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問答,贏大獎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感謝支持青年講歷史,講的是歷史,聊的是青春。
回望歷史的長河,不知有多少王臣將相,明主昏君,這些人中,有人出生高貴,同樣也有人出自寒門。那么在幾千年的帝王和官員中又有多少人出自寒門?古人對待封侯拜相到底有多熱衷,例如我們經(jīng)常說人生三大喜事,一金榜題名,二洞房花燭夜,三他鄉(xiāng)遇故知。其中就有一條就是金榜題名,古人十年寒窗苦讀,只為一朝金榜題名。我們把金榜題名,封侯拜相作為人生的一大喜事,足以看出仕途對于古人的重要性。在歷朝歷代都會有寒門子弟登上朝堂,朝拜天子。那您知道這些寒門子弟要想通過讀書跨越階層,封侯拜相究竟有多難嗎?古代的寒門子弟真的可以跨越階層,封侯拜相嗎?科舉考試發(fā)榜
一縱觀中國古代歷史,寒門子弟跨越階層封侯拜相的人,其實屈指可數(shù),甚至可以說根本不沒有。可能您會說我可以隨隨便便舉出很多例子,他們都是寒門出身,并且都是國之重臣和一代明君。如漢高祖劉邦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首先他出身寒門,家中十分貧困。但是他成功了,最后逆襲成為了西漢開國的皇帝,以及當(dāng)時跟著劉邦一起南征北戰(zhàn)的兄弟們,同樣都是寒門子弟,例如樊噲只是個賣狗肉的,還有盧綰原本就是個古代喪葬一條龍幫忙的。這些人都最后封侯拜相了,榮華富貴,錦衣玉食。劉邦劇照其中還有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爹媽以及兄弟多人都是被活活餓死的,因為窮沒有糧食,朱元璋本人更是當(dāng)過和尚要過飯,最后也是憑借著自己的雄才大略,以及出色的領(lǐng)導(dǎo)才能,坐上了皇帝寶座。與劉邦相同的一點就是在推翻舊政權(quán)和建立新朝的時候,朱元璋和劉邦都帶起來了一批人。這些人都是開國功臣,他們很多人都是出自勞苦大眾,都是寒門子弟。還有就是東漢的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原本是長沙王一脈,因為漢武帝的推恩令最后變成了老百姓,也能算是半個寒門,但畢竟家族史在哪里擺著,沒落的皇族,也是皇族。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就像后來的劉備打著漢朝劉皇叔的名義起兵造反,建立蜀漢,都是因為借著正統(tǒng)的名義,師出有名。朱元璋劇照所以說如果這樣一數(shù),還是有一大批寒門子弟封侯拜相的,但是您有沒有發(fā)現(xiàn),這些人的成功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這些人都生逢亂世,社會動亂,已經(jīng)到了王朝的末期,社會階層開始轉(zhuǎn)變,一些人注定要下去,一些人注定要上來。當(dāng)然這些人都屬于個例,屈指可數(shù),換句話說,王朝建立到滅亡長則幾百年,短則十幾年,都會有一段穩(wěn)定發(fā)展的時期,并不是天天社會動亂,每天都有一個劉邦誕生。那么在封建王朝的和平發(fā)展時期寒門子弟可不可以跨越階層,封侯拜相呢?答案是否定的,非常難,甚至不可能?;实叟c大臣
我們從選官制度上可以斷定,從秦始皇大一統(tǒng)的秦朝開始算起,秦朝的選官制度是官吏世襲制,在少數(shù)的情況由統(tǒng)治階級薦舉提拔人才。秦朝及秦朝前期的都是世卿世祿制度,也就是說子承父業(yè),子襲父爵。雖然在極少數(shù)情況下,寒門子弟也有可能被提拔,但是前提你必須人才,足夠閃亮。還有不要忘記,中國是個人情社會,您覺得我們素不相識,就因為你有才華,你就會被推薦嗎。當(dāng)然不排除有,但肯定少之又少。所以在秦朝就不要想寒門子弟封侯拜相了。兩漢時期普遍采取的選官制度為征辟制和察舉制,征辟制是主要的選官方法,主要以下屬官員由下至上推薦為主。古代讀書人
其中察舉制度有一點值得贊揚的就是加了一項考試制度,但主要還是以地方官員和百姓推薦為主,考試為輔助,考試制度與推薦制度相輔相成,但是推薦之后,還是要經(jīng)過多次的考試審核,在審核合格后才會被任用,但是西漢時期的考試制度只是為了區(qū)分人才高下,作為官位大小的參考,這一點與后期以考試為主中的考試截然相反。但是察舉制度忽略了一點那就是人性,東漢時期這個問題就已經(jīng)無法控制了,因為舉薦上來的人不一定是人才,試想如果推薦決定在我的手里,我絕不會推薦外人,俗話說,“肥水不流外人田”,就算不是人才,與我親近的人,我也會盡力推薦。丞相祠堂
所以東漢期間的考試成份日益增加就變得越來越重視,盡管如此這一切都還是在推薦基礎(chǔ)之上。所以說如果想要在漢朝封侯還是需要有足夠強(qiáng)大的人脈,這無疑是對寒門子弟的無聲淘汰,因為選官制代代如此,完全是一代為官,代代為官,寒門子弟很難跨越階層。漢末以后就以中官設(shè)置的九品中正制為主,這種制度,既保留了漢代鄉(xiāng)閭評議的傳統(tǒng),又改變了,地方大族操縱選舉的局面,而是把官員評價和選官的權(quán)力收歸中央所有。但是九品中正制一直都是士族世襲政治的保護(hù)傘,所以九品中正制度在士族沒落以后,也被徹底廢除了。所以在這個時期,身處社會最底層的寒門子弟依舊沒有封侯拜相的機(jī)會??婆e考試現(xiàn)場
我們都知道,隋煬帝時,始建進(jìn)士科,科舉制形成,后又經(jīng)歷了唐、宋、元、明、清幾個朝代的發(fā)展和完善,直至清光緒三十一年,舉行最后一科進(jìn)士考試為止??婆e制考試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guān)系和世族的壟斷,同時在古代流傳著“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美好幻想??婆e制度的建立,讓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jìn)入社會上層,有了施展才智的機(jī)會。仔細(xì)研讀,我們老祖宗的說話文化是非常有深度的,科舉制度的意義在于可以讓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重點在有能力。古代書生
中國自古就是封建地主階級掌握社會基層的政權(quán),記住不是普通老百姓掌握政權(quán),中國不僅有封建官僚,還有封建地主階級。我們都知道古代科舉考試考什么,考的是四書五經(jīng)??赡苡腥藭f不就是四書五經(jīng)嘛,買一本看唄,多讀讀不就能考上了,考上以后不就可以封侯拜相了。只能說您想得太美好了,什么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無非是統(tǒng)治階級善意的謊言。真正的寒門子弟,連學(xué)都上不起,更別說參加科舉考試了。一本四書五經(jīng)光是不出名的人注釋就有幾千人,甚至更多。古人也是人,他也需要看注釋,看講解,就像我們學(xué)古詩,需要老師來翻譯。古代課堂
而且一本四書五經(jīng)在古代的售價十分高昂,其中還有些書是絕版,你覺得十分珍貴的書,人家會借給你嗎?我們都知道,宋濂寫過一篇《送東陽馬生序》,這篇課文寫了書生向他借書來看,之后一系列求學(xué)的過程,是一個標(biāo)準(zhǔn)的寒門子弟。但是在后來歷代的地方縣志和文獻(xiàn)中并沒有這個人的記載,有人則推測,歷史中一個名叫馬從政的人,曾經(jīng)擔(dān)任過清代的七品縣令,與馬生非常符合,因為馬從政并沒有無資格列入名冊的原因,所以600多年以來,無人知曉這個人是誰。但是歷史上又有多少人像馬生一樣,又有多少人像宋濂一樣慷慨大方。宋濂
在古代不光是書籍珍貴而且上學(xué)的學(xué)費也十分高昂,古代分為官學(xué)和私學(xué),官學(xué)一般服務(wù)于皇家和貴族。私學(xué)則是我們非常熟悉的私塾,就是由幾個家庭一起請一個老師給這幾家的孩子上課。能請得起的私塾先生不管是一家還是幾個家庭一起,首先他都要有一定的財力。在古代也只有地主階級才會有足夠的財力和精力去培養(yǎng)學(xué)生參加科舉考試。對于出身貧寒的老百姓,寒門子弟每天的溫飽都難以解決,又怎么會有精力去參加科舉考試,更不要說跨越階層去封侯拜相了。晚清讀書人
古代寒門子弟無法跨越階層的主要原因,首先社會時期不允許,并不是每個人都能趕上好時期。其次,從小就輸在了起跑線上,物質(zhì)上,金錢上寒門子弟都無法與地主階級相比,究其本質(zhì)還是社會階層的固化,根本就無法跨越。清末書人
歷朝歷代,唯一可以跨越的就是階層的就是在軍事方面,只要不怕死,能活下來的人都會有有上次,但也僅僅是最低等級的。所以生活在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感到無比的幸福,我們只要努力奮斗還是可以改變生活狀況的。搜索
立即關(guān)注
你若喜歡,請點“在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712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