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問答,贏大獎
《明史紀事本末》中記載:“賊自紹興高埠流劫杭、嚴、徽、寧、太平,犯南都,六七十人經行數千里,殺傷無慮四五千人,歷八十余日始滅。”這是原文中的記載,約六七十個倭寇,從紹興登陸,一路燒殺搶掠,進犯南京,沿途殺傷四五千人,八十多天才被剿滅。
大圖模式
所以從史料記載來看,前半個問題是沒有錯的,是確有其事的。但是這后半句,稍微動腦一想,就知道是無稽之談,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就算是是幾十個倭寇,就算他們再厲害,也不可能嚇住12萬大軍,要真是如此,那是不是來幾千個倭寇就能把大明滅國了,這顯然是不不能的。
那為什么歷史上會有這段記載呢?難道明軍真的是這么不堪一擊嗎?顯然不是,狼君就以下幾個方面分析一下。
當時的日本,正處于戰(zhàn)亂四起的戰(zhàn)國時代,各封建主之間攻伐不斷的時代,長期戰(zhàn)亂,自然而然地就造就出來了一大批精銳的武士。而當時禍亂東南沿海的倭寇,主要由封建主、武士、商人和浪人組成,就有大量戰(zhàn)斗力極強,又極富戰(zhàn)斗經驗的日本武士。從記載這伙倭寇造成的損失來說,這伙倭寇應該是戰(zhàn)斗力最強的日本武士。
相比較于當時戰(zhàn)亂頻仍的日本,當時南方的大明,卻早已過慣了和平的日子,軍紀廢弛。當時明軍最后戰(zhàn)斗力的邊軍,都在長城一線,而在內陸駐守的軍隊,實質上已經是保安民團似的治安部隊,而非戰(zhàn)斗部隊,而且駐守分散,在對抗這伙倭寇的時候甚至都不占數量優(yōu)勢。
本來這部分明軍的戰(zhàn)斗力就不行,而且在外只有少量駐守,大部分軍隊還是駐守在專門的軍營或是城市周邊,但這些地方根本不是這小伙兒倭寇的目標。因為這伙兒倭寇心里也清楚地很,就算他們再厲害,面對數倍于他們的明軍,一旦被明軍包圍,根本沒有戰(zhàn)勝的可能。
至于后來為什么這伙兒襲擾南京,狼君覺得他們可能是前一陣子太逍遙了,認為明軍實在不堪一擊,就膨脹了。然后不自量力,以卵擊石,進攻南京。結果可想而知,連攻城器械都沒有的倭寇,死傷慘重,連忙撤退,在逃跑途中,被明軍主力部隊追上,然后剿滅。這伙兒倭寇能夠在中國腹地橫行近三個月,也從側面反映出了當時明朝南部的確軍地廢弛。
“六七十人經行數千里”,簡單一句話說明了這伙倭寇作案的兩個特點,一個是人數少,另一個是流竄距離遠,這也就是為什么不能及時消滅這些倭寇的原因。人數少,在面對大量正規(guī)軍搜捕的時候,便于躲藏,隨便往山里林子里一跑,便沒了蹤影。就像抗日戰(zhàn)爭時的游擊戰(zhàn),八路軍比日軍弱,但是也能擾的日軍不得安寧。
作案范圍就令各地明軍防不勝防,從行軍距離來看,這伙倭寇根本不在一個地方作停留,基本上就是屠戮劫掠完一個村莊后,就迅速轉移,讓當時的明軍根本找不到這伙倭寇的所在,也就沒辦法出兵剿滅。尤其是迫于當時的通訊能力十分低下,明軍都無法及時得到消息,可能倭寇都搶完一個村子好幾天了,駐守的明軍才發(fā)覺。
其實這伙倭寇進犯大明的手段方式和現在的流竄作案的匪徒有幾分相似,尤其是跨省的匪徒,警察破起案來也毫無頭緒,十分頭痛。就比如上世紀90年代的彭妙計案,在1992年~1998年七年間,彭妙計團伙六人在豫陜皖蘇四省殺死77人。最后案子的攻堅期同時有超過240為民警參與破案,最終才得以告破,其實和這伙倭寇有幾分類似。
至于為什么傳出來12萬明軍不敢支援,只能說有些人另圖他意了,要么是為了黑明朝;要么是前幾年的標題黨大軍,純粹為了博眼球;還有就是將此論調歸結于清朝,蓄意挑起民族矛盾。但無論目的是什么,都是目的不純,但面對這個問題,只要肯動腦想,就知道是不可能的事情。
搜索
立即關注
你若喜歡,請點“在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711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