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準(zhǔn)備了祖大壽的故事,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
“大凌河之戰(zhàn)”,皇太極被祖大壽“玩弄于股掌之中”。
說起來,人的感情也真的是奇怪,接連五次敗于關(guān)寧軍手下,讓皇太極對于袁崇煥是恨之入骨,不惜用計也將要將其置于死地,然而他卻對祖大壽卻是“情有獨鐘”。
實際上,就在祖大壽取得“雙望之捷”前后,皇太極就已經(jīng)開始了對于祖大壽的勸降與策反工作,目的就是希望借著袁崇煥被崇禎下獄,關(guān)寧軍上下充滿怨氣之際,就此招攬祖大壽和整個關(guān)寧軍。
然而對于皇太極的勸降,祖大壽卻一再將計就計,令皇太極完全摸不清祖大壽的想法,為此還損失了不少使者。根據(jù)《孫承宗行狀》中的記載:
“大壽故與奴有連,降虜銀定,故給事大壽左右。大壽遣之奴營,留半歲,奉奴書來議款??钗淳?,銀定仍留大壽所。奴破永平,遣三叛人持黃旗,大書‘講和’字,詣大壽營。大壽以請,公報曰:‘聽大將軍處分?!置芟陆淘唬骸畾淦旒皶僦娗?。其人惟所置之?!髩蹜郑肆仄涫?。公曰:‘大壽真為我用矣!’”
盡管如此,皇太極仍沒有放棄招降祖大壽,特別是對于在永平以東三十里一村莊被抓捕祖大壽子侄親戚等七人,皇太極專門下令要求善待,準(zhǔn)許其不剃發(fā),并且在出關(guān)前,還放回一人以繼續(xù)勸說祖大壽投降,結(jié)果依然是無功而返。
終于,天聰五年(1631年)的“大凌河之戰(zhàn)”,皇太極等到了一個絕佳的機會。
在得知明朝正在抓緊重修大凌河城的時候,皇太極火速征調(diào)大軍,開赴前線。而明朝遼東巡撫丘禾嘉又出現(xiàn)了明顯的戰(zhàn)略失誤,沒有當(dāng)機立斷的放棄尚未完工的大凌河城,致使正在城內(nèi)的祖大壽、何可綱、張存仁等一大批關(guān)寧軍重要將領(lǐng)就此陷入皇太極大軍如鐵桶一般的包圍中。
“大凌河之戰(zhàn)”,皇太極可以說將“圍點打援”的策略發(fā)揮到了極致。祖大壽率兵數(shù)次突圍,皆是無功而返,孫承宗組織的數(shù)次救援也全部大敗而歸,特別是吳襄、宋偉、張春率領(lǐng)的四萬援軍被皇太極打得幾乎全軍覆沒之后,明朝這面再也無法進行有效的援助,只能任由祖大壽等人自生自滅。
而由于城內(nèi)本就糧草有限,后金軍隊長達兩個月的圍困使得城中早已是彈盡糧絕,已經(jīng)到了“人吃人”的境地。
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皇太極在“圍點打援”的同時,也展開了積極的勸降攻勢。
皇太極是在八月初六完成對大凌河城的包圍,并且是一邊阻擊祖大壽的突圍,一邊進行勸降,特別是在九月十四和九月十八連續(xù)給祖大壽寫了兩封信,但接遭到了祖大壽拒絕。
而在皇太極全殲吳襄等人的援軍后,他又在十月初七,安排剛剛俘獲的幾十名明朝將領(lǐng),進入大凌河城勸降祖大壽,并且在十月初九,皇太極再次致信祖大壽,保證不會殺降。
面對嚴(yán)酷的現(xiàn)實以及皇太極十足的誠意,祖大壽就此選擇妥協(xié),與皇太極展開談判,并就投降事宜達成共識。
十月二十八,祖大壽在城下斬殺了執(zhí)意不降的副將何可綱,正式率部投降皇太極。
當(dāng)晚,皇太極就以最高規(guī)格的禮儀接待了祖大壽,并與祖大壽商議此前約定的“智取錦州”之策。
起初,二人協(xié)商讓金兵換上明軍的衣服,在祖大壽的率領(lǐng)下“以假亂真”混入城中奪取錦州,但因起了大霧,而無法實施。隨后祖大壽又提出愿意單騎回錦州,通過策反城中守將和軍隊的方式,奪取錦州,向皇太極獻城。就這樣,祖大壽僅率二十六人,徒步回到了錦州。
然而,等待祖大壽好消息的皇太極,等來的卻是錦州守備加強的情報,以及祖大壽一番極為“客套”的陳詞,皇太極這才反應(yīng)過來,上了祖大壽的當(dāng)。
或許也是因為數(shù)次的勸降讓祖大壽明白了皇太極的“心思”,更是知曉了皇太極對他的看重,即便是他繼續(xù)率領(lǐng)明軍對抗后金,他也不需要為自己的子侄、部將這三十余人的性命而擔(dān)憂。
最終的結(jié)果也正如祖大壽所料,盡管遭到了祖大壽的“欺騙”,可皇太極對于祖大壽的“真心”卻依然沒有變,并且兌現(xiàn)了他在祖大壽之前“投降”時對其的諾言。
“大凌河之戰(zhàn)”中投降的明軍將領(lǐng)及其家眷、部眾,連同城內(nèi)剩余的民夫與百姓,盡皆得到了安置。特別是祖大壽的這些子侄和部將們,不僅得到了皇太極的信任與重用,他們中的不少人更是在這之后成為了漢軍八旗的重要將領(lǐng)以及清朝初年的權(quán)臣高官。比如,祖大壽的長子祖澤潤,成為了鑲白旗漢軍的固山額真,養(yǎng)子祖可法憑借戰(zhàn)功獲封左都督,其副將張存仁也做到了兵部尚書、直隸三省總督這樣的高位。
“松錦大戰(zhàn)”后,皇太極最終“征服”了祖大壽。
“大凌河之戰(zhàn)”后,祖大壽“先降后叛”,只身回到了錦州,而崇禎皇帝對于他也是力排眾議,給予了極大的信任,依舊讓其統(tǒng)兵防御。
至于皇太極,雖一如既往般的通過書信對祖大壽進行勸降,但祖大壽就是不為之所動,甚至有幾次還在刻意“玩弄”皇太極,而皇太極也依舊沒有選擇放棄。
就這樣,時間來到了清崇德五年(1640年),皇太極派濟爾哈朗等人包圍祖大壽鎮(zhèn)守的錦州,明清之間的最終大決戰(zhàn)——“松錦大戰(zhàn)”就此展開。
此時皇太極采取了與多年前“大凌河之戰(zhàn)”時同樣的“圍點打援”的策略。
面對洪承疇率領(lǐng)的十多萬明朝援軍,皇太極積極調(diào)兵部署,歷時近一年的努力,終于將全部明軍圍困在了松山。之后,皇太極發(fā)動總攻,就此全殲了明軍,并且生俘了明朝在遼東地區(qū)的最高統(tǒng)帥、薊遼督師洪承疇。
而此時的錦州城內(nèi),也經(jīng)過長達兩年時間的圍困,也就此陷入了彈盡糧絕的境地,“人吃人”的慘狀又一次被重現(xiàn)。
祖大壽眼看洪承疇的援軍全軍覆沒,同時也自知突圍無望,于是選擇率部獻城,就此投降了皇太極。
祖大壽見到皇太極后,主動為他當(dāng)年在“大凌河之戰(zhàn)”后的“降而復(fù)叛”請死罪,然而,皇太極卻寬慰祖大壽說道:
“爾背我為爾主,為爾妻子宗族耳。朕嘗語內(nèi)院諸臣,謂祖大壽必不能死,后且復(fù)降,然朕決不加誅。往事已畢,自后能竭力事朕則善矣。”
可以說,皇太極的這番話是至情至理,不僅把其對祖大壽的喜愛與看重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更是毫不掩飾這十年以來皇太極的“朝思暮想”之情。
皇太極如此的求賢若渴,盛情難卻,令祖大壽非常之感動,再加上他的子侄以及部將都受到了信任與重用,也讓祖大壽不再為自己的性命與未來感到擔(dān)憂。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明朝的崇禎皇帝卻是性格多疑且剛愎自用,弄得朝堂上是人人自危,只求自保,尤其是當(dāng)年袁崇煥的議罪下獄以及后來的凌遲處死,給了祖大壽與其他關(guān)寧軍將領(lǐng)以極大震撼,所以說祖大壽與大明王朝之間有的只是“忠孝禮儀”的牽絆,而與崇禎本人之間卻是“毫無瓜葛”。
然而,皇太極也知道,此時的祖大壽與十年之前相比,確實有些“雞肋”了。一方面,祖大壽已經(jīng)是六十三歲的高齡,在戰(zhàn)場上能夠發(fā)揮的作用非常有限;另一方面,祖大壽在“大凌河之戰(zhàn)”前后的“降而復(fù)叛”,依舊令皇太極是心有余悸,畢竟此時的大明王朝沒有徹底滅亡,對于祖大壽也是不得不防。
可即便是如此,皇太極在級別與待遇上,還是給予了祖大壽以極大的照顧,讓其出任漢軍正黃旗總兵一職,并且對其的贈予也是頗為豐厚。
而皇太極之所以如此厚待祖大壽,也是因為此時的祖大壽,依舊有著他非常重要的政治意義。
首先,祖大壽是招降吳三桂一枚重要“棋子”。
“松錦大戰(zhàn)”后,明朝遭受到了重大打擊,精心傾盡國力打造的九邊精銳損失殆盡,明朝已然徹底失去了反擊的能力,僅能困守山海關(guān)和寧遠等幾座孤城。而在整個“松錦大戰(zhàn)”中,只有吳三桂的軍隊建制較為完整的保存了下來,而他鎮(zhèn)守的寧遠也是此前努爾哈赤、皇太極兩代君王歷經(jīng)十余年都不能攻克的。
所以,皇太極積極拉攏祖大壽,也是要利用祖大壽與吳三桂之間的舅甥關(guān)系,以對吳三桂實施勸降,進而拔除其揮師入關(guān)之路上的最后一顆“釘子”。
只不過,即便是自己的舅舅祖大壽出來勸降,吳三桂卻依舊不為所動。
“上方欲寵大壽諷明諸邊將,使大壽書招明寧遠總兵吳三桂,三桂,大壽甥也,答書不從。大壽因疏請發(fā)兵取中后所,收三桂家族?!?/p>
其二,祖大壽的子侄與部將,都已經(jīng)皇太極漢軍營中的高級將領(lǐng),善待祖大壽也是要讓其安心。
前文中也說到了,崇德七年(1642年),皇太極正式擴編創(chuàng)立漢軍八旗的時候,祖大壽長子祖澤潤成為了漢軍鑲白旗的固山額真,自領(lǐng)一旗。而包括祖澤洪、祖可法、張存仁等,也都在朝堂上擔(dān)任高官。
所以,皇太極需要借祖大壽,來對這些在“大凌河之戰(zhàn)”以及后來在“松錦大戰(zhàn)”中投降的漢族降官降將們進行安撫,以使其更加死心塌地的為其效忠。
其三,此時的皇太極已經(jīng)將目光放在了揮師入關(guān)、逐鹿中原上,而這也是他的一種“懷柔之道”。
祖大壽是遼東的軍事世家,其本人更是在明朝遼東戰(zhàn)場以及在整個明軍隊伍中享有極高的聲望與影響力。對于祖大壽曾經(jīng)“降而復(fù)叛”的既往不咎,繼續(xù)委以高官厚祿,無疑就此樹立其懷柔政策的榜樣,解除了明朝有投降意愿的武將和官員們的后顧之憂,特別是那些曾與清軍進行過對抗的將官們,對他們的沖擊力是更加明顯和徹底的。
而這也為后來清軍入關(guān)爭奪天下,營造了一個良好的輿論基礎(chǔ),做好了充分的鋪墊。
就這樣,歷經(jīng)十?dāng)?shù)年的努力,皇太極終于“追求”到了他心心念念十多年,堪稱其絕對“真愛”的祖大壽。而這也是整個皇太極在位時期,其人才延攬與優(yōu)待政策的一個重要縮影。
在此之前的努爾哈赤時期,對于漢族人采取的是非常極端的民族歧視與壓迫政策,尤其是漢族的官員與儒生,不僅政治地位上受到打壓,更是受到了極為不平等的對待,甚至還遭受到了努爾哈赤的驅(qū)趕與屠戮。
而皇太極自登基后金大汗開始,便一改努爾哈赤非常極端的民族歧視政策,力求緩和了國家內(nèi)部的民族矛盾。與此同時,皇太極也采取了一系列積極的舉措,極力拉攏漢族官僚士大夫階層,使得整個國家的實力得到了顯著提升。
在此期間,皇太極仿照明朝制度,開科取士,遴選人才,打通了漢族精英階層的晉升通道,“清初第一漢臣”范文程便是這其中的最大收獲。對于明朝的降官降將,皇太極一律予以信任與優(yōu)待,籍此吸引了一大批明朝官員將領(lǐng)來降,“三順王”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便是其中的代表。至于曾經(jīng)的敵人,皇太極也同樣是既往不咎、笑臉相迎,以使其轉(zhuǎn)而為自己效力,除了祖大壽,洪承疇也被皇太極勸降,而他更是在之后清軍定鼎中原的過程中發(fā)揮了巨大作用。
也正是因為皇太極對于人才的重視,使得可用之人越來越多,朝堂上下的凝聚力也得到了極大的加強,而這也為后來大清王朝最終能夠一統(tǒng)天下奠定了無比堅實的基礎(chǔ)。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563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民間故事之-吞墨魚
下一篇: 民間故事之-睡魚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