,他還是傾向于朱高煦能夠繼承大統(tǒng),這是試探群臣對朱高煦的擁護程度。長幼之分對于朱棣來說,這都不是問題,他不但打破了立嫡立長的傳統(tǒng),還把正牌的皇帝不知打到什么地方去了,不立嫡長心理壓力也不大。
朱棣得到的結(jié)果卻是大部分臣子的反對,你皇帝再強也終究還是要靠踏實忠心的臣子來做事,如果是朱高煦繼位之初就君臣不合,會致令國家動蕩,后果不堪想象,而且他們反對的原因,外加朱棣自身的好惡綜合來說就是:
第一、封建社會的那套傳統(tǒng)禮法。
第二、群臣對朱高熾的支持。
第三、朱棣非常喜歡自己的兒媳(長輩對晚輩的欣賞)。
第四、朱棣非常喜歡自己的長孫-“好圣孫”朱瞻基,傳位不是踢球,如果他把皇位傳給朱高煦,再想讓老二將皇位回傳給朱瞻基那是癡心妄想的。
第五、漸漸看清朱高煦的嘴臉和野心。
處處被掣肘的朱高熾
朱高熾被立為太子,雖然隨順了諸位大臣的心愿,但卻造成了朱棣和朱高煦之間,以及朱高熾與朱高煦之間的矛盾,并隨著時間推移漸漸形成積怨,只待井噴的一天。
各有分工這種工作方式,本身就有問題,因為這讓父子二人都不自在,到底誰說了算,很顯然朱棣說了算,但是在他北征和營建北平皇城的時候,大多時間并不在南京,日常政務都由朱高熾來處理,即便是一般政務的處理,朱棣就能放心么,同樣不行。
朱高熾的權(quán)限中有中低官員的人事權(quán),這是朱棣特地交代的,高層官員的提拔任免都要朱棣親自做主。
一方面限制了朱高熾本就不大的權(quán)利。
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擔心。怕朱高熾受人挑唆,下手過重,類似于朱允炆那個糊涂蛋一樣,做出蠢事,被利益集團左右,甚至受人挑唆搞不好趁著自己不在南京就直接“起事”。
總結(jié)來說,太子監(jiān)國雖然是朱棣授權(quán),但是朱棣本人卻并不放心。在那個時期,朱高熾也無非就是個頂級秘書,在每次朱棣出差回到南京后,都要讓朱高熾將所有處理過的政務記錄呈報上來,還有更過分的,比如說,處理一件事,這件事是怎么發(fā)生的?你為什么要這么做?最后處理的結(jié)果是怎樣的?
朱高熾雖然沒有過多抱怨,但可想而知他的內(nèi)心的崩潰的,對這種放權(quán)方式也是抗拒的,即便是個臣子也要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給予充分的信任和權(quán)利,我一個做兒子的,你不放心我?為啥不給我相應的權(quán)利,朱高熾在意的是這讓他很難在政治上一展抱負。
在朱棣看來,朱高熾明顯是在奪權(quán),因此沒少對朱高熾進行過斥責。并且為了顯示自己的權(quán)威,每次回到南京主政的時候,總要把某些朱高熾處理過的政務,更改后作廢,理由也不是依據(jù)法度與合理性,很純粹的就是秀肌肉,讓朱高熾知道到底誰說了算。
父子二人積怨越來越深,朱棣還張榜,將朱高熾的“亂政”公諸于眾,讓朱高熾顏面掃地,這實在是不智之舉。明明有些政令,處理的非常得當,但朱棣說改就改,這遭到了一些官員的反對,朱棣大筆一揮,人頭落地,以后在朝中雖然有很多人支持朱高熾,但也僅限于暗中支持,不再有人敢替他辯護什么了。
群臣們都在壓抑著,不經(jīng)意間,朝中的勢力,漸漸涇渭分明,一方面是皇權(quán)的忠實擁護者,也就是?;逝?,另一方面,就是從根本上就看不起朱棣的一些大臣,朱高熾的脾氣秉性隨和,政務處理能力尚佳,法度掌握寬嚴并濟,朝中或明或暗,贊賞他的人很多。
當然這其中也有一部分投機分子,畢竟朱棣某一天離世,那么繼位的肯定是朱高熾,投機分子就會抓緊時間不遺余力的在朱高熾沒有登基以前,巴結(jié)逢迎,好在他登基以后,收獲回報。
朱棣和朱高熾的積怨越來越深,逐漸爆發(fā)出了一系列令人擔憂甚至心悸的沖突。其實歸根結(jié)底都是朱棣和太子的沖突。這個時候,看出苗頭的朱高煦和朱高燧指使在朝中的支持者利用朱棣對太子的猜忌和不滿,散布流言,中傷陷害,不斷的刺激朱棣,關(guān)押處死朱高熾的東宮派系勢力。
很多與太子關(guān)系不錯的朝臣,都受到了陷害。朱棣還曾秘密下令自己的心腹,暗中調(diào)查太子,而金忠摘下官帽,叩首痛哭,他愿意為朱高熾擔保,如果朱高熾是不可靠的,他本人愿意連坐,朱棣才沒有進一步行動(換人監(jiān)視)。
朱棣的態(tài)度,因為朱高煦和朱高燧的挑撥離間越發(fā)冰冷強硬,而同樣是這種態(tài)度,也反過來刺激了朱高煦和朱高燧,讓他們更加肆無忌憚的打擊朱高熾的嫡系勢力,但是不懂收斂的朱高煦太過肆無忌憚,終于也引起了朱棣的警覺和震怒,將其廢為庶人,還是朱高熾流著淚求放過,才使朱高煦保住了親王爵位,但被削去兩隊護衛(wèi),發(fā)送到山東樂安。
就這樣朱高熾少了一個最有力的皇位競爭者,也少一股強勁的反對勢力,這讓心理上已經(jīng)不堪重負的朱高熾暗暗松了口氣。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永樂后期,閑雜人等被撇除了個干凈,純粹演變成了父子二人的鬧劇。將近20年的積怨?jié)u漸爆發(fā),還是因為分權(quán)問題,一方面要讓朱高熾監(jiān)國,而另一方面,又絕不放權(quán),讓朱高熾的處境非常尷尬。
朱棣一面故作姿態(tài),親筆授權(quán)有事不必奏來,一面又事后查錯,無論對錯都要斥責,這樣的日子加上朱高熾本就孱弱的身體,能有高壽才是怪事。
在最后一次北征的途中,朱棣已經(jīng)感到時日無多。他曾經(jīng)說過,東宮(就是朱高熾)處理政務的時間已經(jīng)夠長,而且非常熟練,我返回北京后,要把所有軍國大事,都托付給他,我也該享受天倫之樂了,意思就是想提前交接,退位享福。
看來,朱棣對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也有很大的擔憂,否則不會突然想起放權(quán),讓朱高熾即位。
朱棣也有舔犢之情和自己的苦衷
再怎么樣也是自己兒子,何況還有自己喜歡的朱瞻基呢,其實他對朱高熾和東宮勢力所采取的行動,目的不過是想削弱和限制其能量,以防逐漸演變?yōu)橐?guī)模龐大的太子黨,對自己的皇權(quán)造成威脅,哪怕厚道的朱高熾沒有這個心,也怕小人攛掇,朱允炆就是反面典型。所以雖然朱高熾連連遭受打擊和限權(quán),但是很奇怪的,他的太子地位還是比較穩(wěn)當。
朱棣雖然對朱高熾敲敲打打幾十年,但是下手也并不重,狠手都下在外人身上了,他也沒有把事態(tài)過于放大,這些都被朱棣控制在一定程度和范圍之內(nèi),關(guān)押和殺戮的人,也都是朱高熾的“近臣”,并沒有牽扯過甚。他的目的,只是讓朱高熾的權(quán)利繼續(xù)被籠罩在皇權(quán)之下,以免發(fā)生不可控制的事態(tài)。
朱高熾也比較聰明,以前他曾經(jīng)處分過朱棣的寵臣,但在受到阻力后,他便沒有做過類似的事情,甚至對于朱棣安插在自己身邊的眼線,也假裝不知(已經(jīng)有人告知朱高熾)再加上朱棣的寵臣金忠,以及諸如楊士奇,胡濙等人的保護,朱高熾的太子之位,一步步鞏固,只不過權(quán)力被限定到一定范圍和程度而已。(幾幅畫作都是朱瞻基親筆)
時代不同責任不同
這父子倆的工作是階段性的,各有各的使命。
朱棣負責保命、鐵腕懲“奸”、開疆拓土。
朱高熾負責守成,并且撥亂反正把諸多不良現(xiàn)象滅除于萌芽狀態(tài)。
朱棣開疆拓土,北及蒙古,南征交趾,遠航西洋,遷都北京。這些都有積極的社會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這些功績即便放到今天也讓后世子孫們感到振奮和欽佩。
但是這卻超出了明朝當時所能負擔的極限。這也是后來劉大夏哪怕面對皇帝的討要,也拒絕交出海航資料的原因。
朱高熾繼承皇位,是為洪熙帝。他對永樂時期的政策,從各個方面做了相應的調(diào)整,否定了朱棣以前很多并不合適做法,開創(chuàng)并實施了仁宣之治。
朱高熾停止了耗資巨大、耗費空前的四項巨額經(jīng)費。
看到這里某些朋友可能會感到惋惜,覺得他應該順著他爹和他爺爺?shù)淖阚E占領(lǐng)俄羅斯,解放全歐洲^_^,但那只是咱們的想法,當時的條件,已經(jīng)不允許朱高熾沿著他父親朱棣的老路走下去。
遷都北京后,雖然天子守國門,給北方戰(zhàn)事帶來了一定便利,而隨著朱高熾的國策調(diào)整,北京在當時的重要程度,尤其作為首都來說,意義不大,朱高熾也曾經(jīng)想過,還都南京。
這不是個人好惡的問題,而是有著非?,F(xiàn)實的目的,整個皇家宮廷、官僚機構(gòu)、北京周邊的衛(wèi)戍部隊所需消耗,每年都要從南方將大量的物資運到北方,運費本身就極其驚人,甚至超過了物質(zhì)本身的價值。
更要命的是,有無數(shù)中間商賺差價,比如開支的日子到了,官員們收到了一張張白條,糧食有,但是運不過來,官員們自己去南京領(lǐng)?沒辦法,揮淚大甩賣,都塞給了商人,而商人逐利,沒有大好處他們也怵頭這通折騰,所以他們的利潤是非常豐厚的,這就面臨一個問題,大家都知道,明代的公務員工資是能逼出人命的低,再被商人盤剝一氣,就更過不下去了,一時間帝國高管們怨聲載道,這也是朱高熾打算還都南京的原因。
朱高熾還赦免了朱棣時期很多遭受迫害的官員和家屬,把他們解救出來,恢復自由,并首次平反,宣稱方孝孺等人是忠臣,承認建文帝一朝的政治地位合法有效,還原歷史本來面目。
再就是頗為遭恨的司法部門,包括朱高熾在內(nèi)也深受其害,他糾正司法部門的辦事作風,不允許再惡意構(gòu)陷,小題大做,從制度上廢除了誹謗罪,禁止法外用刑,隨意株連無辜。
為了防止司法亂權(quán),他下令三法司會同內(nèi)閣五府六部等機構(gòu)的負責人同審罪犯。有效的制止了永樂時期的誣告成風,迭興大獄的恐怖活動。永樂時期,紫禁城工程,雖然有著很深遠的意義和影響,但是,同樣造成了國困民窮的局面,為了緩解這種情況,朱高熾免除了災區(qū)的田賦,還提供無償?shù)木葷?/p>
在永樂時期過多的征用了民間的物資(無償征用)和勞役(無償征用),這給民間帶來了極大的負擔。朱高熾上臺后,做出規(guī)定:
按市場價格購買所需物資,并大幅減免當時物料征收數(shù)量,有效減輕了百姓的負擔,公平的裁判制度,方便了民眾,同樣一件事,轉(zhuǎn)害民,為利民,受到民眾的歡迎。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杜絕了物資方面,各地官員的貪腐行為。
對于以前曾經(jīng)關(guān)押和打擊過的東宮官屬。朱高熾一再鼓勵這些人不要回頭再擔憂朱棣時期的朝堂風氣,現(xiàn)在正是他們暢所欲言一展抱負的最佳時機。
前不久還是階下之囚,現(xiàn)在又被朱高熾提拔重用,臣子們敢不用命,一個個感動的跟什么似的,自然而然的,朱高熾身邊緊密的圍繞著一些使用起來如臂使指的忠誠勢力。
朱高熾并不是純粹的好好先生,比如大將丘福,他是朱高煦的堅定擁護者,曾經(jīng)不遺余力的想將朱高煦推上皇位,其中恐怕也參與了對朱高熾的打壓和對其官屬的陷害,所以,幾乎所有北征戰(zhàn)死的將領(lǐng),全部予以追封,但是,丘福卻被排除在外。
朱高熾在即位不足一年的時間內(nèi),大刀闊斧的調(diào)整和改變了永樂時期的一些弊政,鞏固和穩(wěn)定了當時的社會局勢,力度之大,范圍之廣,時間之短,都是非常少有的,朱高熾的許多做法,明顯帶著否定永樂政治以及朱棣個人意愿的色彩,甚至近乎偏激,所以某些事未免有些矯枉過正,他也是人,高壓幾十年總要有個宣泄口,否則人會瘋掉的。
如此看來朱高熾這種政治理念都是在他監(jiān)國時期,通過對政務的熟悉和處理,而逐步產(chǎn)生和形成的,并不是在他即位之后,才后知后覺的下手整頓,所以他的功績在永樂中期就體現(xiàn)出來了,而非短短不到一年干出曠世成就。
朱高熾穩(wěn)定局勢,緩解困境,平息斗爭,他的執(zhí)政理念為后來的宣德帝朱瞻基所繼承,后世合稱為仁宣之治,如前所述,永樂時期致使國力下降,呈超負荷狀態(tài),這在朱高熾執(zhí)政的幾個月內(nèi),得到緩解和調(diào)整,而仁宣之治的成功,正是適應了社會需求,彌補修正了弊政,才使整個社會重新步入正常的軌跡。
朱棣和朱高熾兩人的矛盾和積怨也是這一轉(zhuǎn)變的重要因素,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二人的矛盾和積怨促成并加速了當時社會趨勢的轉(zhuǎn)變和發(fā)展。
有著足夠執(zhí)政經(jīng)驗和能力的朱高熾,在朱棣壓迫下兢兢業(yè)業(yè)幾十年,一朝得以翻身,自然在怒火的噴薄的助勢下,飛快的扭轉(zhuǎn)著朱棣曾經(jīng)掌握的一切,迫不及待的以自己的政治理念來修正一條條有傷國力、民力的政策法令,這就是短期見效的原因,這是二十年的成果,而非不到一年。
明仁宗朱高熾是明朝少有的明君,從他的廟號?仁宗?二字就可以看出世人對他的評價有多高。但是,就是這么一個能力出眾的皇帝,卻僅僅只在位八個月,依靠著這短短的八個月,明仁宗為明朝的仁宣盛世奠定了基礎(chǔ)。
朱高熾,明成祖長子。其母仁孝文皇后,夢見一個頭戴禮帽、手拿白圭的人請見,醒來便生下昭皇帝。仁宗幼年時端重沉靜、言行有禮。稍長大,練習騎射,百發(fā)百中。他勤奮好學,跟從儒臣講經(jīng)論史,滔滔不絕。
洪武二十八年(1395)冊封為燕世子。太祖曾命令他與秦、晉、周三世子分閱衛(wèi)士,高熾一人后還。問他,回答說:?早晨非常寒冷,等待朝食后再檢閱,所以后悔。?又命他分閱奏章,他專取有關(guān)軍民利弊的奏章陳述。有的有文字錯誤就不奏述。太祖指著對他說?:你疏忽了么??他回答說:?不敢疏忽,只是考慮到小過失不足以冒犯皇上。?又曾問:?堯、湯時,水、旱災頻繁,百姓依賴什么??回答說?:依靠圣人有撫恤百姓的政策。?太祖高興地說?:孫子有君主的眼光。?
成祖舉兵,世子留守北平,善于撫慰士卒,以萬余人抗拒李景隆五十萬人,北平城因此得以保全。起初,郡王高煦、高燧都以聰明狡猾而得寵于明成祖。高煦又因從軍有功,宦寺黃儼等與高燧結(jié)黨營私,想陰謀奪取嫡長子之位,說世子的壞話。正好朝廷賜給世子詔書,定想離間父子二人,世子不啟緘,馳馬上報。然而,黃儼已先告訴成祖說:?世子與朝廷通好,使者到了。?不久,世子派遣的使者也到了。成祖打開詔書一看,長嘆一聲說?:差點殺掉我的兒子。?成祖登基,以北平為北京,仍命世子居守。
永樂二年(1404)二月,召至北京,立為皇太子。成祖屢次北征,命他監(jiān)國,裁決平民政事。四方水旱災荒,往往遣使賑恤,因而名聲大振。而高煦、高燧與其黨徒時時找機會講壞話?;蛑眴柼樱?知道有講壞話的人么??朱高熾回答說:?不知道,我只知道盡自己的職責而已。?
永樂十年(1412),成祖北征回京,因太子遣使迎接誤期,且書奏失言,將官僚黃淮等全部投入監(jiān)獄。十五年,高煦犯罪,徙遷樂安。第二年,黃儼等又趁機誣陷太子擅自赦免罪人,宮僚大多連坐而死。侍郎胡氵熒奉命查實,秘密奏疏太子確實孝敬嚴謹,奏疏中列舉七件事上報,成祖這才大松一口氣。事后黃儼等謀立高燧為皇長子,事情暴露后被誅滅,高燧因得太子解救而幸免,從此,太子之事才開始安定。
永樂二十二年(1424)七月,成祖死于榆木川。八月二日,遺詔到,派皇太孫迎喪開平。五日,夏原吉釋出監(jiān)獄。十五日,朱高熾即皇帝位。在全國大肆赦免,以第二年為洪熙元年。停止西洋寶船、迤西市馬及云南、交趾采辦。十六日,恢復夏原吉、吳中官職。十七日,武安侯鄭亨鎮(zhèn)守大同,保定侯孟瑛鎮(zhèn)守交趾,襄城伯李隆鎮(zhèn)守山海關(guān),武進伯朱榮鎮(zhèn)守遼東。重新設(shè)置三公、三孤官,以公、侯、伯、尚書兼任。進升楊榮為太常寺卿,金幼孜為戶部侍郎,兼大學士如往常一樣,楊士奇為禮部左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黃淮為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學士,全權(quán)掌管內(nèi)部制度,楊溥為翰林學士。
十九日,鎮(zhèn)遠侯顧興祖為總兵官,征討廣西叛蠻。二十二日,淘汰多余官員。二十三日,召漢王高燧赴京。二十六日,官吏流放隸屬軍籍的釋放還鄉(xiāng)。二十七日,下詔文臣年滿七十便辭官退職。九月一日,交趾都指揮方政與黎利戰(zhàn)于榮籠州,方政失敗,指揮同知伍云奮力戰(zhàn)死。四日,召尚書黃福于交趾。八日,開封附近黃河漲水,免當?shù)囟惣Z,遣右都御史王彰撫恤。十日,命令從今起,官吏所用物料在所產(chǎn)地計算價值買賣,科派損害百姓的罪不饒恕。十一日,禮部尚書呂震請求除去喪服,不許。十三日,增加諸王俸祿。
十四日,以風憲官備外任,命給事中蕭奇等三十五人為州縣官。十五日,黎利攻掠清化,都指揮同知陳忠戰(zhàn)死。十六日,開始設(shè)置南京守備,以襄城伯李隆充任。二十三日,分散畿田百姓所養(yǎng)官馬于各衛(wèi)所。二十六日,賜吏部尚書蹇義及楊士奇、楊榮、金幼孜銀章各一枚,叫?繩愆糾繆?,要他們同心協(xié)力參與重要事務,凡有闕失應當說明的,均用此印密封上報。
冬十月一日,停止民間買賣金銀,革除兩京戶部行用倉庫。二日,下詔天下都司衛(wèi)所修治城池。七日,通政使請求以四方雨澤章奏送給事中收藏。仁宗說?:祖宗命天下上奏雨澤,是想知道水旱,以施行恤民之政。聚積到通政司,既已全部逾期,現(xiàn)在又令收藏,是想上面最終不知道。從今以后奏章一到即刻上報。?八日,冊立妃張氏為皇后。十一日,立長子朱瞻基為皇太子。
封子瞻埈為鄭王,瞻墉為越王,瞻土善為襄王,瞻土岡為荊王,瞻土奧為淮王,瞻塏為滕王,瞻土自為梁王,瞻埏為衛(wèi)王。十四日,詔中外官推舉賢才,嚴格推薦主連坐之法。十六日,令三執(zhí)法部門官吏會同大學士、府、部、通政、六科在承天門審查囚犯,寫成法令。十九日,增加京官及軍士每月糧食。二十六日,提升監(jiān)生徐永氵晉等二十人為給事中。十一月一日,詔禮部:?建文諸臣家屬在教坊司、錦衣衛(wèi)、浣衣局及習匠、功臣家為奴的,全部寬饒為民,歸還其田土。
談論政事被貶流放的也按上例辦理。?二日,下詔有關(guān)官吏:?分條陳述政策法令對百姓不利的方面上報。凡是遭災而不及時請求賑濟的,加罪。?阿魯臺前來進貢馬匹。三日,詔群臣討論時政得失。四日,赦免兀良哈罪行。開始命令近畿各衛(wèi)官軍輪番到京師操練。五日,遣御史巡查邊境各衛(wèi)。十二日,遣御史分巡天下,考察官吏。十五日,賜戶部尚書夏原吉?繩愆糾繆?銀章。十八日,禮部奏冬至節(jié)請接受朝臣慶賀,不許。十九日,告誡邊將要嚴格邊防守備。
二十日,禁止衛(wèi)所官吏擅自役使屯田軍士。二十一日,都督方政同榮昌伯陳智鎮(zhèn)守交趾。這一月,告訴蹇義、楊士奇、夏原吉、楊榮、金幼孜說:?前世人君,或妄自尊大,厭惡聽信直言,臣下相繼阿諛奉承,以至于滅亡。我與你們應當引以為戒。?又告訴楊士奇說?:近來群臣頗懷念忠愛之人,朕有過應當自己悔改,而進言者自己來,朕已心滿意足了。?十二月二日,寬恕建文諸臣外親,全家戍邊的,留下一人,其余全部放回。十日,標幟天下三司官姓名于奉天門西墻。十二日,免遭災稅糧。十九日,葬文皇帝于長陵。二十五日,鎮(zhèn)遠侯顧興祖攻破平樂、潯州蠻夷。
這一年,于闐、琉球、占城、哈密、古麻剌朗、滿剌加、蘇祿、瓦剌入朝進貢。
洪熙元年(1425)春正月一日,到奉天門受朝賀,不奏樂。四日,囑咐內(nèi)外群臣整治、興辦分內(nèi)之事。八日,祭祀太廟。興建弘文閣,命儒臣入閣供職,楊溥掌管閣事。十二日,當降雪時不降,告誡群臣修身反省。十五日,在南郊大祭天地,順便祭太祖、太宗。二十一日,朝臣有功退休并歸附反省的賜給錢鈔各有差別,寫成法令。
二十八日,布政使周干、按察使胡概、參政葉春巡視南畿、浙江。二月一日,頒發(fā)將軍印于各邊將。八日,祭社稷。命太監(jiān)鄭和守備南京。十六日,親自耕種田地。二十六日,太宗神牌附祭于太廟。本月,南京多次發(fā)生地震。三月二日,前光祿寺丞權(quán)謹以孝行擢升文華殿大學士。七日,求直言。十八日,隆平發(fā)生饑荒,戶部請求用官麥借給老百姓。仁宗說:?立即賑濟,為何要借貸。?十九日,下詔說:?刑法只能禁暴止邪,把百姓往好的方向引導,并不是一定要誅殺。官吏或者把深奧的文字摻合在一起,牽強附會,以至于造成冤假錯案,朕深深憐憫他們。
從今以后全部依法律定罪?;蛘唠捱^于厭惡,法外用刑,法官要上奏。五次復奏不許,同三公、大臣一起上奏,必須得到允許才能施行。諸官吏不得鞭打囚徒及亂加犯人宮刑。有自處宮刑的以不孝罪論處。不是謀反,不得連累親屬。古之盛世,廣聽民言,以資歷威望以一儆百?,F(xiàn)在,奸人往往摭拾他人之言,誣告誹謗,法官嚴酷唯恐不能陷人于官司。刑法用得不當,百姓則不知所措,除去誹謗禁令,有上告者一律不予懲治。?二十日,陽武侯薛祿為鎮(zhèn)朔大將軍,率師巡視開平、大同邊境。二十一日,參將安平伯李安與榮昌伯陳智同鎮(zhèn)交趾。二十八日,將還都南京,下詔北京各部門官吏都稱行在,恢復北京行部及行后軍都督府。當月,南京多次發(fā)生地震。
夏四月三日,仁宗聽說山東及淮、徐百姓缺乏糧食,有關(guān)官吏征夏稅應急,乃在西角門詔大學士楊士奇草擬詔書,免今年夏稅及秋糧的一半。楊士奇說?:皇上的恩典來了,但須戶、工二部預先知道。?仁宗說:?救濟百姓窮困,猶如救火振溺,不可遲疑。官吏考慮國用不足,必持不同意見。?趕快命令中官準備紙筆,命楊士奇就門樓書寫詔書。
仁宗看完后,立即用玉璽付外施行。望著楊士奇說?:現(xiàn)在可以告訴部臣了。?設(shè)置北京行都察院。十三日,命皇太子拜謁孝陵,居守南京。十九日,到天壽山,拜謁長陵。二十日,回宮。本月,賑濟河南及大名饑荒。南京多次地震。五月十日,侍讀李時勉、侍講羅汝敬因談論政事任御史,不久被投入監(jiān)獄。十一日,仁宗身體不適,遣使召皇太子于南京。十二日,病情加重,遺詔傳位皇太子。當天,死于欽安殿,終年四十八歲。秋七月二日,上尊謚,廟號仁宗,葬于獻陵。
總結(jié):當靖難之師興起時,仁宗以世子居守北京,保全了城市,幫助了軍隊。此后成祖登基,年年出兵北征,仁宗于東宮監(jiān)國,朝中沒有什么廢事。然而中途遭禍,多次瀕于危險邊緣,但最終以誠心而得到天下。他友好地告訴人們說?:我只知道盡到自己的職責而已,不知有說壞話的人。?真可為萬世子孫效法。仁宗在位一年,用人行政,美不勝數(shù)。假使他有生之年,包含休養(yǎng),其功德造化之盛,豈不是能與漢文、景帝媲美么?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558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民間故事之-鬼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