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就給大家?guī)碇煸暗墓适?,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p>
在明朝初年,有一個讓朱元璋非常頭疼的問題——江南大批的士族并不買他的帳。這個問題的來源其實也很簡單:在江南士族看來,朱元璋是叛亂分子,元朝才是他們真正的國家。
那么問題來了,為何這幫江南士族不支持“驅(qū)逐韃虜”的朱元璋,反而支持“蠻夷韃子”元朝呢?這背后都有哪些原因呢?
利益至上的世界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宣告了明王朝正式登上歷史舞臺。但是當(dāng)時的江南士族卻出現(xiàn)了極端的兩極分化。
一類就是支持新朝,這類人數(shù)其實較少。
另一類則是支持前朝,也就是元朝,對朱元璋的明朝完全不感冒。代表人物有:王逢、戴良、楊維楨、倪瓚、顧瑛、蔡子英、周霆震、葉颙等一大批人。
根據(jù)清朝人張其淦的記錄,當(dāng)時的元朝有名的江南遺民詩人就高達850人,其中大部分都是著名的學(xué)者和大儒。在當(dāng)時具有強大的影響力,這幫人以遺民自居,表示自己是元朝臣子不對朱元璋效忠。
其中比較過激的,有歸隱山林的,有寧死不屈的,甚至還有干脆自殺的。按照我們一般的觀念,元朝實行的是“四等人制”,讀書人是“臭老九”。按理來說他們根本不應(yīng)該對元朝如此效忠,為啥他們?nèi)绱粟ゎB不靈呢?
其實這背后的第一大原因就是:利益。
很多人會好奇,四等南人有啥利益可言呢?
首先,四等人制并非一種嚴(yán)格執(zhí)行的制度。這一點歷史學(xué)家早有公論,事實上元朝從來沒有正式的文件說有這么一種“制度”。只是在各種方面歧視是存在的,但是這種歧視可不關(guān)這些文人學(xué)士的事情。
事實上在元朝百年的歷史上,漢人做官科舉雖然較少,但是絕非不存在,而且其實還很普遍。畢竟元朝的科舉時間雖然短,但是并非沒有。其實元朝歧視知識分子的說法也是長久以來的誤解,對于絕大部分江南士族而言,元朝就是需要竭智盡忠效力的“本朝”,也是唯一的“正朔”。所謂“言必稱本朝,而其本朝則胡元也”。
如果沒有元朝,那么他們在元朝所取得的功名也就化為烏有了。朱元璋最初北伐的時候,拿出的口號是“驅(qū)逐韃虜”,這對這些遺民來說是不可接受的。畢竟元朝要是偽朝,自己取得的一切成績也就化為烏有了,所以自然不待見朱元璋的新朝,而要抱殘守缺了。
儒家思維
在儒家思維里面,華夷之辨其實永遠都是在第二位的。第一位的,永遠是忠君愛國。
這個忠君愛國,就是要忠于君主,愛君主之國。儒家思想里面,忠于皇帝是絕對大于其它任何一切的,畢竟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沒有國,哪來的理想信念和“三不朽”的偉業(yè)呢?沒有一個君主效忠,自己的一身才華又如何施展呢?
當(dāng)時這幫人還有不少對元朝能卷土重來抱有幻想,所謂“白發(fā)遺民真可哀,途窮猶望北兵來”。頗有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風(fēng)范。簡直讓人無語。這種情況之下,他們對元朝自然也是要堅持“氣節(jié)”。
不少人還有沽名釣譽的想法,遁入山里當(dāng)起了“世外高人”。這些保持著儒家思想的人讓朱元璋也是感到非常棘手。畢竟沒有士族的支持對于一個封建王朝來說,那始終就是遺憾。就像后來的康熙帝,為了讓明朝遺民出山相助,不惜開博學(xué)鴻詞科,讓人抬都要抬到北京。就是這個道理,沒有士族就缺乏合法性。
所以朱元璋其實也做出了一定的讓步,比如,朱元璋之前的口號是“驅(qū)逐韃虜”,但是自從奪取了元大都之后,朱元璋就是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如果說自己當(dāng)年是“驅(qū)逐韃虜”為名反元。那么將來后世子孫不也可能被人拿出其它名義反抗嗎?且自己這樣做,直接就把江南士族都得罪光了,實在稱不上明智。
所以朱元璋的想法突然開始轉(zhuǎn)變,當(dāng)有臣僚稱元朝為偽朝的時候,朱元璋立刻表示:“元主中國百年,朕與卿等父母皆賴其生養(yǎng),奈何為此浮薄之言?亟改之。”
同時朱元璋大幅度修改《元史》,主要從三個方面,
第一:朱元璋將紅巾軍等寫作“賊”,朱元璋是滅賊平天下,正所謂“取天下于群雄之手。”
第二:隱去了朱元璋效力于龍鳳政權(quán)的事跡,當(dāng)然那個韓林兒死的事情也一并就隱去了。
第三:把朱元璋對元朝的作戰(zhàn)給隱藏了不少,這樣一來給人一種感覺,就是朱元璋完全就是一個元朝守護神,不小心就把元朝的天下給奪了。
無獨有偶,當(dāng)年的清廷對于這種說法也是非常的贊同,后面清廷入關(guān)之初就打著“為崇禎報仇”的旗號,到宣傳自己奪取天下的時候,同樣也是這種說法。大義覺迷錄:前明之亡國,亡于流寇李自成之手,與我朝毫無干涉。之所以這種說法,就是因為要宣傳:得國最正。
古代價值觀之中,造反那是以下犯上,強行推翻原來的王朝,不可取。但是滅賊,那就是戡亂定國,拯救黎民百姓,那才是正途,正如乾隆所說:我朝為明復(fù)仇討賊,定鼎中原,合一海宇,為自古得天下最正。所以在朱元璋改史之后,就完美的符合了這些遺老遺少的儒家思維,可見這些遺老遺少們的影響力之大。
勢力對抗
對于朱元璋來說,這些遺老遺少們不少還有另一重身份——張士誠的舊臣。
很多遺老遺少都是出身張士誠的地盤,雖然陳友諒是朱元璋自稱“最強的對手”,但是張士誠和朱元璋作對的時間不僅更長,而且很明顯仇恨值更大。以至于利瑪竇都認(rèn)為:蘇州被視為叛亂城,收取更高的賦稅。
所以說朱元璋對于張士誠手下這幫遺老遺少自然也是多加打壓。明初的文字獄,雖然不少都是捏造的,但是針對張士誠原來統(tǒng)治地區(qū)人大部分確實都是真的。這就是朱元璋的“良苦用心”了。
所以綜合來說,那些遺老遺少們并非懷念元朝有多么好,而是對明朝實在是一時難以接受。所以江南士族大部分不與朱元璋合作也就不足為奇了。
朱元璋建立藩王制度,讓他的子孫后代享受了榮華富貴,但這種制度讓各個封地藩王都擁有很多財富,在明末農(nóng)民起義時候,自然成為農(nóng)民起義軍必定攻擊目標(biāo)。
1、朱元璋建立藩王制度,使得天下都是朱家的地盤。在建立明朝后,朱元璋總結(jié)以前朝代骨肉相殘奪權(quán)的教訓(xùn),決定將自己的兒子們都分封各地,等他們成年后都當(dāng)王爺。這樣在明朝中央政府中,只留下太子作為接班人,這樣確實有效避免了皇子們之間的奪嫡之戰(zhàn)。
2、朱元璋給予藩王過多特權(quán),導(dǎo)致藩王們占有明朝太多財富。朱元璋以家天下的想法,將兒子們封到各地,讓他們監(jiān)管各地,不但地方掌管被控制,當(dāng)出現(xiàn)什么情況,這些親王自然擁護明朝中央政府。所以在藩王制度下,朱元璋授予他們很多土地,在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時代,土地就是財富,還不用繳稅。還規(guī)定這些藩王都是皇室子孫,他們的后代都有朝廷供養(yǎng),隨著這些人后代繁衍,明朝廷的經(jīng)濟負擔(dān)越來越重。當(dāng)這些人犯錯的時候,不是按照明律處理,而是從輕處罰。
3、藩王制度持續(xù)推行下去,朱元璋后代在各地都成了土財主,自然成為農(nóng)民起義軍搶奪目標(biāo)。明朝末年天災(zāi)人禍,老百姓連飯都吃不上,而這些藩王坐擁大量土地,生活無憂。在李自成等農(nóng)民起義軍造反時候,首先提出的就是打擊豪強勢力,將他們的財物分給老百姓。這些朱元璋分封各地的子孫,就成了農(nóng)民軍進攻目標(biāo),他們手中大量財富,也成了農(nóng)民起義軍繼續(xù)戰(zhàn)斗下去的錢袋子。
元朝末年,統(tǒng)治者只顧自己享受,不顧百姓死活,宮門內(nèi)山珍海味,宮廷外易子相食,百姓們被迫揭竿而起,一時間,各地都出現(xiàn)了義軍,當(dāng)時,濠州有一支義軍的力量不容小覷,這支義軍的領(lǐng)袖是郭子興,他有一個部下叫做朱元璋,便是后來的明太祖了。
那是公元1355年的一天,郭子興年老體弱,加上常年征戰(zhàn),積累了不少舊傷,不幸駕鶴西去,根據(jù)小明王的旨意郭天敘繼承了帥位,朱元璋成為了左副元帥,但是郭天敘把個人的技能點都點在內(nèi)部的爭權(quán)奪利上了,并沒有大局觀念,見朱元璋深得民心,擔(dān)心自己地位不保,就用一些陰謀詭計找朱元璋的麻煩,好在都被朱元璋一一化解了,后來郭天敘戰(zhàn)死,朱元璋的機會終于來了,他重用徐達、湯和和常遇春等武將,一路攻城略地,實力迅速提升,和張士誠、陳友諒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有問鼎九五的實力,朱元璋率先攻下了浙江這塊富庶之地,使得自己的財政收入有了保障。
當(dāng)時“浙西四賢”的名聲很大,朱元璋也聽說過很多次,據(jù)說這四個人各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都有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本事,于是朱元璋就想把他們納入到自己麾下,他派出很多人去打探,同時還在城中貼滿了告示,但是告示上的公文寫得比較晦澀難懂,老百姓不知道說些什么,這個時候蘇坦妹看到了告示上的公文,將其翻譯成通俗易懂的話語,解釋給了老百姓。
這個時候,朱文正在城中巡邏,他看到蘇坦妹以后,迅速被其精致的外貌、婀娜的身段迷惑,色上心頭,計從心來,他們以“禍亂百姓”為借口,將將帶回了軍營中。
朱文正并沒有把美人據(jù)為己有,而是將其送給了朱元璋,朱元璋看到以后也很動心,寵幸了蘇坦妹,但是過了不久,又下旨殺掉了蘇坦妹,這是為什么呢?
原因是因為當(dāng)時朱元璋正在整頓軍紀(jì),他明確下旨進城后不可以擾民,不可以強搶民女,但是胡德濟卻破了這個規(guī)定,把青樓女子擄回了自己家中,這無疑是在啪啪的打朱元璋的臉,朱元璋在審問胡德濟的時候,對方卻理直氣壯的說道:“前有車,后有轍”,意思是朱元璋在前邊做了不好的表率,寵幸了蘇坦妹,自己才有樣學(xué)樣的。
朱元璋為了整頓軍紀(jì),決定犧牲蘇坦妹,將其處死,可憐的蘇坦妹,才24歲就失去了生命,她只是因為長得好看不幸被朱正文盯上了,才卷入了各種是是非非,自己什么都沒有做錯啊,后來朱元璋也認(rèn)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在蘇坦妹的墳前立了一個“罪己碑”,算是給蘇坦妹一個交代,但逝去的生命,怎么能回來呢?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726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