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有勇有謀麾下猛將如云坐擁雄兵百萬出身名門的李密是如何走向滅亡的
網(wǎng)絡(luò)
2023-06-18 10:50:55
李密有勇有謀麾下猛將如云坐擁雄兵百萬出身名門的李密是如何走向滅亡的
李密是隋末唐初的群雄之一
,
。出身遼東李氏
,來自四世三公
,文武雙全,志向遠(yuǎn)大
。隋末群雄起義時
,成為瓦崗軍首領(lǐng)之一
,自稱魏公
,率領(lǐng)瓦崗軍屢敗隋軍
,威震天下。李密坐擁雄兵百萬
,是如何走向滅亡的
?
相信說起隋唐歷史,沒有人會覺得陌生
,一個是因為這個時期發(fā)生的事情很多
,也就是信息量有點大。而且大唐也是歷史上的一個盛世
,唐裝在現(xiàn)在的影響力都是不亞于漢服的
。這是安定時代,但在隋唐之交
,也是一個極其混亂的年代
,而每逢亂世,都會出幾個獨領(lǐng)風(fēng)騷的人物
。
一如大唐開國皇帝太宗李世民
、大將尉遲、秦瓊
,而我們現(xiàn)在所介紹的也便是那個時期一個獨領(lǐng)風(fēng)騷的人物
,李密。隋末唐初的群雄之一
,當(dāng)時威名赫赫的瓦崗軍也便是因為有他的杰出領(lǐng)導(dǎo)
,既是群雄中的一位人杰,肯定會有非一般的經(jīng)歷
。
貴族出身卻不似貴族;才學(xué)滿腹終得一日出世;起兵反隋功業(yè)之始
他的曾祖父是西魏八柱國之一
,北周的太師,祖父與父親都是王公大臣
,家庭背景堪稱少有人及
。而他并沒有人們印象中那些貴族子弟的做派
,為人方面謙虛隨和
,并且十分喜愛讀書學(xué)習(xí)。大概從古至今
,豪門子弟多放縱
,畢竟他們自幼便過著無憂的生活,而且也不必?fù)?dān)心自己以后的生活
,因為有著家庭的支撐
,貴族子弟大多是玩世不恭的
。
但窮苦人家的出身的人就不一樣了,且不說出人頭地
,若是他們想過上好的生活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科舉,所以讀書是必須的
。而他區(qū)別于那些讀書人的地方
,就是他少時便胸懷大志,而且文武雙全
,少年立志者常常都是有一番大作為的
,又加之他家境優(yōu)越,可以說是錦上添花
。
滿腹才學(xué)的常常以救世濟(jì)民為己任
,但后來受到啟發(fā)辭去了護(hù)衛(wèi)一職,專心致志的研究學(xué)問
。擔(dān)任宮廷護(hù)衛(wèi)雖說有一些地位
,但對他來說畢竟是屈才了。若只圖一時的權(quán)勢而制約了自己的發(fā)展
,無疑是得不償失的
。可能李密只是有些迷茫
,但還好幸得有人指點
,不然我們就可能在歷史上看不到他了。
其實許多時候
,在人的一生中誰都難免會有那么些迷茫的時候
,這是常態(tài),畢竟誰也不是圣人
,這個時候
,就是最考驗一個人心智的時候,這是一種智慧
,一種人生的智慧
,怎么去取舍與權(quán)衡利弊得失,這是一個問題
。他欣然接受了宇文述的建議
,隱居山中,靜下心來讀書
,邊走邊看
,雖是布衣,但旁人看來總有那么幾分出塵的氣質(zhì)
。
有一次楊素偶然經(jīng)過他隱居的地方
,只一眼便看出了他的不同凡響之處
,于是便上前與他交談,只是只言片語就深感他的與眾不同
,甚至對自己的兒子說他的學(xué)識與氣度是你們都不能比的
。識人,其實是有著很高深的學(xué)問
,但這也得限于所識之人是否是真正的有識之士
。一個人,好多時候是可以通過自己的氣質(zhì)與語言有所表現(xiàn)的
,氣度不凡的縱然是心中有底氣的人
。
不久之后,天下大亂
,玄感籌劃起兵之事
,派人前去請他出山謀劃,他到了之后為楊玄感獻(xiàn)了三條計策
,而其選了進(jìn)軍洛陽的下策
。但其實這是他故意如此說的,這也算是對楊玄感的一個考驗
,畢竟這是他即將要追隨的人
,要是連這么點小門道都無法識別的話,那如何值得他追隨呢?
有的時候不只是明主擇名臣
,而名臣當(dāng)然也要擇明主
,這之間是相互的,不是單方面的
。只有志同道合的君臣才能有一番大作為
,這也是人們所說的強(qiáng)強(qiáng)聯(lián)手嘛。唯有這樣
,也才會有互相之間的信任與惺惺相惜
,最后并肩作戰(zhàn)。但這次
,他還是看走了眼
。
驚心脫險性命得保;強(qiáng)盛瓦崗治理有方;賑民開倉人心所向
為什么說他看走眼呢?因為早在稱帝一事上他就知道了楊玄感絕對不是一個可建功業(yè)之人。在他們剛剛攻下洛陽的時候
,只不過是幾場小的勝仗
,楊玄感便開始得意,后來想就此稱帝
,被他一口回絕了
。而楊玄感也就此對他心有異議,后來隋軍攻來就沒聽他的計策
,導(dǎo)致兵敗
,而他也被抓了起來,這就是為什么要說君臣關(guān)系的重要性
。
幾經(jīng)輾轉(zhuǎn)之后
,他投靠了農(nóng)民起義軍,來到了翟讓的帳下
,但過程也是十分艱辛的
,先是被瓦崗軍關(guān)押,若不是通過王世充向翟讓獻(xiàn)計的話
,那么他早就一命嗚呼了
。其實越是到絕境,才能越看得明白一個人
。
并不是說他在那個時候求生有多么狼狽
,而是在那個生死攸關(guān)的時候仍然可以冷靜思考、決定自己可以使自己起死回生的計策
,這份沉著與冷靜并不是誰都可以有的
。他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的計策受到了翟讓的采用,瓦崗軍也逐漸壯大了起來
,后來他又幫助翟讓打了不少漂亮的勝仗
,翟讓對他也是越來越看重。
就在瓦崗軍勢頭正好的時候
,翟讓居然沒有了再戰(zhàn)之心
,想要就此罷手,安居一隅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梢哉f,翟讓是個人物
,但絕對不是個英雄豪杰
,他沒有那份豪情與壯志,在得勢的時候只想做一介草寇
,雖然之后在他的苦苦勸說下翟讓決定出征
,但這也是后話了。
這也就涉及到了一個人的世界觀與價值觀
,翟讓雖然得勢有了今日這般作為
,但他的骨子里還是一個草寇,而李密不一樣
,他胸懷天下
、志向遠(yuǎn)大。這些東西并不是一朝一夕就決定的
,而是從小就開始養(yǎng)成的
,所以上文提到的從小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
,在這里就有了最直觀的體現(xiàn)。而軍隊之所以可以壯大
,與他絕對是有著最直接的聯(lián)系的
。
在襲擊了興洛倉后,看到一路上眾多的饑民
,他一聲令下開倉放糧
,救數(shù)以萬計的饑民于水火,這也讓他們成了人心所向
。不得不說
,此舉實則是高超,因為他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很強(qiáng)大了
,但還缺少一樣?xùn)|西
,沒錯,就是民心
,若是想要后續(xù)建功立業(yè)
,那么民心是必定不能缺少的一個東西。
他的此舉不只是讓他們民心所向
,而整個瓦崗的心也都凝聚到了他的身上
,而翟讓雖然胸?zé)o大志,但還是心胸寬廣之人
。大概翟讓自己也知道
,這一伙人在李密手中比在自己手中絕對會有更好的發(fā)展,于是索性便退位讓賢
,直接推舉翟讓當(dāng)了首領(lǐng)
,眾人也沒有任何異議,翟讓就此接受首領(lǐng)一職
。
屢敗隋軍顯功勞;中原逐鹿氣勢高;不甘居人下
,以死明己志
在李密掌權(quán)之后,隋軍的反攻也便開始了
,他帶領(lǐng)將士數(shù)次打的隋軍大敗而歸
,不少人對他更是欽佩,因為他之前展現(xiàn)的只有他的謀略
,并沒有過多展現(xiàn)他在軍事上的才能
。雖然古話有“一招鮮吃遍天”一說,但他絕對不是
,他是有好幾招的那種
,這也就是他最讓人忌憚的地方。
在他與王世充正在激戰(zhàn)的時候,后方出了岔子
,雖然翟讓不想與他爭這個領(lǐng)導(dǎo)的權(quán)利
,但翟讓的兩個弟弟不這樣想,一直都在心懷鬼胎
,還不停的煽動翟讓
,想讓他設(shè)計奪回大權(quán)
。而他知道之后
,選擇先發(fā)制人,借機(jī)處決了翟讓和他的弟弟
,而且是完全不留情面
。
若要說起來,這也是無可厚非的
,這并不是心狠手辣
,雖然翟讓有恩于他,但這樣的舉動無疑是以命相博的
,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若是在這個時候留情,才是最愚蠢的選擇
。其次就是當(dāng)時正值他與王世充激戰(zhàn)
,此時若是后方亂了,那么付出的代價將會是巨大的
,可能丟了性命得不止是他
,而是所有人。
所以權(quán)衡利弊
,他應(yīng)該這樣做
,他沒有選擇,因為他身上背負(fù)的不止是自己的志向
,還有一眾兄弟的性命與期望
。在獨攬大權(quán)后,他手中有了雄兵百萬
,可以說是在當(dāng)時的各路豪強(qiáng)中
,他的實力是足以堪稱頂尖的。
那時的他已經(jīng)是戰(zhàn)功赫赫
,名聲也是極其響亮
,而他人生軌跡的那個重要的轉(zhuǎn)折點也悄然到來,用糊涂一時來形容再適合不過
。那時的李密開始有些驕傲自滿
,對軍隊的事情也不太上心,使得整個瓦崗軍心渙散,而此時的王世充抓住機(jī)會偷襲了他們
。兵敗如山倒
,眾多將領(lǐng)投降的投降,戰(zhàn)死的戰(zhàn)死
,只此一戰(zhàn)
,瓦崗元氣大傷。
而后為了還跟隨自己的一眾將領(lǐng)
,他選擇投降
。這不是因為他沒有心力再戰(zhàn),實則是想為了這些跟隨自己多年的兄弟謀一條生路
。在投降之后
,李淵甚至是與他稱兄道弟,可見他的能力是多么過人
。后來雖因叛逃被殺
,但他的種種事跡讓如今的我們看來,依舊是值得敬佩的
。
他的一生
,雖有瑕疵,但傳奇的程度絕對是勝于瑕疵的;最后他的選擇其實并不是自毀名聲
,而是因為他無法忍受甘居人下的痛苦
,對于他這樣的人來說,要么
,功成業(yè)就之時開懷暢飲;要么
,以死明志。當(dāng)然
,這不是敬佩他的才智
,而是敬佩他的選擇,他是個真英雄
。
搜索立即關(guān)注328662397

你若喜歡
,請點
“在看”
《古代兵法散文·隋唐五代兵法·為李密檄洛州文》原文鑒賞
《古代兵法散文·隋唐五代兵法·為李密檄洛州文》原文鑒賞
[原文]
自元氣肇改,厥初生人
,樹之帝王
,以為司牧,是以羲農(nóng)軒頊之后
,堯舜禹湯之君
,靡不祗畏上玄,愛育黔庶
。乾乾終日
,翼翼小心。馭朽索以同危,履薄冰而為懼
。故一物失所
,若納隍而愧之;一夫有罪,遂下車而泣之
。謙德軫于責(zé)躬
,憂勞切于罪已。普天之下
,率土之濱
,蟠木距于流沙,瀚海窮于丹穴
,莫不鼓腹擊壤
,鑿井耕田
,致之升平
,驅(qū)之仁壽。所以愛之如父母
,敬之若神明
,用能享國多年,祚延長久
。韋有暴虐臨人
,克終天位者也。
隋氏往因周末
,預(yù)奉綴衣
。狐媚而圖圣寶,肢篋而取神器
。及纘戎負(fù)扆
,狼虎其心,始曀明兩之暉
,終于少陽之位
。先皇大漸,待疾禁中
,遂為梟獍
,便行鴆毒。于是罪深于莒仆
,釁酷于商臣
。天地之所不容,神明之所嗟憤
。加以州吁安忍
,閼伯日尋。劍閣所以懷兇,晉陽于焉起亂
。甸人為罄
,淫刑斯逞。夫九族既睦
,唐帝闡其欽明;百世本枝
,文王表其光大。況乃隳壞盤石
,剿絕維城
,唇亡齒寒,寧止虞虢
。欲其長久
,豈可得乎!其罪一也。
禽獸之行
,在于聚麂;人倫之禮
,別于內(nèi)外。而蘭陵公主
,逼幸告終
。誰謂敤首之賢,翻見齊襄之恥
。逮于先皇嬪御
,并進(jìn)銀環(huán);諸王子女,咸貯金屋
。牝雞鳴于詰旦
,雄雉恣其于飛。袒衣戲陳侯之朝
,穹廬同冒頓之寢
。爵賞之出,女謁遂成
,公卿宣淫
,無復(fù)綱紀(jì)。其罪二也
。
平章百姓
,一日萬機(jī)。末曉求衣
,昃晷忘食
。是以大禹不重于尺壁,光武無隔于反支
。體此憂勤
,深慮幽枉
。而荒湎于酒,俾晝作夜
,或號或呼
,酣嗜聲伎。常居窟室
,每籍糟丘
。朝謁罕見其身,群臣希睹其面
。斷決自爾不行
,敷奏于焉停擁。中山千日之酒
,酩酊無知; 襄陽三雅之杯
,留連詎比。又廣召良家
,充選宮掖
。潛為九市,親駕四驢; 自比商人
,見邀逆旅
。殷紂之譴為小,漢靈之罪更輕
。內(nèi)外驚心,遐爾失望
。其罪三也
。
上棟下宇,著于《易》爻; 茅茨采椽
,陳諸史籍
。圣人本意,唯避風(fēng)雨
。詎待朱玉之華
,寧須綈錦之麗。故瓊宮崇構(gòu)
,商辛以之滅亡;阿房崛起
,泰族以之傾覆。而不遵古典
,不念前車
,廣立池臺,多為宮觀
。金鋪玉戶
,青瑣丹墀
,蔽方日月,隔閡寒暑
。窮生人之筋力
,罄天下之資財。使鬼尚難為之
,勞人固知不可
。其罪四也。
公田所徹
,不過十畝;人力所供
,才止三日。是以輕徭薄賦
,不奪農(nóng)時
,寧積于人,不藏府庫
。而課稅繁猥
,不知紀(jì)極;猛火屢燒,漏倉難滿
。頭會箕斂
,逆折十年之租; 杼軸其空,日有萬金之用
。父母不保其赤子
,夫妻相棄于匡床。萬邦則城郭空虛
,千室則煙火斷絕
。西蜀王孫之室,翻同原憲之貧; 東海糜竺之家
,俄成鄧通之鬼
。其罪五也。
古先哲王
,卜征巡狩
,唐虞五載,周則一紀(jì)
。本欲親問疾苦
,觀省風(fēng)俗。乃復(fù)廣積薪芻
,多聚饔餼
,年年歷覽,處處登臨
。從臣疲弊,供頓辛苦。飄風(fēng)凍雨
,聊窈比于前驅(qū); 車轍馬蹤,遂周行于天下
。秦皇之心未已,周穆之意難窮
。宴西母以歌云
,浮東海以觀日。家苦納秸之勤
,人阻來蘇之望
。且夫天子有道,守在海外
。夷不亂華
,在德非險。長城之固
,戰(zhàn)國所為
,乃是狙詐之風(fēng),非關(guān)稽古之法
。而乃追蹤秦代
,極筑更興,廣營基址
,延褒萬里
。遂使尸骸遍野,血流成川
。積恕比于丘山
,號哭動于天地。其罪六也
。
遼水之東,朝鮮之地
,《禹貢》以為荒服
,周王棄而不臣。示以羈縻
,達(dá)其聲教
。茍欲愛人,非求拓土
。又強(qiáng)弩末矢
,不能穿于魯縞; 沖風(fēng)馀力,非敢動于鴻毛
。石田得而無堪
,雞肋食而何用
。而恃眾怙強(qiáng),窮兵黷武
,惟在吞并
,不思長策。夫兵猶火也
,不戰(zhàn)則自焚
。遂使億兆夷人,只輪莫返
。夫差喪國
,實為黃池之盟; 苻堅滅身,良由壽陽之役
。欲捕鳴蟬于前
,不知黃雀于后。復(fù)矢相顧
,髽吊成行
。義夫切齒,壯士扼腕
。其罪七也
。
直言啟沃,王臣匪躬
,惟木從繩
,若金須礪。唐堯建鼓
,思聞獻(xiàn)替之言; 夏禹懸鞀
,時聽箴規(guī)之美。而乃愎諫違卜
,妒賢嫉能
,直士正人,皆由屠戮
。左仆射齊國公高穎
,上柱國宋國公賀若弼,或文昌上相
,或細(xì)柳功臣
,暫吐良藥之言,翻加屬鏤之賜
。龍逢無罪
,遂遭夏癸之誅;王子何辜,濫被商辛之戮
。遂令君子結(jié)舌
。賢人鉗口
。指白日而為盛,射蒼天而敢欺
。不悟國之將亡
,不知死之將至。其罪八也
。
設(shè)官分職
,貴在銓衡;察獄問刑,無聞賂鬻
。而錢神起論
,銅臭為公。梁冀受黃金之蛇
,孟佗薦葡萄之酒
。遂使彝倫攸 ?,政以賄成
,君子在野
,小人在位。積薪居上
,驗汲黯之言; 囊錢不如
,傷趙壹之賦。其罪九也
。
宣尼有言: 無言不立
。用命賞祖,義豈食言
。自獨夫嗣位
,每歲行幸,南北巡狩
,東西征伐
。至于浩豐陪蹕,東都固守
,一鄉(xiāng)野戰(zhàn)
,雁門被圍,自外征伐
,不可勝紀(jì)。既立功勛
,須酬爵賞
。而志懷翻覆,言行浮詭
,臨危則勛賞懸授
,克空則絲綸不行
。異商鞅之賚金,同項王之印
。芳餌之下
,必有懸魚。惜其重賞
,求其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