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馬謖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馬謖其人,字幼長,是蜀漢官員馬良的弟弟。他們兄弟五人,都很有才華,當時并稱為“馬氏五?!?。馬謖最初在荊州跟誰劉備入蜀,當過縣令和太守。馬謖氣量過人,喜好軍事謀略,得諸葛亮器重。劉備臨終時候?qū)χT葛亮說:“馬謖這個人浮夸,超過實際才能,不可以任大事情,要多考察矣!”什么意思,就是劉備沒看好他。但諸葛亮很看好他,經(jīng)常一起討論軍事,直到半夜。
應(yīng)該說,他們哥五個當中,當屬大哥馬良才華最佳。馬良不但精通兵法,還為人正直善良又忠義,馬良和諸葛亮是好朋友。這個原因,諸葛亮和馬謖走的很近。那就說一下說馬良吧。他很不幸,馬良在和劉備東征中不幸遇難。因為當時是諸葛亮讓馬良跟誰劉備去的。所以諸葛亮很的慚愧,也正是因為此,他和馬謖走的更近了些。大有照顧一下朋友的小弟的意思,兩個人便稱兄道弟,馬謖雖然稍遜馬良。但比一般人要強出好多,有一事兒諸葛亮深有體會。
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諸葛亮率軍討伐南中雍闿。臨行前,馬謖送行十里不舍。諸葛亮說,”你有什么好的計劃嗎?”馬謖沒有含糊,說:“南中地勢險要,路途遙遠,叛亂不服已久。我們就是今天擊敗他們,等我們走了,他們還是會反叛。目前咱們要集中精力北伐,重點不在這邊,如果你把他們斬草除根,那不是你仁厚者所為!也不可能在短期內(nèi)能辦到。所以,用兵原則還是以攻心為上,攻城次之,這是我的意思!”諸葛亮聽罷點頭。
于是在討伐過程中,諸葛亮采納了馬謖的意見。斬殺了雍闿,對孟獲,七擒七放!使孟獲等南中人心服口服,一心歸服。所以,諸葛亮在世時候,南方不敢有反叛。也正是這樣的計策,讓諸葛亮對馬謖刮目相看。至于先帝劉備所說,他有些忘記了,或者說是沒放在心上。也正是這個計策,諸葛亮準備好好培養(yǎng)馬謖,找到一自己很好的接班人!這比什么都重要,一旦自己百年了,好有人接替自己。這是他的理想,自己還沒有徒弟呢,或者說是傳人。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這年諸葛亮出兵祁山北伐魏國。這次帶了馬謖一同前往。很快,諸葛亮命令趙云,鄧之作為疑軍占據(jù)了萁谷(今天陜西省漢中北一代)。自己帶十萬大軍,突破了魏軍據(jù)守的祁山(今在甘肅境內(nèi)泰安)。大軍很快攻克了南安郡,天水郡和安慶郡等地。進行前所未有的順利,形式非常的大好!這次北伐,諸葛亮力排眾議,用馬謖為先鋒,這讓軍中的老將魏延,吳壹等很不滿,但沒有辦法,丞相的命令,就的執(zhí)行。
當時的糧草沒有及時跟上,所以大軍在蜀中休整,馬謖帶領(lǐng)先鋒前進。諸葛亮知道街亭的戰(zhàn)略位置非常重要,因為這是蜀軍的糧道,如果這個地方出現(xiàn)了狀況,那后勤給養(yǎng)就成了問題。
既然街亭這樣重要,那就要去一個勝任的大將去守。當時很多有能力的將領(lǐng)主動請戰(zhàn)。魏延趙云都請戰(zhàn)過了,可諸葛亮還是派了馬謖,為什么要派馬謖呢?因為在諸葛亮看來,街亭重要,也就是個糧道而已,馬謖去已經(jīng)富富有余,至于魏延和趙云他們,自然還有大用。
得說,盡管諸葛亮派馬謖去,心里還設(shè)有點擔心。于是,就派一個經(jīng)驗豐富的王平任副將和馬謖一同前去,并囑咐馬謖要當?shù)涝qR謖到了街亭,觀看了一下地形后,他的軍事才能開始發(fā)揮了。如果當?shù)涝脑?,敵兵從山上襲來,那就只有被打的份兒了。扎寨在山上,等敵軍來猛沖下山,光氣勢就把敵人給壓住了。盡管王平來阻止,可馬謖舉出兵法的要則來駁斥王平,還是把兵駐扎在山上。
明帝曹叡得之蜀漢來伐后,派大將張郃總督各路兵馬在街亭阻擋馬謖。大兵壓來,馬謖猝不及防,還沒等反應(yīng)過來,已經(jīng)被包圍了!老將張郃是何等的經(jīng)驗,看準了馬謖的部隊在山上。于是,切斷了水源,開始放火燒山。盡管王平拼死搏殺,但他和馬謖還是被張郃打的落花流水,馬謖大敗。而張郃乘勝追擊,諸葛亮的大部隊也受到?jīng)_擊,蜀軍損失慘重。這次就是因為失去了一個小小的街亭,宣告北伐失敗。
而這一切,源于馬謖的自作主張,和自作聰明,于是,才有了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部分。說到底,諸葛亮為什么聽了劉備的話還要用馬謖?一是,對馬良的愧疚;二是想找一個接班人;可惜,馬謖不是這個材料。倒是后期,諸葛亮發(fā)現(xiàn)了姜維,經(jīng)過培養(yǎng),姜維算是諸葛亮的弟子吧!這個也算彌補了馬謖去后的空白。
閱人無數(shù)的劉備生前警告諸葛亮,馬謖這個人會夸夸其談,不能大用。做參謀工作是可以的,要獨立指揮作戰(zhàn),這是不行的。這里我們就必須講到,何以諸葛亮是名臣而不是名君,他在用人上是不行的。
事實上,在劉備生前,也沒有讓諸葛亮獨立指揮作戰(zhàn)。有些人只是適合當謀士、軍師,而不適合當將軍。用人的最高境界,是把他放在合適的位置上,職位與才能相互匹配。譬如說曹操的謀士郭嘉,他有極高明的謀略,你非要讓他當將軍,他可能就只是蹩腳的將軍。
馬謖確實才能出眾,只是諸葛亮錯用其才
南征孟獲時,提出“心戰(zhàn)為上,兵戰(zhàn)為下”,成功平定南蠻。隨諸葛亮北伐期間又獻反間計,使司馬懿下臺,不可否認馬謖確實是合格的謀士。
但是馬謖只是謀局勢不謀軍事,在領(lǐng)兵作戰(zhàn)中馬謖能力一般,連基本的九地篇和地形篇都沒能領(lǐng)悟。
蜀漢人才匱乏,諸葛亮時期能征善戰(zhàn)基本都是老將,這時候馬謖作為新星,又是主動請纓,諸葛亮自然對他寄予很大的希望,當然諸葛亮內(nèi)心明白馬謖沒有實戰(zhàn)經(jīng)驗,所以派了王平作為副將,為何派王平,一方面王平實戰(zhàn)經(jīng)驗豐富,另一方面王平在蜀漢資歷很淺,馬謖壓得住他,如果派魏延或者吳懿為副將,那馬謖勢必毫無話語權(quán)。
所以說,諸葛亮用馬謖是權(quán)衡后的結(jié)果,并非沒有聽從劉備的囑托。
馬謖在平定叛亂郡縣及南方少數(shù)民族的時候,表現(xiàn)得都非常好,這也讓諸葛亮越來越信任他,覺得這是自己一個非常好的選擇。誰知道馬謖卻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痛失銜亭, 結(jié)果讓諸葛亮的北伐功虧一簣。
這時候,諸葛亮說,悔不聽當初劉備的話,才會有今天。其實這不過是諸葛亮的一種掩飾而已。如果回到當初,諸葛亮可能依然會重用馬謖,只不過不會讓他守街亭罷了。
蜀漢建興六年,諸葛亮兵出祁山開始了蜀漢對魏國的第一次北伐。戰(zhàn)爭初期,由于魏國對蜀國疏于防范連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蜀漢軍隊一路凱歌,魏國關(guān)中地區(qū)岌岌可危。這個時候魏明帝曹睿親自鎮(zhèn)守長安并派大將張郃率軍和蜀軍決戰(zhàn)。諸葛亮派馬謖帶兵前去迎敵,結(jié)果馬謖被張郃打的大敗。馬謖的潰敗導(dǎo)致了諸葛亮北伐的失敗,諸葛亮回國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處死了馬謖以謝三軍。
馬謖的兵敗可以說是狠狠地打了諸葛亮的臉,原來早在白帝城托孤之時劉備就曾囑咐過諸葛亮道:"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而諸葛亮卻并沒有認同劉備的話,他將馬謖留在了身邊當參軍(參謀)并且經(jīng)常和馬謖商議國家大事。
那么對劉備忠心耿耿的諸葛亮為何不聽劉備的?馬謖不可大用?遺言呢?其實諸葛亮也有自己的苦衷,那就是蜀國人才不濟。從當時的情況來看,諸葛亮是將馬謖當作接班人來培養(yǎng)的。而我們仔細分析一下,馬謖的確是有做諸葛亮接班人的潛能。
馬謖和諸葛亮都是隨劉備從荊州入蜀地的,兩人之間的私交很好,因此馬謖是諸葛亮信得過的人。而且在處理國家大事方面,馬謖也給了諸葛亮不少的好建議。尤其是在平定南方的叛亂時,馬謖向諸葛亮提出?攻心為上?的策略更是讓諸葛亮深以為然。《三國志》里對馬謖的評價是?才器過人?,可見馬謖并不是一個泛泛之輩。所以我們說諸葛亮重用馬謖并不是他犯糊涂,而是馬謖的確有被重用的價值。
更為難得的是,馬謖不僅才器過人還廣受擁戴。有一件事可以證明馬謖在蜀國的地位,《襄陽記》記載,諸葛亮殺馬謖后,蜀漢大臣蔣琬(諸葛亮后來的接班人)親自前往漢中拜見諸葛亮。蔣琬以?天下未定而戮智計之士,豈不惜乎!"替馬謖之死感到惋惜。馬謖死后"十萬之眾為之垂涕?,足見當時馬謖在蜀國是很受擁戴的。
相比于蜀國朝廷其他人來說,馬謖還有一個年齡的優(yōu)勢。馬謖死時才39歲正是年富力強的年紀,諸葛亮培養(yǎng)他也是良苦用心。當時蜀國內(nèi)部人才不濟,能獨當一面的大將有魏延、吳懿和趙云等人。魏延帶兵打仗厲害,但是由于他性格桀驁不馴所以在蜀國內(nèi)部的人緣很差,這也就注定了魏延無法被諸葛亮重用。吳懿和趙云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他們的年紀比諸葛亮還要大。相比較而言只有馬謖才是最合適的培養(yǎng)的對象。馬謖年富力強、才氣過人而且還受人擁戴,所以馬謖是值得諸葛亮重用的。
馬謖的死固然有其軍事才能不足的原因,但諸葛亮在街亭之戰(zhàn)時將馬謖推向獨當一面的位置上也是過于心急了。諸葛亮重用馬謖本來沒有錯,錯就錯在把馬謖放在了不該放的位置上。
這一點毋庸質(zhì)疑,劉備反對諸葛亮重用馬謖,史書上說劉備臨終前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那么這是劉備的真心話嗎,劉備為何反對馬謖。 金無赤足,人無完人,三國相爭,其實就是人才之爭,作為偏安一隅的蜀漢,無論是文臣和武將都和其他兩國無法相比。本來就稀少,而且這些人物,還都有缺點。比如關(guān)羽的剛愎自用、好大喜功,張飛的脾氣暴躁,魏延經(jīng)常越級向領(lǐng)導(dǎo)匯報工作,這些人盡管毛病不少,但是都劉備手下的愛將。因為對劉備忠心耿耿,一直受到劉備的重視。 可是馬謖似乎不是這樣,馬謖比較博學(xué),而且談起兵法,朗朗上口。史書上說:兄弟五人,并有才名。按理說這樣的人,劉備應(yīng)該重視才對,劉備為何反感馬謖,江湖以為: 其一,馬謖年輕,不會玩政治。古時的帝王,賞識臣子,其忠心耿耿應(yīng)該是第一位的。而劉備尤其如此,比如和趙云一見如故,對關(guān)羽張飛恩愛有加,漢中越級提拔魏延做太守。但馬謖和諸葛亮走得太近,或者叫形影不離,對于一個帝王來說,最反感屬下結(jié)黨營私。至于成都令、越巂太太守大概都是諸葛亮賞賜的。 其次,馬謖是荊州人,是諸葛亮的半個老鄉(xiāng),諸葛亮避禍荊州,隱居隆中的時候,馬氏五常也曾聲名鵲起,和其他兄弟相比,馬謖似乎一點不遜色,史書上:說才氣過人,好論軍紀,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也就是諸葛亮對馬謖好得不得了,認為這個人特別有才。大概是鄉(xiāng)土情結(jié)吧。 其三,馬謖是紙上談兵的例子。劉備考察人和諸葛亮不同,劉備是縱橫捭闔的英雄,戰(zhàn)場上真刀真槍不只見過多少遍,他不崇尚死讀書本;而諸葛亮是個書生,盡管很有政治遠見,但是軍事才華,并不見佳。陳壽說他: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yōu)於將略。兩人因此互補,但是馬謖是空談,諸葛亮卻對之肅然起敬。 其四,諸葛亮和馬謖的關(guān)系超越平常,劉備也是一個喜歡人才的人,但是喜歡人才要有一個度,過猶不及,諸葛亮對馬謖: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wù)?,自晝達夜。所謂自晝達夜,自然是不分白天黑夜,進行商談。 所以,劉備之所以不喜歡馬謖,很大程度上發(fā)覺這個年輕人喜歡溜須拍馬,諂媚上司。而且與當時的諸葛亮丞相走得特別近,劉備害怕諸葛亮一旦形成穩(wěn)定的小團體,肯定會讓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成為泡影。晚年的劉備不喜歡諸葛亮,但是沒有辦法;不喜歡諸葛亮編織的巨大人情網(wǎng),但是無力回天,因此對馬謖進行貶責,希望諸葛亮明白。可諸葛亮早已架空了劉備,自然不會再理會劉備,因此一直把馬謖放到身邊,參與軍機。 后來,諸葛亮進行北伐的時候,曾經(jīng)任用馬謖等去守街亭,結(jié)果遭到慘敗。此時方才大悟當日劉備的提醒,可惜悔之晚矣。因此殺馬謖,表示對劉備的追念。其實諸葛亮此時羽翼豐滿,地位無人能及。因此馬謖被殺,不過是諸葛亮的一個借口。表示自己不徇私情、秉公執(zhí)法,但當時人對此都有異議。比如蔣琬認為斬殺大將,只會讓敵人高興??芍T葛亮卻痛哭流涕,去斬馬謖,來表明自己的確無私心。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591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古代房子也有等級區(qū)分嗎,古人想怎么蓋···
下一篇: 民間故事之-妒婦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