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什么趕走張松
主要是三個原因,第1個就是曹操看不起劉璋,第2個是張松的名氣并不是很大,第三是張松根本就不會說話,惹得曹操非常的不高興。
一、曹操看不起劉璋
曹操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非常喜歡賢才的人,對于一些有才華的人相對來說包容度都會比較高。可是卻非常比一些志大才疏之人,在青梅煮酒時,曹操就曾經(jīng)責備過劉備,到底哪一些人才算得上英雄,劉備說了一大串的名字,但是曹操都表示這些人根本就不怎么樣。
二、張松名氣不夠大
張松的這一次求見,其實曹操之所以不滿意也是因為張松的待遇在荊州更好,但是長相并不是很出色,所以曹操內(nèi)心也會覺得有一些不喜歡。這其實只不過是一個表面的原因,曹操這么說也是一個霸主,怎么可能會通過外貌來去決定,對一個人的態(tài)度呢,這里也就說明張松的名氣也并不是很大。
龐統(tǒng)也同樣是一個比較丑陋的人,但是在遇到曹操的時候,也會擁有著非常不錯的待遇,在這里也需要知道張松本身就有一個臭毛病,就是脾氣特別的怪,曹操為什么能夠容忍別人卻始終沒有辦法容忍張兄呢,這主要就是因為張松的名氣特別的小,根本就沒有什么太多的優(yōu)勢性。
三、張松不會說話
除了沒有什么名氣之外,張松還有一個缺點就是并不會說話。和曹操在第1次見面的時候就頂撞了曹操,也讓曹操覺得非常的不高興,如果不是楊修的引薦,曹操根本就不愿意見張松,可沒有想到再次見到張松的時候又被曝光了丑事。自然就會覺得特別的生氣,也同樣會覺得這本來就是一個不正確的做法,所以最終也沒有選擇重用他,其實這樣的一個情況換成任何人全部都會攆走,更加不要說這是一代帝王。在這種情況下怎么可能會容忍呢,所以大家也會覺得非常的不錯。
轉載聲明:感謝您對不回頭網(wǎng)的支持,讀史使人明智,以史觀今,讓我們通過歷史中一個個的典故故事去了解歷史。喜歡的朋友歡迎轉載張松主動向曹操進獻西川,為何曹操卻要把人攆走
張松是益州別駕,相當于益州牧劉璋的副官,按現(xiàn)在的說法,差不多就是副州牧的意思,在益州算是地位相當高的級別,在三國演義中,劉璋為了巴結曹操,派出張松出使許都見曹操,結果曹操以張松長得丑為由不接待他,張松還出言不遜頂撞曹操,差一點被曹操給殺了,幸虧楊修等人搭救,即使如此,張松還是被曹操用亂棍打出。
三國演義中為了突出張松的才能,還特意刻畫了張松過目不忘的才能,雖然張松其貌不揚,但是才華橫溢,卻陰差陽差不被曹操所重視,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原本張松拜訪曹操是向曹操獻出益州地圖,古代交通不發(fā)達,有了地圖差不多就等于拿個半個益州,可是曹操居然不重視張松,放棄了這么一個絕好取益州的機會,同時也放棄了一個統(tǒng)一天下的極好機會。
劉璋與張松
因此,張松不受曹操待見后,郁悶地回益州去了,在路過荊州時,張松得到劉備極其隆重的接待,同時劉備把張松待為上賓,最終劉備的禮遇讓張松感到溫暖,張松就把準備獻給曹操的地圖轉手獻給了劉備,為劉備日后占據(jù)益州提供了首功。
當然了,以上只是三國演義中的說法,我們來看一看歷史上的曹操為何要拒絕張松,以及劉璋派出張松出使曹操的目的是什么?
正史中劉璋在赤壁之戰(zhàn)曹操戰(zhàn)敗之后,曾派出張松出使曹操,劉璋為何要派張松出使曹操?史書上沒有說,只能在這里做個推斷。
曹操
赤壁之戰(zhàn)后,整個天下的局勢開始明朗,統(tǒng)一北方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成為天下最大的勢力,并且掌控了東漢末年朝廷,曹操在整個天下眼中,有兩個優(yōu)勢:一是天下最大勢力,仍然有很大的可能統(tǒng)一天下;二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掌控了皇帝這張王牌,有絕對的政治正確的戰(zhàn)略,沒有人可以抗衡。
其實,劉璋在赤壁之戰(zhàn)前與赤壁之戰(zhàn)中,就與曹操有來往,還在赤壁之戰(zhàn)期間為曹操提供過支援,為了表示回應,曹操也曾封劉璋為振威將軍,而且是以朝廷的名義,之所以如此,從劉璋的角度來看,是為了拉攏曹操這個天下勢力最大的諸侯,以便在亂世中維持益州的獨立和割據(jù),這便是劉璋此生最大的目的。
劉璋與劉備
曹操之所以回應劉璋,也是為了暫時穩(wěn)住劉璋,畢竟曹操當時在赤壁之戰(zhàn)敗北,短時間內(nèi)難以統(tǒng)一天下,但從長期來說,曹操仍然懷有統(tǒng)一天下之志,在政治上,只要與劉璋有交情,就能拉攏劉璋勢力不變成自己的敵人,畢竟劉備和孫權已經(jīng)夠讓曹操頭疼的了,雙方在表面上保持友好關系,當然也僅僅維持在表面,這畢竟是政治。
赤壁之戰(zhàn)后,劉璋派出張松出使曹操,應該是維系與曹操的政治關系,因為赤壁之戰(zhàn)后,天下的局勢發(fā)生了變化,劉璋的東邊原來是劉表,赤壁之戰(zhàn)前劉表去世,劉琮投降,荊州被曹操、孫權、劉備三家瓜分,但曹操仍然是勢力最大的,又代表了朝廷,劉璋仍然是想與曹操維持良好的政治關系,以便在后來的政治紛爭中,有一個表面的政治盟友。
張松
這同時與劉璋所處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關系,赤壁之戰(zhàn)后,劉璋感到天下局勢在變化,益州也不像之前那么穩(wěn)定了,一是北方的張魯仍然虎視眈眈,二是東邊的荊州產(chǎn)生巨大變化,劉璋的益州與東邊的劉備是敵是友還沒有明確的界線,劉璋想要繼續(xù)生存下去,就得有政治盟友,那么誰是劉璋的政治盟友呢?劉璋把第一個目光投向了曹操,這也是劉璋派張松出使曹操的原因。
正史上的張松出使曹操是沒有帶地圖的,也不可能帶益州地圖,劉璋只想保持益州的獨立與割據(jù),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是不可能把地圖交給曹操的,張松也不會主動交,作為劉璋的代表,張松只想在這個政治事件中為自己的將來贏得依靠,張松首先是把曹操作為自己將來的投靠對象,但是曹操卻沒有禮遇張松,為什么?
張松與法正
因為赤壁之戰(zhàn)后,曹操的整體戰(zhàn)略發(fā)生了改變,赤壁之戰(zhàn)前,曹操最大的戰(zhàn)略就是快速統(tǒng)一天下,征服所有勢力,赤壁之戰(zhàn)后,曹操不再把征服天下作為自己的唯一政治戰(zhàn)略,而是把政治奪權作為首要政治目的,所謂的政治奪權就是曹操想把自己打下的江山世襲,同時加緊對漢室的篡位。
很明顯的例子就是:曹操稱魏公,后又稱魏王,稱公封王這就是一條不折不扣的篡位之路,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把權力世襲,同時可以獨立建國,曹操走到這一步,基本上就可以斷定他是要改朝換代、奪權篡位了。
曹操
因此,張松背后所代表的益州勢力,對曹操來說,沒有之前那么有吸引力了,因為益州與曹操之間隔著很多勢力,如果從荊州方向算的話,隔著劉備,如果從關中方向算的話,隔著馬超、韓遂等西涼割據(jù)勢力和漢中張魯割據(jù)勢力,曹操在赤壁之戰(zhàn)后,已經(jīng)沒有那么迫切地想要用武力統(tǒng)一天下了,否則曹操也不會在拿下漢中之后,說出這樣的話來:
人苦于不知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
雄才大略,統(tǒng)一北方的曹操既然知足了,不知道進取了,奪取了隴右和漢中,居然不想再接再厲奪取益州,這就是曹操的心態(tài)和政治目的發(fā)生了重大轉變,所以益州在曹操整體戰(zhàn)略中,也顯得不那么重要,既然益州不重要了,那么代表益州的張松也不再重要了,這就是曹操沒有禮遇張松的原因,畢竟曹操是個政治人物,行事大多以政治利益為主要目的。
《三國志.蜀書.劉二牧傳》云:
璋聞曹公征荊州,已定漢中,遣河內(nèi)陰溥致敬於曹公。加璋振威將軍,兄瑁平寇將軍。??窦参锕?。臣松之案:魏臺訪「物故」之義,高堂隆答曰:「聞之先師:物,無也;故,事也;言無復所能於事也?!硅皬颓矂e駕從事蜀郡張肅送叟兵三百人并雜御物於曹公,曹公拜肅為廣漢太守。璋復遣別駕張松詣曹公,曹公時已定荊州,走先主,不復存錄松,松以此怨。會曹公軍不利於赤壁,兼以疫死。松還,疵毀曹公,勸璋自絕曹操大軍南下,劉璋急于向曹操示好建安十三年7月,曹操親率大軍南下,攻取荊州,漢中張魯受朝廷招安多年,且一直與劉璋有嫌隙,劉表是長江之南實力最強的諸侯
《三國志劉表傳》這樣記載劉表“帶甲十萬,地數(shù)千里” 曹操南下是必然的趨勢,劉璋擔心曹操在荊州受阻后,會改從漢中南下攻取益州,因此,劉璋急忙派使者向曹操示好,曹操為了安撫劉璋,以朝廷之名封劉璋為振威將軍。隨后,劉璋又派張肅給曹操送去三百叟兵,象征性地對曹操攻打荊州提供幫助,表示自己是聽從朝廷號令,是和曹操一心的。
其實300兵卒根本入不了曹操的眼,但為了安撫劉璋,曹操依然善待使者,封張肅為廣漢太守。
劉璋接連兩次向曹操示好,都收到曹操的回應,這讓劉璋自我感覺和曹操達到蜜月期,于是,又派出了使者張松。
劉璋幾次派使者向曹操示好,無非是為了自保而已,因為他知道自己實力不濟,雖有天險可守,但如果東面和北面一直有敵人虎視眈眈,終歸睡不踏實。
第三次派使者張松向曹操示好時,時局已經(jīng)大變。建安十三年8月,劉表病亡,其子劉宗接人荊州牧,荊州人士見曹操勢大,勸說劉宗投降。曹操沒有想到,原本應該是一塊難啃的骨頭,卻沒費一兵一卒就收入囊中,此時曹操不但擁有雄霸天下的虎豹騎,更是接管了荊州水軍,可謂強及一時。
此時的曹操,正是自信心爆棚的時候。被他視為“天下英雄為使君與操耳”的劉備,被他打的抱頭鼠竄,漢中張魯心無大志,劉璋軟弱無能,孫權勢弱,天下局勢都在自己掌控之中。
此時,張松再次帶著劉璋的善意來到曹操面前,曹操的態(tài)度自然而然會有所轉變。前兩次使者來的時候,曹操認為馬上要在荊州有一場大戰(zhàn),因此需要安撫劉璋,拉攏劉璋,即便劉璋不能幫自己的忙,也不能把劉璋推向劉表。
而現(xiàn)在,荊州已經(jīng)是自己的了,不但沒有損失兵力,反而平添了荊州十萬兵士,在曹操看來,現(xiàn)在的益州,就是一塊肥肉,是順勢統(tǒng)一天下的好機會。再與劉璋虛情假意,就顯得多余了。
張松在曹操面前,不但沒有受到向前兩次使者一樣的封賞,反而受到冷落,就是曹操的一種態(tài)度。
只是曹操也沒想到,自己會在赤壁大敗,敗得體無完膚。
張松很有可能私自向曹操提出了某些條件在《三國志蜀書法正傳》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松于荊州見曹公還,勸璋絕曹公而自結先主。璋曰:"誰可使者?"松乃舉正,正辭讓,不得已而往。正既還,為松稱說先主有雄略,密謀協(xié)規(guī),愿共戴奉,而未有緣。 張松從曹操處回來后,因為曹操的冷落,勸劉璋斷絕與曹操的交往,去結交劉備。劉璋又聽從了張松的建議,但不知道派誰去,張松推薦法正前去,法正回來后,便與張松密謀如何暗中協(xié)助歸降劉備。
這一點描述很有意思。當時應該是赤壁之戰(zhàn)后,劉備占領荊州的時候。此時劉璋依然穩(wěn)坐益州之主的位置,益州一直沒有受到中原戰(zhàn)禍的干擾,軍安民樂。作為張松和法正,也一直受到劉璋的重用,本應該忠心耿耿,卻在此時密謀要歸順劉備,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二人并不是忠義之輩。
那張松在去見曹操的過程中,會不會私自向曹操提出什么條件呢?
當時曹操剛剛拿下荊州,實力最強,勢頭正勁,連自己的主子劉璋都向曹操低頭示好,作為張松,極有可能借著面見曹操的機會,暗示或者明示曹操,自己可以為曹操入川效犬馬之勞(就像獻蜀川圖給劉備一樣),換取某些利益或者好處。只不過當時曹操把一切都想得太過美好,并沒有預料到自己會在赤壁大敗,因此,他沒有接受張松的條件,并十分看不起張松賣主求榮的行為,所以才對張松格外冷落。這就是為什么曹操能包容在自己面前挖苦自己,出言不遜的禰衡,卻沒有容下張松的原因。同時,這也是張松為什么從曹操處回來,就急忙讓劉璋切斷與曹操的聯(lián)系,因為一旦劉璋知道自己在面見曹操的時候做出對不起劉璋的事,自己就身敗名裂了。
張魯要兼并劉璋,劉璋自知不是張魯?shù)膶κ?,就想投靠曹操尋求庇護,因此委托能言善辯的張松出使曹操,并帶上地圖,要投降曹操,怎奈張松生得個子矮小,相貌丑陋(但是個奇才,有過目不忘的真本領),曹操以貌取人,怠慢張松,并向張松炫耀其軍隊,炫耀軍隊完了,接著炫耀曹操的文采,曹操拿出一部自己寫的詩集給張松看,張松看過一遍,牢記心里,對曹操諷刺說,曹操的詩集是抄襲的,里面的很多詩歌連三歲小孩都可以背出來。曹操自創(chuàng)的詩集,未曾向社會公布,其他人怎么會知道呢?曹操不信,張松一口氣連續(xù)背出了好幾首,氣得曹操過后把詩集給燒了,由于曹操的怠慢,張松沒有把地圖獻給曹操,告別曹操,在回去的路上,遇到了劉備,劉備厚待張松,張松就把地圖給了劉備。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62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