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編,說起元子攸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一、出身不凡,少年英姿
元子攸,北魏大名鼎鼎的彭城王元勰之子。北魏拓拔家族英杰輩出,元勰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孝文帝元宏在位時,元勰備受器重,他極具政治遠(yuǎn)見,正是在他的全力支持之下,元宏才有底氣與強大的守舊貴族分庭抗禮,達(dá)到了改革的目的。
元宏去世時,特地任命元勰為托孤大臣,輔佐宣武帝元恪,可恨元恪昏庸無能,只知享樂,寵信奸臣高肇,威望極高的元勰最終為其所害。
元勰遇害時,元子攸只有一歲,年少失去父親的他,被母親獨自撫養(yǎng)成人,長大之后卻繼承了父親的許多優(yōu)點,豐神俊朗,文武兼?zhèn)?,因為氣派不俗,成為后來的孝明帝元詡伴讀。
年紀(jì)相仿的“叔侄”兩人感情極深,如果順利的話,他們會像孝文帝和彭城王一樣,譜寫一段君臣之間的佳話。然而當(dāng)時動蕩的北魏局勢,沒有給他們機會。元詡即位后,不滿母親胡氏專權(quán),謀劃奪回權(quán)力,結(jié)果被親生母親狠心毒死,從而引發(fā)了讓北魏元氣大傷的“河陰之變”。
二、身是傀儡,心有除奸之志
元子攸在爾朱榮的一手操縱下登基為帝,雖然他是元勰之子,有著一定的威望,但是此時羽翼未豐,只能任由爾朱榮操控朝政。爾朱榮為了更好地掌控住他眼中的“傀儡”元子攸,將他的女兒、元詡的皇后女爾朱英娥二嫁給了元子攸。對于帝王來說,這是難以忍受之事,然而元子攸此時卻敢怒不敢言,被迫娶了爾朱英娥。
此時的爾朱榮,除了皇帝寶座沒被他坐上外,其權(quán)力之大,已經(jīng)堪比當(dāng)年的曹孟德。北魏遭遇巨變,天下大亂,各地義軍頻出,爾朱榮一一率軍平定。他可不是為女婿元子攸分憂,而是將北魏看成自己的囊中之物,不容他人覬覦,另外,他這樣做,也達(dá)到了控制各地的險惡用心。
隨著爾朱榮勢力的日益膨脹,元子攸的處境也越來越危險。要知道,爾朱榮之前就想做皇帝的,只是時機還不成熟,經(jīng)過兩年時間的經(jīng)營,北魏諸地除河南之外,都成了爾朱榮控制的地盤,連軍隊都由爾朱榮的死黨元天穆和弟弟爾朱世隆掌控,他身邊整天圍著一群投機分子,已經(jīng)在為他登基造勢。
野心的膨脹,讓爾朱榮行事更加肆無忌憚,他開始將觸手伸向了京畿之地河南,公然向元子攸提出任命他推薦的官員在此地做官。元子攸知道如果繼續(xù)退讓,他這個皇帝必將走向覆滅的深淵,因此據(jù)理力爭,拒絕了爾朱榮的要求,翁婿兩人因此撕破了臉皮。爾朱榮的耐心已經(jīng)快用盡,而元子攸除掉岳父的志向,也堅定了起來。
三、扭轉(zhuǎn)局勢,用計除奸
北魏永安三年(公元530年),北魏帝國君臣之間的權(quán)力之爭,終于將要迎來決定性的一幕,爾朱榮馬上要動手了。
這一年8月,本就繃緊了神經(jīng)的北魏君臣們,聽到了一個爆炸性的消息:爾朱榮以女兒即將臨盆為由,決定入朝探視。此舉明顯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爾朱榮真實的目的,就是當(dāng)面逼宮,讓元子攸就范,如果他這次再拒絕,爾朱榮就只能廢掉這個不聽話的女婿了。
生死存亡時刻,元子攸的身邊不乏謀略之士,他們認(rèn)為這何嘗不是除掉爾朱榮的機會。然而,元子攸雖然早就存有除奸之志,奈何事發(fā)突然,他還沒有準(zhǔn)備好,所以局勢對他來說非常不利。在這種時刻,年輕的他出現(xiàn)了猶豫,當(dāng)然,這也只是短瞬間的事。面對危機,元子攸沒有辱沒他父親元勰的英名,最終下定決心除掉爾朱榮。當(dāng)時的他,吼出了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寧為高貴鄉(xiāng)公死,不為常道鄉(xiāng)公生?!弊屔磉呌H信涕泗橫流,愿為他肝腦涂地。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24歲的元子攸比起后來8歲除掉鰲拜的康熙,在年齡上占優(yōu)勢,此時處境卻更加兇險。他與親信還沒商議好對策,密謀就鬧得全城皆知,完全陷入了被動之中,明眼人都知道,他這回沒有絲毫勝算。然而,爾朱榮的愚蠢,讓他扭轉(zhuǎn)了劣勢。
爾朱榮終于率領(lǐng)五千人馬趕到了京城,他當(dāng)然也聽到了風(fēng)聲,不過他很自信,城外的軍隊個個以一當(dāng)十,他就不信沒有一兵一卒的元子攸敢對他下手。所以,爾朱榮只帶了死黨元天穆入宮覲見,他還是留了個心眼,匆匆用過酒宴告退,讓元子攸準(zhǔn)備的第一次刺殺計劃落空。
不過,爾朱榮終究輕視了他的這個女婿,三天之后,元子攸誆騙爾朱榮皇后產(chǎn)子,讓他速到宮中見外孫。爾朱榮這一回沒有多想,帶著幾個侍衛(wèi)就入了宮,早就蓄勢待發(fā)的元子攸和眾多親信,一哄而上,爾朱榮雖然久經(jīng)戰(zhàn)陣,終究雙拳不敵四手,一命嗚呼。
四、帝王末路,含恨而終
爾朱榮伏誅,元子攸面臨的局勢仍然非常的嚴(yán)峻。城中有爾朱榮的黨羽,城外有爾朱世隆統(tǒng)帥的精兵,如果他們此時發(fā)動擾亂,形勢將會是一面倒。好在爾朱世隆為人謹(jǐn)小慎微,聽到爾朱榮身死,他以為元子攸早有準(zhǔn)備,準(zhǔn)備跑路,恰好城中爾朱榮的親信賀拔勝,忠于北魏,他一番說辭,將城中的親信哄出了城,眾人作鳥獸散,元子攸暫時轉(zhuǎn)危為安。
不過,爾朱榮縱橫一世,他的手下可不都是庸碌無能之輩,有人看破了洛陽城中的形勢。此時,爾朱榮的堂侄爾朱兆率軍趕到,有了底氣的爾朱世隆發(fā)動反撲,兵臨洛陽城。盡管元子攸下定了拼死一戰(zhàn)的決心,城中百姓也踴躍守城,終究因寡不敵眾,失敗被擒。
當(dāng)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元子攸在被俘虜北上的途中,被爾朱榮殺害。這位不甘受權(quán)臣控制的少年帝王,雖然結(jié)局凄慘,他敢于反抗的勇氣,卻強過了許多自甘墮落的皇帝,為后世所稱頌。
元釗,鮮卑族人,公元526年出生于河南洛陽,臨珧王元寶暉之子,三歲時被太后胡氏立為皇帝,在位不足100天,便被大將軍爾朱榮沉入黃河淹死,是北魏歷史上唯一一位曇花一現(xiàn)的皇帝。元釗未被立為皇帝之前,是孝明帝元詡統(tǒng)治北魏時期,當(dāng)時正值孝明帝的母親胡氏獨攬大權(quán)的巔峰之際,囂張跋扈,擅權(quán)亂政,搞得北魏一塌糊涂,孝明帝對此非常不滿,于是發(fā)密詔命大將軍爾朱榮率兵逼迫胡太后交權(quán),不料密詔被泄露,傳到了胡太后那里,胡太后得知后大怒,于是設(shè)計毒殺了元詡,時年十九歲,謚號孝明皇帝,廟號肅宗,葬于定陵。
胡太后毒殺孝明帝后,將孝明帝唯一的女兒元氏謊稱為皇子立為皇帝,事情暴露后,引起朝中百官的共憤,于是胡太后便廢黜元氏,立臨珧王元寶暉之子元釗為帝,時年僅三歲,胡太后繼續(xù)掌控著北魏的實權(quán),擅權(quán)亂政,使得本就衰弱的北魏更是雪上加霜。再說了,孝明帝生前曾經(jīng)密令爾朱榮帶兵進(jìn)京逼胡太后交權(quán)。孝明帝死后,爾朱榮以為孝明帝報仇為借口討伐胡太后,于武泰元年(公元528年)四月起兵渡過黃河,直逼京都洛陽,此時胡太后慌張了,連忙召集孝明帝六宮所有宮女都令進(jìn)入寺院,胡太后自己也剃光頭發(fā),已遮人耳目。(《魏書》記載:及武泰元年,爾朱榮稱兵渡河,太后盡召肅宗六宮皆令入道,太后亦自落發(fā)。)
元子攸根本沒辦法挽救北魏,因為元子攸后來被爾朱兆活活勒死了。原因就是他殺了爾朱榮后沒有趕盡殺絕,爾朱榮的弟弟爾朱世隆、侄子爾朱兆都從元子攸的手下溜了出去,而這也是元子攸和北魏最后亡了的原因。
公元530年,當(dāng)時身為北魏孝莊帝的元子攸靠著自己的謀略,把亂世梟雄朱爾榮殺了,而從那時起北魏的全力就落到了他手上。元子攸本來壯志躊躇,想一鼓作氣復(fù)興北魏,但是他的一個疏忽直接讓他的夢想破滅了。這個錯誤就是他沒把朱爾榮一脈趕盡殺絕,給自己和北魏留了個炸彈。
元子攸雖然殺了朱爾榮,但他沒有把朱爾榮的家人趕盡殺絕。一年過后,朱爾榮的侄子朱爾兆就率軍直接攻到了洛陽城底下,而元子攸沒有任何辦法,只能逃命去。但因為他逃得太匆忙,一匹馬都沒備。最后元子攸因為城陽王元徽的坐視不理,很快就被抓到了。城陽王雖然逃走了,但也沒逃幾天就被他自己的親信殺了。而朱爾兆因為連著打了很多敗仗,心里不舒服,就拿元子攸來賭氣,最后元子攸就被活活勒死了。
由此看來,元子攸雖然有謀略,有本事殺了當(dāng)時的亂世梟雄朱爾榮,但是他不夠膽大心細(xì)和狠辣。他沒把朱爾榮一脈趕盡殺絕就是他這輩子犯的最大的錯誤。正是因為他沒能殺了朱爾兆,他才會狼狽地逃命和狼狽地被抓走。因此,元子攸挽救不了北魏王朝也是有原因的。
“俄然霧起,浮圖遂隱”
讀永寧寺的材料時,我總想起卡爾維諾用語言、夢境和幻想搭建起的無數(shù)看不見的城市,它們其實都是威尼斯。永寧寺這座北魏時期最輝煌的寺院的建筑和圖像早已蕩然無存,它身影只留在《洛陽伽藍(lán)記》、《水經(jīng)注》、《魏書》等史料中,因人們一遍遍的敘述和閱讀而逐漸清晰、鮮活??柧S諾借馬可波羅之口寫威尼斯:“在我講述其他城市的時候,我已經(jīng)在一點點失去它”。當(dāng)我在想象永寧寺塔的時候,越來越看不清它。
故宮的“梵天東土并蒂蓮華”佛造像展,展出了四件永寧寺遺址出土的造像殘件。它們見證過永寧寺塔登峰造極的營建,經(jīng)歷過人們18年的頂禮膜拜,也罹受了那場大地獄般的大火。 它們讓我離永寧寺又近了一毫厘。
伽藍(lán)
對永寧寺塔的想象,源于《洛陽伽藍(lán)記》。永寧寺是此書開篇之作,也是篇幅最長的一章。楊炫之先描述了永寧寺的建制,永寧寺于熙平元年(公元516年)由靈太后胡氏主持修建。
“在宮前閶闔門南一里御道西”。“中有九層浮圖一所,架木為之,舉高九十丈。有剎,復(fù)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師百里,已遙見之……浮圖有九級,角角皆懸金鐸,合上下有一百二十鐸。浮圖有四面,面有三戶六窗,戶皆朱漆。扉上有五行金釘,其十二門二十四扇,合有五千四百枚。復(fù)有金環(huán)鋪首。殫土木之功,窮造型之巧。佛事精妙,不可思議。繡柱金鋪,駭人心目。至于高風(fēng)永夜,寶鐸和鳴,鏗鏘之聲,聞及十余里”。
“(永寧寺)四面各開一門。南門樓三重,通三道,去地二十丈,形制似今端門。圖以云氣,畫彩仙靈。綺錢青瑣,輝赫麗華。拱門有四力士、四獅子,飾以金銀,加之珠玉……”
永寧寺遺址平面圖,來自考古報告
?考古發(fā)掘證明楊炫之的記錄有一部分相當(dāng)精準(zhǔn)。永寧寺位于北魏洛陽城中部偏西、宮城以南500米處(“閶闔門南一里”),南北長301米,東西寬212米,呈長方形。寺院內(nèi)中部偏南有永寧寺塔基。塔基呈正方形,地下部分為夯土,寬100米;地上部分為木塔基座,寬38米。塔身為木制,塔剎為金屬。塔后有佛殿(“浮圖北有佛殿一所,形如太極殿”)——永寧寺是以佛塔為主、佛殿為輔的佛教建筑群。
永寧寺塔基,圖來自考古報告
?
永寧寺塔為樓閣式四方形木塔,共九層。塔基由 124根木柱排列為5圈組成柱網(wǎng),塔心實體為土木混砌而成,殿堂式回廊環(huán)繞著塔心。每面有九間,共三十六間,分成三組,每組三間,正中一間開門,左右兩間置窗,每面三門六窗,門上有金釘、鋪首,窗雕花賦彩,檐角都綴著金鐸。
?
殿堂間不設(shè)隔斷墻,入塔禮佛可繞塔心一周。據(jù)《魏書》“永寧佛圖,靈像所在”的記載和從出土的1560余件造像殘件判斷,塔心和周圍墻壁上修建有龕,塔內(nèi)應(yīng)遍布佛、菩薩、天王、力士、供養(yǎng)人造像,皆為彩塑。遺址還出土了帶有忍冬草紋的殘件,說明佛堂內(nèi)是有彩繪壁畫的,可以想象那是個燦爛輝煌的佛國世界。
?
?
根據(jù)楊炫之的記載,永寧寺是可以登臨其上、俯瞰洛陽城的(“明帝與太后共登之”;“炫之與河南尹胡孝世共登之”)。
有學(xué)者從楊炫之用“若今宮墻”、“形制似今端門”和“形如太極殿”等形容永寧寺院墻、寺南門和佛殿,認(rèn)為它是“官府建筑融入宗教內(nèi)涵的產(chǎn)物”。而四方形多層木塔,又是印度式佛塔與我國傳統(tǒng)樓閣建筑結(jié)合產(chǎn)生的形制??上铎胖P下千余間“雕梁粉壁、青瑣綺疏”的僧房樓觀,尚未探測到。
考古發(fā)掘和《洛陽伽藍(lán)記》最大的區(qū)別在于永寧寺塔的高度。
關(guān)于永寧寺塔的高度眾說紛紜,楊炫之的“去地一千尺”是最夸張的,《魏書》的記錄是四十丈,《水經(jīng)注》的記錄是四十九丈??脊艑W(xué)家根據(jù)塔基的體量推測,認(rèn)為《水經(jīng)注》的記錄更準(zhǔn)確:“自金露盤下至地四十九丈”,塔身加塔剎通高約147米(比兩個應(yīng)縣木塔還高)。
?遺址還出土了15萬余件五色琉璃珠,珠子非常細(xì)小,有藍(lán)、綠、紅、黃、黑等多種顏色,有可能是楊炫之寫的裝飾寺門上獅子、力士的“珠玉”,也有可能是門樓上的珠簾。
《四庫提要》以“秾麗秀逸”評價楊炫之的文筆,《洛陽伽藍(lán)記》四六駢句和散句相得益彰帶來的節(jié)奏感,也頗得漢大賦氣韻。讀到“金盤炫目,光照云表,寶鐸含風(fēng),響出天外”時,我腦中竟響起了哥德堡變奏的旋律。這自帶巴洛克式華麗典雅整飭韻律的筆法,正適合描摹美輪美奐的佛教建筑。永寧寺塔是北魏洛陽城中最高的建筑,在洛陽城外百里,便可遙見它的身影,在城中可聽到“寶鐸和鳴”的“鏗鏘之聲”。楊炫之借西域沙門菩提達(dá)摩之口,表達(dá)了自己對這一人間奇跡的贊嘆:“(西域沙門菩提達(dá)摩)年一百五十歲,歷涉諸國,靡不周遍。而此寺精麗,閻浮所無也。極佛境界,亦未有此?!诔蠠o,合掌連日?!?br>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原,至南北朝時期盛極一時。北魏皇室篤信佛教,在平城就熱衷開窟建寺,遷都洛陽之后更是“篤信彌繁,法教逾盛”,皇親貴族甚至拋家舍業(yè)地修佛寺,彼時“京師表里,凡有一千余寺”,“昭提櫛比,寶塔駢羅”,“金剎與靈臺比高,廣殿共阿房比壯”。遍布全城的宏偉寺廟讓西域僧人以為置身佛國。
楊炫之在描摹永寧寺時,也漸漸走進(jìn)他用回憶制造的佛國幻象中,講故事的人,終于成為了故事里的人。
蕪城
楊炫之在感慨永寧寺塔“不可思議、駭人心目”時,這座塔早已化為廢墟,洛陽也“城郭崩毀,宮室傾覆,寺觀灰燼。廟塔丘墟,墻被蒿艾,巷羅荊棘”。時任東魏公務(wù)員的楊炫之到舊都洛陽出差,目睹曾經(jīng)的宮闕變?yōu)檗r(nóng)田,人間佛國“鐘聲罕聞”,刻骨的沉痛令他用文字賦予斷井頹垣生命,讓永寧寺早已飄散的“寶鐸和鳴”回響不絕。他的黍離之悲有“故園已是愁如許”的滄桑,有“舉目凄涼無故物”的沉痛,更有“終不似、少年游”的喟嘆,諸多情緒混在一起,為《洛陽伽藍(lán)記》冷靜的文字平添難賦深情的沉重。
永寧寺曾是洛陽這片人間凈土里最偉大的建筑,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后,就有在城中修建一座“永寧寺”的構(gòu)想,及至神龜二年(公元519年)永寧寺建成。早先挖掘佛塔地基時,曾挖出三十尊金像,篤信佛教的胡太后認(rèn)為是“信法之征,是以營建過度也”——瑞兆讓胡太后不惜成本地營造寺院,其時北魏已陷入社會危機。它矗立在洛陽城內(nèi)的18年間,北魏走向了盛極而衰以至不可挽回。楊炫之在永寧寺一章,用了近3/4的篇幅記述了北魏滅亡史,它充滿陰謀、刀光隱隱、血流成河,也洋溢著注定失敗卻仍要反抗的悲壯。
悲劇從胡太后鴆殺孝明帝開始。當(dāng)年永寧寺塔剛建成,“明帝與太后共登之。視宮內(nèi)如掌中,臨京師若家庭”,想必母子倆也有其樂融融的時刻。僅僅過了十年,胡太后為了實現(xiàn)自己專權(quán)的野心,毒殺了年僅19歲的親生兒子,立更易控制的幼子為帝。駐扎在晉陽的地方軍閥太原王爾朱榮聞風(fēng)而動,以復(fù)仇為名擁軍南下。他整頓軍隊的所在,就是永寧寺。當(dāng)時的長樂王元子攸作為內(nèi)應(yīng),爾朱榮幾乎兵不血刃地占領(lǐng)了洛陽(可見胡太后多不得人心)。元子攸也被爾朱榮立為孝莊帝。胡太后的女王夢化為泡影,且眾叛親離、大勢已去,下令宮人、幼帝隨她一起去永寧寺出家(由此可推斷永寧寺是皇家寺院)。然而爾朱榮仍然以祭天為由,將胡太后和幼帝騙至河陰(黃河南岸,約在今孟津縣),心存幻想的胡太后還在用“出家”作為與爾朱榮談判的條件,然而后者拂衣而起,沉殺二人。
爾朱榮隨后把屠刀舉向被迫參加祭天的北魏的朝臣,“縱兵亂害,王公卿士皆斂手就戮?!笔芎φ呷藬?shù)在不同的記錄里,從一千余到三千不等?!昂雨幹儭笔潜蔽鹤钛鹊囊荒唬蔽和豕?、元氏貴族幾乎一朝覆滅,其中還有不少元子攸的同黨,這也為他與爾朱榮分崩離析埋下了種子。
河陰之變后,爾朱榮雖長期在晉陽,但掌握了北魏實權(quán)。他氣焰最囂張時,他的侄子爾朱兆甚至做出了把孝莊帝囚禁在永寧寺的忤逆之舉,可見這皇帝當(dāng)?shù)枚喔C囊。然而年輕氣盛、在元氏族中威望甚高的少年元子攸不甘于被爾朱氏架空做傀儡皇帝——他倆的關(guān)系有點像漢獻(xiàn)帝和曹操,但元子攸更剛烈。
孝莊帝見無法阻止?fàn)栔鞓s篡位的步伐,他抱著“寧做高貴鄉(xiāng)公死,不做漢獻(xiàn)帝生”的想法,在爾朱榮動手之前,假稱皇后(爾朱榮之女)生子,令其進(jìn)宮探望,暗中埋下伏兵,“手刃榮于光明殿”,與爾朱榮一起被砍死的還有他的20多個親信。
爾朱氏炸了,派爾朱榮的堂叔(從父弟),爾朱度律率兵向孝莊帝索要尸體。一番混戰(zhàn)后,最終孝莊帝被爾朱氏生擒。他被囚禁在永寧寺門樓中,就是“圖以云氣,畫彩仙靈。綺錢青瑣,輝赫麗華”的門樓。后又被送到晉陽,最終被縊死在三級寺。“帝臨崩禮佛,愿不為國王。又作五言曰:‘權(quán)去生道促,憂來死路長。懷恨出國門,含悲入鬼鄉(xiāng)。隧門一時閉,幽庭豈復(fù)光?思鳥吟青松,哀風(fēng)吹白楊。昔來聞死苦,何言身自當(dāng)!’”時年24歲的元子攸最后一次禮佛,發(fā)下的愿心竟是“不為國王”。那首絕命詩后來成為他的挽詞,“朝野聞之,莫不悲慟。百姓觀者,悉皆掩涕而已”。如今讀來,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懼與絕望,只有一腳踏入死亡的人才能描摹。
在北魏不可逆轉(zhuǎn)地墜入深淵的過程中,似乎處處有永寧寺塔的影子。簡直是北魏洛陽版“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彼娺^胡太后與孝明帝曾經(jīng)的母子深情、爾朱榮大軍的刀光劍影、胡太后的愚蠢專斷和她欲皈依而不得的絕望。還有被困在寺門樓上的孝莊帝。他的勇氣、反抗和失敗,都像一個頂天立地的英雄。純凈高貴,令人唏噓。
浴火
永熙三年二月,與北魏國運共沉浮的永寧寺塔被雷火所擊而焚毀:
“火初從第八級中平旦大發(fā),當(dāng)時雷雨晦冥,雜下霰雪。百姓道俗,咸來觀火,悲哀之聲,振動京邑。時有三比丘,赴火而死?;鸾?jīng)三月不滅。有火入地尋柱,周年猶有煙氣。”
這場三月不滅的大火,是永寧寺塔的劫數(shù),只有塔內(nèi)造像劫后余生。
據(jù)考古報告,永寧寺遺址出土彩塑品1560余件,原來的泥塑大多被燒成了磚紅色、青灰色的陶塑,色彩盡失,“原貌不復(fù)可見”,但卻變成了比泥更能禁受時間磨洗的陶,焉知非福?
這批塑像幾乎全部為手工雕塑,也是北魏塑像最高水平的體現(xiàn)。
之前在國博《大象中原》展上,見過一組永寧寺出土頭像,甜美動人的笑,令我心頭一暖、又一痛。
?
?
在“并蒂蓮華”展看到這件,我瞬間窒息了。
?圓潤的面龐、挺拔的鼻梁、飽滿的鼻翼、豐盈的唇峰……無不細(xì)膩生動,雖是泥塑,皮膚卻好像有溫度和彈性。
?
?亞里士多德式的“古典的靜穆”,那永恒的生命之流。
?臉上帶著1500年塵土的菩薩頭像,笑靨如花,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
兩件殘身像,服飾皆為“太和改制”之后的褒衣博帶風(fēng)格,階梯型衣褶,圓轉(zhuǎn)流暢。層層衣紋難掩修長清秀的身形。
?
?
這件背影最令人浮想聯(lián)翩,孝莊帝寫完“昔來聞死苦,何言身自當(dāng)”,轉(zhuǎn)身赴死的背影,是什么樣子?
在佛造像界,北魏造像的笑容最動人,佛造像的“改夷為夏”也完成于北魏。從永寧寺出土造像殘件看,當(dāng)時的設(shè)計者和雕塑者努力把中國人的形象、氣質(zhì)加諸造像,氣韻生動的表情、秀麗挺拔、曲線玲瓏的身材……蕓蕓眾生就這樣留在了神佛身上。
《永寧寺》全篇最戳淚點的當(dāng)屬楊炫之描寫永寧寺塔最后一次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大火熄滅,永寧寺已磚瓦不存,有人在東萊海邊見 “浮圖於海中,光明照耀,儼然如新,海上之民咸皆見之。俄然霧起,浮圖遂隱?!?br>
浮圖以海市蜃樓重現(xiàn)人間,又被海霧帶走。
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Vanity of vanities, vanity of vanities; all is vanity.
對于虛空的描述,人類是相通的。
傳奇落幕,楊炫之筆鋒一轉(zhuǎn):“至七月中,平陽王為侍中斛斯椿所使,奔於長安。十月而京師遷鄴?!币允穫鞴P法寫出北魏的結(jié)局,冷靜得近乎殘酷。
讀完《洛陽伽藍(lán)記》,想起馬拉美說萬物存在是為了終結(jié)于書本。
所幸永寧寺塔留下的不止如此。
麥積山石窟北魏第三期窟,還有青州龍興寺窖藏北魏時期佛、菩薩像上,那長圓臉、細(xì)長眉眼、高挺的鼻子和迷之微笑,不正是永寧寺造像的余韻?
文明的力量,豈容青史盡成灰?
————————這是解釋梗兒和隨便說說的分界線————————————
1、鮮卑人從呼倫貝爾大草原入主中原,錫伯族的先祖是鮮卑人。
2、伽藍(lán)=寺廟;浮圖/浮屠=塔。
3、關(guān)于“間”:古建筑兩根柱子為一間,跟商品房的“間”不是一回事;古建筑的墻主要的作用是隔斷,不~承~重。
4、蕪城取義鮑照《蕪城賦》。
5、“初掘基至黃泉下,得金像三十軀”。金,金屬,可能是Cu,不是Au。
6、河陰之變,有學(xué)者認(rèn)為屠殺的地點選在黃河岸邊,與北方少數(shù)民族“投尸入河”的習(xí)俗有關(guān)。鮮卑先人逐水草而居,有水崇拜的傳統(tǒng),認(rèn)為水能“封印”暴死者的靈魂。北朝發(fā)生過好幾起受害者被“投尸入河”的屠殺,那些史料讀著令人頭皮發(fā)麻。
7、爾朱度律率兵向孝莊帝索要尸體的情節(jié)大致如下:一千身著喪服的胡騎在爾朱度律的帶領(lǐng)下兵臨洛陽城,孝莊帝親自登上城樓,用官位向正愁師出無名的爾朱氏勸降(啊天真)。爾朱度律慷慨陳詞,聲稱只要爾朱榮的尸體,邊說邊哭,“發(fā)言雨淚,哀不自勝。群胡慟哭,聲振京師。帝聞之,亦為傷懷”,君臣隔空抱頭痛哭(啊太天真)??奁蛡麘训奈猜暎潜窒嘁?。
8、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見《桃花扇》。
9、看永寧寺發(fā)掘報告,才知道原來走過N多次的隴海鐵路,有一小段竟是從永寧寺的院子里穿過去的。如果你坐過走隴海線的列車,有幾秒鐘你曾造訪過這座活在史料中的寺院。
11、關(guān)于永寧寺遺址考古發(fā)掘有一種說法,因為當(dāng)?shù)匕傩绽蠌倪z址上挖木頭(或者已燒成炭的木頭)烤白薯,怕造成破壞遺址,就趕緊發(fā)掘了——你在感慨黍離之悲時,別人只想烤白薯。永寧寺塔基還被誤認(rèn)為是漢代帝王陵或者宋代帝王陵。
12、楊炫之筆下裝飾華美的一千馀間僧房樓觀遺址不復(fù)存在,可能是北魏被拆除,連同永寧寺其他堪用的建筑構(gòu)件,如礎(chǔ)石啥的,被送到東魏首都鄴城再利用。
13、參考資料:《洛陽伽藍(lán)記》、《北魏洛陽永寧寺考古發(fā)掘報告》。
14、洛陽可去的地方太多了,我最想去漢魏洛陽故城。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671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