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問答,贏大獎
話說有一日,漢景帝在禁宮之中準備吃飯,飯前他想起來自己的弘股之臣周亞夫。
于是就命令侍從喚周亞夫共食。
在古代,能和天子共同吃飯,那是天大的榮耀,無數(shù)人都以此為人生巔峰,足以吹一輩子。
這份恩典可不輕。
周亞夫一看皇帝要請自己吃飯,當時也興奮的不行,于是急匆匆的過來了。
過來之后咧,就看到了一幕令人尷尬的場景,只見宴席之中,亞夫位置上,確有一整快肉,可這肉即沒切過,邊上又沒筷子!
這就尷尬了啊,怎么吃?
周亞夫一看有點小不爽,于是就對下人說,看啥看,沒看見木有筷子嗎?跟我拿筷子去。
(漢景帝)
下人一聽,戰(zhàn)戰(zhàn)兢兢望著漢景帝。
漢景帝一看,悠悠然說了一句此不足君所乎?意思是,這不能滿足你的需要嗎?
周亞夫一看,請我吃飯,又不給筷子,有點上火,于是起身將帽子去掉,給皇帝行了一禮之后,轉(zhuǎn)身就急匆匆走了。
漢景帝一看,也不攔,而是用眼神盯著周亞夫,淡淡說,這哥們啊,做不了少主儲君的臣子。
頃之,景帝居禁中,召條侯,賜食。獨置大胾,無切肉,又不置櫡。條侯心不平,顧謂尚席取櫡。景帝視而笑曰:此不足君所乎?條侯免冠謝。上起,條侯因趨出。景帝以目送之,曰: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大多數(shù)人看這段話,看的最多的應(yīng)該是筷子問題, 也是啊,這漢景帝情人吃飯,居然不給刀不給筷子,難道讓周亞夫?qū)W印度人用手吃飯嗎?
禮儀之邦,無此規(guī)矩,在這點上來看,其實是漢景帝失儀,甚至有失風(fēng)度。
這個時候的周亞夫,即便要筷子也是人之常情,沒啥不好想的。
如果漢景帝順言取櫡(筷子),根本就不會有后面的事情。
可是他偏偏說一句此不足君所乎?
此話一說,就讓周亞夫別扭了,原因很簡單,這話意思太過深奧而且層次豐富。
那么層次豐富在哪,就可以用善意和惡意兩個方面去解讀。
善意來看意思是,你哪兒缺這點東西嗎?
我沒給你筷子,你為啥要抱怨,用手難道不能吃飯嗎?再說我也不是故意的。
惡意來看意思是,你還有什么不滿足的地方嗎?
那就有點惡毒了,我給你飯吃,你還挑三揀四,沒筷子不能吃飯嗎?你不提,吃飯的時候我不會給你嗎?
這正反意思一解讀,眾人就會知當時周亞夫的尷尬了。
也對,周亞夫可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帝王即便獨尊,可對丞相也應(yīng)有起碼的尊重,你這不給筷子,豈不是不把我當回事,不尊重人。
心里有想法的周亞夫,有點犯嘀咕沒什么大問題。
但是為何這會成后續(xù)被殺導(dǎo)火索?則和他的過激反應(yīng)有關(guān)。事件發(fā)生之后的周亞夫,免除頭上的冠帽,磕頭謝罪。
如果不免除冠帽,這事情也一點問題沒有,可是除帽子就有問題了,帽子在漢朝有著身份的定義,皇帝有皇冠,臣子有冠冕,各個級別次序井然,要求嚴格。
(帽子不要我不干了)
你這免帽謝罪,是啥意思?辭職?不滿?鬧意見?
以丞相之位,要挾我給你筷子?
無論漢景帝如何想都想不到好結(jié)果。
漢景帝一看周亞夫認真了,也收起架勢,順勢讓周亞夫起來,進而準備說點好話。
可話還沒出口,剛剛免帽謝罪的周亞夫居然一溜煙的走了,招呼也不打,只留漢景帝風(fēng)中凌亂。
這就有問題了,原本風(fēng)平浪靜因為不告而別,成了軒然大波。
用職場解讀這個事件,周亞夫確實犯了大錯。
周亞夫的謝罪漢景帝已表達了善意,這個時候,不該糾結(jié)于為什么!因為上位者自有其考慮,回到席間繼續(xù)吃飯,誠懇認錯才是正解。
可是這不告而別,就有點負氣出走意思,更深層次看,則有點仰仗功高驕橫跋扈意思。
面對一路提攜自己的老領(lǐng)導(dǎo)漢景帝,周亞夫都敢如此,做做表明功夫后,立馬表達不滿。
那么如果漢景帝不在了,少主繼位,這周亞夫會如何?
更加居功自傲當時必然。
由此,才有了漢景帝最后的感言: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怏怏者在這里的意思是,負氣出走的周亞夫有點跋扈小氣,甚至不平。
而漢景帝的殺心就此產(chǎn)生,和筷子問題關(guān)系不大,和周亞夫的做派有關(guān)。
這一切,其實是漢景帝和周亞夫矛盾累積之后的產(chǎn)物而已,我們可以將筷子事件,當做漢景帝對周亞夫最后的試探,試探結(jié)果,周亞夫不合格。
那么周亞夫為何不合格,則說來話長!
漢朝時候,特別是漢武帝之前,皇權(quán)還沒有因為加強中央集權(quán)而得到強化。
丞相是握有重要權(quán)利的官職,在很多時候,甚至能影響否決皇帝的決議。
周亞夫居如此高位,如果平時謹言慎行,還不會引發(fā)漢景帝的反感,可是周亞夫一點不低調(diào),反而特別高調(diào)。
這高調(diào)的事情史書不絕。
首先:周亞夫?qū)实劾^承人的任命,居然有不同意見。
景帝廢栗太子,丞相固爭之,不得。
漢景帝罷黜栗太子的時候,周亞夫不停,還不停爭論,最后在漢景帝強制命令下,太子才被廢。
其次:面對漢景帝的母親,周亞夫也毫不客氣。
竇太后曰:皇后兄王信可侯也。景帝曰:請得與丞相議之。丞相議之,亞夫曰:高皇帝約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約,天下共擊之。今信雖皇后兄,無功,侯之,非約也。景帝默然止。
這話啥意思,就是竇太后想開無功而封侯的口子,最后漢景帝甩鍋給周亞夫,讓周亞夫去擋槍,周亞夫面對竇太后也是寸步不讓,不知委婉用詞,而是拿漢高祖的組訓(xùn)直接給否了,漢景帝一看有點無語,估計是覺得對不起媽媽,這是個粗人,說話不文藝。
這件事周亞夫做的并沒有錯,可是話語太沖了,讓漢景帝下不來臺就有問題。
再次:則是面對漢景帝不同意見,居然以辭職相要挾。
匈奴王徐盧等五人降,景帝欲侯之以勸後。丞相亞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則何以責(zé)人臣不守節(jié)者乎?景帝曰:丞相議不可用。乃悉封徐盧等為列侯。亞夫因謝病。景帝中三年,以病免相。
意思是漢景帝想封投降的幾個匈奴小王為侯,目的是拉攏更多人投降,進而穩(wěn)定外部邊患。
這是大政方針的問題??墒侵軄喎蛞廊徊辉试S,反而出言諷刺漢景帝,甚至辭職表達自己的不滿,這即是不尊重漢景帝,也是居功自傲的表現(xiàn)。
如此三件事,不僅件件不順漢景帝的心意,也暴露出了周亞夫不少問題。
第一件事,涉及儲君位置。
有干涉皇權(quán)的意思在里面,周亞夫此舉雖然合乎法理,但是卻不懂漢景帝的心思.這心思很簡單,如果太子因為你的救助成了皇帝,以后是不是更仰仗你,丞相已經(jīng)位高權(quán)重,在有皇帝信任,這漢朝江山到底是誰的?
這舉動無疑威脅論皇權(quán)的唯一性。
第二件事,涉及的問題更嚴重。
周亞夫反復(fù)重申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還不斷強調(diào),天下共擊之。
兩個不,一個擊,前面是否,后面就是喊打喊殺,這算啥?武力威脅嗎?問話的可是竇太后,皇帝的老媽,你說話就不能藝術(shù)一點嗎?
由此可見,這周亞夫堅持原則也有點寧玩不寧,幾乎毫無說話藝術(shù),這樣的人不懂調(diào)和政治關(guān)系,做不好丞相,更關(guān)鍵的是,他還有軍事威脅。
第三件事,則是明擺著和皇權(quán)做對,你不順我意我就不干了。
一有不同意見,皇帝不聽你就辭職,你是皇帝,還是漢景帝是皇帝?性格太過剛強的周亞夫,又如何讓皇帝喜歡?
由此三件事之后,漢景帝不僅看到了周亞夫性格剛強的缺點,也看到了不知變通的缺點,更看到了他不懂政治大局的缺點,進而還引申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勛貴集團的驕橫跋扈!
作為漢初開國大臣周勃之子的周亞夫,因為平定七國之亂的功勛,成了丞相,進而成了勛貴階級的領(lǐng)頭人,這股勢力足以威脅皇權(quán),如果自己不在了,小皇帝繼承位置。
原本的定國之臣,如果不安好心,就會成亂國之臣。
這可期的未來,太過可怕,如果發(fā)生后果不堪設(shè)想。
站在皇帝的角度看,這樣的威脅必須消除。
掃除了他,等于掃除了能威脅皇權(quán)的一股勢力,必須祛除,馬上立刻!
然后,周亞夫就悲劇了。
這悲劇的背后,既有漢景帝的多疑和猜忌,也有周亞夫的不通事故不懂職場。
就如史記中太史公所言:足己而不學(xué),守節(jié)不遜,終以窮困。悲夫!
意思是,這人啊,是個好人,做的事情,也是好事,就是太不會察言觀色太不會做人了,千萬不能學(xué)他!
搜索
立即關(guān)注
你若喜歡,請點“在看”
人類文明早期,原始人過著的是“茹毛飲血”的生活,到后來發(fā)現(xiàn)了火,找到了把食物煮熟的辦法,人們開始進食熟食。而在制作、進食熟食的時候,是無法直接用手操作的,于是用木棒、枝條等輔助,這些木棒和枝條,就是筷子的前身。
中國人習(xí)慣用筷子,而非洲、中東、印度尼西亞及印度次大陸等地區(qū)的人則用手指去抓取。 中國目前最早發(fā)現(xiàn)的筷子是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出土的銅筷子。
筷子在其出現(xiàn)的早期,被稱為“箸”,最早的對“箸”的記述,出現(xiàn)在《韓非子·喻老》中:“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也有“紂為象箸,而箕唏”,這里的“象箸”,指的就是象牙筷子。
咱們的筷子一頭圓、一頭方,是有其內(nèi)涵的。圓的象征天,方的象征地,對應(yīng)天圓地方;這是中國人對世界基本原則的理解;其次,手持筷子時,拇指食指在上,無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間,是為天地人三才之象,這是中國人對人和世界的關(guān)系理解。
筷子在我國至少有三千多年歷史。既然筷子歷史悠久,在歷史長河中跟筷子有關(guān)的故事必然有很多。
民間關(guān)于筷子的傳說包括:一說姜子牙受神鳥啟示發(fā)明絲竹筷,一說妲己為討紂王歡心而發(fā)明用玉簪作筷,還有大禹治水時為節(jié)約時間以樹枝撈取熱食而發(fā)明筷子的傳說。
筷子曾經(jīng)令初來中國的西洋人大為驚嘆,萬歷年間的傳教士利瑪竇對明末頻繁舉行的宴會上繁瑣而慎重的禮儀、精致而鋪張的飲食及其器具倍感新奇,尤其使其感到震撼的是中國人吃東西竟然不用刀叉,而是用很光滑的筷子,輕易地就能把任何種類的食物放入口內(nèi),包括煮雞蛋。
筷子作為進食用具,在禮儀之上是有講究的。明代徐禎卿《翦勝野聞》里就記載了這樣的故事:翰林應(yīng)奉唐肅,明太祖和他一起吃飯,他吃好了就“拱箸致恭”,這是民間的禮儀,太祖認為不可施于天子,于是給唐肅來了個“罪坐不敬,謫戍濠州”的處罰。
從小父母教我們用筷子,就有很多規(guī)矩。如果是左撇子,用筷子一般也不允許用左手,我大姐就是左撇子,小時候被我爸打得不少,硬是給她調(diào)整成了右手用筷子。為什么不給左手呢,爸爸說是因為大家都用右手,你一個人用左手的話,會顯得不和諧。當然,這是我小時候的印象,未必準確。
還有就是備餐時,要將筷子放在飯碗的右側(cè),不能交叉,也不能擲在桌子上;用餐時,不能揮舞筷子,也不能用筷子敲打餐盤。據(jù)說敲打餐盤就像是要飯的敲著飯碗沿街乞討,還有一種說法是餐具與一種惡毒的詛咒有著相通之處,所以為人所禁忌,無論是飯前還是飯后,敲打餐盤都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
還記得小時候偶爾淘氣敲飯碗,先是被罵,如果罵完還不能停下來,就打,所以對敲飯碗這事印象很深刻。
還有耳熟能詳?shù)?strong>“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難折斷”這個諺語故事,意思就是一根筷子很容易折斷,兩根筷子也不難折斷,但是三根、四根……很多根放在一起的時候,就很難折斷了,其意是為了說明團結(jié)的力量。“筷子”就像是兩個同心協(xié)力的兄弟,是團結(jié)的符號。
此外,在一些地區(qū),人們在婚嫁時借助“筷子”的諧音,讓新娘用紅筷子取食桂圓等方式來表達“早生貴子”之意,表達了人們美好的祝愿。
綜上,我們?nèi)粘I钪械目曜右呀?jīng)不只是一種工具,也不僅僅是一種文化,它已經(jīng)融入了我們的血脈。
筷子古稱箸,一種由中國漢族發(fā)明的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進食工具。古籍《韓非子·喻老》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奔q王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見早在公元前11世紀我國已出現(xiàn)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也就是說,我國有史記載的用筷歷史已有3000多年。此外,民間關(guān)于筷子的傳說也不少,一說姜子牙受神鳥啟示發(fā)明絲竹筷,一說妲己為討紂王歡心而發(fā)明用玉簪作筷,還有大禹治水時為節(jié)約時間以樹枝撈取熱食而發(fā)明筷子的傳說。當今社會,筷子的稱呼已習(xí)以為常,但專家學(xué)者在書法、詩詞作品和文章中依然稱筷子為箸或筯,并沒有如《推蓬寤語》所言“忘其始也”。世界各國以筷子為日常飲食工具的,有中國、朝鮮、韓國、日本、越南、蒙古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華人。
《儒林外史》第二二回“走堂的拿了一雙筷子兩個小菜碟又是一碟臘豬頭肉?!鄙驈奈摹稄奈淖詡鳌の易x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邊街又有小飯鋪門前有個大竹筒插滿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br>筷子是漢民族發(fā)明的進食工具。據(jù)考古資料證明在遠古時代漢族先民已懂得用樹枝和竹枝夾取食物。
筷子古稱箸古籍《韓非子·喻老》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奔q王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見早在公元前11世紀我國已出現(xiàn)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也就是說我國有史記載的用筷歷史已有3000多年。此外民間關(guān)于筷子的傳說也不少一說姜子牙受神鳥啟示發(fā)明絲竹筷一說妲己為討紂王歡心而發(fā)明用玉簪作筷還有大禹治水時為節(jié)約時間以樹枝撈取熱食而發(fā)明筷子的傳說。
遠在商紂時期,我國古人就開始使用筷子。 ?筷子在一些研究者看來,這是中國的,在飲食上是中國的國粹。在我們的《周禮》上就記著:“子能食食,教以右手”。就是說孩子到能吃飯的時候,你一定教他用右手拿筷子吃飯。
筷子,從文獻記載來講,應(yīng)該是在商代最早發(fā)明。但是,考古提供一些證據(jù)呢,應(yīng)該說能證明商代有了筷子,但是還可以往前提。因為在殷墟出土了一座大墓里頭出土了銅制的筷子頭,它只是一個套頭,銅做的。然后上面要接上一個木桿,來做成一個完整的筷子。當然,現(xiàn)在出土的時候,那木桿已經(jīng)腐朽了。
最早的筷子應(yīng)該是比較簡單,后來就做成銅的,做成了金銀的,甚至是還有玉的,但大量地使用的還是竹木制的。 ?我們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最早的銅筷子,應(yīng)該是屬于春秋時代的,在云南的一座銅棺里頭,發(fā)現(xiàn)有一雙筷子。另外,在安徽的貴池一座春秋墓里頭發(fā)現(xiàn)了一雙筷子。
這個筷子有圓的,有扁的,還沒有像我們現(xiàn)在的一頭圓一頭方的這種筷子。我們還要提到漢代畫像石。漢代畫像石里頭有很多使用筷子的場面,在他們的飯桌上,在他們的盤子、碗里頭,都明確地放有筷子,它都刻畫出來,比較生動。其中,有一幅 《孝子圖》,他的兒子拿著筷子夾著一個食物送到他父親的嘴里去,表示他的孝敬,表現(xiàn)了用筷子的場面。
在敦煌的一幅壁畫上面,也是男男女女圍坐在一起,在吃飯,大家每人面前除了一個勺子,還有一雙筷子,這兩大件,一件不能少。 ?在著名的《韓熙載夜宴圖》里頭,在這些夜宴的主人的餐桌上面,也放了有筷子。不仔細看呢是看不出來,但是當時的畫工是很仔細,是畫了筷子的;而且是一個人一雙,是畫得很明確。
在其他的一些繪畫的材料上,我們都能看到筷子的圖像,它表現(xiàn)了古代中國人把筷子作為餐桌上必備的一個餐具。這應(yīng)該是中國飲食文化一個文明的象征。
現(xiàn)在世界上人類進食的工具主要分為3類:歐洲和北美用刀、叉、匙,一餐飯三器并用;中國、日本、越南、韓國和朝鮮等用筷;非洲、中東、印尼及印度次大陸以手指抓食。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xué)名譽教授懷特調(diào)查后說:用刀叉、手指和筷子吃飯的3類人,都以強硬態(tài)度維護自己的餐具。?特別是以手抓食者,常被人看作不文明,可他們卻自我感覺良好。例如美國洛杉磯有一家菲律賓餐館,大做廣告以抓食為榮,公開警告那些不愿以手抓飯的顧客,謝絕他們光臨。
中國是筷子的發(fā)源地,以筷進餐少說已有3000年歷史,是世界上以筷為食的母國??曜涌雌饋碇皇欠浅:唵蔚膬筛〖毎?,但它有挑、撥、夾、拌、扒等功能,且使用方便,價廉物美??曜右彩钱斀袷澜缟弦环N獨特的餐具。凡是使用過筷子者,不論華人或是老外,無不欽佩筷子的發(fā)明者??墒撬呛稳税l(fā)明?何時創(chuàng)造誕生?現(xiàn)在誰也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堂堂中華古國,都找不到記載這一對人類文明做出偉大貢獻的點滴文字資料,也許是我們的先民當時缺少文字,或是記錄筷子的書籍佚失殆盡?總之,回答這個懸案的只有?史無記載?4個字。當然,研究筷箸文化,也不是找不到任何旁證材料。筆者曾先后收集到3個有關(guān)筷子起源的傳說。 姜子牙與筷子
這一傳說流傳于四川等地,說的是姜子牙只會直鉤釣魚,其他事一件也不會干,所以十分窮困。他老婆實在無法跟他過苦日子,就想將他害死另嫁他人。
這天姜子牙釣魚又兩手空空回到家中,老婆說:?你餓了吧?我給你燒好了肉,你快吃吧!?姜子牙確實餓了,就伸手去抓肉。窗外突然飛來一只鳥,啄了他一口。他疼得?阿呀?一聲,肉沒吃成,忙去趕鳥。當他第二次去拿肉時,鳥又啄他的手背。姜子牙犯疑了,鳥為什么兩次啄我,難道這肉我吃不得?為了試鳥,他第三次去抓肉,這時鳥又來啄他。姜子牙知道這是一只神鳥,于是裝著趕鳥一直追出門去,直追到一個無人的山坡上。神鳥棲在一枝絲竹上,并呢喃鳴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夾肉就在我腳下?。?姜子牙聽了神鳥的指點,忙摘了兩根細絲竹回到家中。這時老婆又催他吃肉,姜子牙于是將兩根絲竹伸進碗中夾肉,突然看見絲竹咝咝地冒出一股股青煙。姜子牙假裝不知放毒之事,對老婆說:?肉怎么會冒煙,難道有毒??說著,姜子牙夾起肉就向老婆嘴里送。老婆臉都嚇白了,忙逃出門去。
姜子牙明白這絲竹是神鳥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驗出來,從此每餐都用兩根絲竹進餐。此事傳出后,他老婆不但不敢再下毒,而且四鄰也紛紛學(xué)著用竹枝吃飯。后來效仿的人越來越多,用筷吃飯的習(xí)俗也就一代代傳了下來。
這個傳說顯然是崇拜姜子牙的產(chǎn)物,與史料記載也不符。殷紂王時代已出現(xiàn)了象牙筷,姜子牙和殷紂王是同時代的人,既然紂王已經(jīng)用上象牙筷,那姜子牙的絲竹筷也就談不上什么發(fā)明創(chuàng)造了。不過有一點卻是真實的,那就是商代南方以竹為筷。
妲已與筷子
這個傳說流傳于江蘇一帶。說的是商紂正喜怒無常,吃飯時不是說魚肉不鮮,就是說雞湯太燙,有時又說菜肴冰涼不能入口。結(jié)果,很多廚師成了他的刀下之鬼。寵妃妲已也知道他難以侍奉,所以每次擺酒設(shè)宴,她都要事先嘗一嘗,免得紂王咸淡不可口又要發(fā)怒。有一次,妲已嘗到有幾碗佳肴太燙,可是調(diào)換己來不及了,因為紂王已來到餐桌前。妲已為討得紂王的歡心,急中生智,忙取下頭上長長玉簪將萊夾起來,吹了又吹,等菜涼了一些再送入紂王口中。紂王是荒淫無恥之徒,他認為由妲已夾菜喂飯是件享樂之事,于是天天要妲已如此。妲已即讓工匠為她特制了兩根長玉簪夾菜,這就是玉筷的雛形。以后這種夾菜的方式傳到了民間,便產(chǎn)生了筷子。
這則傳說,不像第一個傳說充滿著神話色彩,而比較貼近生活,有某些現(xiàn)實意義,但依然富于傳奇性,也與史實不符??脊艑W(xué)家在安陽侯家莊1005號殷商墓中發(fā)掘出的鋼箸(筷),經(jīng)考證其年代早于殷紂末期的紂王時代,顯然,筷子既不是紂王發(fā)明,也非妲已創(chuàng)造,應(yīng)是更早的產(chǎn)物。
大禹與筷子
這個傳說流傳于東北地區(qū)。說的是堯舜時代,洪水泛濫成災(zāi),舜命禹去治理水患。大禹受命后,發(fā)誓要為民清除洪水之患,所以三過家門而不入。他日日夜夜和兇水惡浪搏斗,別說休息,就是吃飯、睡覺也舍不得耽誤一分一秒。
有一次,大禹乘船來到一個島上,饑餓難忍,就架起陶鍋煮肉。肉在水中煮沸后,因為燙手無法用手抓食。大禹不愿等肉鍋冷卻而白白浪費時間,他要趕在洪峰前面而治水,所以就砍下兩根樹枝把肉從熱湯中夾出,吃了起來。從此,為節(jié)約時間,大禹總是以樹枝、細竹從沸滾的熱鍋中撈食。這樣可省出時間來制服洪水。如此久而久之,大禹練就了熟練使用細棍夾取食物的本領(lǐng)。手下的人見他這樣吃飯,既不燙手,又不會使手上沾染油膩,于是紛紛效仿,就這樣漸漸形成了筷子的雛形。
雖然?傳說?主要是通過某種歷史素材來表現(xiàn)人民郡眾對歷史事件的理解、看法和感情,而不是嚴格地再現(xiàn)歷史事件本身,但大禹在治水中偶然產(chǎn)生使用筷箸的最初過程,使當今的人們相信這是真實的情形。它比姜子牙和妲已制筷傳說顯得更純樸和具有真實感,也符合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
促成筷子誕生,最主要的契機應(yīng)是熟食燙手。上古時代,因無金屬器具,再因獸骨較短、極脆、加工不易,于是先民就隨手采摘細竹和樹枝來撈取熟食。當年處于荒野的環(huán)境中,人類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草叢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過于樹木、竹枝。正因如此,小棍、細竹經(jīng)過先民烤物時的撥弄,急取燙食時的撈夾。蒸煮谷黍時的攪拌等,筷子的雛形逐漸出現(xiàn)。這是人類在特殊環(huán)境下的必然發(fā)展規(guī)律。從現(xiàn)在筷子的形體來研究.它還帶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即使經(jīng)過4000余年的發(fā)展,其原始性依然無法改變。
當然,任何傳說總是經(jīng)過歷代人民的取吉舍、剪裁、虛構(gòu)、夸張、渲染甚至幻想加工而成的,大禹創(chuàng)筷也不例外。它是將數(shù)千年百姓逐漸摸索到的制筷過程,集中到大禹這一典型人物身上。其實,筷箸的誕生,應(yīng)是先民群眾的集體智慧,并非某一人的功勞。不過,筷子可能起源于禹王時代,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甚至于年的措索和普及,到商代成了和匕共同使用的餐具。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714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