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推動書法是不遺余力,因而創(chuàng)造了大唐的書法盛世。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最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時朝政廉明,知人善任,因此國力鼎盛,民生富裕。
唐太宗以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一位賢明的君主垂名青史,鮮為人知的是他也酷愛藝術(shù)、精于藝術(shù),是相當有造詣的書法家。
唐太宗曾向虞世南學習書法,他在位期間廣收書家名跡臨摹,并將真品三百余件分類裝訂成一百五十卷冊,聽政之暇即取出臨摹玩賞。
流傳的著名書法作品有“晉祠銘”和“溫泉銘”。前者筆力雄渾蒼茫,后者勁健流麗,二者皆極得右軍遺意,在加上字里行間散發(fā)出英邁的帝王氣度,二件作品位列大家之中亦毫不遜色。
唐太宗對中國書法史的影響,不只因為他杰出的書法創(chuàng)作,更重要的是他以帝王身份對書法的極力推廣,使唐朝成為中國歷史上書法藝術(shù)最繁榮的時期。
“太宗初踐阼,即于正殿之左設弘文館”,“文武官品五等以上,聽于館內(nèi)學書”,以書法名家歐陽詢和虞世南為學士傳授書法藝術(shù)。
貞觀二年設立“書學”作為專門的書法機構(gòu),隸屬國子監(jiān)。除了書法教育機構(gòu)的設置外,唐太宗并將書法列為科舉考試錄取人才的重要一科,明訂“楷法遒美”為科舉選士標準之一,于是書法藝術(shù)作為官吏選拔的要求走上制度,成為藝術(shù)繁榮的最強勁的推動力。
顏真卿,顏家廟碑,現(xiàn)代拓片的紙本
由于唐太宗的倡導,學書之習成為風尚,促使許多文人士大夫用心于書藝的研究,一時名家輩出,掀唐代書法藝術(shù)高潮。
若無唐太宗的倡導推廣,恐怕不會有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quán)、懷素、張旭、孫過庭、李北海等等這么多唐朝名家在書法史上綻放光芒。成就了中國書法史最璀璨的一頁。
這樣看來,唐太宗李世民不但是歷史“賢君”還同時是書法史上的大“功臣”呢!
搜索
立即關(guān)注
你若喜歡,請點“在看”
為何晉唐的書法家格外有名?下面我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guān)內(nèi)容。
如果講性格學的話,唐太宗應該寫特別雄強的書法,但是我們看到的唐太宗書法都是飄逸多姿的,比如《溫泉銘》(唐太宗為驪山溫泉撰寫的一塊行書碑文,也是我國書法史上第一部行書刻碑,原石已遺失。拓本原藏敦煌藏經(jīng)洞,現(xiàn)藏于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還有草書《屏風帖》[圖8,唐太宗于貞觀十四年(640)所書,原書以真、草二體寫在絹素上,計十一幅,后流失。宋嘉泰四年(1204)王允初刻于余杭并以拓本傳世]都是比較細秀多姿的,所以這是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南北融合才使得唐代書法開始發(fā)力。
但是有一點大家可能容易忽略,容易用宋代的情況來想象唐朝,產(chǎn)生一個特別大的誤差。宋代的書法家大多數(shù)不習武,唐代書法家大部分都習武,兩者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
我們知道唐朝最重要的官職都是跟武職有關(guān)系的,比如像節(jié)度使、刺史和太守,而且文、武的職能不像后來想象的那么涇渭分明。比如說有一個詞叫“出將入相”(“出”指派任至外地;“入”指進入朝廷任官。出自《舊唐書·王珪傳》),這個詞到宋朝以后基本失效。因為宋朝是文武分野,非常鮮明。唐朝的邊將或節(jié)度使從事軍事活動,立了功之后會回到朝廷做宰相。比如唐朝最有名的美術(shù)史家張彥遠寫了第一部中國美術(shù)史《歷代名畫記》。張彥遠的高祖父叫張嘉貞,曾經(jīng)做過邊將,后來回到朝廷做宰相。
唐朝是文武兼修,重武不廢文,文武并重。文武并重的時代,才能產(chǎn)生最好的書法。
圖9 晉 衛(wèi)夫人 《近奉帖》
我經(jīng)常跟一些書法家聊天,比如我原來的鄰居、當代書法家王鏞先生,他也講到晉唐(東晉到隋唐)的字“有力”。我跟南京的書法家孫曉云也聊過天,他也說晉唐字“有力”。當代書法理論家邱振中先生也談到“有力”的問題,他認為好的書法第一個標準是“有力”。
我曾經(jīng)跟他開過玩笑:有力的東西不是用一般寫字的這種發(fā)力方式發(fā)出來的,有力首先得手腕有力,拿刀劍的手腕和不拿刀劍的手腕有質(zhì)的區(qū)別。所以晉唐的大書法家普遍習武。像李白這樣的詩人還說自己十五學擊劍(原文為“十五好劍術(shù)”,出自李白《與韓荊州書》),說明他會用刀劍。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特別是東晉的書法家族基本上是武人家族。比如王羲之的老師是河東衛(wèi)氏[其家族中有書法理論家衛(wèi)恒,著《四體書勢》。還有著名的女書法家衛(wèi)夫人(圖9),本名衛(wèi)鑠,字茂漪,也是王羲之的書法老師之一],河東衛(wèi)氏就是武人家族,出了很多大書法家。
還有對瑯琊王氏我們有很多誤解,經(jīng)常一說瑯琊王氏就覺得是文學家族,這只是看到了一面,實際上瑯琊王氏也是武人家族。如果他們天天揮麈談玄、喝個小酒、作作詩,就能和司馬氏家族“王與馬,共天下”(這是當時民間流傳的一句話,意思是瑯琊王氏和皇族司馬氏共同掌握了東晉的大權(quán)),這是不可能的。其實瑯琊王氏在東晉是握有兵權(quán)的。
當時南方(東晉)對付北方,在長江邊有兩個最重要的軍事要塞:西邊的要塞就是現(xiàn)在的九江(江州),東邊的要塞就是現(xiàn)在的鎮(zhèn)江。西邊這個要塞就是瑯琊王氏控制的,后來跟庾氏家族爭鋒。那么瑯琊王氏又是跟郗鑒[字道徽。高平郡金鄉(xiāng)縣(今山東金鄉(xiāng)縣)人。東晉重臣、書法家,東漢御史大夫郗慮玄孫,王羲之的岳父]的家族聯(lián)姻,郗鑒是控制鎮(zhèn)江的,實際上瑯琊王氏也就實現(xiàn)了對另外一個要塞的控制。王羲之有一個名號叫王右軍,我們說“學書初學衛(wèi)夫人,但恨無過王右軍”,右軍將軍就是武職。這基本上就形成了一個晉唐的書法傳統(tǒng)。
圖10 晉 郗鑒《災禍帖》
王羲之的岳父郗鑒,鎮(zhèn)守在現(xiàn)在的鎮(zhèn)江。郗鑒是大書法家,我們現(xiàn)在還可以在《淳化閣帖》中看到他的書法(圖10),當然他的真跡已經(jīng)失傳。郗鑒的女兒郗璿(生卒年不詳,字子房。王羲之七子一女均為郗璿所生),同時也是王羲之的夫人,她也是書法家。
所以我們可以這么講,像高平郗氏、瑯琊王氏、河東衛(wèi)氏這些家族都是文武并重,實際上他們有更多的武人身份。
圖11 唐 顏真卿《移蔡帖》
圖12 唐 顏真卿《與李太保帖》
其實唐朝也是一樣。唐朝這些書法家也有武人身份,比如說歐陽詢的祖上都是武官,褚遂良的父親褚亮是武人。虞世南是江南貴族,很早就跟他的哥哥虞世基到長安,他的具體身份我們很難推測。還有顏真卿(字清臣,祖籍瑯琊臨沂人,唐朝名臣、書法家。創(chuàng)“顏體”楷書,對后世影響很大)有一個稱呼叫顏平原,因為他做過平原太守,安史之亂的時候他是帶兵打仗的,他是有武人身份的,所以看顏真卿的書法可以感覺他的手力量很大,有內(nèi)力(圖11、圖12)。這應該是習刀劍的人。
還有張旭[字伯高,一字季明,漢族,唐朝吳縣(今江蘇蘇州)人,開元、天寶時在世,曾任常熟縣尉,金吾長史。以草書著名,被后世尊稱為“草圣”,與李白詩歌、裴旻劍舞合稱為“三絕”]也是武人,是金吾長史,史稱張長史(圖13)。按現(xiàn)在的話,他就是禁衛(wèi)軍的軍官,禁衛(wèi)軍軍官一定是拿刀劍的,所以有力。
圖13 唐 張旭《晚復帖》《十五日帖》
在書法傳統(tǒng)當中,刀筆并重,這是唐代書法的一個秘訣。過去有一句話叫“古有三端”,第一個是鋒端。鋒端是什么?是刀鋒、劍鋒。第二個是筆端,筆就是毛筆。第三個是舌端,就是有三寸不爛之舌,有外交才能和游說能力。所以這三項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注意到唐朝人對書法的評判,經(jīng)常用一個詞叫“勁利”,還有另一個詞是“快利”。聽上去好像不是在說書法,很像說劍法,由此我們也會想到張旭,“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書法功力大漲。
古人有一種說法:筆法可通劍法。這個筆法和劍法就是個內(nèi)外關(guān)系:對外是劍法,對內(nèi)就是筆法,而且是用一個手腕完成的。這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還注意到唐朝的書法,無論楷書還是行草,筆速不是勻速的,是變速的。由于變速,他才能寫出這樣的力度。我想這應該跟習武的傳統(tǒng)有關(guān)系。實際上這些唐代帝王,從唐太宗到唐玄宗其實都有過軍事的歷程——習武,而且他們都有一定的武功,所以這就形成了一個復雜的關(guān)系。在大唐統(tǒng)一帝國之后,南北融合,文武兼修,那么也會出現(xiàn)一些跡象。比如在文武關(guān)系上,就會出現(xiàn)一種復雜的態(tài)度。因為在傳說中唐太宗特別喜歡“二王”書法,當然主要是指王羲之,他在全國到處搜羅王羲之的書法墨跡。
是的,朋友。
歷史上真有其事。
凌煙閣24功臣分別是:
趙國公長孫無忌(約599-659),書生出身。凌煙閣24功臣之首,長孫皇后之兄,李世民的大舅子。自幼與李世民友善,李淵太原起兵后投靠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起主謀作用。終身為李世民信任。李世民死后,獨掌大權(quán),除掉了高陽公主,順便還捎帶上了太宗最喜愛的兒子吳王李恪。因干預李治的私生活,為高宗所忌。最后因斗爭失敗,死在武則天手里,全家受株連。
趙郡王李孝恭(591-640),唐宗室。其父為李淵堂弟,李淵起兵后,他負責經(jīng)略巴蜀。長江以南均受其統(tǒng)領,戰(zhàn)功可與李世民分庭抗禮。李世民登基后,退出權(quán)力中心,以歌舞美人自娛。貞觀十四年,暴病身亡。
蔡國公杜如晦(585-630),書生出身。得房玄齡推薦而受李世民重用,為十八學士之首。玄武門之變主謀。貞觀年間與房玄齡共掌朝政,但于貞觀四年病故,年僅46歲。李世民深為痛惜,死后極盡哀榮??胺Q“生得偉大,死得光榮。”據(jù)說有一次唐太宗吃塊美味的香瓜,不知何因忽然憶起杜如晦,潸然淚下,遣人以所食之半奠于這位文臣的靈牌前,并不時送御饌祭奠。但是杜如晦的二兒子,城陽公主的駙馬爺,后來因牽進太子李承乾謀反案中被斬。襲爵的長子杜構(gòu)本來官為慈州刺史,因弟弟一案也坐貶嶺南,死于邊野。
鄭國公魏征(580-643),書生出身。原為李密謀士,后隨李密降唐。為太子建成麾下。玄武門之變后,歸順李世民。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無不言,以進諫著稱。魏征活著的時候被太宗尊稱為“鏡子”,死后李世民卻下令,罷掉先前把衡山公主許配給魏征長子魏叔玉的婚約,還毀人墓碑以泄私憤。著實不是明君所為!
梁國公房玄齡(579-648),書生出身。李世民主要幕僚,善于謀略。玄武門之變主謀。貞觀年間負責行政,為相近二十年,深得李世民信任。卒年70歲。太宗廢朝三日,贈太尉,陪葬昭陵。但其次子房遺愛與高陽公主夫婦因謀反被誅。長子房遺直受牽連廢為庶人。房玄齡的牌位也被下令從太宗廟中撤出。
申國公高士廉(575-647),書生出身。長孫無忌的親舅舅,主動將長孫皇后許配給李世民。其人善行政、文學,為李世民心腹,參與玄武門之變的策劃。一家三代宰相,風頭無兩。
鄂國公尉遲敬德(585-658),武將出身。原為劉武周部將,后投降李世民。有單騎救主之功,此后參與李世民歷次戰(zhàn)役。玄武門之變親手殺死齊王元吉,又率兵威逼李淵下旨立李世民為太子。功成后身退,晚年信奉道教,遠離政治得以善終。后世民間“門神”之一。
衛(wèi)國公李靖(571-649) ,武將出身。傳說中紅拂的老公。曾試圖揭發(fā)李淵謀反,因此幾乎被李淵處死,幸而為李世民所救。未參加玄武門之變。貞觀年間負責抵御突厥,戰(zhàn)功無人可及。以79歲高齡病死于家中。最后成了民間傳說中的托塔李天王。
宋國公蕭瑀(574-648),書生出身。隋煬帝蕭后之弟。李淵起兵后歸附唐朝,為李淵重用。李世民即位后,與房玄齡、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74歲病死,陪葬昭陵。
褒國公段志玄(579-642),武將出身。李淵在太原時的舊部。參加歷次重要戰(zhàn)役。李世民兄弟相爭時,拒絕建成、元吉的拉攏,忠于李世民,參加了玄武門之變。病逝后陪葬昭陵。
夔國公劉弘基(582-650),武將出身。太原起兵時,負責招募勇士,有大功。攻克長安后被評為戰(zhàn)功第一。因唐朝與突厥關(guān)系惡化,常年駐守北邊抵御突厥。病逝后陪葬昭陵。
蔣國公屈突通(557-628),武將出身。歷仕楊堅、楊廣,戰(zhàn)功赫赫。李淵起兵后進攻長安,屈突通率部下死戰(zhàn),力盡后自殺未遂,終降李淵。參與唐朝歷次重大軍事行動,滅王世充被評為戰(zhàn)功第一?!杜f唐書》評價他:“盡忠于隋而功立于唐,事兩國而名愈彰。”
勛國公殷開山(57?-622),武將出身。李淵舊部。進攻薛舉時,在淺水原大敗,與劉文靜一同被追究責任,貶為庶民。后隨李世民滅薛氏有功。得病身亡。
譙國公柴紹(59?-638),武將出身。李淵之婿,娶平陽公主。夫妻皆英雄。參與攻克長安、滅薛舉、王世充等重要戰(zhàn)役。但其子柴令武與巴陵公主夫婦皆死于張孫無忌之手。
邳國公長孫順德(58?-63?),外戚。長孫皇后的叔叔。太原起兵時,與劉弘基一同負責招募勇士,有大功。進攻長安時任先鋒,擒隋主將屈突通。后因居官貪婪,幾次被削爵,最后病發(fā)身死。
勛節(jié)公張亮(59?-646),農(nóng)民出身。原為李密部下。李世民兄弟相爭時,派其到洛陽招募私黨,被元吉告發(fā)而下獄,拒不招供掩護了李世民,因而有功。貞觀二十年,有人告發(fā)張亮講過“有弓長之君當別都”的讖語,加上他私招義子五百人,有謀反之嫌。太宗下詔處斬,籍沒家產(chǎn)。
陳國公侯君集(59?-643),武將出身。李世民心腹,常年擔任其幕僚。玄武門之變的主要策劃人。任主將擊滅高昌?;爻笠蛩酵谈卟龖?zhàn)利品而被彈劾,懷恨在心。圖謀殺李世民擁立其長子李承乾,事泄被殺。被斬時面不改色。妻子皆流放嶺南。
郯國公張公謹(594-632),武將出身。原為王世充部下,后投降唐朝。因參與玄武門之變的謀劃而得到賞識,功勞很大。李世民登基后,協(xié)助李靖滅突厥。病逝時年僅39歲。
盧國公程知節(jié)(59?-665),武將出身。小說中的程咬金,原為瓦崗軍勇將,李密失敗后降王世充,因不滿王的為人,與秦叔寶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帳下。參加李世民歷次戰(zhàn)役。程咬金是歷代小說家筆下出鏡率最高的。從《隋唐演義》到《薛剛反唐》,凡是和那一段歷史有關(guān)系的,都有他老人家大智若愚的身影。晚年退休,得善終,后代也都有好下場。
永興公虞世南(558-638),書生出身,書法大家。隋朝奸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學著稱。曾歸附竇建德,竇建德死后入李世民幕府。此后盡心輔佐李世民,被評價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五絕。81歲病逝。
渝襄公劉政會(58?-635),武將出身。隨李淵起兵,此后負責留守太原,劉武周進攻時被俘。忠心不屈,還找機會打探劉武周軍情,秘報李淵。劉武周滅亡后獲救。
莒國公唐儉(579-656),書生出身。與李淵為友。參與李淵太原起兵的策劃。最大功勞是揭發(fā)獨孤懷恩謀反,被特賜免死罪一次。貞觀初年負責與突厥外交事宜。78歲壽終,陪葬昭陵。
英國公李世績(594-669),武將出身。本姓徐,又名李績,小說中的徐茂功。原為瓦崗大將。李密降唐后成為獨立勢力,被李淵稱為“純臣”。未參加玄武門之變。與李靖一起滅突厥,此后十六年負責唐朝北邊防御,又隨李世民進攻高麗。其本人對朝廷一世忠心,但在武則天當政時期,其孫子李敬業(yè)起兵謀反。武則天下詔追削李敬業(yè)祖、父官爵,挖墳斫棺,復本姓徐氏。導致李世績晚節(jié)不保。
胡國公秦叔寶(59?-638),武將出身。瓦崗大將。在李密與宇文化及童山之戰(zhàn)中立下大功。李密失敗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滿王的為人,與程知節(jié)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帳下。參加李世民歷次戰(zhàn)役,每戰(zhàn)必沖鋒在先。之后患病多年,病逝后陪葬昭陵。后世民間“門神”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 ),唐朝第二位皇帝,漢族。祖籍隴西成紀人(今甘肅靜寧成紀鄉(xiāng)人),偉大的軍事家,卓越的政治家,著名的理論家、書法家和詩人。堪稱“千古一帝”。太宗皇帝在唐朝建立中出生入死,運籌帷幄,在李衛(wèi)公答對中對其軍事思想給予了詳細介紹。 即位后,統(tǒng)一中國,抗擊外來侵略,同時執(zhí)行夷漢一家的政策,是歷史上民族關(guān)系最為良好的時期,在促進民族團結(jié)和融合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是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在位二十三年,在位期間國泰民安,社會安定,經(jīng)濟發(fā)展繁榮,軍事力量強大。后人稱他在貞觀年間的統(tǒng)治為“貞觀之治”。太宗的飛草非常著名,開創(chuàng)了行書寫碑。太宗詩歌在詩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太宗編寫了著名的秦王破陣樂。在《帝范》《唐會要》等書籍中,對太宗的政治理論有相當多的描述。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 ),唐朝第二位皇帝,漢族。祖籍隴西成紀人(今甘肅靜寧成紀鄉(xiāng)人),偉大的軍事家,卓越的政治家,著名的理論家、書法家和詩人。堪稱“千古一帝”。太宗皇帝在唐朝建立中出生入死,運籌帷幄,在李衛(wèi)公答對中對其軍事思想給予了詳細介紹。 即位后,統(tǒng)一中國,抗擊外來侵略,同時執(zhí)行夷漢一家的政策,是歷史上民族關(guān)系最為良好的時期,在促進民族團結(jié)和融合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是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在位二十三年,在位期間國泰民安,社會安定,經(jīng)濟發(fā)展繁榮,軍事力量強大。后人稱他在貞觀年間的統(tǒng)治為“貞觀之治”。太宗的飛草非常著名,開創(chuàng)了行書寫碑。太宗詩歌在詩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太宗編寫了著名的秦王破陣樂。在《帝范》《唐會要》等書籍中,對太宗的政治理論有相當多的描述。唐太宗李世民為唐代第二位君主,高祖李淵之次子。出生于武功(今陜西武功西北) 隋煬帝大業(yè)十一年(615),煬帝被突厥始畢可汗率兵圍困在雁門(今山西代縣),年僅十六歲的李世民應募勤王,嶄露頭角。大業(yè)十三年(617),李淵被任為太原留守,李世民隨從來到晉陽(今山西太原)。 武德二年(619)十月,馬邑(今山西朔縣東北)人劉武周叛亂,率眾南下,相繼打敗了李元吉、裴寂等唐將,幾乎占領河東全境,關(guān)中震動。唐高祖準備放棄河東,謹守潼關(guān)以西。李世民主動請纓,并率兵三萬,東渡黃河,一舉擊敗了劉武周的精銳部隊宋金剛部,并收降了驍將尉遲敬德和尋相等。接著,李世民又麾軍北進,終于在武德三年(620)四月殲滅了劉武周,收復了河東全境。 同年七月,李世民率兵挺進中原,勢如破竹,相繼收復了河南的多數(shù)郡縣,將隋朝的殘余勢力王世充圍困在洛陽孤城之中。接著,又果斷地采取圍城打援的作戰(zhàn)策略,生擒了竇建德,迫降了王世充,相繼平定了隋末以來兩個勢力最強的領袖。 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李世民率秦府幕僚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在宮城的北面玄武門內(nèi),一舉殺死了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這就是「玄武門之變」。兩天以后,唐高祖下詔將李世民立為太子。八月,唐高祖禪位而為太上皇,李世民登上帝位,是為唐太宗。第二年年初,唐太宗改元貞觀。 就在玄武門之變后,突厥「頡利可汗」乘唐朝內(nèi)亂,大舉入侵。太宗遣尉遲敬德出戰(zhàn),大敗突厥。未幾,頡利又再入侵,到達渭水便橋,并遣使臣到長安示威。太宗于是親率六騎到渭水,與頡利隔河相會,數(shù)頡利背棄盟約,這時唐朝大軍亦陸續(xù)到達。頡利見唐軍軍容鼎盛,以為無隙可乘,于是于太宗議和,隨即北歸,此即為「便橋會盟」。 貞觀元年(627),唐太宗在論功行賞時,將謀士房玄齡、杜如晦的功勞列為第一,并任為宰相,執(zhí)掌朝政,引起了他的叔父淮安王李神通和驍將尉遲敬德的不滿。他們自恃戰(zhàn)功顯赫,資深位高,口出怨言,擾亂慶功秩序,甚至還揮拳打傷前來勸解的任城王李道宗的眼睛。于是,諸將爭功,大吵大鬧。對此,唐太宗聲色俱厲地對李神通說:「叔父雖在義旗初起之時,有首倡之功,但后來卻在同竇建德和劉黑闥的兩次作戰(zhàn)中,一次全軍覆沒,一次望風逃竄。玄齡、如晦運籌帷幄,安定社稷,論功行賞,理當?shù)谝?。你雖是我的叔父,國家貴戚,但卻決不能以私恩濫與功勛之臣同賞!」接著,他又對尉遲敬德說:「我以前在讀《漢書》時,看到漢高祖時的有功將領很少有保全性命的,常對高祖心懷不滿,因而想引以為鑒,有意保護功臣,不使其子孫斷絕。但你卻經(jīng)常居功自傲,觸犯法律。我今天才明白漢初大將韓信和彭越等人的受戮被殺,家破人亡,并非是漢高祖的過失。國家大事,只有賞罰兩種。非分之恩,不可兼行,你要自珍自愛,免得將來后悔。」李神通和敬德聽了這番警告以后,當即表示悔過自新,這場爭功風波很快便得到平息。接著,唐太宗又將原太子李建成的屬官王珪和魏征等人,赦而不罪,委以重任,讓其參掌朝政。 貞觀十五年(641)正月,唐太宗在吐蕃(西藏藏族的祖先)贊曾(即君長)松贊干布的多次請求下,答應將宗女文成公主嫁給他,并派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護送公主入藏。 太宗在位期間,除政治、軍事方面有卓越成就外,在社會、文教方面都有更張。在社會方面,太宗鑒于士族仍然壟斷高官之途,為了平抑門第、為國家提供更多人才,太宗一方面命高士廉選《士族志》,以「立功、立德、立言」為標準,重新評估士族,無功德者一律除名;另一方面,承襲隋代的科舉制度,以延攬人才。 貞觀二十二年(648)正月,唐太宗將他撰寫的《帝范》十二篇頒賜給太子李治,并對其諄諄告誡說:「你應當以古代的圣哲賢王為師,像我這樣,是絕對不能效法的。因為如果取法于上,只能僅得其中,要是取法于中,就只能僅得其下了。我自從登極以來,所犯過失是很多的:錦繡珠玉不絕于前,宮室臺榭屢有興作,犬馬鷹隼無遠不致,行游四方供頓煩勞。所有這些,都是我所犯的最大過失,千萬不要把我作榜樣去效法
被稱為“貞觀之治”。
唐太宗,名叫李世民(599年—649年 )在位23年(627-649)是唐朝第二代皇帝,中國封建社會偉大的軍事家,卓越的政治家,著名的書法家和詩人,同時也是一位理論家和藝術(shù)家。
在位二十三年,在位期間國泰民安,社會安定,經(jīng)濟發(fā)展繁榮,為后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太宗的飛草非常著名,詩歌在詩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太宗編寫了著名的秦王破陣樂,同時在帝范和唐會要等書籍中,對太宗的政治理論有相當多的描述。
擴展資料
背景
“貞觀”為唐太宗李世民年號,出自《易·系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币饧匆哉朗救?。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治績一直為后世所傳頌。唐初,由于隋煬帝造成的大亂,隋朝留下了破壞嚴重、民生凋敝的局面。
北周“留給”隋朝690萬戶(根據(jù)學者岑仲勉、楊志久等人的考證),而且沒有大的戰(zhàn)亂,而隋煬帝造成天下大亂,人口銳減,隋朝“留給”唐朝200余萬戶(按《通典》記載杜正倫奏。
經(jīng)隋煬帝的消耗以及造成的大亂,到了唐初武德年間僅200余萬戶。),以及內(nèi)外眾多強敵、破壞空前嚴重的爛攤子。李淵李世民統(tǒng)一中原與南方,為貞觀之治創(chuàng)造了條件。
-李世民
-貞觀之治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694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