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主父偃的故事,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guān)內(nèi)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漢武帝的時候,主父偃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大臣,因為他為漢武帝提出了一個兵不血刃,就能削弱諸侯的策略,那就是“推恩令”,把諸侯的土地分封給諸侯所有的子女,而不是讓諸侯還按照“嫡長子繼承制”??梢哉f,主父偃這個策略的提出,使得西漢時期諸侯再也沒有實力和朝廷抗衡,西漢朝廷更加強(qiáng)了君主集權(quán)。
正是主父偃出謀劃策,漢武帝也才不用擔(dān)心諸侯反叛。而也是出于對主父偃的賞識,漢武帝給了主父偃很高的爵祿,這也算是投桃報李了。而主父偃呢?原來只是一個落魄的書生,也因此獲得富貴,并且走上了西漢王朝權(quán)力中樞。他能夠在漢武帝面前直接諫言,就連很多諸侯王也都很懼怕主父偃,因為他們眼中的主父偃,喜歡用文章攻擊別人。
因為在主父偃還沒有發(fā)跡之前,他經(jīng)常受到別人的奚落,沒有任何人愿意幫助他。曾經(jīng)有著那樣深刻而痛苦的經(jīng)歷,也就讓主父偃看清了很多事情,也看清了很多人。在主父偃當(dāng)了高官以后,他也就對人有些苛刻,尤其是好幾位諸侯王因主父偃而死,觸怒了漢武帝,主父偃卻也給自己帶來了災(zāi)禍。咱們就從主父偃的一生入手,探析漢武帝為何會殺了有功的主父偃吧!
前言
在輔佐漢武帝之前,主父偃只是一個很落魄的儒生。西漢時期,像主父偃這樣落魄的儒生,即便有真才實學(xué),如果沒有人舉薦的話,也是很難有所作為的。但是,主父偃又不是一個甘于平庸的人,他雖然落魄,家徒四壁,但是主父偃總是在尋找門路,能夠讓自己獲得一官半職,畢竟主父偃一身才華,可是他并未能如愿。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記載:"游齊諸生間,莫能厚遇也。齊諸儒生相與排擯,不容於齊。家貧,假貸無所得,乃北游燕、趙、中山,皆莫能厚遇,為客甚困。"
不知為何,齊地的這些儒生要排擠主父偃,或許是因為主父偃家貧,這些儒生看不起主父偃,主父偃到燕趙等地求官又受挫,人生真正走到了一個低谷時期。但是此時的主父偃卻并沒有放棄自己的人生,因為他一直堅信,自己一定能夠得到重用,能夠闖出一番天地,所以,哪怕生活困窘,主父偃仍然在為自己的夢想而奔走。
或許正因為在諸侯國難以立足,主父偃才來到長安,向漢武帝上書,稟陳自己的治政韜略。而漢武帝此時正在選拔人才,對于主父偃的上書很是賞識,從此主父偃也就成了漢武帝的一位重臣,他針對諸侯國,給漢武帝獻(xiàn)推恩令,從西漢的法規(guī)著手,削弱諸侯的實力。主父偃是幫助漢武帝解決了心腹大患。
但是,主父偃在無形中觸犯了諸侯的利益,更因為他為人刻薄,得罪了很多人。主父偃任齊相,居然向漢武帝揭發(fā)了齊王的丑行,致使齊王畏罪自盡,造成其他諸侯王的恐慌,最終有人把主父偃告到了漢武帝那里,就連漢武帝也無法再保主父偃,只得聽從公孫弘的建議,誅殺主父偃及其全族。那么,咱們就從主父偃的一生入手,探析漢武帝為何會殺了有功的主父偃吧!
第1, 上書言政,獲得重用
主父偃在齊燕趙等地都不受到重用,索性也就離開地方,來到京師長安謀求發(fā)展。因為這時漢武帝也在尋找人才,主父偃也就獲得了機(jī)會。主父偃的文章比較好,又精于雄辯。他立刻通過衛(wèi)將軍,給漢武帝上書,上書的內(nèi)容都是漢武帝關(guān)心的時政大事,一下子就得到了漢武帝的賞識。
《三家注史記》記載:"資用乏,留久,諸公賓客多厭之,乃上書闕下。朝奏,暮召入見。所言九事,其八事為律令,一事諫伐匈奴。"
主父偃給漢武帝的上書,涉及到律令和討伐匈奴。很顯然,這些事情都是漢武帝比較關(guān)心的。尤其是討伐匈奴,在漢武帝即位之前,漢朝對于匈奴的態(tài)度是以和親安撫為主。畢竟當(dāng)年劉邦想要把匈奴給平了,都中了白登之圍。這也就讓以后的漢朝君主對匈奴十分忌憚,就比如呂后,曾經(jīng)匈奴單于來信挑釁,呂后也只能溫言求和。
但是,匈奴對漢朝的求和似乎并不買賬,即便和親,匈奴的人馬也不斷進(jìn)犯漢朝邊境,這已然成為阻礙漢朝發(fā)展的大禍患。而漢武帝即位之后,第一件事想要做的就是改變這種對漢朝不利的局面,可是朝廷那些老臣因循守舊,幾乎就沒有人能幫助漢武帝。此時主父偃上書談到討伐匈奴的事情,恰恰說出了漢武帝深藏已久的心事,自然也就獲得了漢武帝的賞識。
第2, 得罪諸侯,受賄埋下禍根
主父偃獲得漢武帝賞識后,被封為中大夫,這時的主父偃算是真正的發(fā)跡了。但是,主父偃處理一些事情的時候,卻是有些倒行逆施,不顧后果。因為他年輕時遭遇冷遇和不幸,一朝得權(quán),便有些忘乎所以,不管不顧了。如此一來,也就難免要得罪人了,比如得罪那些諸侯王和大臣。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記載:"尊立衛(wèi)皇后,及發(fā)燕王定國陰事,蓋偃有功焉。大臣皆畏其口,賂遺累千金。人或說偃曰:'太橫矣。'"
主父偃揭露燕王的丑事,致使燕王自殺。而大臣呢?擔(dān)心主父偃會在皇帝面前陷害自己,所以,很多人都賄賂主父偃??梢哉f,此時的主父偃做得確實有些過了,就連他的朋友都勸說他,不要太過蠻橫。但是,主父偃哪是那種聽人勸的人。他說了一句,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就把這些事輕輕帶過了。
可能主父偃自己也不會想到,他不聽人勸,得罪了這么多的人,卻是給他自己和家族的滅亡埋下了禍患。因為燕王之死,已經(jīng)令漢朝其他的諸侯對他恨之入骨。而主父偃受賄,那些送他錢財?shù)拇蟪迹砻嫔显谟懞盟?,實際上也是很痛恨他。主父偃這幾步路都把人得罪光了,也就難免會有悲慘的結(jié)局了。
第3, 趙王告發(fā),主父偃獲罪
主父偃先前不聽自己朋友的勸告,又去了齊國,被漢武帝任命為齊相。只因為齊王也有丑事,被主父偃得知了,于是主父偃又告發(fā)了齊王。結(jié)果讓主父偃沒有想到的是,齊王年輕,居然因為這件事也自盡了。這下子主父偃可是捅了大簍子,惹怒了諸侯。趁主父偃不在京師長安之時,趙王到京師來告發(fā)他了。
《三家注史記》記載:"即使人上書,告言主父偃受諸侯金,以故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及齊王自殺,上聞大怒,以為主父劫其王令自殺,乃徵下吏治。"
可見,齊王之死,令漢武帝十分震怒,這才把主父偃給抓了。之所以會抓主父偃,也是因為漢武帝覺得自己被主父偃欺騙了。畢竟主父偃是他很信任的大臣,可是主父偃卻利用他的信任受賄,這是漢武帝很難接受的。而且齊王畢竟也是漢室宗親,主父偃利用自己的信任威逼齊王,以致齊王自殺,這更是一件大事。
主父偃就這樣由一個權(quán)臣,變成了階下囚。而這時漢武帝還并沒有想殺主父偃,反倒是公孫弘的向漢武帝諫言殺掉主父偃。當(dāng)時公孫弘是丞相,他對漢武帝說,不殺主父偃,難向天下人交待。漢武帝就算再想保全主父偃,此時也做不到了。最后,按照漢朝的法律,主父偃不僅自己被殺,就是全家也都被滅族。
總結(jié)
主父偃對漢武帝確實有功,尤其是他的推恩令,使得漢武帝不再擔(dān)心諸侯王的叛亂,削弱了諸侯的實力。這樣,以后漢武帝派軍討伐匈奴,也就不會害怕諸侯王率軍顛覆朝廷了。而且主父偃在京師給漢武帝的上書,尤其談到討伐匈奴之事,對于以后漢武帝與匈奴作戰(zhàn),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但是,主父偃在手握大權(quán)之時,沒有想著怎樣能更好匡扶漢武帝,總是想著去報私怨,去威逼諸侯王,去為自己謀私利。比如受賄之事,就是他萬萬不該做的。還有逼死燕王和齊王,這直接觸怒了諸侯,也觸怒了漢武帝。因此,可以這么說主父偃,就是小人得志,卻不知道禍患就在眼前。
而漢武帝誅殺主父偃,公孫弘?yún)s也很不地道,他沒有必要勸說漢武帝非要殺主父偃,而且是滅族。畢竟燕王和齊王之死,主父偃也沒有想到。當(dāng)然了,這也是主父偃自作孽,如果他不受賄,不對燕王和齊王咄咄相逼,相信兩個諸侯王,也不會因此自殺。而漢武帝雖然信任主父偃,但也不可能因為一個主父偃而得罪所有的諸侯王,畢竟諸侯王才是漢武帝統(tǒng)治天下的根基,最終,漢武帝也就只能誅殺主父偃,這也是無奈之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736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