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升是什么人?下面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作為明太祖朱元璋身邊最重要的謀士,劉基(字伯溫)因善于謀劃而聞名于世,被視作可媲美諸葛亮的神人,受到民間人士的頂禮膜拜。然而,劉伯溫雖然聰明透頂,但沒能看透“兔死狗烹”的道理,最終落得被毒死的下場,結局令人唏噓。其實就睿智程度而論,劉伯溫跟明初另一位大謀士朱升相比,其實相距甚遠。那么,朱升是怎樣的奇才?他最終因何得以善終?
劉基畫像
朱升字允升,江浙行省徽州路休寧縣人,元末明初的文學家和謀略家,同時也是明朝的開國元勛。朱升出身于一戶半教半農(nóng)的人家,自幼跟隨著名的儒學家江敏求、金齋諭、陳櫟等人學習,在苦讀儒家經(jīng)典的同時,也鉆研天文地理、軍事謀略、星象占卜等方面的學問。由于朱升生性聰慧,加之勤奮好學,所以很快便成為遠近聞名的飽學之士,并考取進士。
朱升考取進士后,為元朝效力數(shù)年時間,曾在池州擔任學正(相當于現(xiàn)在的市教育局長兼高中校長)。朱升任職期間,大力整治學官中普遍存在的腐敗現(xiàn)象,并執(zhí)行學規(guī)、考校訓導,一時間池州教育風氣大變,學生的成績獲得迅速提升。由于治學成就斐然,朱升不僅屢受上司嘉獎,在遠近地區(qū)的名望也很高。
朱升與劉伯溫堪稱朱元璋的左膀右臂
等到湖北紅巾軍首領徐壽輝發(fā)動反元起義后,池州一帶遭到劫掠,朱升出于保全性命的考慮,便攜帶家眷到歙縣石門隱居教學,并在暗中觀察時局的走向。此后十余年間,江南出現(xiàn)數(shù)十股起義軍,他們在反抗元朝暴政的同時,相互間也不斷地爭斗。等到至正十八年(1358年),江南基本上只剩下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三大勢力,而最有可能統(tǒng)一天下的,正是以南京為根據(jù)地的朱元璋。
至正十八年(1358年),朱元璋率軍攻取徽州后,聽從大將鄧愈的推薦,親自延請朱升到他的幕府中做事,并向他討教攻取天下的大計。朱升被朱元璋的真誠所打動,不僅答應為他效力,而且還提出九個字的創(chuàng)基立國策略,即“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太祖下徽州,以鄧愈薦,召問時務。對曰:‘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見《明史·卷一百三十六》)。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在朱升看來,朱元璋盡管兵多將廣、地盤不小,但除了元朝的軍隊時時威脅他外,周邊兩大勁敵-陳友諒、張士誠的實力也極強,再加上朱元璋名義上還接受小明王韓林兒的領導,若貿然稱王,勢必成為眾矢之的。所以為今之計,只能韜光養(yǎng)晦,暗中積蓄力量、鞏固根據(jù)地,并伺機侵吞對手的地盤,才能逐漸消滅勁敵,進而完成統(tǒng)一天下的大業(yè)。
經(jīng)過朱升的一番提點,朱元璋茅塞頓開,不禁連連稱贊他的高明。此后十年間,朱元璋嚴格執(zhí)行朱升的策略,先后滅亡陳友諒、張士誠兩大勢力,并暗中派人殺死韓林兒,就此成為江南最有實力的軍閥。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明朝。同年,朱元璋又發(fā)出“驅除胡虜”的口號,派大將徐達、常遇春率軍北伐,在迫使元順帝逃往漠北后,基本上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
朱元璋對朱升甚是倚重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大肆封賞功臣,因提出建國方略而立有大功的朱升,得以晉升為翰林學士,負責起草制誥、編制禮樂等工作。當時,朱元璋封賞功臣時頒布的詔令,大多都是由朱升起草、擬定的,由此可見他所受到的器重程度。不僅如此,朱元璋鑒于朱升年老多病,本著優(yōu)待老臣的心理,特許他不用每日上朝,免除其奔波勞累之苦。
朱升雖然受到優(yōu)待,但他深知朱元璋是個雄猜陰刻的皇帝,成大事前固然可與他同甘共苦,但稱帝建國后必然會猜忌誅殺功臣。正因為深諳“兔死狗烹”的道理,所以朱升僅做了1年多的翰林學士,便以老邁多病為由,向朱元璋提出告老還鄉(xiāng)的要求。朱元璋起初不肯放朱升回鄉(xiāng),但見到他去意已決,便只好點頭應允。洪武三年(1370年),朱升在家中壽終正寢,享年72歲。
朱升之墓
朱升辭官歸隱前,曾懇請皇帝賜予其子朱同丹書鐵券(俗稱“免死金牌”),并得到朱元璋的同意。但讓朱升沒想到的是,就在他死后15年,轟動全國的“郭桓案”爆發(fā)。朱元璋為懲治戶部侍郎郭桓等人盜賣官糧的罪行,不僅將他們全部剝皮實草,而且還下令將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的官員全部處死。當時,朱同擔任禮部右侍郎雖然才1個月,但也受到牽連被殺,實在是冤枉(詳情見《翼運績略》)。
明太祖
洪武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公元1328-1398年),幼名重八,改名興宗,字國瑞,明朝的開國皇帝,在位31年。病死,終年71歲,葬于應天孝陵(今南京市城外鐘山南面獨龍阜玩珠峰下)。
朱元璋,濠州鐘離(今安徽省鳳陽縣)人。出生在一個貧寒的農(nóng)民之家,少年時曾為地主牧童。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朱元璋的家鄉(xiāng)遭旱蝗災害,瘟疫流行,他的父母及兄長都在這場災難中相繼死去。為了糊口,朱元璋投皇覺寺出家當和尚。但不久后的饑荒使得他不得不離開寺院外出化緣,游食于皖西、豫東三年,歷經(jīng)磨難。此次外出對朱元璋的一生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
時值紅巾軍大起義爆發(fā),紅巾風暴席卷江淮平原。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朱元璋投奔了濠州郭子興的領導的紅巾軍。由于他的睿智與勇敢,很快成為了郭子興的心腹,并娶了郭子興的義女馬氏為妻。在郭子興部下期間,朱元璋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并掌握了一只真正屬于自己的隊伍,這使得在郭子興死后,朱元璋很輕易地就擊敗了郭子興的兒子,取得了對整個隊伍的控制權。
此后,朱元璋利用劉福通在北方抗擊元軍之際,擴充隊伍,領兵南下。公元1355年被小明王韓林兒的宋政權授為左副元帥。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慶,將集慶改名為應天府(今江蘇省南京市),并被宋政權授為江南行省平章,又自稱吳國公。并采納朱升的建議“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以應天為中心,大力發(fā)展生產(chǎn),為今后的更大的戰(zhàn)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公元1363至1367年間,朱元璋先在鄱陽湖徹底擊潰比自己強大的陳友諒,自稱吳王。后又消滅浙江的張士誠,沉殺韓林兒,全據(jù)長江中下游,奄有大江南北。派徐達、常遇春以主力北伐中原。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定國號為大明,建年號為“洪武”,以應天為都城。同年8月,明軍攻克元大都,將元順帝趕回大漠,元滅亡。此后,朱元璋又用10幾年的時間平定了全國。
朱元璋出身貧民,因此對百姓的疾苦記憶猶新。他在位期間采取與民安息的政策,普查戶口,清丈土地,建魚鱗圖冊,興修水利,推行屯田,獎勵農(nóng)耕,減免賦稅,頒布《大明律》,使疲憊的百姓得以休養(yǎng)生息,有利地推動了社會生產(chǎn)的恢復和發(fā)展,使得國家的租稅額比元朝增加了三倍之多。
朱元璋親眼目睹了元末政治腐敗、官貪吏殘的情形。深恨貪官污吏蠢政害民。在建國之后,他大力整頓吏治,制定嚴刑峻法,對貪官污吏的懲治采取了空前絕后的嚴酷手段。當時法令規(guī)定,凡是發(fā)現(xiàn)有貪贓害民的官吏,百姓可以直接擒拿送至京師。若是有敢阻擋者,即行滅家滅族。凡是監(jiān)守自盜倉庫錢糧等物者,若贓至六十兩銀子以上者,一律斬首示眾,并處以剝皮之刑。他把府、州、縣衙門左面的土地廟作為剝人皮的場所,稱為皮場廟。又在官府公座的兩側各懸掛一個塞滿草的人皮袋,使辦公的官員隨時提心吊膽,不敢再犯法。他還采用挑斷腳筋、剁手指、砍腳、斷手、鉤腸、割生殖器等酷刑。朱元璋稱帝三十余年間,先后懲辦了不少貪官污吏。如僅在洪武九年(1376年),將有罪官吏發(fā)往安微風陽屯田者,即至萬余人。在其所處理的一系列貪污案件中,最為突出的是郭桓案。郭桓官至戶部侍郎,征收浙西秋糧貪贓枉法,洪武十八年(1385年)事發(fā),結果被追贓糧七百萬石,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的官均被處死,供詞牽連到各布政司的官吏,被殺者又有數(shù)萬人,追贓還牽連到全國許多富戶,以致中產(chǎn)之家大抵皆破產(chǎn)。像這樣地使用嚴刑峻法懲治貪官污吏和如此大規(guī)模地誅殺貪官污吏,可以說從古以來所未有。朱元璋大張旗鼓地雷厲風行地重懲貪吏,這對于殺減貪風,改良吏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為了朱明王朝世代永繼,朱元璋空前加強中央集權。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廢除行中書省,設置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管地方民、刑、兵之權;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取消中書省,廢除宰相制度,分相權于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設都察院監(jiān)察百官,設錦衣衛(wèi)等特務機構對朝臣和百姓進行監(jiān)督,這一系列的措施都使皇權得到大大的加強。
朱元璋一方面大力推行中央集權制度,又實行與之相矛盾的政策,即分封諸皇子為王,使其“屏藩皇室”。朱元璋實行分封制度的目的,一是在于加強對北方蒙古的防御,一是為了防止朝中奸臣篡奪皇位。朱元璋規(guī)定諸王可以“移文取奸臣,舉兵清君側”。同時為防止諸王跋扈難制,朱元璋又允許以后皇帝在必要時可以下令“削藩”。從而為后來的皇位之爭埋下了禍根。
在兩案之外,開國功臣死于非命的還有不少。明朝開國功臣僥幸得以善終者,惟有湯和、耿并文等寥寥數(shù)人。朱元璋如此殺戮功臣,實千古所未有。
朱元璋認為用如此嚴厲的手段鎮(zhèn)壓臣下,整肅吏治,是治國之初所必要的,但這只是權宜之計,不能一直使用。所以到晚年他曾下令嚴禁后人效法。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明太祖朱元璋心力交瘁,終于病倒。病勢轉危,便立遺詔說他稱帝31年來“憂危積心,日勤不怠”。這寫出了他辛勞的一生,也寫出了他處于統(tǒng)治階級內部激烈斗爭之中的心境。遺詔中命太孫朱允炆繼位,諸子各自鎮(zhèn)守藩國,不必赴京奔喪,以防變亂。不久病死于南京西宮。
朱元璋死后,被謚為高皇帝,廟號太祖。
明惠帝
建文皇帝——朱允炆
明惠帝朱允炆(公元1377-?),明太祖朱元璋孫,太祖病后繼位,在位4年,京城被叔父朱棣攻破后不知所終。
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孫,太子朱標次子。
朱允炆史稱建文帝,南明弘光年間追崇為惠宗讓皇帝,清朝乾隆年間,被追謚為恭閔惠皇帝,所以建文帝又史稱明惠帝。
明成祖
永樂皇帝——朱棣
明成祖朱棣(公元1360-1424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攻敗侄兒建文帝后奪取帝位,在位22年,親征漠北返師途中病死,終年65歲,葬于北京昌平天壽山下的長陵(今北京十三陵)。
明成祖朱棣是歷史上爭議頗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創(chuàng)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殺,手上沾滿了鮮血。不過正如舊史家所說:“高(朱元璋)成(朱棣)肇造,享國長久,六七十年間,倉廩贍足,生齒繁殖。”因此朱棣也和朱元璋一樣,是個值個肯定的人物。
朱棣死后,被謚為孝文皇帝,廟號太宗,公元1538年,嘉靖帝將他的廟號改為成祖,歷史上又慣稱為永樂皇帝。
明仁宗
洪熙皇帝——朱高熾
明仁宗朱高熾(公元1378-1425年),明成祖朱棣長子,成祖病逝后繼位,在位1年,病死,終年47歲。葬于獻陵(今北京十三陵)。
明宣宗
宣德皇帝——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公元1398-1435年),仁宗朱高熾長子,仁宗死后繼位,在位10年,病死,葬于景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朱瞻基死后,被謚為孝章皇帝,廟號宣宗,史又稱宣德帝。
明英宗
正統(tǒng)皇帝——朱祁鎮(zhèn)
明英宗朱祁鎮(zhèn)(公元1427-1464年),明宣宗朱瞻基長子。宣宗死后繼位。他兩次登基,在位共22年,病死,終年38歲,葬于裕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公元1464年(天順八年)正月,朱祁鎮(zhèn)病逝于文華殿,享年38歲。朱祁鎮(zhèn)就這樣走完了他復雜的人生道路。
明代宗
景泰皇帝——朱祁鈺
明代宗朱祁鈺(公元1428-1457年),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鎮(zhèn)弟,明英宗被瓦刺兵俘去之后繼位,在位8年,病中因英宗復辟被廢黜軟禁而氣死,終年30歲。葬于北京市郊的金山口,明朝諸王的墓地。
朱祁鈺死后,于公元1475年才恢復帝號,被謚為景帝,廟號代宗。
明代宗朱祁鈺支持于謙反對南遷,取得北京保衛(wèi)戰(zhàn)的勝利,重用正統(tǒng)朝被迫害的忠直大臣,挽狂瀾于即倒,并對明朝戰(zhàn)后的恢復做出了貢獻,但對待迎回英宗的問題上他顯得過于小氣,同時在太子問題上他又顯得得寸進尺,最后他的一生以悲劇告終。
明憲宗
成化皇帝——朱見深
明憲宗朱見深(公元1447-1487年),明英宗朱祁鎮(zhèn)長子,英宗病死后繼位,在位23年。因愛妃病歿愁悶成病而死,終年41歲。葬于茂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朱見深死后的廟號為憲宗。
弘治皇帝——朱佑樘
明孝宗朱佑樘(公元1470-1505年),憲宗朱見深第三子,憲宗病死后繼位,在位18年,病死,終年35歲。葬于泰陵(今北京十三陵)。
后世史家給予明孝宗給很高的評價,認為他力挽危局,清寧朝序,恭儉有制,勤政愛民,為中興明主,其功績不亞于太祖、成祖。在個人品德方面,更勝于太成。
明武宗
正德皇帝——朱厚照
明武宗朱厚照(公元1491-1521年),明孝宗朱佑樘長子,孝宗病死后繼位。在位16年,荒淫過度而病死,終年30歲。葬于康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由于武宗沒有子嗣,皇位不得不落于皇室旁系之手,孝宗一脈從此結束。
明世宗
嘉靖皇帝——朱厚驄
明世宗朱厚驄(公元1507-1566年),明憲宗朱見深孫,明武宗朱厚照堂弟,武宗病死無子,由他繼位。在位45年,因服丹藥而病死,終年60歲,葬于永陵(今北京十三陵)。
明世宗朱厚驄,興獻王朱佑杬長子。武宗于公元1521年3月病死后,由于武宗沒有留下子嗣,又是單傳,因此皇太后和內閣首輔楊廷和決定,由最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驄弟繼承皇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嘉靖。
明穆宗
隆慶皇帝——朱載垕
明穆宗朱載垕(公元1537-1572年),明世宗朱厚驄第三子,世宗病死后繼位。在位6年,病死,終年36歲。葬于昭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公元1572年閏三月,朱載垕得病,休養(yǎng)了二個月后又上朝視事,卻又突然頭暈目眩,支持不住而回宮,他自知病情不輕,急召高拱、張居正及高儀三人接受顧命,吩咐由太子繼位后病逝。
朱載垕死后,被謚為莊宗,廟號為穆宗。
明神宗
萬歷皇帝——朱翊鈞
明神宗朱翊鈞(公元1563-1620年),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穆宗死后繼位,在位48年,病死,終年58歲,葬于定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明神宗朱翊鈞生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生母李氏本是宮中一宮女,后被當時還是裕王的朱載垕看中,隆慶元年(1567年)被封為貴妃。
明神宗走完了他矛盾的一生,在他的繼位的前十年奮發(fā)圖強,在張居正的輔佐下,使明王朝的經(jīng)濟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在江南地區(qū)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萌芽;中間十年由勤變懶,最后近三十年萬事不理。但卻始終魁柄獨持,從這一點說,他絕不是一個庸人之輩。但他又缺乏明太祖、明成祖那樣的雄才大略。加上他沉溺酒色、財貨的心理病態(tài),非但未能使明朝中興。相反卻把明朝推向絕境。因此后人評論“明之亡,實亡于神宗。
明光宗
泰昌皇帝——朱常洛
明光宗朱常洛(公元1585-1620年),明神宗朱翊鈞長子。神宗死后繼位,在位僅1個月,因荒淫無度致病后服紅丸而死,終年36歲,葬于慶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明光宗朱常洛是明代傳奇色彩最濃的一位皇帝,明宮三大疑案都與他有關。他在位僅一個月,是明朝在位最短的一位皇帝。
朱常洛做皇帝僅一個月,史稱“一月天子”。此時萬歷帝尸棺尚未埋葬,泰昌帝地宮也不可能在短期內速成。無奈之下,就在原北京昌平景泰陵的廢址上重建新陵,天啟元年(1621年)三月重新修繕,八月完工,九月入葬,名為慶陵。
朱常洛死后的廟號為光宗。
明熹宗
天啟皇帝——朱由校
明熹宗朱由校(公元1605-1627年),明光宗朱常洛長子,光宗病死后繼位,在位7年,因嬉樂過度成病,服用“仙藥”而死,終年23歲,葬于德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朱由校死后葬于北京昌平德陵。廟號為熹宗,又稱為天啟皇帝。
明思宗
崇禎皇帝——朱由檢
明思宗,名朱由檢(公元1611~1644年),明光宗朱常洛第5子,明熹宗朱由校弟。熹宗死后繼位。在位17年,李自成起義軍攻破北京后自縊,終年34歲,葬于思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朱由檢,于公元1622年封為信王。熹宗于公元1627年8月死后,由于沒有子嗣,他受遺命于同月丁巳日繼承皇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崇禎”。
朱元璋殺功臣是有原因的,并非坐上龍椅就萬事大吉,如何保住皇權,富國安民是當皇帝的人第一要考慮的事情。尤其象老朱這樣布衣出身的平民皇帝,會更加百倍珍惜這份差事。建國伊始,他就從整頓朝綱和整飭吏治入手,做了大量地工作,如下令廢除丞相制,將權力分攤給六部,以此來規(guī)避丞相專權的風險。另外,鑒于漢、唐未期政敗閹宦的歷史教訓,在宮內鑄鐵牌,禁止內臣干政。盡管如此,法律條文終歸人來執(zhí)行,而跟隨他出身入死,南征北戰(zhàn)的將土,大多是其鄉(xiāng)黨或豪強地主投機分子,打仗憑頭顱玩命,為的是衣錦還鄉(xiāng),榮華富貴。對治國理政并不感興趣。象朱升那樣有文化的知識分子畢竟是少數(shù)。加上明朝給官員的俸祿少的可憐,難以維繼正常的生活開支,于是名目繁多的貪污腐敗案件縷禁不止,。雖然朱元璋大開殺戒,凡貪臟六十兩以上者,"梟首示眾,仍剝皮實草“,用“抽腸"、“剝皮”各種酷刑以示儆效,卻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明太祖朱元璋
明洪武十八年三月,發(fā)生的"空印案"就是一起集體貪污案。戶部侍郎郭桓與應天、鎮(zhèn)江、太平、宜城和廣德五府、州的官員串通作弊,利用錢糧票據(jù)的空白(已鈐印)機會,私分十萬擔夏稅,190萬擔秋糧。并和守庫官吏盜取大量寶鈔、金、銀。事發(fā)后,郭桓被誅,此案所涉甚眾,”天下諸司皆贓罪,系獄者數(shù)萬,盡皆擬罪。“空印案的發(fā)生,使朱元璋認識到利用舊臣鞏固皇權的希望不大,他開始懷疑每一個手握重權的有功將領,由原來的維系改為主動出擊,“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就是兩個典型的卸磨殺驢案件。二人功高蓋主而又不知收斂縮手。終至刑枷上身,做了朱重八的祭頭刀。
郭桓案
明初開國功臣多恃功驕恣,僭越封建禮法,甚至縱容子侄,莊奴,殺人奪田,凌霸鄉(xiāng)曲,接受投獻,影蔽差徭,加深了社會矛盾,直接危及朱氏王朝的利益。朱元璋一再告誡勛臣敬業(yè)為政,同心輔國,萬不可效法韓信、彭越"事主之心日驕,富貴之志日淫“的最終結果必是不能相保,"今卿等功成名立,保守晚節(jié)正當留意《明太祖實錄.卷七0》。"而那些功臣們總是當耳邊風,洪武l十三年,左丞相胡惟庸以"謀不軌"獲罪被誅,太祖借此大興黨獄,殺韓國公李善長,吉安侯陸仲享等,株連3萬余人。洪武二十六年,以謀反罪殺涼國公藍玉,鶴慶侯張翼等。牽連萬余人。通過這兩次黨獄,不但元勛宿將被殺殆盡,而且許多江南豪族也被誅滅。
藍玉案
朱元璋屠戮功臣,主要是為幼子登位鋪平道路,如藍玉身經(jīng)百戰(zhàn),對大明王朝有卓越功勛,當時兵權在握,私下跟太子朱標又走的近。朱元璋原打算讓其輔佐太子,本可相安無事,誰料太子朱標中途亡故。當時建文帝尚小,藍有功高蓋主之嫌,非建文帝所能駕馭得了,所以朱標死了,藍玉必死無疑。況藍王倨功自傲,飛揚撥扈,根本不懂"兔死狗烹"的道理,一味胡作非為,被人抓了把柄。最終落得“剝皮實草”株連九族的下場。倘若眾功臣都象湯和那樣大智若遇,虛于逶迤,君臣相安無事,也可得以善終。
太子朱標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朱元璋大興黨獄,屠戳功臣,有不得己為之的一面,如藍玉案。也有猜疑太重,故意為之的說法,例如徐達是他的發(fā)小,情同手足,據(jù)說吃了朱元璋送去的鵝就死了(徐背部的瘤是不能吃鵝肉的)??傊?,“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韓信臨死之言,很多人生前是搞不清楚的。
明朝開國之初,有許多文臣武將均是朱元璋的開國功臣,有人說朱元璋建國后卸磨殺驢,謀害了一大批跟自己出生入死打江山的兄弟,劉基就是其中一個,朱元璋打天下時,他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軍師,如此神機妙算的人為何不得善終?主要是因為他說了一句話,成為皇帝要殺他的導火線。
實際上朱元璋并非氣量寬宏的人,他屬于那種有仇必報、斬草除根的主兒,而劉基對他而言卻是個潛在的威脅,因為劉基對很多事情上判斷比他還準,比如打江山時跟陳友諒的龍灣之戰(zhàn),朱元璋全靠著劉基的建議才取勝的。對于朱元璋而言,自己想得到的劉基也想到了,自己想不到的,他還是想到了,這樣的人誰敢留下身邊,要是他謀害自己怎么辦?
劉基做軍師很厲害,但為人處世就不行了,一次劉基抓到一個犯法的人叫做李彬,此人是李善長的親信,當時李善長擔任朝廷宰相,官位比他高,李善長親自向他求情希望能放李彬一馬,但劉基一根筋專到底,死后不肯,最后李善長說:“先生熟知天文,京城已有三月不下雨,此時殺人豈不更惹惱上天嗎?”劉基答道:“殺了李彬,上天馬上就會下雨”,于是他二話不說,真把李彬給殺了,憤怒異常的李善長卻拿他沒辦法。
最后下雨了嗎?沒有!原來劉基為了殺李彬,隨口說說而已,但這卻讓李善長抓住了把柄,他聯(lián)合朝中一系列大臣在朱元璋面前說劉基的壞話,本來朱元璋就害怕劉基了,現(xiàn)在大家都說他的壞壞話,正好辦了他,但劉基早已料到這一步,他主動提出說回老家養(yǎng)病,朱元璋當然同意,滾得越遠越好。
劉基雖然離開京師,但卻在朝中留下了自己的棋子楊憲,楊憲是個厲害人物,在他的上下活動后,朱元璋只得又把劉基給召回來,于是李善長就不高興了,他本來就想整死劉基一出上次的惡氣,現(xiàn)在劉基去而復返,這個絕對不能忍受,于是他也學劉基找顆棋子替自己上下活動打點搬倒劉基,他選擇了胡惟庸。
劉基再次回朝后,朱元璋還是對他不放心,有一天找他聊天,聊天中劉基說了一句話,這句話斷送了他的后半生。朱元璋問劉基道:“如果我撤掉李善長的宰相職位,誰合適當然宰相呢?”劉基顧左右而言他不答,扯了很久最后朱元璋說:“其實在我心里,就先生你最適合做宰相了?!甭牭酱嗽?,劉基毫不猶豫說道:“我知道自己可以擔任宰相,但我對待壞人惡行完全不能容忍,所以皇上您再考慮下吧。”
就這一句話,斷送了劉基的后半生!
我們仔細分析下,就看得出這話大有問題,首先說自己能擔任宰相的職位,這不是表示我的能力強嗎?而且絕不在皇上您之下;接著又說我看不慣壞人惡行,誰是壞人?誰做了惡行?這不是繞著彎罵朱元璋嗎?這還得了,必須要辦了他,朱元璋本來就對劉基時刻防備,這話剛好成為殺他的導火線,最后朱元璋隨便找了個借口,讓胡惟庸把他給殺了。
劉基一生足智多謀,是大明王朝必不可少的開國功臣,朱元璋打天下時他分析形勢眼光敏銳,把握戰(zhàn)機準確,中國民間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tǒng)江山劉伯溫”的說法,但他在朱元璋建國后不懂得韜光養(yǎng)晦,也不懂得遠離朝廷政治斗爭核心,跟不懂得揣摩朱元璋的心思,最后竟說出這么一句話來,被朱元璋給辦了,這不能不說是歷史的遺憾了。
朱元璋傳奇故事 鳳凰占穴,是說朱元璋埋葬父母的故事,它在鳳陽一帶流傳了六百多年?! ≡┠甑囊惶?,鳳陽上空突然飛來一只彩鳳,盤旋兩圈之后,便向西南方向飛去,降落在一片荒灘之上。消息傳開,人們紛紛趕到那里觀看。且說此時,府官巡視路過這里,見有只鳳凰沖著自己落下,心想,鳳凰是種神鳥,象征吉祥,如能捉住它,獻給皇上,真是做官不貪財,富貴天上來!想到這,頓時眉飛色舞,十分高興,一縱身撲上去。那鳳凰低首長鳴一聲,展開雙翅,騰空而起,飛進彩云里去了?! ^的人們見鳳凰飛走,便一哄而散。而府官卻兩手一動不動地按在鳳凰落下的地方,大聲叫喊衙役:“你們快拿鍬來挖,鳳凰不落無寶之地,這里一定有寶!”說著自己先挖了起來,衙役們找來鍬掀,從上午挖到傍晚,結果一無所獲。府官只好揮袖而去,留下一個又大又深的土坑?! 〔痪茫煸暗母改赶嗬^去世。當時,他還是孩子,父母是個佃戶,一生窮困,死去連一個葬身之地都沒有。朱元璋和他二哥用秫秸卷好二老尸體,放在獨輪車上,去荒灘埋葬。剛到鳳凰降落、府官打坑的地方,突然烏云密布,狂風怒號,雷電交加,傾盆大雨倒將下來,不料尸體滑進坑中,兩人便到一棵大樹下避雨去了。不一會兒,風停雨止,兩人走進一看,大吃一驚,土坑不僅被暴雨沖平,還被狂風卷成一個高大的土堆,人們都說這是天意,是老天給埋葬起來的。 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后,多次考慮啟墳改葬,親自到鳳陽選擇地勢,后因人奏諫,說他之所以得了天下,是因為“鳳凰點穴”的“寶地”被他父母占著了。如若改葬,破了“風水寶地”一來使先人在里面魂魄不安,二來會對大明江山不利。朱元璋信了這話,于是命令在原基地培土厚封,修建陵寢,這就成了現(xiàn)在的明皇陵 埋葬了父母和大哥以后,朱元璋就和二哥分別了,二哥年紀比較大,所以要離家到別的地方去謀生了。朱元璋孤苦伶仃一個人,幾乎活不下去了。好心的鄰居汪媽媽看他可憐,就給附近寺廟的住持送了點禮,勸他們收下朱元璋,她要讓朱元璋去當和尚,圖個溫飽。對于朱元璋來說,當和尚是個走投無路的選擇。一開始,朱元璋也不是什么胸懷大志的人。關于朱元璋為什么去當和尚,也有一些傳說或附會。 傳說,朱元璋出生后,不知為什么,一直不會吃東西。一天,淳皇(指朱元璋的父親)在求醫(yī)回來的路上,看到一個相貌奇?zhèn)サ暮蜕凶陂T側。不料,和尚忽然發(fā)話問他道:“施主您去哪兒呀?”淳皇說:“我新生了一個兒子,但是不會吃飯?!焙蜕姓f:“這不礙事!到今晚子時(夜晚23點至凌晨1點),他自然就能吃東西了?!贝净矢兄x了和尚后,說要是真如他所說,就把孩子許為他的徒弟。淳皇說罷進門要取茶招待和尚,出來卻發(fā)現(xiàn)他不知到哪兒去了。到半夜的時候,和尚的話應驗了,朱元璋會吃東西了。 還有一種傳說,說在朱元璋還是嬰兒時,經(jīng)常鬧病。家里人為了讓孩子好養(yǎng)活,就依當?shù)仫L俗將孩子舍入寺廟,等孩子長大了,就讓他當和尚。等到朱元璋長大的時候,朱元璋的父親允許讓兒子當和尚去,但是孩子的娘卻不干了,事情因此拖延了下來,朱元璋他因此沒有早早進入佛門。天有不測風云,后來村子里鬧起了瘟疫,無奈之下,朱元璋請求二哥同意在家鄉(xiāng)的於皇寺拜僧人高彬為師,鄰人汪文幫助他完成了出家的儀式。 這兩條材料都出自《天潢玉牒》。 朱元璋進的這家寺廟當年叫做於(wū)皇寺,后來改名皇覺寺。朱元璋當了皇帝后,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在離原址東北十五里處重建皇覺寺,并改名為大龍興寺。那年月,要想當個有飯吃的和尚,也不是容易的事。當災荒同樣威脅到寺廟時,和尚們也沒飯吃了——“居未兩月,寺主封倉。各為生計,云水飄”。朱元璋在寺里不過待了五十天,做了不到兩個月的“行童”,什么都還沒弄明白,就為生計所迫而離開寺廟,四處云游了,其時是元至正四年(1344年),朱元璋才十七歲?! ★L霜雨雪,夜月驚魂,莽莽天地,身如飄蓬?;纳焦潘鲁闪怂臈碇兀坏每縿e人的施舍勉強維持生命。作為一個游方僧,朱元璋形同乞丐,可以說是歷盡艱辛。朱元璋“南歷金、斗,西抵光、息,北至穎州”,走遍了淮西、豫南的山山水水,就這樣一下子過了三年多。這時,朱元璋已經(jīng)二十歲出頭了。這三年中,他拓寬了視野,增加了人生經(jīng)驗,磨礪了在逆境中生存的本領。但朱元璋畢竟懷念家鄉(xiāng),于是又回到了皇覺寺?! 痘食炯o》上說:“(朱元璋)復入皇覺寺,始知立志勤學?!痹谕饷嬗螝v了三年的朱元璋回到皇覺寺后,開始發(fā)奮讀書,伴隨青燈黃卷,早功晚課,讀書誦佛。在這期間,朱元璋“立志勤學”,除佛經(jīng)外,也廣泛接觸了各類書籍。幾年寺廟生活內學到的東西,成了他書本知識的主要來源?! ”M管那時候的朱元璋不過是個普通的和尚,但他在寺中的生活也還是被神化了: 他住在寺廟里的時候,他的房間在晚上遠遠看去,常常會發(fā)出紅光,等到人走近了,那紅光又沒有了,大伙兒對此都感到很驚訝。這說的是他第一次入寺頭兩個月的事。等他從外地云游歸寺,情況就更玄了。有一天,一個紅衣道士出現(xiàn)在寺廟的西北方向,他說:“這寺中有好人?!本褪钦f,這間寺廟將來要出大貴人。 又傳說,有一天,朱元璋在掃地,掃到佛像腳下的時候,他嫌伸出的佛腳礙事,就隨口說了句:“縮回去!”不料,佛像的腳真的乖乖“縮”回去了。還有一次,老鼠把佛像前的香燭吃了,朱元璋很生氣,心想你這個佛怎么什么事都不管啊?因此大筆一揮,在佛像背上批上五個大字:“發(fā)去三千里?!钡搅送砩?,寺廟里的其他僧人都做了一個夢,夢見廟里的佛要走了,他們奇怪地問:“您為什么走???”佛說:“當世主遣發(fā)三千里矣?!钡诙煸缟希娚税l(fā)現(xiàn)佛像背后有字,就追問是誰干的。朱元璋說:“哈哈,那是我開的玩笑,那我現(xiàn)在把他放了他?!惫?,到晚上的時候,眾僧人又夢見那個佛前來道謝。佛早已知道朱元璋是“當世主”了?! ≈煸霸谒轮?,一轉眼又過了三年,如果沒有意外發(fā)生,朱元璋這個和尚也許會繼續(xù)做下去。以他的聰明勤奮,他可能會成為一個精通佛經(jīng)的高僧,傳經(jīng)布道,終老一生。但是,到了至正十一年(1351年),他的人生發(fā)生了巨大的轉折,他眼前展現(xiàn)了一片新的天地。鬼使神差,一個隱藏在草莽中的英雄,從此踏上了他的創(chuàng)業(yè)之路。朱元璋投軍的目的原是為了活命,但當他馳騁在沙場上時,發(fā)現(xiàn)自己并不是弱者,自己不僅可以統(tǒng)領千軍萬馬,也可以掌握自己乃至許多人的命運。那么,他又是怎樣走上這條成功之路的呢? 但是朱元璋的出生地在明朝的各種傳說中逐漸發(fā)生了歧異,形成了一種朱元璋生于泗州盱眙縣的說法——二郎廟(也有說是土地廟的)、紅羅障、躍龍岡等地名都可以一一在盱眙找到。看來,不論是濠州鐘離還是泗州盱眙,都想爭得這份“龍興之地”的光榮。 有一首叫《鳳陽花鼓》的安徽民歌流傳特別廣,歌中唱道: 說鳳陽,道鳳陽, 鳳陽是個好地方, 自從出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 這歌詞是說,朱皇帝生在鳳陽。那么,朱元璋到底是生在濠州鐘離,還是生在泗州盱眙呢? 原來,在元朝,安豐路的濠州下轄鐘離、定遠、懷遠三縣,泗州則屬于懷安路,泗州下轄五縣:臨淮、虹縣、五河、盱眙、天長。當時鐘離、盱眙分屬兩州,不會混淆。到了明朝,情況發(fā)生了變化,因為鐘離出了皇帝,朱元璋要提高鐘離的地位,于是就將鐘離升為鳳陽府(洪武七年,即1374年),而鳳陽府下轄五州十三縣,包括鳳陽縣、臨淮縣、懷遠縣、定遠縣、五河縣及虹縣等縣,所轄五州中就有泗州,其下為盱眙、天長二縣。這樣,在明朝,無論是濠州鐘離,還是泗州盱眙,都屬于鳳陽府。那么,說鳳陽出了朱皇帝,無論是生在盱眙還是生在鐘離,都沒出鳳陽府,都沒說錯?! 〉?,這里有一個疑問,至今無法解釋。按朱元璋自己的說法,其父朱五四死時是六十四歲,朱元璋當時是十七歲,那么,朱元璋出生時其父就是四十七歲。但朱元璋又說他父親是五十歲時來到鐘離東鄉(xiāng)的,那么,他在朱元璋出生時就還沒有來到鐘離東鄉(xiāng),朱元璋的出生地也就不是那兒。相反,如果確實像前面提到的幾本書所記載的那樣,朱元璋生于鐘離東鄉(xiāng),那么,朱五四遷到這里時就不是五十歲,而應當是在他四十七歲以前。究竟是朱元璋的記憶有問題,還是史官記載有誤,已經(jīng)難以考察了。貧窮之家,生計維艱,顛沛流離,遷徙不定,記錯了時間地點,或許是可能的。但是,既然朱元璋的哥哥重六、重七都不是生在盱眙的,朱元璋就更不可能是在盱眙出生的了。 關于朱元璋的出生,各種版本的神化傳說已經(jīng)讓人目不暇接,那么,自然而然地,關于朱家為什么會生出這樣一個貴人來,又有這樣的傳說—— 泗州有一個楊家墩,墩下有土窩。有一天,朱元璋的祖父在農(nóng)作之余,躺在里面休息。這時,有兩個道士經(jīng)過這里,其中一個師傅指著朱元璋的祖父臥的地方說:“如果一個人死后埋葬在這里,他的后代就會出天子。”另一個道士——是前面說話的道士的徒弟——問道:“為什么呢?”那道士回答說:“此地氣暖。不信你拿枯枝栽種在這里,十天之內一定會長出樹葉來。” 這時,朱元璋的祖父突然從土窩里站起來,道士看見他很驚訝,于是問道:“剛才你聽見我說的話了嗎?”朱元璋的祖父假裝耳聾,又是擺手,又是搖頭,表示自己什么都不知道。于是,道士在那里插了一段枯枝就離開了。朱元璋的祖父把道士的話記在心里,一天天地等候著枯枝生葉。十天過去了,那枯枝果然長出葉來。但是朱元璋的祖父很有心計,他不愿讓別人知道這里是塊風水寶地,于是就把長出樹葉的枯枝拔去,又另外插了一段枯枝?! ∮诌^了十天,兩個道士再次來到土窩處,徒弟發(fā)現(xiàn)了插在地上的枯枝,詫異地問道:“為什么不生樹葉呀?”師傅指著朱元璋的祖父說:“一定是被這個人拔去了?!敝煸暗淖娓缚匆姴m不住,就承認了。道士說:“你有福,死以后應當埋葬于此,你家將會出天子?!币虼耍煸暗淖娓杆篮缶捅宦裨嵩谀抢?。下葬時,讓人驚奇的事發(fā)生了:扒開的土自己壅起,成為墳堆。這個楊家墩方圓丈許,現(xiàn)在還可以找到,至今不生草木,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親自去看看?! 「鶕?jù)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朱元璋小時候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不過,一些關于他的傳說也太神了—— 朱家在朱元璋出生后十年,又遷到了鐘離之西鄉(xiāng),后又遷到太平鄉(xiāng)縣孤莊村。關于朱元璋少年時的事兒,也有一些逸聞: 朱元璋小時候跟許多窮人家的孩子一樣,靠替人放牛過活。有一次,嘴實在太饞了,就把東家的牛犢給殺了,然后大伙兒一起把小牛煮熟吃了。吃完以后怎么辦呢,朱元璋想了個辦法:他把吃剩的牛尾巴插進地里,騙東家說:“地開裂了,小牛陷進去了!”東家跑過去拽住牛尾巴,結果牛尾巴真的往地里鉆了,東家見狀,無可奈何地相信了朱元璋的話,沒讓他賠償牛犢?! ≈煸案排5男』锇閭冊谝黄鸬臅r候,常常玩拜皇帝的游戲。他們拿車輻板做皇冠,拿破的木板做笏,拿籃子做龍椅。然后,大伙兒輪流做“皇帝”,坐上“龍椅”的人接受其他人的“朝拜”。不過,奇怪的是,當其他人坐上籃子的時候,都坐不穩(wěn),沒幾下就摔下來了,而朱元璋坐上去的時候卻穩(wěn)穩(wěn)當當?shù)?。大伙兒見狀,就服了朱元璋,就一起拿著“笏”參拜他。從此以后,朱元璋在放牛娃中儼然成了小首領。雖然這些傳說不免有附會或神化的地方,但還是可以看出朱元璋小時候要比一般孩子聰明、頑皮。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618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民間故事之-廟里的男人
下一篇: 漲知識的中國民俗別稱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