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武漢很多人都知道,它被稱為九省通衢”之地,在整個中國版圖上基本位于中心位置,而且其水路交通極為發(fā)達,可以說是真正的物華天寶,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在長達三千年的王朝史上,武漢為什么從來沒有被定為都城呢?
武漢有地理位置,有方便的交通,靠近江南的經濟也不錯,為什么要說武漢不適合作為都城呢?
其實原因也很簡單。
一、經濟基礎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雖然歷代定都的原因很多,但是最關鍵的其實還是經濟,而這個經濟不僅僅是我們現代的經濟,更是古代作為一個王朝基礎的,土地,農民。
“武漢三鎮(zhèn)”這個詞,其實就表明了武漢這三個地方,歷史上的規(guī)模是不大的。長江和漢江把武漢一分為三,因此形成了漢陽、武昌、漢口這三個地方。相比于武漢周邊的荊州、襄陽,武漢三鎮(zhèn)建成較晚。在歷史上湖北的中心一直是襄陽或者荊州的。
真正繁榮發(fā)達起來,還是在明朝的時候。朱元璋實行藩王制度,把第六子朱楨分到武昌當楚王,那里才作為地方上的一個中心,經濟文化才發(fā)展起來。
但是在這之前中國的經濟重心要么在關中,要么在中原,要么在江南,自然就只會選擇這三地的中心,諸如長安、洛陽、南京等。而武漢也就不夠資格了。
二、文化基礎
武漢在歷史上屬于楚地。楚地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但從來就不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從西周開始分封的時候,也只是給楚地封了一個子爵。
而在古代武漢或者說楚地一直沒有機會能夠成為天下的中心,唯一的一次,是項羽定都在彭城。但嚴格地說,項羽的西楚國,并不算一個大一統的朝代,只能說是比較強大的諸侯國。
但是長安就不一樣了,有秦有漢,后來還有隋唐。而南京更是六朝古都。即使是北京,那曾經也是曾是忽必烈的潛邸。后來忽必烈統一中國后,就把北京作為都城,后來北京又是燕王朱棣的潛邸,北京又一次成功奪冠。
而武漢相比較之下運氣就差了很多,人杰地靈的武漢沒有機會出一個統一天下的政權,當然其實這主要原因還是在于經濟的原因,武漢的經濟在古代算不上有多發(fā)達,自然比不上關中或者南北兩京的政權。
三、唯一的機會——武昌起義
武漢的發(fā)展其實也是從近代才開始的。
在洋務運動時期,得益于武漢出色的水利交通條件,漢陽兵工廠、大冶鐵廠、湖北槍炮廠以及各個學堂都在武漢建立,一下將武漢從一個小透明上升到了全國重要城市的地位。
再加上武昌起義的爆發(fā),武漢成了全國的中心,因此辛亥革命勝利后,孫中山想要的確是想要在武漢建都。在他看來,武漢控制著長江中游,周邊多有山脈,北邊有襄陽作為屏障,交通發(fā)達鐵路密布,一旦碰到什么事情,全國各地都可以用最快速度的趕到武漢。
但隨著袁世凱的竊取辛亥革命成果、中山先生的英年早逝,這讓離定都已經近在咫尺的武漢,終究失之交臂。而這次以后武漢也就再沒有機會成為首都。以江浙資本家買辦起家的南京國民政府自然要將中心放在自己的勢力范圍內。
搜索
立即關注
你若喜歡,請點“在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644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夏侯惇武力有多高與關羽能打幾個回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