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靠衣裳馬靠鞍,行走在官場或者職場,一個響亮的官位或者名號是必不可少的,可能沒有多少人知道的名字,但只需知道你是某某省長,某某集團董事長,光是看到名號不需提名,別人就會對你肅然起敬,另眼相待。所以說,在官場和職場時常存在一些潛規(guī)則,就是職位越高的,往往都是稱職位來代替其名,這樣不僅好記還倍有面子。在形色各異的各類稱呼中,會有一些看似如雷貫耳,級別特別高的官場職稱,但卻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制度的變遷,可能早已經(jīng)徒有虛表,變得一文不值。
今天我們就給大家細(xì)數(shù)一下,古代官場那些看似很強悍卻徒有虛名的官場職位!
古代官員
高官低配
前兩年熱播的影視劇《人民的名義》中,高育良飾演的角色深入人心,廣受好評。
其中有個橋段就是沒能從省委副書記轉(zhuǎn)正的高育良,一直擔(dān)心自己以后會被調(diào)往政協(xié)。
雖然行政級別一樣,但是和手握大權(quán)的省委書記相比,看似同級對調(diào),實則是在降級;同樣情況的還有趙立春,雖然從正部級升級為副國級,看似升了官進入了中央,其實也是明升暗降,從一線退居二線,是典型的高官低配,只有高官銜卻沒有實權(quán)。
高育良
同樣的事情還發(fā)生在南北朝時期,假如有一個人身兼“大司徒、太傅、柱國將軍、廣陵王、某某尚書、史持節(jié)”等職,你會不會覺得這人一定是個身份地位顯赫和權(quán)力滔天式的人物。
如果你怎么想,就大錯特錯了。
在西魏歷史上還真出現(xiàn)過同時擁有上述頭銜的人——西魏宗室元欣,然而他當(dāng)時的身份地位并沒有如我們想象一樣。
我們看看當(dāng)時的他,在擁有如此多的官銜以后,都做了什么?
翻開南北朝的相關(guān)史書,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記錄元欣的相關(guān)史料中,對于他的政治成就與官場活動鮮有記載。所記載的無非就是他喜歡侍弄花草、嬉戲荒唐的一些無關(guān)緊要的瑣事。
同樣的在《周史》中有關(guān)元欣的記載也是幾乎相差不大:“魏廣陵王欣,元氏懿戚,從容禁錮而已?!?/strong>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簡單介紹了元欣就是個皇室宗親,沒有什么大的政治作為,平日里也就是侍弄下花草,在民間的口碑還挺差,就是個皇家的紈绔子弟罷了。
按理來說,身兼如此多的職位,即使沒有偉大的政治成就,荒唐的官場事跡應(yīng)該會有很多記載才對。其實,要想揭開答案的謎底,我們還需要一一剖析元欣所任的這些官職實際都是干嘛的,你就會明白了。
柱國大將軍:看官銜嚇?biāo)纻€人,這“柱國”二字可是國家頂梁柱的意思,絕對是個手握重兵統(tǒng)領(lǐng)千軍萬馬的大將軍。然而,從北魏太武帝時代起,這就是個虛職了,雖然其身份地位在丞相之上,卻毫無實權(quán),基本就是個擺設(shè)。一般來講,因為職位很虛,所以往往擁有此稱號的人會同時兼任其他很多職位;
錄事尚書:其它不看,單是“尚書”二字,看過清宮劇的人都知道,尚書可是國家級干部,六部之首,平時都是在中央上班,妥妥的正二品,所掌管的實際權(quán)力比現(xiàn)如今的部長還要大。
在南北朝它確實是不小的官,一度是高官的標(biāo)配。但是這個職位沒有具體的委任狀,沒有統(tǒng)一的品級,算是編外人員。在南北朝后期,他們的地位早已經(jīng)是江河日下,平時的工作偶爾也就是給皇帝提個小建議。到后來,皇帝更是直接罷黜了這個職位;
使持節(jié):使持節(jié)為上,持節(jié)次之,假節(jié)為下。這個職位主要是替皇帝在地方行使軍政大權(quán)的官職,和我們熟知的欽差大臣相似,可以通過暫時不請旨皇帝,直接斬殺該殺的官員。在南北朝時期,此官位一般與刺史,都督同授,而元欣所授予的官場顯然就是個虛授,并沒有多少實際的權(quán)力。隋唐之后,持節(jié)也徹底淪為虛授;
廣陵王:獻文六王爵,宗室,名號里雖帶有“王”,卻既不領(lǐng)兵打仗也不過問政事。
南北朝官員
至于大司徒、太傅等職,隨著隋唐時期逐步實行三省六部支制度以后,它們的權(quán)力也逐步被弱化,也逐漸成為有名無實的虛職。所以在我們單看元欣的眾多職位以后,會覺得他完全可以和當(dāng)時朝中最大的權(quán)臣宇文泰分庭抗禮。然而,在我們真正理解這些官職的實際權(quán)力以后,就會發(fā)現(xiàn)元欣這個朝廷重臣只不過是個無權(quán)無勢,甚至可以說是可有可無的“吉祥物”。
像西魏這種為了表示皇帝對臣下的獨特恩寵,尊而無實權(quán)的虛銜制度一直被后世沿襲至今。不僅身前皇帝怎么玩,很多臣子或者對國家做出杰出貢獻的人物在去世之后,為了表示恩寵,皇帝都會給予追封,什么“生進太傅,死謚文襄”。甚至連皇帝尊號都可以追封,比如多爾袞死后,順治就追封過他為“皇帝”。
在隋唐以后,對于威望極高的老臣皇帝多會授予太傅、太師、太子太保等虛職。
到了明代,這種虛授制度形成了更為完整的體系,光是“特進光祿大夫”“特進榮祿大夫”等正一品散官頭銜為首,下領(lǐng)文、武官員的散官頭銜統(tǒng)分別數(shù)十種。像太傅、太師等正式被擬定為虛職,明中興之臣張居正就被授予太師太傅官銜,當(dāng)然這些都是徒有虛名的官職,真正讓他能有實權(quán)改革的官職當(dāng)屬建極殿大學(xué)士(內(nèi)閣首輔)兼吏部尚書。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當(dāng)三省六部制度逐漸成熟以后,雖然太師還是位居百官之首的崇高地位,但如果沒有實權(quán)加身,只是徒有虛名罷了。
和八十萬無關(guān)的禁軍教頭
……只聽得門首有兩個承局叫道:“林教頭,太尉鈞旨,道你買一口好刀,就叫你將去比看,太尉在府里專等?!绷譀_聽得說道:“又是甚么多口的報知了?!眱蓚€承局催得林沖穿了衣服,拿了那口刀,隨著兩個承局來。在水滸傳中,林沖“誤闖白虎堂”是知名度非常高的故事章節(jié),太尉高俅故意設(shè)計陷害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說他挾刀進入白虎堂意欲行刺自己。最后,林沖被打入死牢,后來好在開封府尹的盤旋下才留了一命,林沖隨即被發(fā)往滄州,過上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不說其他,但看這80萬禁軍教頭這個稱號就能把人嚇?biāo)?,字面意思理解這個官職,這可是80萬軍隊的總教官,這實力是如今各大戰(zhàn)區(qū)司令員都比擬不了的。
尤其是原著中將“80萬禁軍教頭”和“太尉”一詞聯(lián)系到一起,我們也會不由自主的覺得林沖絕對是個牛轟轟的人物。
然而,雖然在原著小說中,林沖是威風(fēng)凜凜,頂天立地的漢子,在真實的歷史上林沖這個職位連個正式的官銜都沒有。和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不同的是,林沖只不過是個軍隊教員,就是個高級點的“武術(shù)老師”。和掌管天下軍隊的“太尉”高俅完全不是一個等量級。
在名著中,作者都會在官員的稱謂都會以姓氏加上官位職稱來稱呼,比如稱宋江為“宋押司”,楊志為“楊制使”等等。而林沖在里面多是被稱作“教頭”,或者“武師"。所以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林沖在官場確實沒有多高的職位,頂多算是帝都里一位武藝不錯的名師罷了。
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
其實,不單單是在水滸名著里林沖的地位不高。就是在當(dāng)時真正的北宋歷史上,“教頭”也算不上什么吃香的職位。在宋神宗當(dāng)皇帝以前,教頭只是個“編外人員”,連體制內(nèi)都不算。再加之宋朝的國本向來就是“重文輕武”,自然教頭的地位就更低了。
不僅地位低,和“教頭”搶飯碗的人還不少。
在《卻掃編》中有明確的記載:“每指揮選少壯勇健者二十五人,先教之以弓弩、短兵,俟其技精,則補為教頭,每人卻俾分教十人,以次相授?!?/strong>
按照當(dāng)時朝廷的編制,一般每10個士兵中就有一個人為教頭,然后通過系統(tǒng)的培訓(xùn),再分派到各禁軍當(dāng)教官,有的還會被分派到民兵部門進行教學(xué)。
按照當(dāng)時的編制,一個教頭大致可以培訓(xùn)25~200人的新兵。我們就按照訓(xùn)練規(guī)模最大的人額來算,光是80萬禁軍就至少需要4000名教頭。因此,教頭不僅不身份高貴,甚至可以毫不夸張的說:“教頭遍地走”!
大漢“將軍”
錦衣衛(wèi),掌侍衛(wèi)、緝捕、刑獄之事,恒以勛戚都督領(lǐng)之,恩蔭寄祿無常員。凡朝會、巡幸,則具鹵簿儀仗,率大漢將軍等侍從扈行。——《明史.職官志》
大漢將軍,單看“將軍”這個稱號,你可能覺得一定是武將中的高級將領(lǐng),其實他只是個宮廷衛(wèi)士,順便兼任儀仗,平時主要負(fù)責(zé)皇帝巡游,宿衛(wèi)時的安全職責(zé)。雖然“大漢將軍”和統(tǒng)帥三軍的“將軍”不同,但“大漢”這一前綴卻是相當(dāng)匹配。
在《南村輟耕錄》一書中,生活在元末明初陶宗儀對“大漢將軍”此名由何而來做了較為詳細(xì)的解釋:“國朝鎮(zhèn)殿將軍,募選身軀長大異常者充,凡有所請給,名曰'大漢衣糧'?!?/strong>
除了稱謂很響亮之外,“大漢將軍”的行頭也是相當(dāng)出彩。因為常伴皇帝左右,“大漢將軍”的行頭打扮也都是最好的。他們通常身穿金甲白盔或者白甲金盔,衣服做工考究。
《明太祖實錄》記載:“凡早晚朝及宿衛(wèi)扈駕,俱執(zhí)金瓜,披鐵甲,佩弓矢,冠紅纓鐵盔帽,列侍左右?!迸麙烊讕ёo臂,戴鳳翅盔簪纓高聳,異常奢華。《出警入寇圖》中手持金瓜錘的大漢將軍們
陪都六部:明朝官員“調(diào)養(yǎng)院”
“院在太平門外,惟操江、全院間來同堂。四五御史,雍容禮貌,體統(tǒng)森嚴(yán),殊無事事。”
這段話出自明朝南京工部任職的張瀚,在其所寫的《松窗夢語》中,因為工作實在太過于無聊而發(fā)出的感慨。
其實,這不單單是張瀚一人的苦惱,按當(dāng)時的歷史情況,整個南京大部分的官員都很清閑。甚至被人們戲稱為“養(yǎng)老院”。
我們知道大明王朝一開始的國都并不是在北京,朱元璋在剿滅張士誠,陳友諒以后,借助南京城離老家鳳陽比較近,且江南自古繁華,所以就把都城建立在了南京。
后來明成祖朱棣推翻侄兒建文帝,自己做了皇帝。因為是篡得侄兒的帝位,帝位來之不,再加之他之前的封地就是在北京,且北方游牧民族一直南下入侵掠奪邊境,在多重綜合因素的影響下,朱棣將都城由南京遷往了北京。
但是這里是祖業(yè)興起之地,老爺子朱元璋也埋葬在這里。且南京作為都城也已經(jīng)有幾十年的歷史了,各項基礎(chǔ)建設(shè)已經(jīng)完善,白白放棄豈不可惜。再加之北方游牧民族一直是華夏文明最大的威脅,誰也不敢保證“靖康之恥”再來一遍(后來的土木堡之變也確實驗證了這一點),所以為了將來有退路,在將來遭遇強敵,北方不幸淪陷時,朝廷可以退守南京繼續(xù)對抗。
所以朱棣在遷都北京以后,并沒有廢除南京帝都,而是將他作為“陪都”的形式與北京同級別存在,于是形成了南北兩都制。
既然同是國都,政府官員配置也就幾乎沒有差異了,六部九卿一應(yīng)俱全。
如南北六部各設(shè)有尚書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南京六部無左侍郎),都察院設(shè)有左右都御史(正二品,南京無左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全都御史(正四品),下轄十三道監(jiān)察御史一百一十人。
明朝官制簡表
雖然官銜都一樣,但是南北兩朝的官員所做的工作卻完全不同。和同是省部級的省長和省政協(xié)主席一樣,一個是有實權(quán)的,天天忙于政務(wù);一個是整天只能開開座談會,嗑嗑瓜子,看看大字報,沒事下下棋的二線領(lǐng)導(dǎo)一樣清閑。
行政機構(gòu)設(shè)置雖如此,但卻因為國家政治中心已經(jīng)北遷,南京六部的有些部門,諸如工部、禮部也就開始不怎么管事,而其他部門則要受制于北部官員,凡事都不能自我做主。
明朝官員像
當(dāng)然,因為明朝的特殊南北兩都制,導(dǎo)致這種情況出現(xiàn)確實不奇怪。雖然不少南京在職官員覺得內(nèi)心憋屈,官銜不小,卻屁權(quán)都沒有。說出來職位可能讓人膜拜,但是官銜前面加上“南京二字”,含金量就會頓時大減。
因此,才會有人戲稱在南京做官的官員,其實是在那養(yǎng)老。漸漸地,這里也成為官途不順或者官員作為職業(yè)生涯緩沖點的暫閑之地。
名不符實的背后
在過往的歷史中,各種名不副實的官職一直存在,它們或因朝代的更替、制度的變遷,或是出于統(tǒng)治者安撫人心的一種手段而采取的非常手段(畢竟一個蘿卜一個坑,擁有實權(quán)的官銜實在有限)。這段過往的歷史,也代表著我國豐富的文化底蘊,以及用人制度的變遷。
正如史學(xué)家錢穆在《國史大綱》中所說的:“惟藉過去乃可認(rèn)識現(xiàn)在,亦惟對現(xiàn)在有真實之認(rèn)識,乃能對現(xiàn)在有真實之改進?!?/strong>
在古代宰相這一職位一直被后人認(rèn)為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然而唐朝宰相確實是個三品官,人們都好奇高居宰相卻只為三品,那么一品二品又是什么官職呢?讓人十分覺得茫然。其實唐朝的衣品官員一般指的是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將等官職。而二品官員一般是指什么大都督等武將。
在唐朝的官職十分繁多。官員被分成了九品三十級,做到了極大程度上的分權(quán),避免了因為某個人權(quán)力過大而威脅到皇帝的統(tǒng)治地位。作為唐朝時期最著名的宰相狄仁杰,狄仁杰便是一個三品官。一品官員的官職雖多,但其中也有很多虛職。比如太史,太傅等官員完全沒有實權(quán)。也僅僅只有個官職榮譽而已。
而唐朝比的程咬金就是作為大都督在去世后得到了一個二品官員的榮耀。像這樣去世后被評為二品官員的那對皇帝就更沒有什么威脅了。從中便可以看出一品二品的官員官職雖高,但是不是虛職,就是人已經(jīng)去世。實際上的三品官員依舊能夠獨當(dāng)一面,權(quán)傾朝野。
唐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quán),設(shè)立了如此多的官職。從這個官職制度上就能夠看出唐朝之所以出現(xiàn)過如此繁榮的局面的原因了。官員的細(xì)分下去,這樣不僅可以做到全面具體化,權(quán)力的分散讓官員不敢一枝獨大,只好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也少了很多造反與腐敗。
1、上古的“爵”
《通典.職官.封爵》上載有:
黃帝:方制萬里,為萬國,各百里。
唐虞夏:建國凡五等:公、侯、伯、子、男。
殷:公、侯、伯三等,公百里,侯七十里,伯五十里。
周:公、侯、伯、子、男五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周公居攝改制,大其封,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
《孟子.萬章篇》說: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達于天子,附于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視侯,大夫受地視伯,元士受地視子男。
但以上這種“爵”只是一種名號,與后世的封爵有很大的區(qū)別。除天子之外,公侯伯子男的地位和權(quán)力是相等的,僅僅是在禮節(jié)上的待遇有一定程度的差別。這個最近有不少著作論述,專門討論這一問題。
2、春秋戰(zhàn)國時的封爵
戰(zhàn)國以前,各諸侯國內(nèi)部的爵實際上有卿、大夫、士三級,每級又分上中下三等。各國按國大小待遇不同,如《左傳》中載“次國之上卿當(dāng)大國之中,中當(dāng)其下,下當(dāng)其上大夫。小同之上卿當(dāng)大國之下卿,中當(dāng)其上大大,下當(dāng)其下大夫?!庇胁煌氖撤鈽?biāo)準(zhǔn),如《國語》中載“大國之卿,一旅之田,上大夫,一卒之田?!薄蹲髠鳌分幸草d趙簡子曾有“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之語。
戰(zhàn)國時,各國的爵大致有卿、大夫等。如各國都曾有“上卿”、“亞卿”、“客卿”等,均為將相所得的高爵。大夫一級如有上大夫、中大夫、國大夫、五大夫等。戰(zhàn)國各大國出現(xiàn)了侯爵,如秦有徹侯、關(guān)內(nèi)侯,楚有通侯,其他各國均有侯。除侯外還有封君,侯、君封地或以縣計,或以戶計,但僅能食其封地的租稅,無軍政司法獨立權(quán),不世襲。除此以外,各國還有一些特別的爵稱,如楚國的封爵還有執(zhí)珪、執(zhí)帛。
秦國自商鞅變法后,定二十等軍功爵:一級公士,二上造,三簪裊,四不更(以上相當(dāng)于“士”),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以上相當(dāng)于“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以上相當(dāng)于“卿”),十九關(guān)內(nèi)侯,二十徹侯(以上相當(dāng)于“諸侯”)。 徹侯得食縣(設(shè)令、長),關(guān)內(nèi)侯食租稅于關(guān)內(nèi),余大庶長以下十八等,則如吏職。凡斬獲敵首級一顆,即賜爵一級,還要有賜田宅和服役人員一名的優(yōu)待。有爵級則可為官,斬敵甲首一顆,賜爵一級,愿做官的,可以作“五十石之官”,即斗食小吏。
二、秦漢時期的封爵
秦滅六國,實行純粹的郡縣制,賞爵仍為二十等爵。
西漢初分封了八個異性諸侯王,不久大多掃除,又分封了一批同性諸侯王于關(guān)東,鎮(zhèn)土撫民。初期諸侯王國一般較大,常有幾郡,國內(nèi)有太傅輔王,內(nèi)史治國民,中尉掌武職,丞相統(tǒng)眾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漢朝。平七國亂后削減,景帝中五年令諸侯王不得復(fù)治國,天子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謁者、郎諸官長丞皆損其員。武帝改漢內(nèi)史為京光尹,中尉為執(zhí)金吾,郎中令為光祿勛,故王國如故。損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綏和元年省內(nèi)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到后來的王國不過相當(dāng)一郡,且王死后諸子皆可分其地,越來越小。東漢略如西漢制,以皇子封王,其郡為國,置傅、相、中尉等。
侯(即二十等爵中的列侯)以戶數(shù)為差,大者不過萬戶,少者五六百戶,漢初因功封列侯者有一百四十三人。侯國建制相當(dāng)于縣,有國相,相當(dāng)縣令,受所在郡守節(jié)制。列侯另有家丞、庶子、門大夫、洗馬、行人等數(shù)官。朝廷京師設(shè)主爵中尉管理列侯,景帝時改由大鴻臚管理。東漢時列侯功大者食縣,小者食鄉(xiāng)、亭,設(shè)國相,有家丞、庶子等家臣。
漢仍承秦二十等爵(武帝時改徹侯稱列侯),其中七大夫以上為吏爵,可令食邑;七大夫以下為民爵,只及其身與戶。后其爵漸輕,武帝時在此之外,又特設(shè)武功爵十一等:一級造士,二級閑輿衛(wèi),三級良士,四級元戎士,五級官首,六級秉鐸,七級千夫,八級樂卿,九級執(zhí)戎,十級政戾庶長,十一級軍衛(wèi)。規(guī)定立功受爵的將士可以補吏,可以贖罪,功勞超等者,大者封侯,小者補郎,使受爵者得到實際利益。但是,由于規(guī)定了武功爵可以買賣,所以也就無法避免爵位朝輕、濫方向發(fā)展。東漢時期,由于征辟、察舉和任子等制度基本上壟斷了官吏選拔權(quán),雖二十等爵仍在,其作用已式微而益輕,除列侯、關(guān)內(nèi)侯兩級外,其余的后來幾乎名存實亡。東漢末曹操在列侯、關(guān)內(nèi)侯下又設(shè)名號侯十八級,關(guān)中侯十七級,關(guān)外侯十六級,五大夫侯十五級,皆為不食租的虛封。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封爵
1、曹魏的封爵
自曹魏起正式廢除了秦漢以來的二十等爵,實行公侯伯子男五等制度,以后為歷朝所沿行。
魏文帝黃初年間,定爵制為九等:王、公、侯、伯、子、男、縣侯、鄉(xiāng)侯(最初在鄉(xiāng)侯之下還有亭侯,后?。?、關(guān)內(nèi)侯。王為皇室宗親獨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宗室、功臣都有,均有封地;縣侯、鄉(xiāng)侯、關(guān)內(nèi)侯為功臣及子弟起家封爵,無封國,食租稅。王至男視官一品,縣侯視三品,鄉(xiāng)侯視四品,亭侯視五品,關(guān)內(nèi)侯視六品。
黃初三年始封皇子為王,并封王之庶子為鄉(xiāng)公,嗣王之庶子為鄉(xiāng)侯,公之庶子為亭伯;黃初五年改封諸王皆為縣王,以縣為國;明帝太和六年再調(diào)整,改封諸侯王,以郡為國。王國置相、都尉(以上五品)、傅、保、友(以上六品)、郎中令、中尉、大農(nóng)、司馬(以上七品)、家令(八品)各一人;公國職員如王國;侯國置相(八品,相當(dāng)縣令)一人以及家令、家丞、傅等家臣。
除以上九等爵外,也有對庶民、士兵的賜爵,即曹操時在關(guān)內(nèi)侯以下創(chuàng)立的名號侯、關(guān)中侯、關(guān)外侯、五大夫侯,皆為不食租的虛封。
2、兩晉的封爵
晉武帝咸寧三年(275年)定制,爵位有:王、公、侯、伯、子、男、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郡侯、開國縣侯、開國侯、開國伯、開國子、開國男、鄉(xiāng)亭侯、關(guān)內(nèi)侯。非皇子不得封王,宗室封爵有公、侯、伯、子、男(其中又有郡公、縣公、郡侯、縣侯之別);功臣有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郡侯、開國縣侯、開國侯、開國子、開國男、鄉(xiāng)亭侯(鄉(xiāng)侯和亭侯)、關(guān)內(nèi)侯、關(guān)外侯等。五等爵上加“開國”二字西晉時較少,東晉多以此酬異性功臣,其建制不久,常與原五等爵混稱,沿用至后世。從官品上看,開國郡公、縣公為一品,開國縣侯、伯、子、男為二品,縣侯三品,鄉(xiāng)侯四品,亭侯五品,關(guān)內(nèi)名號侯六品,關(guān)外侯七品。
晉武帝時對王國制度有具體規(guī)定:大國二萬戶,兵五千(置三軍,中軍二千,上下軍各千五百);次國一萬戶,兵三千(置上下兩軍,各千五百);下國五千戶,兵一千五百(置一軍)。公之制同王之下國。侯不滿五千戶,亦置一軍,兵千人。諸王子除嗣王外,依次按公、侯、伯、子、男遞降。王、公、侯國均以中尉領(lǐng)兵。王國置相(后改稱內(nèi)史),王官除傅、保、友、郎中令、中尉、大農(nóng)、常侍、侍郎外,職官略同郡,以上均由朝廷任命。租調(diào)由王“三分食一”(東晉改為“九分食一”)
3、南朝的封爵
南朝宋制因兩晉,唯大小國皆三軍(至孝建中,國官屬不得對其主稱臣,改稱下官)。王子為后,例封千戶。齊因之。
梁封爵大體因前代,定制:諸王言稱令,境內(nèi)稱之為殿下;公侯言稱教,境內(nèi)稱之為第下;皆自稱為寡人。梁的五等爵制為:“五等諸公(即開國諸公),位視三公,班次之;開國諸侯,位視孤親、重號將軍、光祿大夫,班次之;開國諸伯,位視九卿,班次之;開國諸子,位視二千石,班次之;開國諸男.位視二干石,班次之”。
陳有郡王、嗣王、藩王、開國郡公、開國縣公、侯、伯、子、男、沐食侯、鄉(xiāng)亭侯、關(guān)中關(guān)外侯,凡十二等。因國小,王國封戶一般大國不過兩千(個別曾到五千戶),小國僅千戶??ね酢⑺猛?、藩王為一品,開國郡公、開國縣公二品,開國縣侯三品,開國縣伯四品,開國縣子五品,開國縣男六品,沐食侯七品,鄉(xiāng)、亭侯八品,關(guān)中、關(guān)外侯九品。一品視萬石,二、三、四品并視中二千石,五、六品視二千石,七、八品視千石,九品視六百石。
4、北朝的封爵
北魏道武帝皇始元年(396年),始封五等爵;天賜元年,減五等爵為四等:王、公、侯、子,王封大郡。公封小郡,侯封大縣,子封小縣。后又復(fù)添伯、男二等?;首雍彤愋栽ι蟿捉钥煞馔?。孝文帝行“親疏世減擋”:親王2000戶、始蕃1000戶、二蕃500戶、三蕃300戶。王國官有師、友、文學(xué)及中尉、大農(nóng)、上中下將軍、常侍、侍郎等。景明元年定制有王、開國郡公、散公、侯、散侯、伯、散伯、子、散子、男、散男,凡十一等,王食半,公三分食一,侯伯四分食一,子男五分食一。各爵品級為:除王外,開國郡公正一品,開國縣公、散公從一品,開國縣侯正二品,散侯從二品,開國縣伯正三品,散伯從三品,開國縣子正四品上階,散子從四品下階,開國縣男正五品上階,散男從五品下階。
北齊爵分王、公、侯、伯、子、男六等。王,位在大司馬上;非親王則在三公下。封內(nèi)之調(diào),盡以入臺,三分食一。公以下,四分食—。王國,師一人,其余官略與晉、魏制同。官品略有調(diào)整:除王外,開國郡公從一品,散郡公、開國縣公正二品,散縣公、開國縣侯從二品,散縣侯、開國縣伯正三品,散縣伯從三品,開國縣子正四品,散縣子從四品,開國縣男正五品,開國鄉(xiāng)男、散縣男,從五品。較北魏各降—階。又公國有郎中令,正七品;大農(nóng),從七品;中尉,正八品;常侍,從八品;侍郎,正九品;上中下將軍及上中大夫,從九品。侯、伯國亦置大農(nóng),從八品;中郎、謁者,正九品。子、男國之大農(nóng),從九品。
北周郡縣亦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爵,皆加“開國”。 后改《周禮》九命之制“諸侯為外命,公九命,侯八命,伯七命,子六命,男五命”。共計有王、郡王、縣王、國公、郡公、縣公、縣侯、縣伯、縣子、縣男、鄉(xiāng)男,凡十一等。
四、隋唐時期的封爵
1、隋朝的封爵
隋文帝開皇年間,設(shè)爵國王、郡王、國公、郡公、縣公、侯、伯、子、男九等。郡王第一品,秩萬石。嗣王、藩王、開國郡縣公,第二品;開國郡、縣侯,第三品;開國縣伯,第四品;并視中二千石。開國子,第五品;開國男,第六品。并視二千石。湯沐食侯,第七品;鄉(xiāng)、亭侯,第八品。并視千石。關(guān)中、關(guān)外侯,第九品。視六百石。另有記載與其稍有出入:王正一品,郡王、國公、開國郡公、開國縣公從一品,開國侯正二品,開國子正四品下階,開國男正五品上階。煬帝時只保留王、公、侯三等,余皆廢。
2、唐朝的封爵
唐太宗貞觀十一年,定爵制九等:一等為王,食邑萬戶,正一品;二等為嗣王、郡王,食邑五千戶,從一品;三等為國公,食邑三干戶,從一品;四等為開國郡公,食邑二干戶,正二品;五等為開國縣公,食邑—干五百戶,從二品;六等為開國縣侯,食邑一千戶,從二品;七等為開國縣伯,食邑七百戶,正四品上;八等為開國縣子,食巳五百戶,正五品上;九等為開國縣男,食邑三百戶,從五品上。
各封爵還授給世襲的永業(yè)田,親王10000畝,郡王5000,國公4000畝,郡公3500畝,縣公2500畝,侯1400畝,伯1000畝,子800畝,男500畝。
五、宋遼金元時期的封爵
1、宋朝的封爵
宋初的封爵增加到十二級,為王、嗣王、郡王、國公、郡公、開國公、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侯、開國伯、開國子、開國男。公、侯、伯、子、男都帶本郡縣開國,到封國公時,則稱某國公。初次只封小國、然后改移大國?;首印⑿值芊鈬?,謂之親王。親王之子承嫡者為嗣王,宗室近親承襲,特旨者封郡王,遇恩及宗室祖宗后承襲及特旨者封國公。馀宗室近親并封郡公。其開國公、侯、伯、子、男皆隨食邑:二千戶以上封公,一千戶以上封侯,七百戶以上封伯,五百戶以上封子,三百戶以上封男。現(xiàn)任、前任宰相食邑、實封共萬戶。相應(yīng)品級為:王正一品,嗣王、郡王、國公從一品,郡公、開國郡公正二品,開國縣公從二品,開國侯從三品,開國伯正四品,開國子正五品,開國男從五品。后嗣王、郡公、開國公不封,保留九等。
有封爵者必有食邑。食邑從—萬戶到二百戶,共分十四等。不過,食邑只是虛數(shù),只有食實封才有一點實際利益。食實封從千戶到百戶,共分七等。實封約為虛封數(shù)的4/10,食實封者,按實封一戶,每月給錢25文計算,隨月俸向官府領(lǐng)取。宋代官員的這些封爵和食邑、食實封等,都沒有子孫可以世襲的規(guī)定。
2、遼金的封爵
遼的封爵很多繼承唐制,也有王和五等爵,以及食邑、食實封等制度。
金朝封爵分九等:王、郡王、國公、郡公、郡侯、郡伯、縣伯、縣子、縣男。官品為:正從一品為郡王、國公,正從二品為郡公,正從三品為郡侯,正從四品為郡伯、縣伯,承安二年更。正五品曰縣子,從五品曰縣男。食邑定制為:封王者萬戶,實封一千戶;郡王五千戶,實封五百戶;國公三千戶,實封三百戶;郡公二千戶,實封二百戶;郡侯一千戶,實封一百戶;郡伯七百戶,縣子五百戶,縣男三百戶,皆無實封。
3、元朝的封爵
元爵分為:王正一品,郡王從一品,國公正二品,郡公從二品,郡侯正三品,郡侯從三品,郡伯正四品,郡伯從四品,縣子正五品,縣男從五品。
六、明清時期的封爵
1、明朝的封爵
明朝的封爵分宗室和功臣外戚兩種。
明太祖之初,定制襲封:親王嫡長子年十歲立王世子,長孫立為世孫,冠服均視一品;諸子年十歲,則封為郡王;郡王嫡長子為郡王世子;嫡長孫則授長孫;冠服均視二品;諸子則授鎮(zhèn)國將軍,從一品;孫輔國將軍,從二品;曾孫奉國將軍,從二品;四世孫鎮(zhèn)國中尉;從四品。五世孫輔國中尉,從五品;六世以下皆奉國中尉.從六品。初親王歲祿定為五萬石,后定減親王歲祿為萬石,郡王二千石,鎮(zhèn)國將軍千石,輔國將軍八百石,奉國將軍六百石,鎮(zhèn)國中尉四百石,輔國將軍三百石,奉國將軍二百石。另有大量賜田,有的親王竟至數(shù)千上萬頃。
明朝又閱前朝之制,列爵五等以封功臣外戚,后革子、男,只留公、侯、伯三等,并定制:“凡爵非社稷軍功不得封,封號非特旨不得予。”爵分兩種,一是只授終身(不世),二是可以世襲(世),世與不世,以軍功大小而定,均給誥券。除有軍功者外,可得爵號的還有曲阜孔子后裔衍圣公及駙馬都尉、外戚等因恩澤受封者,但只是給誥而不給券。與前朝不同的是,明朝的公、侯、伯只有爵號和食祿,井無封邑。
2、清朝的封爵
清初(后金時),尚處于爵職不分的狀態(tài),至最后的完善也有一個過程。天命五年(1620年),“論功序爵,列總兵之品三等,副(將)參(將)游擊亦如之,其牛錄額真俱為備御,每牛錄下設(shè)千總四員”。天聰八年(1634年),改稱五備御之總兵官為一等公,一二三等總兵它為一二三等昂邦章京,一二二等副將為—二三等梅勒章京,一二等參將為一二等甲喇章京,游擊為三等甲喇章京,備御為牛錄章京。順治元年,加封公、侯、伯世爵,不久更昂邦章京為精奇尼哈番,梅勒章京為阿思哈尼哈番,甲喇章京為阿達哈哈番,牛錄章京為拜他喇布勒哈番,以及拖沙喇哈番。乾隆元午(1736午),又比照漢稱,定精奇尼哈番為于爵,阿思哈尼哈番為男爵,哈達哈哈番為輕車都尉.拜他喇布勒哈番為騎都尉,拖沙喇哈番為云騎尉。乾隆十六年(1751年),定世襲七品官為恩騎尉從而確立了二十七等世爵制:
公,分一至三等,超品
侯,分一等侯兼一云騎尉,及一至二等侯.超品;
伯,分一等伯兼一云騎尉,及一至三等伯,超品;
子,分一等子兼一云騎尉,及—至三等子,正一品;
男,分一等男兼一云騎尉,及一至三等男,正二品;
輕車都尉,分—等輕車都尉兼一云騎尉,及—至三等輕車都尉,正三品;
騎都尉,分騎都尉兼一云騎尉及騎都尉二等,正四品;
云騎尉,正五品;
恩騎尉,正七品。
爵位的承襲有兩種,一種叫世襲罔替,所得爵位可世代承襲,由朝廷受予誥命,屬于特典之列。通常的世爵均定有承襲次數(shù),—般是每—代減一等,襲次既盡,世爵也就取消。世爵俸祿為:一等公歲支俸銀700兩,二等公685兩,三等公660兩,一等侯又一云騎尉635兩,一等侯610兩,二等侯585兩,三等侯560兩,一等伯又一云騎尉535兩,一等伯510兩,二等伯485兩,三等伯460兩,一等子又一云騎尉435兩,一等子410兩,二等子385兩,三等子360兩,一等男又一云騎尉335兩,一等男310兩,二等男285兩,三等男260兩,一等輕車都尉又一云騎尉235兩,一等輕車都尉210兩,二等輕車都尉185兩,三等輕車都尉160兩,騎都尉又一云騎尉135兩,騎都尉110兩,云騎尉85兩,恩騎尉45兩。還有不列等的閑散公255兩,閑散侯230兩,伯品級官205兩,子品級官180兩,男品級官155兩,輕車都尉品級官130兩,騎都尉品級官105兩,云騎尉品級官80兩。凡在京八旗世爵,每俸銀1兩,兼支給米1斛。
以上世爵主要用于封功臣及外戚。宗室皇親另有制度,分和碩親王、世子、多羅郡王、長子、多羅貝勒、多羅貝子、奉恩鎮(zhèn)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zhèn)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zhèn)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若除去世子、長子外共十二級。一般爵位均為降級世襲,即子嗣承襲父爵要降一級。如果承襲者本人無甚功勛,不能晉級。少數(shù)特許可世襲罔替,如清初的八家“鐵帽子王”: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和碩承澤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岳托,和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八家以及后世的乾隆時封的怡賢親王、同治時封的恭親王、光緒時封醇親王、慶親王四家。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580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