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血性?《詞源》上是這么解釋的:血性,謂剛強正直的性格。
中國歷史上的文人,大多被冠以窮酸、懦弱、迂腐以及狡猾的標簽,雖清高狂妄但無骨氣,無底線??蓺v史上,也有諸多文人,一身正氣、瀟灑豁達、剛正不阿,不僅在維護自身尊嚴上,而且當國家、民族尊嚴面臨踐踏的時候,表現(xiàn)出的文人血性,總讓人為之肅然起敬。
張煌言,這位明代最后的抗清勇士,就是有血性文人的代表之一。
張煌言(1620年7月8日-1664年10月25日),字玄著,號蒼水,鄞(yín)縣(今浙江寧波)人
公元1664年10月25日,也就是康熙三年九月初七日,清政府對張煌言這塊難啃的硬骨頭,死了心,將他殺害于杭州弼教坊。
弼教坊,在宋時為官巷,在明時為檢署,在清時成為殺害反清人士的行刑場,而如今已淹沒在花花綠綠的鬧市之中,成為了一個街區(qū)。舊衙不存,遺址難覓。但提起這個地名,與之相牽系著的血腥記憶,不管隔了多少年,隔了多少代,其見證中國民族氣節(jié)和文人血性的這段歷史,總令人為之潸然淚下,卻又激動振奮。
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六月九日 ,張煌言出生于浙江寧波府鄞縣一個官僚家庭。父親張圭章,是天啟四年(1624年)舉人,曾任山西鹽運司判官,官至刑部員外郎。母親趙氏,于張煌言十二歲時病逝。所以張煌言一直跟隨在父親身邊長大。受父親為人剛正的影響,以及目睹內(nèi)憂外患下顯得滿目瘡痍的晚明,張煌言少年時期就胸懷大志。
崇禎九年(1636年),十六歲的張煌言參加縣試,并于崇禎十五年(1642年),考中舉人。當時,李自成領(lǐng)導的農(nóng)民起義烽火已燃遍全國,明朝的統(tǒng)治岌岌可危,于是朝廷開始重視培養(yǎng)文武兼?zhèn)涞娜瞬?。張煌言雖考的是文舉,但仍須加試一些戰(zhàn)事急需的武備科目。在考試時,朝廷"以兵事急",令考生"兼試射",而張煌言竟"三發(fā)皆中",讓一起參加考試的小伙伴們都驚呆了。加之他平日留心時局,"慷慨好論兵事",所以周圍的人對他很是敬重和佩服。
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起義軍攻陷北京,崇禎帝在砍死長平公主、逼死張皇后、劍殺太監(jiān)妃嬪數(shù)人,一句撕心裂肺的“苦我民耳”的吶喊后,自己吊死煤山。諸臣聞此變故,紛紛攜眷屬或自刎、或投井追隨崇禎而去,到處是一片凄慘的哀嚎聲。不到窮途末路,誰愿自斷頭顱?
公元1645年,清軍大舉南下,連破揚州、南京、嘉定、杭州等城。大軍壓境,戰(zhàn)火燃眉,或臣服做順民,或抵抗存故明,對于每一個官員、百姓,都必須作出選擇。當時寧波城中文武官員有的倉惶出逃,有的策劃獻城投降,還有的自行了斷而不愿做亡國奴。
時年二十五歲的張煌言,作出了自己的抉擇。
張煌言從家鄉(xiāng)鄞縣來到府城寧波,與錢肅樂的義軍在城隍廟集結(jié),熱血沸騰,誓死抵抗清軍。次年,張煌言回到了老家,跟家中的老父親、繼母、妻兒子女告別,踏上了一去不復返的漫漫抗清路。
孰知,這一別,便是十九年,更是永遠。
最后的抗清勇士張煌言,投筆從戎
十九年間,張煌言先后與錢肅樂、張明振和鄭成功的義軍,馳騁寧紹,轉(zhuǎn)戰(zhàn)浙東,三渡閩海,四入長江,出生入死,屢敗屢起,戰(zhàn)功顯赫。
公元1659年,張煌言率領(lǐng)紀律嚴明,對百姓“秋毫無犯”的三千義軍收復了四府、三州、二十四縣,城池近三十座。張煌言每"經(jīng)郡縣,入謁孔子廟,坐明倫堂,進長吏,考察黜陟,略如巡按行部故事,遠近響應",許多故明降清的舊官吏,見到義軍的勢頭,紛紛倒戈,致使出現(xiàn)"父老爭出持牛酒犒師,扶杖炷香,望見衣冠,涕淚交下,以為十五年來所未見"的空前盛況。
這一刻的張煌言,一度以為光復大明有望??墒?,這一大好形勢,卻因鄭成功率軍攻打南京城的失利,而很快急轉(zhuǎn)直下。
張煌言的率領(lǐng)的僅僅三千義軍之所以能夠拿下這么多城池,是因為與其聯(lián)合北正的鄭成功在南京城外牽制住了清軍主力。而鄭成功以為打下南京,正如囊中探物,因此遲遲不發(fā)兵攻城,義軍休兵秣馬的同時,清軍的援兵卻趕到了,延誤了戰(zhàn)機,反被清軍打得倉促退兵,甚至將長江下游沿岸數(shù)百里的舟師和駐軍也撤了,全軍逃回了福建。留下張煌言孤軍奮戰(zhàn)在長江中部,進不能進,退不能退,尷尬得要命。
鄭成功一次次錯失攻下南京的戰(zhàn)機
深感無奈和絕望的張煌言在清軍的夾擊下,只能退入崇山峻嶺打游擊。經(jīng)過殘酷的大小搏斗,他的義軍部隊戰(zhàn)死的戰(zhàn)死,潰散的潰散,最終只是剩下一個隨從陪著他突圍,只得"變服夜行,至高滸埠,有父老識之,匿于家數(shù)日,導使出間道,渡江走建德、祁門亂山間"。期間,張煌言得了瘧疾,幾乎不能走路,但是在善良民眾的掩護下,一路向東,繞行兩千余里,歷盡千難萬險,九死一生,終于退回了浙江沿海地區(qū)。
此后,他"收集舊部",準備東山再起。鄭成功得到張煌言生還的消息后,也將自己的部分兵力撥歸他統(tǒng)轄,致使義軍稍有壯大。但不管鄭成功還是張煌言,經(jīng)歷了那次失敗后,再也難以發(fā)起有力的進攻。大好的反清復明機會,猶如曇花一現(xiàn)。
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清廷為了肅清東南沿海地區(qū)的抗清勢力,頒布了"遷海令",強制沿海百姓往內(nèi)陸遷移,以斷絕對義軍的糧餉"接濟"。義軍"無所得餉",只得"開屯南田自給",一邊要打仗,一邊要墾荒,打仗很重要,吃飯也很重要。
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四月,永歷帝朱由榔被吳三桂殺害于昆明;五月,鄭成功在收復臺灣并建立鄭氏政權(quán)后突然病逝。十一月,讓張煌言忠心不二的擁有朱氏皇朝血統(tǒng)的魯王死于金門。鄭成功的存在,讓張煌言認為“天下事尚可圖”,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永歷帝和魯王的存在,讓張煌言認為大明皇朝的根還在,有“君”可忠,有“國”可報。然而,當他們都不在之后,張煌言帶著屈指可數(shù)的抗清義軍,在孤島望向故國海面上的落日,他或許也有過彷徨。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不,張煌言沒有彷徨。作為一個“明室孤臣”,他只能選擇“有死無貳”;作為一個文人,他深入骨髓的血性讓他絕不會向侵入者低頭。近二十年間,面對清廷的誘降,不可計數(shù),但是他回絕的態(tài)度始終未變。那些在地里刨食的人,目光所及不過方圓之地,當然無法理解一個站著的人,視野之開闊、心胸之豁達,即使在生死關(guān)頭,卻早已將姓名置之度外的慷慨氣概。
康熙三年(1664年)六月,張煌言見復明無望,將為數(shù)不多的義軍解散,領(lǐng)數(shù)十人隱居海島。大勢已去,人心已散,聰明者,不聰明者,都不得不走“剃發(fā)留辮,胡服左衽”的識時務之路。卻唯有張煌言,堅持到最后,堅持到僅剩下殘軍,既不改弦易轍,更不俯首稱臣,,仍漂泊在近海孤島上,高舉抗清義旗。然七月十七日,清軍通過兩個偽裝的僧人,抓到了張煌言令其出島換米的隨從,然后找到張煌言隱居地。七月二十日,趁著夜色,一隊清軍渡島突入張煌言的住處,他與部屬羅子木 、侍僮楊冠玉等人被俘。
當時去逮捕張煌言的一個清兵后來回憶說:張煌言床下都是書,旁邊有一副棺材,床頭懸著一柄利劍,張煌言想去取劍,不幸被床帳絆倒了,所以來不及自殺。
十天后,拒絕歸附清廷的張煌言被押送到了杭州。在杭州監(jiān)獄內(nèi),張煌言以絕食相抗,像極了當年被捕入獄的南宋遺臣文天祥。只是后來體恤獄卒因為他不吃飯而會被上頭處罰,才勉強以水果維持生命。那段日子,杭州百姓像追星一樣,追到監(jiān)獄里,買通獄卒,以一見張煌言為榮,甚至請其題詩留念。張煌言儼然從一個帶劍的詩人,變成了一個寫書法的囚徒。
寫的什么?一張張,除了寫文天祥的《正氣歌》,還有這首表明自己心志的詩:
何事孤臣竟息機?魯戈不復挽斜暉。
到來晚節(jié)同松柏,辭去清風笑翠微。
雙鬢難容五岳住,一帆仍向十州歸。
疊山返死文山早,青史他年任是非。
大義凜然的張煌言,至死猶抱收復失土恢復舊朝這個不可能實現(xiàn)的偉大愿望,自比偶像文天祥,看破生死,只求“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是非非,任后人評說。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字宋瑞,道號浮休道人、文山。
九月七日,張煌言被清軍押赴刑場——杭州弼教坊。他大義凜然,面無懼色,抬頭看見鳳凰山頭,大聲嘆息道:"大好江山,可惜淪于腥膻!"行刑前,行刑官問張煌言有什么遺言,他隨口吟出四句短詩:
我年適五九(指45歲),
復逢九月七。
大廈已不支,
成仁萬事畢。
臨刑時,張煌言拒絕下跪,仰首挺胸,視死如歸,英勇就義,年僅四十五歲。
這位最后的反清志士,一個文人,帶著對國家、民族、社稷、文化的血性,從寧波的城隍廟起,到杭州的弼教坊止,不僅會寫詩,還會打仗,雖不是行伍出身,卻絲毫不讓職業(yè)軍人,攪動了故國的半壁江山,讓滿清建國后近二十年而不得安寧,卻無力阻止歷史的車輪,卻感動了無數(shù)故國遺民。
張煌言遇難后,當?shù)乩习傩彰八朗帐八倪z骸,將其埋葬于西湖邊,離岳墳、于謙墓不遠,因為他曾寫過一首《入武林》:
國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guī)煛?/p>
日月又懸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慚將赤手分三席,擬為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車東浙路,怒濤豈必盡鴟夷。
岳飛、于謙、張煌言,不同的朝代,卻有著相似的悲壯命運,在西湖邊跨時代的相聚,是否會在陰間相互撫慰,卻又捶胸頓足?
西湖邊的抗清勇士張煌言墓
多年后,一個沒有留下姓名的史學家為其寫傳,寫了一句:
自丙戌至甲辰,蓋十九年矣,煌言死而明亡。
人在歷史的長河中,是非常渺小的。若是能給某個歷史進程,某個歷史階段,起到一個句號的作用,也算是一種難得光榮。張煌言,憑著一個文人的血性支撐著,給明朝折扣朽爛不堪的棺材,釘下了最后一顆釘子。
搜索
立即關(guān)注
你若喜歡,請點“在看”
一、洪武之治:洪武之治又稱洪武盛世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間所出現(xiàn)的治世,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1368年,朱元璋于金陵應天府即皇帝位,明朝正式建立。朱元璋在位期間,下令農(nóng)民歸耕,獎勵墾荒;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
組織各地農(nóng)民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jīng)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他還徒富民,抑豪強;下令解放奴婢;減免稅負,嚴懲貪官;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等。
二、萬歷新政:萬歷年間,內(nèi)閣首輔張居正為挽救明王朝,緩和社會矛盾,在政治、經(jīng)濟、國防等各方面進行的改革。從維持明王朝的長遠統(tǒng)治出發(fā),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一些當權(quán)人物認為,必須改革政治,尋求一條自救的道路。在這樣的形勢下,張居正的改革措施得到了推行。
三、永樂北伐:明成祖北伐又稱明成祖北征、永樂北伐,明成祖在位期間,先后五次親征,北伐蒙古。明太祖建立明朝之后,元朝的殘余勢力退居嶺北行省,史稱北元。
明太祖北伐之后,蒙古分裂為韃靼、瓦剌和兀良哈,對中原地區(qū)構(gòu)成了威脅。即位的明成祖為了徹底解決元朝的殘余勢力,決定親自率領(lǐng)明軍進行北伐。
四、弘治中興:弘治中興指的是明朝在明孝宗朱佑樘治理下出現(xiàn)了的短暫而輝煌的“治世”。明孝宗明代中期的一位仁君,由于他寬厚仁和的政治品行使得弘治一朝出現(xiàn)了君子眾多、君臣關(guān)系融洽等政治特色,為這一朝帶來了美譽,明孝宗在位期間“更新庶政,言路大開”,使成化朝以來奸佞當?shù)赖木置娴靡愿挠^。
五、隆慶開關(guān):隆慶開關(guān)或稱隆慶開禁、隆慶開海、隆慶開港、隆慶開放等。指明朝隆慶元年(1567年),隆慶帝(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調(diào)整海外貿(mào)易政策,允許民間私人遠販東西二洋。
從此民間私人的海外貿(mào)易獲得了合法的地位,東南沿海各地的民間海外貿(mào)易進入了一個新時期。明朝出現(xiàn)一個全面的開放局面。
從1567年到1644年這段時間,海外流入大明朝的白銀總數(shù)大約為3億3千萬兩,相當于當時全世界生產(chǎn)的白銀總量的三分之一。
-隆慶開關(guān)
-永樂北伐
-弘治中興
-洪武之治
-萬歷新政
A 原因:①更加有效的抗擊蒙古人的南襲;②進一步控制東北地區(qū)維護全國的統(tǒng)一;③朱棣思念北平,北平是朱棣的興王之地有其勢力和親信所在,就應了天時地利人和。
1、朱元璋認為,凡以應天為都的歷朝,氣數(shù)都不長。作為他的兒子,朱棣顯然理解這一點--不知是不是歷史的巧合,前朝姑且不論,明朝在此定都,建文帝在位4年而終;太平天國在此建都,不到15年便宣告失?。粐裾ǘ寄暇?2年即被推翻……
2、南京地處長江下游,在軍事防御上處于不利的地理位置--清后期太平天國起義,太平軍從武漢發(fā)兵,順長江直抵金陵,一戰(zhàn)而勝。這也驗證了明帝的擔心。
3、當時北方的蒙元殘部,才是明王朝最大的勁敵。出于國防考慮,朱棣決定采取“天子守邊”的方式,用行政手段將全國的人力物力向北方邊境進行集中--在當時落后的生產(chǎn)力條件下,這也是迫不得已而為之呀。
4、朱棣的個人感情因素。他曾長期生活在北平,對北平感情很深,視那里為龍興之地。
5、從統(tǒng)治基礎上來說,南京所在的江浙地區(qū),有很多心理上支持懷念建文帝的文士。遷都北京,則可以使朱棣回到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心理上要踏實的多--就為了這個建文帝的神秘死因,朱棣窮極一生尋找事實真相。甚至不惜派遣鄭和率龐大艦隊下南洋去探訪……
B 《明太宗實錄》中記:永樂元年(1403年)正月辛卯,禮部尚書李至剛等人奏稱:“北平布政司實皇上承運龍興之地,宜遵太祖高皇帝中都之制,立為京師?!薄睹魇贰分姓f,李至剛“為人敏洽,能治繁劇,善傅會,首發(fā)建都北平議?!笨雌饋恚员逼綖楸本?,話雖出自李至剛之口,實際上還是明成祖本人的意思。不過李至剛等人這時尚未理解明成祖的真正用心,那絕非僅僅因為北平是他“龍興之地”,更為關(guān)鍵的還是統(tǒng)一形勢的需要。
C 評價:大家都知道中國歷史上,漢朝有“文景之治”,唐朝有“貞觀之治”,但是人民常常忽略了明朝還有一個“永宣盛世”,就是永樂到宣德年間的盛世。而這個盛世最具代表的實際上應該是“永樂盛世”。用清朝人的話說:“永樂盛世,蓋兼漢唐而有之?!闭f把漢、唐的盛世兼而有之,說它的功、它的業(yè)叫“幅員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彼裕覀冊谀暇┟餍⒘昃涂梢钥吹娇滴趸实墼诿餍⒘昵懊媪⒌氖蠈懥怂膫€字,叫“治隆唐宋”。所以我們看,中國歷史上有一個盛世,這個盛世是什么?是“永樂盛世”,它是繼“文景之治”、“貞觀之治”以后又一個盛世,而且它是兼漢、唐而有之。
明成祖遷都北京,他是雄才大略。他以北京為基礎,建立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同時以北京為基礎,要建立一個平等和諧的天下秩序。他的胸襟,一般人、一般帝王無法比。明成祖要做事,要做全世界最大的事;他要編最大的書,全天下的書都要收攏來,編成一部《永樂大典》;他要建全世界最大的宮殿,這個宮殿到現(xiàn)在仍然是全世界最大的宮殿;他要建一個全世界最高的祭天場所,天壇,現(xiàn)在仍然是全世界最高的祭天的場所。他登上皇位以后,要給朱元璋建一個非常像樣子的石碑,這個石碑非常大,以至于到現(xiàn)在它還沒有搬動地方,現(xiàn)在還在明孝陵的路邊上擺著。這個石碑如果建立起來,那是全世界最大的石碑?,F(xiàn)在叫“碑材”,如果我們到南京鐘山上可以看到這個明朝的碑材。還有一件事情,說明明成祖的胸襟,他要做事就要做最大的事。比如說我們現(xiàn)在在北京大鐘寺,那里有個古鐘博物館,后邊的大殿里頭有一口古鐘,現(xiàn)在把它叫做“永樂大鐘”。這個大鐘是世界上最大的鐘,這個鐘大到什么程度呢?高6.75米,直徑3.3米,重量九萬三千斤。上面布滿了經(jīng)文,多少經(jīng)文?23萬字,據(jù)說這個字是當時著名書法家沈度寫的。為什么朱棣要建這么大的鐘?證明他是至高無上。
明成祖無論從文治上、從武功上都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但是,雄才大略也伴隨著一些其他的弊病。朱棣締造了眾多空前的壯舉,但卻耗費了超過其他皇帝的民脂民膏;他開拓了空前遼闊的疆域,卻使無數(shù)的將士戰(zhàn)死沙場;他繼承和開拓了朱元璋的事業(yè),但卻是篡奪了侄子的皇位,而且殺戮無數(shù)。那么,當時間過去了幾百年,我們今天究竟又該如何評價這樣一位頗具爭議的皇帝呢?
那么,我們對明成祖這樣一個人怎么評價呢?我們先從明朝本身說。第一,他繼承了明太祖的事業(yè),對明太祖的政策有所調(diào)整,完善了明朝的文官制度,使明朝的事業(yè)建立在更鞏固的基礎上,把明朝的事業(yè)推向新的高度。
第二,在中華民族發(fā)展歷史上,明成祖是一個關(guān)鍵人物,他推動了中華民族多民族統(tǒng)一國家的發(fā)展,推動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民族文化的進程。
第三,明成祖既有雄才大略的一面,也有殘暴的一面。他的殘暴不僅僅體現(xiàn)在他奪取政權(quán)以后對于政治反對派的殘酷鎮(zhèn)壓和殺戮,也表現(xiàn)在他奪權(quán)以后建立的東廠對于全國政治、官僚隊伍加強控制,同時造成以后宦官擅權(quán)的弊病。
第四,我們說永樂盛世是一個遠邁漢唐的盛世,但是這個盛世又是一個艱難的盛世,這個盛世是讓老百姓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得到的。
如果我們要求一個帝王既做大事業(yè),又要保護老百姓的利益,這是我們的理想,但是我們在評價歷史人物的時候,我們不能夠不指出他的缺點。他既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又是一個給大家?guī)沓林刎摀木?。在明朝歷史上明成祖是一個關(guān)鍵人物,在中國歷史上明成祖也是一個重要人物。經(jīng)過明成祖完善了中國的文官制度,奠定了明、清兩朝的政治格局,影響了明、清兩代五百余年的政治生活。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696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