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里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譙周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在三國時期,勸說后主劉禪歸降曹魏的譙周,應該是一個大家都比較熟悉的歷史人物。譙周(201年-270年),字允南,巴西西充國人,三國時期蜀漢學者、官吏。譙周少讀典籍,精研六經,頗曉天文,為蜀地大儒之一。諸葛亮擔任益州牧時,任命他做勸學從事。諸葛亮去世后,譙周前往奔喪,雖然朝廷隨后下詔禁止奔喪,但譙周仍因行動迅速而得以到達。后主劉禪立太子時,任命他做太子仆,調令家令,之后遷任中散大夫,光祿大夫。
在蜀漢任官時期,譙周一向以反對北伐戰(zhàn)略而聞名。見姜維多次北伐而虛耗蜀漢國力,因而不滿,著《仇國論》力陳北伐之失。到了炎興元年(263年),魏國三路大軍伐蜀,在鄧艾偷渡陰平,兵臨成都之際,譙周因勸劉禪投降,“有全國之功”,被封為陽城亭侯,遷騎都尉,散騎常侍。司馬炎稱帝后,征召譙周入洛陽為官,譙周無奈之下帶病前赴洛陽,不久病逝。對于譙周來說,雖然他的行為存在一定的爭議,不過,作為蜀地的著名才子,譙周培養(yǎng)了多位人才。其中,就陳壽和羅憲來說,可謂譙周學生中最著名的兩位了,也即一位寫出了《三國志》,另一位則是三國名將。
陳壽
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陳壽自幼刻苦好學,拜同郡人譙周為師,研習《尚書》《三傳》,精通《史記》《漢書》,陳壽聰明機敏,所寫文章以華麗著稱。在蜀漢后期,陳壽歷任衛(wèi)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散騎、黃門侍郎,觀閣令史等職。值得注意的是,因為諸葛亮、蔣琬、費祎、董允等重臣已經去世,也即沒有人限制黃皓弄權,這導致蜀漢的文臣武將,有不少都極力逢迎黃皓。
而陳壽和羅憲作為譙周的學生,都沒有選擇依附于黃皓,也因此遭到了黃皓的多次貶謫。景耀六年(263年),蜀漢滅亡。在此之后,陳壽被推舉為孝廉,授官佐著作郎,又出任陽平縣令。陳壽撰寫《諸葛亮集》,上報朝廷。后授職著作郎。張華準備薦舉陳壽為中書郎,中書監(jiān)荀勖因忌恨張華而厭惡陳壽,便示意吏部改任陳壽為長廣太守,陳壽以奉養(yǎng)老母為由不就職。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在蜀漢滅亡之后,陳壽的仕途依然是十分不順的。
咸寧四年(278年),鎮(zhèn)南將軍杜預鎮(zhèn)守荊州之前,又將陳壽舉薦給朝廷,建議授予他黃門侍郎或散騎常侍之職。陳壽因此被授職為治書侍御史。太康元年(280年),西晉大軍消滅東吳,這意味著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時代徹底結束。在此基礎上,陳壽撰寫完成《三國志》,共六十五篇。當時的人們盛贊陳壽善于敘寫史事,具有良史的才干。夏侯湛當時也在撰寫《魏書》,見看到陳壽的《三國志》后,便銷毀自己的《魏書》。張華對陳壽倍加贊賞,對他說:“應該把《晉書》委托給你撰寫。”陳壽就是如此受當時的人們器重。三國志最早以《魏書》《蜀書》《吳書》三書單獨流傳。為了避免曹魏的《魏書》與南北朝時期北魏的《魏書》相互混淆,在北宋王朝在咸平六年(1003年)將三書合為一書,最終成書。
元康七年(297年),陳壽病逝,享年六十五歲。對于陳壽這位學生,譙周生前曾評價道:“卿必以才學成名,當被損折,亦非不幸也,宜深慎之?!睂Υ?,在筆者看來,雖然仕途不順,屢次遭到貶謫,可是,因為寫出了《三國志》這部史學名著,陳壽得以青史留名。
羅憲
另一方面,就羅憲來說,相對于偏向于文臣的陳壽,羅憲則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三國名將。羅憲(218年—270年),字令則,荊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羅憲十三歲時便能寫文章,很早出名。師從譙周,譙周的門人稱他為子貢。羅憲正直誠實嚴整;待士不倦怠,輕財好施舍。公元238年(延熙元年),羅憲在蜀國入仕當太子舍人、宣信校尉。兩次到吳國出使,吳人稱頌他。不過,和陳壽一樣,羅憲也因為沒有依附于黃皓,所以遭到了貶低。公元258年(景耀元年),黃皓因為憎恨羅憲,所以將其貶為巴東太守。
當時大將軍閻宇都督巴東,讓羅憲領軍,當閻宇的副將。公元263年(景耀六年),魏國進攻蜀國時,閻宇西還,羅憲守衛(wèi)永安城。不久之后,后主劉禪放棄抵抗,這意味著蜀漢的正式滅亡。在此背景下,羅憲鎮(zhèn)守的永安城中騷動,長江邊的長史都棄城逃走,羅憲將一個作亂者斬首,百姓才安定。公元263年(景耀六年),吳國聽說蜀漢失敗,派盛曼將軍向西而行,表面上假稱救援,內心是要襲擊羅憲。
最后,對于東吳趁火打劫的行為,羅憲不僅非常憤怒,也是堅決予以反擊。公元264年(咸熙元年),吳國又讓步協(xié)領兵西征,羅憲將他打得大敗。孫休大怒,又派陸抗協(xié)助步協(xié)。羅憲堅守六個多月。彼時,部下都勸羅憲放棄城池,可是羅憲依然不為所動。不久之后,荊州刺史胡烈率軍攻打東吳在荊州的重鎮(zhèn)西陵,陸抗在腹地受脅之下退兵。自此永安之圍解除,羅憲被加封為陵江將軍、使持節(jié)、領任武陵太守。公元265年(泰始元年),司馬炎篡魏后建立西晉,羅憲改封為西鄂縣侯,羅憲之子羅襲也任給事中。同年,羅憲入朝,司馬炎下詔說:“羅憲忠烈果敢剛毅,有才略器干,可賜給鼓吹?!庇仲n他山玄玉佩劍。
公元268年(泰始四年)三月,羅憲跟隨晉武帝司馬炎在華林園侍宴,司馬炎詔問蜀國大臣的子弟,又問先輩適合時宜可用的人,羅憲推薦了蜀人常忌、杜軫等,都是蜀國的良才,司馬炎都召見并加以任命。公元270年(泰始六年),羅憲卒于任上,被追封為安南將軍,謚烈侯。對此,在筆者看來,就羅憲這位名將,沒能在蜀漢后期得到重用,無疑是蜀國的一大損失。當然,在蜀漢滅亡之后,羅憲受到了司馬炎的器重,也即沒有被一直埋沒下去。總的來說,就譙周這位蜀漢才子,雖然他勸后主劉禪歸降的行為飽受爭議,不過,他培養(yǎng)的這兩位學生,一文一武,卻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了。
我的評價是:生不逢時,主昏于上(劉禪簡直就是個弱智,小時候摔壞了),諸葛亮都沒辦法,姜維能獨撐大局,還能主動出擊攻擊魏國,足見大才。
一些名人對姜維的歷史評價
諸葛亮:
孔明書曰:“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庇衷唬骸绊毾冉讨谢⒉奖辶?。姜伯約甚敏于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于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
鐘會
鐘會與姜維書曰:“公侯以文武之德,懷邁世之略,功濟巴、漢,聲暢華夏,遠近莫不歸名。每惟疇昔,嘗同大化,吳札、鄭喬,能喻斯好?!辩姇^長史杜預曰:“以伯約比中州名士,(諸葛)公休、(夏侯)太初不能勝也?!保▍⒁姟度龂?姜維傳》)
卻正:
姜維身為上將,位高權重,可是住宅簡陋。除了薪俸,家無余財;除了正室,別無妻妾。從不聲色犬馬,衣服僅僅夠穿,車馬僅僅夠用————他這樣做并不是為了以身作則、使世風清廉,而是真正從內心覺得這樣已經滿足。象他這樣好學不倦、清廉樸素的人,自是一代表率。
孫盛:
姜維是魏國人,卻投奔蜀國,不忠;拋棄父母祖先,茍且偷生,不孝;攻擊自己的祖國,不義;戰(zhàn)敗不自盡,無節(jié);對內,驅策百姓上戰(zhàn)場,以求表現(xiàn),對外,無法抵抗外侮,招致敵人攻擊,無智無勇。姜維“忠孝節(jié)義智勇”皆不備,實際上是魏的逃犯,蜀的庸臣。
陳壽:
姜維粗通文武,立志建功立業(yè),名垂青史??墒歉F兵黷武,沒有遠見。缺乏判斷能力,終于被殺。
何焯:
姜維執(zhí)政時,蜀的根基已經不穩(wěn),政治司法,今非昔比,人民無法很快從戰(zhàn)爭中恢復了。
干寶:
姜維是蜀相,國家滅亡,卻不去死,反而死于鐘會之亂,不值。
王鳴盛:
姜維想復興蜀漢,功敗垂成而死,忠義之心,日月可鑒。陳壽在晉當官,對此事不敢直言。
明代大學者李贄稱伯約為“又一孔明”。
轉一文:姜維,歷史對他的評價是不公正的
歷來對姜維的北伐貶多褒少,像《三國演義》篇末的長詩就有“姜維獨憑氣力高,九伐中原空勛勞”之說。而大多數(shù)人也認為姜維的北伐極大地消耗了蜀漢的財力物力,致使日后被魏軍一攻即亡。真的是這樣嗎?不管別的,讓我們先來看看姜維在歷史上的歷次北伐吧。根據(jù)《三國志》記載,姜維的北伐不止九次,而是十一次。
?烽火三國論壇 -- 烽火三國論壇—中國人智慧象徵的時代
第一次,西元238年,姜維和蔣琬合作率偏師出隴右,結果在南安與魏軍相持不下 oobP,
第二次,西元244年,姜維和費緯出兵興勢,派王平襲擊魏將曹爽,曹爽大敗,勉強保住關中
第三次,西元248年,姜維率兵出隴西,與魏將郭淮,夏侯霸大戰(zhàn)洮西,收服了涼州胡王白虎文,活文戴。
第四次,西元249年,姜維派廖化去洮城,由於鄧艾事先得到情報,廖化無功而返. Y
第五次,西元250年,姜維以羌胡為輔,與郭淮戰(zhàn)於洮西,平手。
第六次,西元254年,姜維率兵圍南安,因糧草接濟不上,主動退兵。
第七次,西元255年,姜維出隴西狄道,魏將李簡率眾投降。維乘勝攻取河關,臨洮兩縣,殺死魏將徐質。
第八次,西元256年,姜維再出狄道,大敗雍州刺史王經,斬殺魏軍數(shù)萬,后來魏軍大舉增援,於是回撤。
第九次,西元257年,姜維與鄧艾戰(zhàn)於段谷,由於蜀將胡濟失期不至,蜀軍大敗,死傷慘重。
第十次,西元258年,姜維利用諸葛誕在淮南反叛,率數(shù)萬人出駱谷,與鄧艾相持不下。諸葛誕兵敗,姜維引兵退還。
第十一次,西元261年,姜維領兵進秦川,又遭鄧艾相距,力戰(zhàn)不勝,遂撤兵。
縱觀姜維歷次北伐,具體戰(zhàn)績是: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偟膩碚f還是勝多敗少,軍隊損耗也是魏重蜀輕。而且姜維北伐的基點已經從諸葛亮時秦嶺西縣和子午谷一線推進到西縣以北金城和渭水南岸的芒水一線了。正是因為姜維多次挫敗曹魏大將曹爽,王經,才使得魏軍一直被卡制在秦嶺一線。土狹民寡僅一州之地的蜀漢竟迫使擁有九州之地的強大的曹魏被迫采取戰(zhàn)略防守長達三十年,這在中國軍事史上是極為罕見的。至於北伐中的兩次失敗,都是敗在魏將鄧艾手裏,我一向認為鄧艾是魏國最優(yōu)秀的將領。而且姜維攻,鄧艾守,從兵力和補給上也是魏國占優(yōu),姜維敗在他的手裏可謂敗得其所。說姜維北伐在一定程度上維系了不斷衰退的蜀漢政權,一點也不過分。
曾有人說姜維北伐造成了蜀漢“兵困民疲”,這的確是不克避免的,但同樣道理魏國也有損耗啊,而且作為戰(zhàn)敗方的魏國損耗遠比蜀漢來得大,因此我們不妨認為正是姜維的積極北伐才縮小了蜀魏兩國之間國力的差距啊。
[苦撐危局] 有一種觀點,西川地險民強,易守難攻。只需死守消耗魏軍,不至於過早被滅亡。這句話從理論上講是不錯,但我也要再者引用廈門廈新隊主教練遲尚斌的一句話“守是守不住的”。東晉桓溫就憑七千士卒收服了西蜀!
以攻代守,積極北伐,以漢中為屏障,保衛(wèi)成都的安全,這個戰(zhàn)略是諸葛亮在世時就定下的,如果說這是錯的話,那麼姜維只是在延續(xù)諸葛亮的錯誤而已。諸葛亮死后,蜀漢的人才衰退的速度也極快,朝中漸漸被奸臣把持。其中尤以最受劉禪寵愛的宦官黃皓最為突出。董允在世時,每見黃皓必怒斥之,所以黃皓不敢有所作為。董允過世,朝中便無人再能制得住他。姜維曾想出去黃皓,但為劉禪所阻。而黃皓也因此忌恨姜維,屢屢想奪去姜維的兵權,然后加以謀害。姜維深知其中厲害,所以不敢放棄兵權。而保住兵權的唯一方法就是領兵出戰(zhàn),不打仗還要你帶兵干嗎?
道理很簡單。設使姜維采取堅壁固守的策略的話,那麼不久他就會被削去兵權,而由黃皓的親信閻宇來替代,請持“堅守論”的朋友們想一下,閻宇帶兵的話蜀漢能守多久呢?三十年嗎?三年就不錯了!
到了蜀漢后期,優(yōu)秀的將領也不多了,稱得上的只有王平,廖化,張翼,以及后來的降將夏侯霸。面對強大的魏軍,姜維一人要擔負起統(tǒng)帥,大將,參謀的全部職責。稍懂軍事的人可以理解姜維當時作戰(zhàn)的艱難了吧,可是盡管是在這種條件下,姜維仍然能在戰(zhàn)術上不斷取得勝利,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去指責他呢?
蜀漢最后的奮戰(zhàn)]
西元263年,鐘會,鄧艾領大軍徵蜀。這是二十九年來魏國頭一次主動進攻,時間是在姜維屯田避禍的兩年后。你看,你不攻,對方就來攻了!
姜維采取廖化的建議合兵一處,死守劍閣天險。鐘會十萬大軍在姜維五萬蜀軍的堅守下,寸步難進。就在鐘會幾乎想要撤軍的時候,素有膽略的鄧艾偷渡陰平得手,直趨成都,在擊敗諸葛瞻的部隊后,順利進至成都城下,怯懦的劉禪當即投降,使得姜維在劍閣死守的努力化為泡影?!稌x陽秋》的作者孫盛指責姜維應該在鄧艾奇襲綿城,江油的時候迅速回兵成都,保衛(wèi)成都,不該坐視蜀漢滅亡。我覺得這個指責太過牽強。
熟悉軍事的人都知道大軍回撤只要稍有不慎,被敵軍從后面抄襲的話,損失是很慘重的。隋以百萬大軍攻伐高麗,因補給不上而撤退,途中遭到高麗軍隊的襲擊,當時高麗舉國之兵不過十萬,而隋軍在撤退的過程中整整損失了三十萬!姜維如果要撤軍,他后面的十萬鐘會大軍豈會坐視不理,鐘會也是一代奇才,可以說姜維真想回守成都的話,他的五萬蜀軍將一卒不存!
而我覺得應該受到指責的不是姜維,倒是那個死后贏得忠烈之名的諸葛瞻。諸葛瞻雖然對蜀漢忠心耿耿,但他沒有繼承孔明的謹慎的優(yōu)點,而且不識兵法。
當時鄧艾攻綿竹不過數(shù)萬人,而諸葛瞻手中也有個兩三萬人。當時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據(jù)險死守,堅壁清野,根本不該迎戰(zhàn)鄧艾。鄧艾是久經沙場的名將,諸葛瞻是個從沒正式參戰(zhàn)過的新手,正面應戰(zhàn)豈有不敗之理!人家姜維算的上是久經戰(zhàn)陣吧,還不是選擇死守,看樣學樣也應該會了。只要諸葛瞻據(jù)險死守,不出數(shù)月鄧艾
補給肯定出現(xiàn)問題。舉個例子東晉的一代豪杰大司馬桓溫,領四萬兵北伐,孤軍深入,兩次擊退前來攔截的前秦軍隊,直逼長安,前秦雄主符健就是采取堅壁清野的策略,桓溫因軍糧不繼,只得徘徊灞水前,最后前秦徵調三萬精兵,雙方在白鹿原展開激戰(zhàn),桓溫敗退. .....現(xiàn)在問題也是一樣,鄧艾孤軍深入西蜀重地,巴不得尋求蜀軍正面對決。因為是在敵人的國土作戰(zhàn),士兵的凝固力特別強,因為已經沒有后路可退了,孫子云:深入則專,就是指這個道理。只要避開這種銳氣,等魏軍補給不繼,再在其回撤時給予致命一擊
或者等鐘會大軍撤退,姜維回撤合兵一處,鄧艾不死也難啊!
所以,在蜀漢最后一戰(zhàn)中應負戰(zhàn)敗全責的不識姜維,而是諸葛瞻,他實在對不起他死去的父親啊!
首先,請注意姜唯同志在段谷死的是些什么兵,那是蜀漢自丞相時代以來歷代流傳下來的精兵,這一戰(zhàn)基本死絕了。蜀漢的軍力大損,再也不是以前那支威震隴西的部隊了。
其次,魏軍進攻漢中時,姜唯雖然在避禍,但是,整個蜀漢的防御體系依然是他掌握控制,并不是如某人所想,是被架空了。姜唯實權仍在。而正是姜唯,他一改以前魏延與王平的防守方法,妄圖來個打開口子,誘敵深入,然后聚而殲之的戰(zhàn)略,結果這個構想被完全打破,魏軍憑借國力的優(yōu)勢,在每一個方位都達到了優(yōu)勢兵力,是姜唯不但無法殲敵,而且還差點自己回不來。整個漢中防御體系被徹底擊垮。
第三,當時的蜀漢,已經不對漢中守軍報任何希望了。成都留守的精銳部隊,已經在董厥的帶領下,前往劍閣防守。等鄧艾偷襲成功時,諸葛瞻的部隊已經是老弱病殘了。
最后,鄧艾深入重地,自然會就地補給,而且,他即使打不進成都,還可以在背后打姜唯,那將是一場三國時代的法蘭西會戰(zhàn)。沒有了補給,被包圍后的劍閣蜀軍,可沒有敦克爾克給他們撤退啊!
姜唯確實是蜀漢某期出眾的軍事家,但是面對著優(yōu)勢兵力的魏軍,他還是敗了。
如下:
諸葛瞻
諸葛瞻是丞相諸葛亮之子,由于父親諸葛亮的名聲,再加上他才思敏捷,聰明伶俐,諸葛瞻在蜀漢也被寄予厚望,并承襲諸葛亮武鄉(xiāng)侯的爵位。但其實,諸葛瞻的真實能力卻名過其實。
他先是上表蜀主劉禪,認為姜維窮兵黷武,應當削奪他的兵權,使得姜維屯兵沓中避禍,最后在鄧艾兵臨城下之際,無法馳援成都。
此外,面對鄧艾奇襲陰平,諸葛瞻曾率軍抵擋。但是,他拒絕聽從尚書郎黃崇搶先占領險要地勢,從而以逸待勞的建議,而是與鄧艾軍在平原決戰(zhàn),最終身死綿竹。諸葛瞻的戰(zhàn)敗使得成都門戶大開,蜀主劉禪被迫投降。
譙周
譙周是蜀漢著名的儒學家,他在任職期間一向反對姜維北伐,是蜀漢出了名的反戰(zhàn)派。他為官直言不諱,多次勸諫劉禪不要沉迷酒色,應當尊奉先主劉備的遺德。然而,在鄧艾兵臨城下,朝中對是戰(zhàn)是降不置可否之際,譙周力排眾議,說服蜀主劉禪不戰(zhàn)而降。
黃皓
黃皓是蜀漢的宦官,深受劉禪寵信。起初,侍中董允在世時,屢屢斥責黃皓,使黃皓因為懼怕而不敢為非作歹。
董允去世后,朝中無人能鎮(zhèn)得住黃皓,于是他開始把持朝政,打擊那些正直的官員。而劉禪的袒護讓黃皓更是在朝中為所欲為,甚至嚇得大將軍姜維都選擇屯田避禍,不敢回成都。黃皓的專權使得蜀漢內部風氣敗壞,最終為魏國所滅。事后,司馬昭深感黃皓禍國殃民,將他凌遲處死。
姜維
姜維本是魏將,后來投降諸葛亮獲得重用,在諸葛亮死后成為蜀國的中流砥柱。然而,姜維不顧蜀漢國力衰弱,一意孤行,堅持北伐。
他的窮兵黷武,使得本應休養(yǎng)生息的蜀漢更加不堪重負。此后,司馬昭瞅準姜維屯田避禍之機,下令三路大軍伐蜀,此時的蜀漢早已因為連年戰(zhàn)事變得不堪一擊。劉禪投降后,姜維念念不忘復國,最終死于亂軍之中,也算是為蜀漢盡了最后的忠誠。
劉禪
劉禪作為蜀主對蜀漢的滅亡肯定是負有領導責任的。也許是他長期生活在安逸之中,并沒有大多的政治遠見,只求偏安一隅。他也沒有做到親賢臣遠小人,寵信黃皓,沉迷酒色,使得朝廷內外風氣敗壞。面對鄧艾軍的兵臨城下,他甚至沒有背水一戰(zhàn)的勇氣。劉禪擁有亡國之君的全部特征,蜀漢亡在他的手里也是必然。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708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