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問答,贏大獎
崇禎十七年(1644),大明王朝隨著義軍領袖李自成攻陷首都北京而宣告滅亡。
緊接著,北方由滿族人為主體的清政權南下入關,將李自成從北京趕出,自己建立了新的中原王朝,并逐漸統(tǒng)一了全國,這便是大清王朝。
明朝的滅亡,是內(nèi)憂外患,人為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的。
作為末代皇帝的崇禎帝被認為是一個“有道無?!钡木鳎麆罹珗D治,但在位期間全國各地發(fā)生了大規(guī)模的旱澇災害。明朝的滅亡正因毀滅性的災害,難以根治的腐敗吏治,農(nóng)民起義軍紛紛興起,再加上在北方的后金也宣揚著"七大恨"南下侵略。
不過,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明朝是自己亡了自己。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明朝的叛徒到清朝后,個個勇猛無敵。
說到清政權中的明朝叛將,那可謂是數(shù)不勝數(shù)。而他們之所以背叛祖國投奔敵營,則并非都是自己沒有骨氣。舉例來說,孔有德因毛文龍無辜被殺而寒心,祖大壽因袁崇煥蒙冤下獄而氣憤,尚可喜則是被沈世魁暗中圖謀誣陷加害。
總之,許多投靠了清朝的明將多少有著自己的一些苦衷,甚至可以說是明朝自作自受將大將們逼走的。
那么,我們再看看這些降將們有著怎樣的勇猛表現(xiàn)。
明朝末年時,遼東有一位沒什么文化,卻很有作戰(zhàn)能力的大將,名叫毛文龍。
崇禎二年(1629)時,袁崇煥來到毛文龍的駐地。因為毛文龍對他不甚恭敬便心中憤懣,再加上毛總是不聽其號令,便尋機將其殺死。毛文龍一死,他的兩個舊部耿仲明、孔有德感到了寒心。
毛文龍去世兩年后,孔有德發(fā)動"吳橋兵變",隨即率軍攻打登州,而耿仲明則在登州當內(nèi)應,二人的軍隊很快便小有規(guī)模。久而久之,隨著明軍將領黃龍的大舉征討,他們在求撫無果的情況下只好叛逃了后金。投敵后,孔有德受封恭順王、耿仲明受封懷順王,且分別被編入漢軍正紅旗,正黃旗。這之后,孔、耿二人便跟隨清軍四處征討,一直到剿滅起義軍、南明的殘余勢力。
最終,孔有德被封為定南王,又因為被南明大將李定國圍困自殺而被追謚為"武壯",至于耿仲明,則是進位靖南王,成為了日后清朝在南方的三大藩王之一。
除了孔有德、耿仲明外,皇太極還曾封另一個降將為智順王,三人并稱為"三順王",此人便是尚可喜。
尚可喜家中世代務農(nóng),他則于天啟年間參加了明軍水師,并成為了毛文龍部下。
和孔、耿二人不同,尚可喜的父親尚學禮死于后金人之手。而黃龍討伐自立的孔耿時,尚可喜是作為其愛將,負責平叛的。孔、耿在投靠后金后,想起當年黃龍不愿意接納自己歸順的請求,便引軍攻打。在后金鐵騎的沖擊下,黃龍兵敗自盡,而尚可喜府中包括家眷,侍婢的數(shù)百人也在城破后投水而死。
駐扎在廣鹿島的尚可喜得知了戰(zhàn)情,但此時接替黃龍成為總兵的是和自己有仇的沈世魁。沈世魁為了報復當年的仇怨,便想要陷害尚可喜。得知消息后,為求自保,尚可喜便暗中聯(lián)系并投奔了后金。尚可喜與上文所提到的耿、孔隨軍一同入關,勢如破竹地攻占了大片土地,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最終被封平南王,成了廣東一帶的封疆大吏。
叛清武將中,最勇猛和最無奈的或許便是祖大壽了。他出身武將世家,世代在遼東抵御外敵,他自己則是長大后憑借出色的武勇和杰出的表現(xiàn)官至遼東前鋒總兵,掛征遼前鋒將軍印。袁崇煥蒙冤入獄后,祖大壽一怒之下不顧北京被皇太極圍困的危險返回遼東。直到袁崇煥寫信召回,他才同意解北京之圍。
崇禎四年(1631),祖大壽在被后金包圍而孤立無援、彈盡糧絕的情況下連拒皇太極多次招降。但最終還是因明軍救援不力被迫假降,很快尋機在錦州繼續(xù)抗清。錦州被圍困一年后,明軍仍然沒對祖大壽進行有效的救援,他無奈之下只好第二次投降。
這一次,他被封為漢軍正黃旗總兵,隨同清軍攻入了北京。
最后,還有洪承疇。他本是文官出身,在崇禎年間的農(nóng)民起義中展現(xiàn)出了出眾的軍事才能,因此投筆從戎,一直官至薊遼總督。他和祖大壽的情況類似,都是在被圍困多日后得不到救援而投降的。投降后,他提出"以撫為主,以剿為輔"的策略,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漢人的傷亡。順治年間,洪承疇一直代替清廷前往各地安撫和治理軍務,立下汗馬功勞。
搜索
立即關注
你若喜歡,請點“在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716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