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就給大家?guī)怼捌邍畞y”的領(lǐng)頭者劉濞是個怎么樣的人?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漢王朝初建時,封了五個異姓王:楚王韓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長沙王吳芮。
臥榻之旁,有他人酣睡,漢高祖劉邦感到異常難受。讓皇帝難過的人,自己也沒有什么好果子吃。果不其然,劉邦以將各種借口編串起來,先后給韓信、彭越、英布羅織罪名,挨個收拾。
東南地區(qū)出現(xiàn)管理真空,若派官吏去管理,實行郡縣制,王朝初建,官員數(shù)量不足,素質(zhì)偏低,東南山高水長,地理復(fù)雜,民俗剽悍,難以有效管理。
有感于秦亡二代無宗室輔佐的教訓(xùn),以及分封異姓王帶來的噩夢不斷,劉邦想到血緣宗親,同姓劉氏,還是靠譜些。
于是乎,劉邦煞有介事地弄出“白馬之盟”,昭告天下: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劉濞被封為吳王,領(lǐng)有吳越故地。
詔令發(fā)出,劉邦有些后悔,《史記.吳王傳》中載:
“高帝召濞相之,謂曰,若狀有反相。漢后五十年東南有亂者,豈若邪。然天下同姓為一家也,慎無反?!?/p>
這樣神乎其神,能掐會算的事情,二十四史上記錄無數(shù),在占卜星相之術(shù)流行的時代,古人對這些相面預(yù)測未來的事情深信不疑,但史書是后來人寫的,某年某月某日發(fā)生什么,他們自然十分清楚。劉邦能相出劉濞要造反,不足信,不過,這家伙后來的確是帶頭起來鬧事,就是“七國之亂”,那為什么他放著好好的諸侯王不做,去選擇反叛朝廷?
原因一:與皇帝的恩怨,由來已久
劉濞的父親,是漢高祖劉邦的二哥劉仲,封代王,代地是漢朝邊地,直面匈奴,劉邦將二哥封在代地,看來是寄予他很高的期望?!褒埳抛?,九子不同”,劉邦東征西討,元氣滿滿,能力非凡,劉仲卻是飯桶,匈奴的進攻,令劉仲驚慌失措,丟掉職職責(zé)不顧,狂奔千里,跑回長安。
“匈奴攻代,仲不能堅守,棄國間行,走雒陽,自歸。”
哥哥的窩囊廢作風(fēng),令劉邦十分丟面,但終歸是親兄弟,他只是將劉仲貶爵為合陽侯。
令劉邦感到欣慰的是,劉仲的兒子劉濞卻是少年英雄,“年二十,以騎將從破布軍”,英布是悍將,亦是一代梟雄,劉濞面對強敵,毫無畏懼,足以證明他有膽氣。
就封吳王之初,劉濞還是謹守臣子本分的,他定期朝見皇帝。這種親密關(guān)系,持續(xù)到漢文帝時期。某一年,吳王劉濞派太子去長安,例行朝貢。
皇太子劉啟(后來的漢景帝)閑來無事,讓吳太子陪他飲茶、下棋。兩個少年,亭臺水榭之間,品茗,博奕,一幅恬適的圖畫。但年輕人火氣盛,對奕過程中,發(fā)生了爭執(zhí),同為太子,按宗法禮節(jié)規(guī)定,皇太子為尊,諸侯太子要尊奉皇太子,可吳太子缺乏教養(yǎng),不尊重皇太子劉啟。惹得劉啟舉起棋盤,砸死吳太子。
失去兒子,吳王劉濞異常悲憤,兇手是皇太子,他又能怎么樣?只好把怨氣與悲傷,生生咽下。
“吳王由是怨望,稍失藩臣禮,稱疾不朝”。
藩王不朝見皇帝,在漢代是違法的行為,更何況沒病裝病,欺騙皇帝。朝廷不斷拘訊吳使者,雙方關(guān)系十分緊張。后來漢文帝聽取建議,將吳使全部放回去,賜吳王手杖,并恩準他可以不用進京朝見,“吳得釋,其謀亦益解”。
長安與吳地的關(guān)系暫時得到了緩和,但,喪子之痛,豈是能忘記的事?
原因二:有雄厚的實力,野心膨脹
秦末的天下大亂,令百業(yè)凋敝,人民困苦,漢朝建立,“接秦之弊,丈夫從軍旅,老弱轉(zhuǎn)糧,作業(yè)劇而財匱,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皇帝找不到一色的駿馬,王侯將相只能坐牛車,天下窮困至極。漢朝開放山川湖澤,放開銅鐵漁鹽,任民自取,而不加賦,并“令民縱得自鑄錢”, “故吳,諸侯也,以即山做錢,富埒天子”。
惠民的政策,到頭來,先富了諸侯,“吳有豫章郡銅山,以招致天下亡命者益鑄錢,東煮海水為鹽,以故無賦,國用饒足”。
腰包鼓了,府庫滿了,劉濞的野心也冒出來,確切地說,是欲望重新被激活。十幾年前,太子被殺,他就想過要鬧事,只是條件還不成熟,如今,吳國國富民強,兵精糧足,占有三郡,五十三城,比漢景帝的胞弟梁王的地盤還大。
萬事俱具備,只欠東風(fēng),劉濞缺的是起兵的借口,而他很快就找到了,那就是“誅晁錯,清君側(cè)”。彼時,身為御史大夫的晁錯,提出“削藩”之策,引發(fā)天下諸侯的震動,諸侯多有不滿,劉濞正好利用這種輿情,鼓動他們參與反叛。
原因三:強勢的諸侯,虛弱的朝廷
漢高祖劉邦封九大同姓諸侯,其中齊、趙、燕、代、梁、楚、淮南、吳等皆為大國,小者占有三郡,大者占有六郡,連城數(shù)十座,今天的華北、華中、江淮、東南等地,都屬于各諸侯王。諸侯們自己設(shè)置官署,任免官吏,收取賦稅,煮鹽冶鐵,開礦鑄錢,組建軍隊,完全是國中之國,與周朝時期的諸侯沒什么兩樣。
反觀漢朝中央政府,直轄地域只有三河、東郡、穎川、南陽等數(shù)個郡,地盤只占有“江陵以西至蜀,北自云中至隴西”,農(nóng)業(yè)發(fā)達的地區(qū)只有關(guān)中與巴蜀,而銅鐵礦藏,只在蜀中,人口只占天下一半。
兩者相對,本末強弱,十分明顯,朝廷能自由調(diào)動的軍隊數(shù)量也不多,邊境守衛(wèi)部隊,要應(yīng)對匈奴人,不能輕易動用。鑒于這些條件,吳王劉濞才敢發(fā)動叛亂。
“七國之亂”,一夜之間爆發(fā),戰(zhàn)火燃燒江淮、黃河下游,卻碰到了梁國的拼命抵抗,又遇到太尉周亞夫、大將軍竇嬰,他們運籌帷幄,決勝指揮,僅僅三個月,“七國之亂”以失敗告終。
結(jié)語
吳王劉濞作為“七國之亂”的禍首,本就是志大才疏之徒。他所倚仗的,不過是繁榮的經(jīng)濟,與貌似強大的軍事力量,但戰(zhàn)爭,講究的是策略與戰(zhàn)術(shù)。
起兵初期,聯(lián)軍大將軍田祿伯曾建計:
“愿得五萬人,別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長沙,入武關(guān),與大王會”,兩路進攻,東西齊進,令漢軍首尾難顧。這條妙計,被吳太子否決了,劉濞聽兒子的,便不聽田祿伯的計策。
吳國年輕的桓將軍,再獻一計:
“吳多步兵,步兵利險。漢多車騎,車騎利平地。愿大王所過城邑不下,直棄去,疾西據(jù)雒陽武庫,食敖倉粟,阻山河之險以令諸侯,雖無入關(guān),天下固已定矣”,這條妙計也被劉濞否決,戰(zhàn)爭后期,吳楚聯(lián)軍就是因為糧道被周亞夫截斷,軍心崩潰,導(dǎo)致不戰(zhàn)自亂。
叛亂這碗飯,不是誰都能吃,審時度勢、運籌指揮、臨陣決斷、遇險不亂、戰(zhàn)斗意志,哪一樣都不能少,而劉濞缺乏為帥的能力,況且以“誅晁錯,清君側(cè)”為名,晁錯已死,進兵無名,天下民心皆在朝廷,劉濞焉能不敗?
吳王劉濞雕像 吳王劉濞謀反是因為漢景帝殺了他兒子?西漢初年,吳王劉濞領(lǐng)導(dǎo)的吳楚七國之亂,實質(zhì)上是漢朝中央政權(quán)與地方諸侯政權(quán)之間控制與反控制的斗爭日益尖銳的結(jié)果,但是引起七國之亂的導(dǎo)火線卻是吳王劉濞的兒子與景帝少年時的一場游戲引起的,令人不可思議。 漢景帝三年(前154),由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菑川王劉賢、膠西王劉印、膠東王劉雄渠的聯(lián)合叛亂終于爆發(fā),史稱七國之亂。 叛軍以“清君側(cè)”、“安劉氏”、誅晁錯為名,軍勢浩大,閩越、東越也曾發(fā)兵追隨。據(jù)說趙王劉遂甚至還私下派使者聯(lián)絡(luò)匈奴,希望能夠發(fā)軍策應(yīng)。吳王劉濞傾全國兵力北進,又號令國中,宣布寡人年六十二,親自作統(tǒng)帥,少子年十四,亦為士卒先。國中凡年齡上與寡人同,下與少子等者,皆動員從軍。吳軍調(diào)發(fā)二十余萬人,于廣陵發(fā)軍,渡淮而進,與楚軍會合。又派遣使者致書各諸侯國,公布晁錯罪狀,希望各國合兵誅之。 劉濞宣稱此次起兵的緣由,是漢王朝有賊臣專權(quán),蓄意侵奪諸侯國土地,歧視虐待劉氏骨肉,使國家社稷受到危害。而陛下多病志失,不能省察。他號稱吳國可以動員五十萬精兵,再加上南越軍隊隨從北上的,又可得三十萬人。 這是一篇重要的政治文告,其文詞之狂傲,表明出了吳王劉濞的個性。吳王劉濞是劉邦的哥哥劉喜的兒子。二十歲時,曾經(jīng)從劉邦平定黥布反叛,被劉邦立為吳王,封地有三郡五十三城。根據(jù)司馬遷《史記·吳王濞列傳》的記載,當(dāng)年漢高祖劉邦在分封同姓王時,分封到劉濞的時候,劉濞跪拜受印。劉邦又召劉濞近前,仔細端詳其面相,說道:“看你的面容,有反叛之相。”心中不免暗自悔恨,但是已經(jīng)舉行過儀式,不便悔改,于是手拊其背又說:“再過五十年,有人將在東南方向發(fā)起變亂,難道就是你嗎?不過,你要記住天下同姓為一家,一定要老老實實,不得反叛!”劉濞頓首保證說:“不敢。” 七國之亂是漢朝中央政權(quán)與地方諸侯政權(quán)之間控制與反控制的斗爭日益尖銳的結(jié)果,但是,七國之亂最先由吳王劉濞發(fā)起,又發(fā)生在景帝年間,與景帝少年時的一起由游戲引起的死亡事件有關(guān)。 《史記·孝景本紀》記載說,漢景帝劉啟在漢文帝劉恒的兒子中,既不是長子,也不是少子,為竇姬所生。劉恒在代地時,王后曾經(jīng)為他生了三個兒子,但王后和這三個兒子都先后去世,于是劉啟得以繼立?!稘h書·外戚傳上·孝文竇皇后》的記載稍許有些不同,說到代王王后生子四人。王后在劉恒尚未即帝位時就已經(jīng)去世,此后所生四子也先后病死。竇姬所生劉啟年齡最長,于是得以立為太子,竇姬隨即也被封為皇后。 竇姬是清河郡平民女子,呂后當(dāng)政時,以良家子身份被選入宮。呂后決定出宮女賜諸侯王,每位諸侯王五人,竇姬也在名單之中。因為出身清河,希望能夠前往趙國,可以離家鄉(xiāng)近一些,于是求人囑托主持此事的宦官,將名籍一定安排在前往趙國的五人之中。不料主事宦官疏忽遺忘,誤置名籍于代國,并且得到了呂后的批準,已經(jīng)無法改動。竇姬悲傷涕泣,埋怨宦者,不愿前往,但無奈之下只能成行。來到代國之后,代王劉恒最為寵幸的就是竇姬。她先為代王生下女兒劉嫖,惠帝七年(前188)又生下劉啟。在這一系列的陰錯陽差的情況之下,西漢王朝進入了文帝時代。 前180年,漢文帝從代地進入長安,繼承帝位。幾個月之后,劉啟被立為太子,當(dāng)時他只是一個九歲的兒童。秦漢時期,兒童一般都玩一種類似于現(xiàn)在棋類的智力游戲,在西漢皇室內(nèi)部,年少的王子、公主也有此類的游戲可玩。司馬遷在《史記·吳王濞列傳》中有過這樣的記載:漢文帝當(dāng)政時,吳太子曾經(jīng)進京晉見。與皇太子劉啟一起宴飲博戲。雙方在博戲時發(fā)生了爭執(zhí)。吳太子是一個性格蠻橫的少年,言行之中對皇太子并不恭敬,還出言不遜,言語中多有沖撞?;侍討嵟?,操起類似于棋盤的“博局”擲擊吳太子,竟然將對方擊殺致死,尸體被送回吳國安葬。吳王怨怒,認為天下同宗,死在長安就該葬在長安,何必再送回吳國安葬。自此吳王不遵藩臣禮,稱病不朝。 文帝推想劉濞失藩臣之禮、稱病不朝的原因,一定是因為吳太子的緣故,見到吳國使者前來,馬上抓起來詢問。后來劉濞再次派使者到長安向天子致禮,漢文帝又詢問使者。使者答道:其實吳王確實沒有什么嚴重的疾病,但是朝廷多次審訊吳使者,吳王心中惶恐,因此稱病。請求陛下忘記吳王以前的過失,給他改過自新的機會。漢文帝于是釋放了吳國使者,又賜予吳王幾和杖,以其年老,準許他可以不必上朝。 吳楚七國之亂爆發(fā)時,曾經(jīng)以“博局”擲殺吳太子的漢景帝劉啟年三十四歲,時吳王劉濞已經(jīng)拒絕上朝二十余年。漢景帝劉啟與他的父親漢文帝不同,他外尚無為而內(nèi)崇刑名,好忌恨,苛薄寡恩,對于諸侯王割據(jù)一方、各行其是早已有所不滿。繼位之后,他重用晁錯,更定法令,推行強干弱枝的政策,削奪諸侯封地收歸中央,以尊天子而安宗廟。諸侯國中,其時吳國國力最強。吳王雖年過花甲,但老謀深算,有豐富的管理經(jīng)驗,又與景帝有殺子之仇,得到這個消息,舊仇新恨一起迸發(fā),于是聯(lián)合楚王等六個劉氏同姓王共同起兵,爆發(fā)了這起史書所稱的吳楚七國之亂。 景帝三年正月,吳兵渡淮,與楚兵會合,派使者送信,號召各諸侯起兵,并許以高額賞賜。吳楚兵西破棘壁,攻入景帝弟劉武的封國粱境,乘勝而進,攻勢銳利。膠西、膠東、菑川等三王合兵圍齊。 七國造反的消息傳到長安,景帝以周亞夫為太尉,率三十六將軍往擊吳楚。以曲周侯酈寄為將,率師擊趙;將軍欒布擊齊;大將軍竇嬰屯滎陽,監(jiān)齊趙兵。 周亞夫用以逸待勞,避其鋒芒,斷吳楚糧道等計策,大破吳楚兵。楚王兵敗自殺,吳王濞逃到丹徒,投東越軍中,為東越人所殺。吳楚叛亂起于正月,三月以失敗告終。欒布率兵至齊,擊破三國兵,三國引兵歸國。膠西王自殺,膠東、菑川、濟南王被處死。齊地諸王起兵歷時三月,事敗皆死。趙王本與匈奴相約,現(xiàn)今諸王兵敗,匈奴當(dāng)然不肯入邊。不久趙王受到欒布的圍攻,兵敗自殺。至此,七國之亂全部平定。
在漢朝成立之初,漢高祖劉邦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xùn),大封同姓王希望能夠以此控制好整個國家。以此來穩(wěn)固剛剛建立的劉漢皇權(quán)。但是漢朝建立之初,劉邦的兒子大多年紀不夠大,于是劉邦封了很多的親王作為了各地的國主。其中一位呢就是吳王劉濞。但是吳王劉濞在漢景帝發(fā)動了七國之亂。那么吳王劉濞叛亂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是否如他自己所說是為了清君側(cè)誅殺晁錯?
首先我們要談一談吳太子事件,在漢文帝時期吳王劉濞的兒子入朝和皇太子飲酒下棋,然而吳太子性情嬌縱,下棋時因為棋局原因與太子扭打了起來,最后皇太子拿起棋盤把吳太子給砸死了??吹剿突貐菄奶舆z體,吳王劉濞十分憤怒。從此以后吳王劉濞就與朝廷有了仇怨,平時便開始捂忤逆朝廷發(fā)來的指令,甚至稱病不肯入朝。
其次,就是晁錯削蕃一事,在漢景帝時期由于各地蕃王逐漸坐大,漢景帝便重用晁錯推動了削蕃政策。在當(dāng)時朝廷消減了吳國的會稽、豫章兩郡,這已經(jīng)相當(dāng)于削弱了吳國的大部分領(lǐng)地。于是,吳王劉濞就聯(lián)合那些同樣慘遭削蕃的親王,一些打著清君側(cè),誅滅奸臣晁錯的口號發(fā)動了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而根據(jù)周亞夫在平定七國之亂以后。從吳國中發(fā)現(xiàn)了很多的叛亂之徒,賈誼也曾經(jīng)向漢文帝上書說,吳王收納了天下的亡命之徒,所以說吳王劉濞早有蓄意謀反之心。而吳太子之死只是其中的一個導(dǎo)火索,晁錯削藩只是損傷了吳王的利益,讓劉濞發(fā)動蓄謀已久的反亂。而根本原因就是劉濞慢慢的受利益影響動了反心,再加上吳王劉濞隨著年紀的加大對于地位仍有再進一步的想法,最終引發(fā)了七國之亂。
劉濞反叛的直接原因:漢景帝的削藩
劉濞(前215-前154),西漢諸侯王。沛縣。劉邦侄。封吳王。他在封國內(nèi)擴張勢力。后來漢景帝采御史大夫晁錯建議,削奪王國封地,劉濞以誅晁錯為名,聯(lián)合楚趙等國叛亂便在景帝前元三年丁亥帶領(lǐng)楚、趙等七國公開叛亂,史稱“七國之亂”,后被周亞夫擊敗,劉濞兵敗被殺。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586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