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如何《取山西》和《守山西》的
朱元璋是完全通過自己的實力,先是消滅江南的陳友諒,然后又派出徐達,北伐中原。在第2年的時候又選擇攻打元大都,直接就占領(lǐng)河南以及山東,所以在此時就已經(jīng)能夠形成一個包圍的狀態(tài)。
在盤踞山西的時候,特意帶上了10萬大軍,當徐達率領(lǐng)大軍來到這里,元順帝馬上就會逃亡到這里,并且也同樣會收復大度,然后就會選擇率軍北走大同。因為害怕無路可走,所以就選擇改變策略,就是希望能夠一切都比較順利,因此最終就會派出人來到徐達的軍營,就是希望能夠成為內(nèi)應。
剩下的軍隊就是因為失去了統(tǒng)帥,所以沒有辦法去反抗,在被民軍攻擊之后早就已經(jīng)七零八落,在第2天的清晨,馬上就告知徐達,然后迎接明軍。明軍在經(jīng)過調(diào)整隊伍之后就開始進入到太原城,而且也開始收復將近4萬多的人,徐達開始逐漸的擴大戰(zhàn)果,并且設定地方官員,希望能夠整頓目前的社會秩序。
南下,那么在此時我們同樣也會需要注重一些細節(jié),在此時也同樣應該加強晉北的防御,多次的擊退被援兵的騷擾行動,各邊駐扎的大量兵馬也會選擇派總兵去鎮(zhèn)守在山西境內(nèi),馬上就形成一個兩道長城。在此時也逐漸擴建,相對來說也會擁有著非常雄偉的氣勢,在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調(diào)整之后,也早就已經(jīng)能夠有效控制當下的一切,所以說朱元璋還是非常聰慧的擁有著強大的實力,否則根本就不可能會在短時間內(nèi)就完成收復,但是后期到底怎么樣,其實也同樣需要注重一些細節(jié)。
轉(zhuǎn)載聲明:感謝您對不回頭網(wǎng)的支持,讀史使人明智,以史觀今,讓我們通過歷史中一個個的典故故事去了解歷史。喜歡的朋友歡迎轉(zhuǎn)載朱元璋是如何《取山西》和《守山西》的
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原名朱重八、朱興宗。出生于濠州(今安徽鳳陽)鐘離太平鄉(xiāng)孤莊村。明朝開國皇帝(1368年—1398年在),年號“洪武”。
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覺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lǐng)導的紅巾軍起義反抗元朝,1356年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
同年,攻占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今江蘇南京)。1367年命徐達、常遇春以“驅(qū)逐胡虜,恢復中華”為口號,舉兵北伐。
1368年初,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當年秋攻占大都,結(jié)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tǒng)治,蒙古貴族北逃,后晉割讓的幽云十六州也被收回。又平定西南、西北、東北等地,最終統(tǒng)一中國。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歲,廟號太祖,謚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圣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明孝陵。
擴展資料
朱元璋人物評價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于政事,建樹頗多,特別是創(chuàng)設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業(yè),促成明朝前期社會安定、經(jīng)濟繁榮的局面,還影響到清朝。自明到清,中央集權(quán)的政治統(tǒng)治和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漸趨完備。
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績是驅(qū)逐胡虜,除暴亂,拯救漢民族,平定天下,廢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種族等級及壓迫政策,恢復了中華,帶領(lǐng)華夏復興。他從天災人禍和饑寒交迫的鐘離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將所走的這條道路,不僅僅是為私人和某個階級的利益。
朱元璋胸懷韜略,深謀遠慮,善于駕馭戰(zhàn)爭,掌握主動權(quán)。注重招賢納士,廣采眾議,嚴格治軍,完善軍制,練兵育將,強調(diào)將領(lǐng)要識、謀、仁、勇兼?zhèn)?。主張寓兵于農(nóng),且耕且戰(zhàn),保持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
毛澤東:朱元璋是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是應該肯定的,應該寫得好一點,不要寫得那么壞(指朱元璋的晚)。朱洪武是個放牛娃出身,人倒也不蠢,他有個謀士叫朱升,很有見識,朱洪武聽了朱升的話“廣積糧,高筑墻,緩稱王”,最終取得了民心,得了天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朱元璋
朱元璋六首霸氣詩詞如下:
1、《天地日月》
天為帳幕地為氈,日月星晨伴我眠。
夜間不敢長伸腳,恐踏山河社稷穿。
賞析:朱元璋少時趕上元末大饑荒,父母雙亡,無家可歸,夜宿室外是常事,以天為帳、以地為氈確實是對他早年生活的真實寫照。但是,窮苦的生活非但沒有擊垮他,反而讓他愈加斗志昂揚,他不僅要豐衣足食,還要將這偌大的天下盡收囊中,山河在腳下,社稷在心中,他就是天生的王者。
2、《詠菊》
百花發(fā)時我不發(fā),我若發(fā)時都嚇殺。
要與西風戰(zhàn)一場,遍身穿就黃金甲。
賞析:看到這首詩,想必大家或多或少會有些眼熟,沒錯,朱元璋的這首《詠菊》正是對黃巢《不第后賦菊》的仿寫,原詩是:“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庇纱丝梢?,朱元璋在寫作此詩時,已經(jīng)有了奪取天下登基稱帝的野心。
3、《憤題和尚詰問》
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
山僧不識英雄漢,只恁嘵嘵問姓名。
賞析:《憤題和尚詰問》又名《不惹庵示僧》、《示僧》,顧名思義,是寫給一位僧人的。據(jù)記載,這首詩寫于公元1359年,當時,朱元璋在龍灣之戰(zhàn)中大勝陳友諒,殺敵無數(shù),豪氣正盛。
4、《金雞報曉》
雞叫一聲撅一撅, 雞叫兩聲撅兩撅。
三聲喚出扶桑日, 掃盡殘星與曉月。
賞析:此詩是朱元璋在登基稱帝當日所作。前兩句通俗可笑,形同廢話,與打油詩無異,引得文武百官忍俊不禁,但當?shù)谌湟怀隹?,朝野上下頓時屏氣凝神,第四句一出口群臣則統(tǒng)統(tǒng)伏地高呼。
5、《詠燕子磯》
燕子磯兮一秤砣,長江作竿又如何?
天邊彎月是秤鉤,稱我江山有幾多。
賞析:這首詩是朱元璋登基之后視察燕子磯時所作,雖然仍不改他的一貫風格,既無華麗辭藻,亦無生澀典故,卻用最形象的比喻表達出作為帝王那種“江山盡在我手”的霸氣。
6、《征陳至瀟湘》
馬渡沙頭苜蓿香,片云片雨過瀟湘。
東風吹醒英雄夢,不是咸陽是洛陽。
賞析:根據(jù)史書記載,朱元璋寫這首詩,發(fā)生在剪滅陳友諒的過程中,詩句用“吹醒”兩個字將“夢”由虛幻變?yōu)楝F(xiàn)實,夢實現(xiàn)了,不是在咸陽,而是在洛陽。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57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