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司馬遷,大家都會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編為各位介紹一下此人的歷史事跡。
在正史記載中,司馬遷為投降匈奴的名將李陵求情,被處以宮刑,也就是閹割,那么事實真的如此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絕非不能納諫之人。當然也有人會說,這是在漢武帝盛怒之下做的決定。然而,漢武帝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如果因為個人情緒的波動就做出這樣的決定,是很不負責任的。
事實上,左右漢武帝做出這種懲罰的原因還在于司馬遷的官職上(史官)。在漢代,史官并不是由皇帝任命的,而是采取世襲制度,作為史官的司馬遷同樣不是由漢武帝授予官職,而是從他父親太史公的官職那里世襲了下來。這種世襲制度保證了史官的權威不受執(zhí)政者的干預,史官成為了處于王權控制范圍之外的獨立系統(tǒng),是一種壟斷行業(yè)。所以在古代,史官的地位是很高的。
商周時期,史官還掌握著祭祀的權力,“天下大事,唯祀與戎”,可見其權力之大。到了漢朝,史官權力依舊很大,位在丞相之上,然而這種制度嚴重觸怒了權力欲極強的漢武帝的內心,所以司馬遷在為降將求情之后才被漢武帝處以宮刑,唯一的兒子出逃改姓,史官一脈子嗣斷絕,其血性與使命通過這種方式被徹底閹割掉了。
司馬遷死后,史官的世襲壟斷制被徹底打破。漢宣帝時期,把太史公降為了太史令,其職權大大削弱。之后歷代史官的權力又不斷的被皇權所侵蝕。到唐朝時,更是開創(chuàng)了皇帝改史的先河。到了清朝,所有記錄的歷史一律要先呈給皇帝審查,那些曾經(jīng)為時代秉筆直書的人徹底淪為了皇帝的家奴。
1. 以司馬遷接受宮刑寫一篇300字的作文 提起司馬遷,人們首先會想到有關他的兩件事,一是他撰有偉大的歷史著作——《史記》,一是他受過宮刑。可以這么說,由于司馬遷的名氣,在宮刑的人物史上,司馬遷是非常重要的一位,他也就與宮刑結下了不解之緣,雖然他生前把宮刑當作奇恥大辱。司馬遷與宮刑的關系,也是歷代史家和學者研究司馬遷時避不開的一個話題
究竟宮刑給司馬遷和《史記》帶來怎樣的影響,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較普遍的觀點是,司馬遷因李陵之禍慘遭宮刑是他個人生活的悲劇,卻是《史記》增色的新起點。天漢三年(前98),正當司馬遷埋頭著述《史記》的工作進入 *** ,“草創(chuàng)未就”之時,突然飛來橫禍,受李陵案的株連被下獄受腐刑。司馬遷身受腐刑,人處逆境,體味三重,對封建專制社會的世態(tài)炎涼、人情冷暖與權勢浮沉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從“以求親媚于主上”的立場轉而“發(fā)奮著書”,對國事世事從此冷漠不再關心。他因“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抒憤寄托,強烈地表達他的是非觀點和愛恨感情,從而升華了《史記》的主題。這就是這種“較普遍觀點”的推理邏輯,它的潛在話語是宮刑成就了司馬遷,司馬遷因宮刑而使《史記》的思想性與文學性更上一層樓。這種邏輯的極端發(fā)展是,明代的部分史家甚至認為要成功先自宮。
很明顯這種邏輯是基于司馬遷一定能戰(zhàn)勝宮刑帶來的奇恥大辱和痛苦使人深刻這兩種前提的。其實面對宮刑所帶來的奇恥大辱,在生與死的選擇上,司馬遷徘徊了多時。雖然他最終為了那無聲的立言事業(yè)選擇了生,但“刑余之人”的痛苦一直煎熬著他的后半生。所以我們不能僅從司馬遷最終戰(zhàn)勝困難的結果,從而把過程想得太輕松,高估宮刑的積極意義。
在傳統(tǒng)的倫理觀念中,“詬莫大于宮刑”,“刑余之人”是被人看不起的。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夫中材之人,事關于宦豎,莫不傷氣,況慷慨之士乎!”所以司馬遷視腐刑為奇恥大辱,不僅“重為鄉(xiāng)黨戮笑”,而“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復上父母之丘墓乎?”司馬遷出獄后,被漢武帝任命為中書令。此職本由宦官擔任,是皇帝身邊機要秘書長官,侍從左右,出納奏章,位卑權重,被朝臣目為“尊崇任職”。司馬遷不以為榮,反以為辱,也就不難理解了。在《報任安書》中他滿懷凄愴地訴說他的痛苦:“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辭令,其次詘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關木索被菙楚受辱,其次剔毛發(fā)嬰金鐵受辱,其次毀肌膚斷支體受辱,最下腐刑極矣?!彼抉R遷一氣排列了十種恥辱,都是人世間的極大不幸,而“最下腐刑極矣”。一個“最”字,還要加一個“極”字,可以說把辱寫到了極點,司馬遷也痛苦到極點,“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fā)背沾衣也。”經(jīng)歷如此痛苦,司馬遷多次想自殺?!捌碗m怯耎欲茍活,亦頗識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湛溺縲紲之辱哉!且夫臧獲婢妾猶能引決,況若仆之不得已乎!”平民奴婢面對羞辱尚且去死,何況我一個堂堂士大夫呢?司馬遷一遍遍地拷問著自己。但若是這樣輕易死去,不能留功名與后世,“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異?”況且又怎能對得其父親的臨終囑托?這種痛不欲生的心境,這種矛盾交織的狀態(tài),嚴重影響了司馬遷的創(chuàng)作思考和寫作進程,以至于到太始四年(前93),司馬遷寫《報任安書》時,《史記》仍未最后定稿。父子兩代人就《史記》寫了幾十年仍未完成,一方面說明他對史家職責的認真,但也不能不說明司馬遷因宮刑在創(chuàng)作上受到了巨大干擾。由此看來,宮刑實際上對司馬遷進行《史記》的創(chuàng)作起到了反面的作用,而不像那些論者僅從結果來看顯得那么積極。
2. 以司馬遷為話題寫作文 太史公偶遇屈原 話說當時屈原毅然抱起大石投身汩羅江之后,在掙扎中碰巧開啟了時光隧道,穿越到了幾百年后的西漢,正巧掉到了被宮刑幾個月后,在家修養(yǎng)的司馬遷的房間里,此時,司馬遷正在磨墨寫字,聽到聲響,停下來,冷冷打量著這個狼狽的不速之客,只見他頭發(fā)披散,身衫全濕,皺紋滿臉,形容憔悴,十分狼狽。此時,屈原也抬頭看著他,一會兒,又從地上爬起,撣撣身上的泥土,皓皓地站在那里,問:“這是什么地方?”
司馬遷收回目光,繼續(xù)寫字,不理會屈原?!澳闶鞘裁慈?,這么無視老夫, 太不敬了吧?”屈原走近幾步,有些生氣,怎么說自己也比那個小子大幾歲,那人競這般無禮。司馬遷終于放下筆,走了過來,看了看屈原,走到茶座上,說:“請坐。”屈原頓了頓,也看了一眼司馬遷,只見他目光冷淡,眉宇間卻有剛強之氣,但臉色也較憔悴,沒有血色。
“先生何人?”司馬遷倒了一杯茶給屈原,語氣依舊冷漠?!袄戏蚯!鼻瓫]有喝茶,只是輕輕嘆了一口氣。“屈原?莫非楚國愛國忠臣,屈原大夫?”司馬遷吃了一驚,屈原點頭,司馬遷皺眉,又舒展開來,說道:“世人都歌頌您的詩篇,為您的氣節(jié)而敬畏,但小輩不敢恭維,請恕我無禮,我認為您的做法不足大丈夫所為?!鼻苫髥枺骸昂螢榇笳煞颍俊彼抉R遷站起來挺身而立:“大丈夫不因挫折而棄身,不為命運而折服,忍辱偷生,心懷天下?!?/p>
屈原摸了摸胡須,也站起來?!胺且?,非也。舉世皆濁,從人皆醉,難道也要讓我與世同污,讓潔白的身體蒙受這世上的塵埃?”“咳咳。。。。。”司馬遷咳嗽幾聲,有些疲倦地坐了下來,深陷進去的布滿血絲的眼睛卻異常地堅定?!按笳煞蚰芮苌?,像先生這樣不過是喪失了國家、君主,何以到死的地步。天無絕人之路,像我這樣接受宮刑之后依舊活下來,續(xù)寫人生的篇章,不是更有意義嗎?”屈原聽了有些吃驚,再次打量了他一下,他的健康狀況果然不太好,面色暗沉,眼中布滿血絲,于是嘆息:“你很有毅力啊!可是,這浮塵依舊容不下你我,在這人間受盡折磨,還不如以死解脫,想必皇帝也是不重用你,才會讓你受這樣的酷刑?!彼抉R遷手握緊:“沒有人能左右我,皇帝也不能。他想讓我因辱而自縊,我不會這樣做,我會好好地活下去,完成《史記》,給后人一個交待?!鼻季谜f了一句話:“算了,你是不明白我的,蒼天啊,我寧愿化作一縷白煙,消失在云際?!彼抉R遷大笑幾聲,說道:“一個人如果連自己都放棄,那么他還是一個偉大的人嗎?”
窗外幾只小鳥受驚撲騰而去,飛向廣闊的天際。
3. 讀《司馬遷傳記》有感作文 在漢武帝時期,一位史官忍辱負重,歷時19年,終于寫成一本史書,這本書叫史記,這個人是司馬遷。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位史官,他的祖先也是史官,而秦始皇把史書放火給燒了,對史實的民間傳說也說法不一。司馬談就想寫一部史書,司馬遷幫父親去各地訪察,回來了一段時間,漢武帝派去南方安撫當?shù)氐囊恍﹪遥瓿珊蠡貋?,這是父親病重,臨終前父親還念念不忘史書的事情,在以后的日子里,司馬遷用業(yè)余時間寫史記,這件事被漢武帝知道了,便讓人偷抄了一份,武帝一看,發(fā)現(xiàn)司馬遷打自己的好處壞處都寫,不禁大怒,就借他給李陵說情便把他打入監(jiān)獄,并處以宮刑。
司馬遷忍辱負重,艱難的寫著史記。歷時19年終于完成,從此史書上便沒有了對司馬遷的記載。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這是司馬遷的生死觀。
他認為自己的死不過是九牛一毛,微不足道。就是這種信念,使他坦然地接受宮刑。
也正是這種信念,使它能夠忍辱負重寫完《史記》。還是這種信念使他明白,從他父親去世的那一刻,他的生命就不只屬于自己了,他還屬于父親的遺愿,屬于《史記》,雖然他在現(xiàn)實中遭受冷落,但司馬遷在史書中有權利評價每一位帝王將相,他在史書中,自己就是統(tǒng)治者。
司馬遷看不起碌碌無為的人,也看不起受宮刑的人。所以當他遭受宮刑,只為了一個愿望而茍活,那就是完成《史記》,在他自己眼里自己只不過是個刑余之人,可在我眼里,他是個大人物,因為他是個敢于指責皇帝的人,他是個大丈夫,因為他可以忍辱負重,他是個圣人,因為他給后世留下了《史記》,真正的大人物,并不是大權大貴之人,而是那些有作為、有事業(yè)、有理想,可以忍辱負重,可以看破生死名利的人,司馬遷坎坷的一生,是大人物的寫照。
生活上的成功并不在于權貴,而是在于一顆有作為、有事業(yè)、理想,看淡名利的心。
4. 寫300字滴司馬遷作文,咋寫 司馬遷是西漢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他的祖上好幾輩都擔任過史官,父親司馬談曾是漢朝的太史令。受家庭的熏陶,司馬遷立志要編寫一部全面記載歷史演變和發(fā)展的史書,留給后人。他從20歲開始游歷全國,搜集史料,為他的宏大構想做著充分的準備。
本來司馬遷的博學深受漢武帝的賞識,他繼承了父親的職務,當上了太史令。正在撰寫《史記》的時候,他卻被陷害入獄,遭受宮刑。這種刑罰對于男性的自尊無疑是一種莫大的傷害,在夜里司馬遷常常難以入睡。后來,司馬遷以歷代名人鼓勵自己:周文王被關羑里,寫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國被困陳蔡,編寫了一部《春秋》;左丘明眼睛瞎了,寫下《國語》;孫臏被剜掉膝蓋骨,寫了《兵法》……這些偉大著作都是作者在困苦環(huán)境中和心情郁悶時寫成的。每每想起這些,司馬遷的眼前就會浮現(xiàn)出這些先賢忍著痛苦奮筆疾書的情形。他常想:他們尚且如此,我為什么不能把這部史書寫成呢? 司馬遷在遭受奇恥大辱的情況下,能夠在逆境中矢志不渝,為人類留下“千古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曠世巨著。想想我們現(xiàn)在有優(yōu)越的學習環(huán)境和充足的學習時間,有什么理由不奮發(fā)努力,不刻苦學習呢?
5. 獄中的司馬遷作文 盛怒中的漢武帝聽了司馬遷這番話,認為他是為李陵辯解,是在故意貶低當時正在打匈奴而又很不順利的李廣利,于是命令把司馬遷判為死罪(或以腐刑代替)。
漢武帝時代,判了死罪的可以出錢五十萬減死一等。但家境并不富裕的司馬遷拿不出這一筆錢,只能受「腐刑」(宮刑)來選擇「偷生」這條路。不幸的遭遇,使司馬遷精神受到極大 *** ,曾一度想自殺,但他想起了父親的遺言,又以古人孔子、屈原、左丘明、孫子、韓非等在逆境中發(fā)憤有為鼓勵自己,終于以驚人的意志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身心備受摧殘、忍辱含垢生活的司馬遷深知,「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他決心以殘燭之年,完成父親要他完成的史書。經(jīng)過六年的囚禁生活,征和元年(前93)終于出獄。武帝對司馬遷的才能還是愛惜的,任命他為中書令。
從此他埋首奮發(fā)著述,終于完成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中家之言」
6. 司馬遷受宮刑的事跡300字 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正當司馬遷全身心地撰寫史記之時,卻遇上了飛來橫禍,這就是李陵事件。
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寵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師將軍李廣利領兵討伐匈奴,另派李廣的孫子、別將李陵隨從李廣利押運輜重。李廣帶領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軍深入浚稽山,與單于遭遇。
匈奴以八萬騎兵圍攻李陵。經(jīng)過八晝夜的戰(zhàn)斗,李陵斬殺了一萬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隊的后援,結果彈盡糧絕,不幸被俘。
李陵兵敗的消息傳到長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戰(zhàn)死,后聽說他卻投了降,憤怒萬分,滿朝文武官員察言觀色,趨炎附勢,幾天前還紛紛稱贊李陵的英勇,現(xiàn)在卻附和漢武帝,指責李陵的罪過。漢武帝詢問太史令司馬遷的看法,司馬遷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見風使舵的大臣,盡力為李陵辯護。
他認為李陵平時孝順母親,對朋友講信義,對人謙虛禮讓,對士兵有恩信,常常奮不顧身地急國家之所急,有國士的風范。司馬遷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們如今見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
他對漢武帝說:"李陵只率領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軍奮戰(zhàn),殺傷了許多敵人,立下了赫赫功勞。在救兵不至、彈盡糧絕、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仍然奮勇殺敵。
就是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李陵自己雖陷于失敗之中,而他殺傷匈奴之多,也足以顯赫于天下了。
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尋找適當?shù)臋C會再報答漢室。"司馬遷的意思似乎是二師將軍李廣利沒有盡到他的責任。
他的直言觸怒了漢武帝,漢武帝認為他是在為李陵辯護,諷刺勞師遠征、戰(zhàn)敗而歸的李廣利,于是下令將司馬遷打入大牢。司馬遷被關進監(jiān)獄以后,案子落到了當時名聲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嚴刑審訊司馬遷,司馬遷忍受了各種肉體和精神上的殘酷折磨。
面對酷吏,他始終不屈服,也不認罪。司馬遷在獄中反復不停地問自己"這是我的罪嗎?這是我的罪嗎?我一個做臣子的,就不能發(fā)表點意見?"不久,有傳聞說李陵曾帶匈奴兵攻打漢朝。
漢武帝信以為真,便草率地處死了李陵的母親、妻子和兒子。司馬遷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據(jù)漢朝的刑法,死刑有兩種減免辦法:一是拿五十萬錢贖罪,二是受"腐刑"。司馬遷官小家貧,當然拿不出這么多錢贖罪。
腐刑既殘酷地摧殘人體和精神,也極大地侮辱人格。司馬遷當然不愿意忍受這樣的刑罰,悲痛欲絕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殺。
可后來他想到,人總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死的輕重意義是不同的。他覺得自己如果就這樣 "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無價值的。
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孫臏等人,想到了他們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驕人成果。司馬遷頓時覺得自己渾身充滿了力氣,他毅然選擇了腐刑。
面對最殘酷的刑罰,司馬遷痛苦到了極點,但他此時沒有怨恨,也沒有害怕。他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 史記寫完,"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往。
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fā)背沾衣也。"正因為還沒有完成史記,他才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
7. 監(jiān)獄中的司馬遷(作文) 作文如下: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司馬遷發(fā)奮寫《史記》的故事,現(xiàn)在的語文書又有了這樣的一篇課文,因為喜歡司馬遷,我常常會情不自禁地翻開課本再讀這篇故事。
司馬遷出生在黃河岸邊的龍門,他父親司馬談立志要編寫一部史書,臨死前囑托司馬遷幫他繼續(xù)完成史書。然而,司馬遷因替一位將軍辯護而遭受酷刑,他幾次想血濺墻頭,了此殘身,但想到《史記》還沒有完成,便打消了這個念頭。
最后,一部鴻篇巨著《史記》誕生了。 司馬遷在忍辱負重的情況下寫完了《史記》,那是多大的痛苦!這是因為他有強烈的責任感,他才能繼續(xù)堅持下去。
沒有了責任感,任何事情都無法很好完成。 試想想,如果校長沒有責任感,我們的學校會是什么樣子?如果老師沒有責任感,我們的班級又會是什么樣子?所以我們應該從小事做起,即使做一個小小的班干部,也要有責任心,盡職盡責幫助老師分擔工作,幫助同學。
如果連這一點點責任感都沒有,將來怎么可能成為棟梁之材? 為了自己、為了社會,讓我們從小做起,從現(xiàn)在就開始培養(yǎng)自己的責任心吧。
《史記》是一部貫穿古今的通史,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敘述了我國三千年左右的歷史。據(jù)司馬遷說,全書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本紀”實際上就是帝王的傳記,因為帝王是統(tǒng)理國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腦,為他們作紀傳而名之曰“本紀“,正所以顯示天下本統(tǒng)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綱紀的緣故。
同時,也是全書的總綱,是用編年體的方法記事的。在“本紀”的寫作中,司馬遷采取了詳今略遠的辦法,時代愈遠愈略,愈近愈詳。“本紀”托始黃帝,是因為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又是“正名百物”的祖師。將項羽列入“本紀”,一是秦漢間幾年“政由羽出”,一是推崇其人格。
“表”,所以列記事件,使之綱舉而目張,以簡御繁,一目了然,便于觀覽、檢索。
“書”,是記載歷代朝章國典,以明古今制度沿革的專章,非是熟悉掌故的史家,是無法撰寫成書的。班固《漢書》改稱“志”,成為通例?!皶钡男拮瑸檠芯扛鞣N專門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世家”是記載諸侯王國之事的。這因諸侯開國承家,子孫世襲,也就給了他們的傳記叫做世家。從西周的大封建開始,發(fā)展到春秋、戰(zhàn)國,各諸侯國先后稱霸稱雄,盛極一時,用“世家”體裁記述這一情況,是非常妥當?shù)摹K抉R遷把孔子和陳涉也列入“世家”,是一種例外??鬃与m非王侯,但卻是傳承三代文化的宗主,更何況漢武帝時儒學獨尊,孔子是儒學的創(chuàng)始人,將之列入“世家”也反映了思想領域的現(xiàn)實情況。至于陳涉,不但是首先起義亡秦的領導者,且是三代以來以平民起兵而反殘暴統(tǒng)治的第一人,而亡秦的侯王又多是他建置的。司馬遷將之列入“世家”,把他的功業(yè)和湯放桀,武王伐紂,孔子作《春秋》相比,將他寫成為震撼暴秦帝國統(tǒng)治、叱咤風云的偉大歷史英雄,反映了作者進步的歷史觀。
“列傳”是記載帝王、諸侯以外的各種歷史人物的。有單傳,有合傳,有類傳。單傳是一人一傳,如《商君列傳》、《李斯列傳》等。合傳是記二人以上的,如《管晏列傳》、《老莊申韓列傳》等。類傳是以類相從,把同一類人物的活動,歸到一個傳內,如《儒林列傳》、《循吏列傳》、《刺客列傳》等。司馬遷把當時我國四周少數(shù)民族的歷史情況,也用類傳的形式記載下來,如《匈奴列傳》、《朝鮮列傳》、《大宛列傳》等,這就為研究我國古代少數(shù)民族的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來源。
七十篇列傳的最后一篇,是《太史公自序》,把自序擺在全書的最后,這是古代學者著書的慣例。
總之,司馬遷寫作《史記》以“本紀”敘帝王,以“世家”載諸侯,以“列傳”記人物,以“書”述典章制度,以“表”排列大事,網(wǎng)羅古今,包括百代,打破了以年月為起迄如《春秋》的編年史、以地域劃分如《國語》的國別史的局限,創(chuàng)立了貫穿古今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通史先例,成為正史的典范。
《史記》的評價
《史記》的誕生,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魯迅先生在他的《漢文學史綱要》一書中稱贊《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為知言。就中國史學的具體發(fā)展而言,《史記》的貢獻巨大。
第一,建立杰出的通史體裁?!妒酚洝肥侵袊穼W史上第一部貫通古今,網(wǎng)羅百代的通史名著。無論說它是古代中國史學史的最輝煌成就,還是說它是世界古代史學史的最輝煌成就,都毫不為過。這一點,只要將之與希羅多德的《歷史》相比較,就會非常明白。正因為《史記》能夠會通古今撰成一書,開啟先例,樹立了榜樣,于是仿效這種體裁而修史的也就相繼而起了。通史家風,一直影響著近現(xiàn)代的史學研究與寫作。
第二,建立了史學獨立地位。我國古代,史學是包含在經(jīng)學范圍之內沒有自己的獨立地位的。所以史部之書在劉歆的《七略》和班固的《藝文志》里,都是附在《春秋》的后面。自從司馬遷修成《史記》以后,作者繼起,專門的史學著作越來越多。于是,晉朝荀勖適應新的要求,才把歷代的典籍分為四部:甲部記六藝小學,乙部記諸子兵術,丙部記史記皇覽,丁部記詩賦圖贊。從而,史學一門,在中國學術領域里才取得了獨立地位。飲水思源,這一功績應該歸于司馬遷和他的《史記》。
第三,建立了史傳文學傳統(tǒng)。司馬遷的文學修養(yǎng)深厚,其藝術手段特別高妙。往往某種極其復雜的事實,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貼,秩序井然,再加以視線遠,見識高,文字生動,筆力洗煉,感情充沛,信手寫來,莫不詞氣縱橫,形象明快,使人“驚呼擊節(jié),不自知其所以然”。(《容齋隨筆·史記簡妙處》)
《史記》不但是中國史傳文學的集大成者,而且,它的文章對于魏晉小說、唐宋古文,甚至宋元戲曲,都有很大影響,成為中國文學重要的源頭活水。
當然,司馬遷修撰《史記》的最高理想是“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是要建立一個包羅萬象的歷史哲學體系。更深入的理解,要留待我們對《史記》的具體學習中去體會了。
史記》中最激動人心的思想在今天看來主要有四點:其一是它所表現(xiàn)的進步的民族觀。司馬遷吸收了戰(zhàn)國以來有關中國境內各民族以及周邊國家發(fā)展來源的說法,在《史記》中把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中原、荊楚、吳越、秦隴、兩廣、云貴、塞北、東北各地區(qū)的國家與民族都當作黃帝的子孫,這對于兩千年來我國這個多民族的友好大家庭的形成與穩(wěn)定,起了難以估量的作用。不僅如此,司馬遷在寫到漢王朝對周邊國家、周邊民族用兵的時候,又總是站在反對窮兵黷武,反對擴張、掠奪的立場,他所追求的是各民族間平等友好地和睦相處。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說司馬遷是當時漢族被壓迫人民與各周邊少數(shù)民族的共同的朋友。
其二是它所表現(xiàn)的進步的經(jīng)濟思想。這包括強調發(fā)展經(jīng)濟,認為經(jīng)濟是國家強大的基礎;反對單打一的“重本抑末”,而提倡“工”“農(nóng)”“商”“虞”四者并重;反對從政治上對工商業(yè)者的歧視,而歌頌他們的本領、才干,并專門為他們樹碑立傳等等。
其三是它所表現(xiàn)的強烈的民主性與批判性。《史記》是先秦文化的集大成,司馬遷是先秦士大夫優(yōu)秀思想人格的繼承者與發(fā)揚者。他之所以寫《史記》不是單純地為了記載歷史陳跡,而是明確地為了“成一家之言”,因而《史記》中就突出地顯示了一種作者所追求的理想政治、理想社會的光芒,和對現(xiàn)實政治、現(xiàn)實社會的種種批判。其中有些是相當深刻、相當準確,甚至有些是兩千年來常讀常新的。
其四是貫徹全書的那種豪邁的人生觀、生死觀、價值觀。司馬遷在《史記》中所歌頌的幾乎都是一些勇于進取、勇于建功立業(yè)的英雄。他們有理想、有抱負、有追求;他們?yōu)榱四撤N信念、某種原則可以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他們都有一種百折不撓、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司馬遷曾在《報任安書》中寫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彼馐軐m刑,痛不欲生,為了完成《史記》他頑強地活了下來。他視為榜樣的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彼抉R遷的個人奮斗經(jīng)歷與《史記》中所歌頌的這些艱苦奮斗的思想,是司馬遷留給后人的一份寶貴財富,它永遠給我們以激勵,給我們以啟迪,當我們灰心喪氣、瀕臨絕望的時候,給我們以無比的力量、信心與勇氣。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以人物為中心的偉大的歷史著作,同時也是我國第一部以人物為中心的偉大的文學著作。從歷史的角度講,《史記》開創(chuàng)了我國古代兩千多年紀傳體的歷朝“正史”的先河;從文學的角度講,《史記》第一次運用豐富多彩的藝術手法,給人們展現(xiàn)了豐富多彩而又各具個性的歷史人物。有震鑠古今的帝王如秦始皇、項羽、劉邦、漢武帝;有家喻戶曉的朝臣如管仲、晏嬰、蕭何、張良;有百戰(zhàn)百勝的名將如白起、韓信、衛(wèi)青、霍去??;有改革家如吳起、商鞅、趙武靈王;其他節(jié)烈型的有屈原、王蠋;口辯型的有張儀、蘇秦、酈食其;俠義型的有魯仲連、荊軻、朱家、郭解;滑稽型的有淳于髡、優(yōu)旃等等。他們千姿百態(tài),能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大約有一百多個。
《史記》人物與先秦文學人物的顯著差異在于它們鮮明的個性。由于作者十分注意設身處地揣摩每個情節(jié)、每個場面的具體情景,并力求逼真地表達出每個人物的心理個性,因此《史記》的描寫語言和他為作品人物所設計的對話都是異常精彩的。我想只要我們細心地把《廉頗藺相如列傳》《荊軻列傳》中有關“完璧歸趙”“澠池會”“易水送別”“秦庭驚變”等情節(jié)、場面的具體描寫分析一下;把《項羽本紀》《高祖本紀》中有關項羽、劉邦、張良等人物的對白分析一下,我們會深深為作者那種出神入化的匠心獨運所傾倒?!陡咦姹炯o》寫劉邦與項羽相峙于滎陽時,項羽的部下一箭射中了劉邦的胸口,而劉邦當時竟“乃捫足曰:‘虜中吾趾!’”這對劉邦那種絕頂聰明,那種像是條件反射一樣迅速而自然的隨機應變,而同時又是“恢宏大度”、好罵人、好調笑的性格是多么生動的刻畫!當項羽被圍垓下,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的時候,他“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清代周亮工說:“垓下是何等時?虞姬死而子弟散,匹馬逃亡,身迷大澤,亦何暇更作歌詩!即有作,亦誰聞之,而誰記之與?吾謂此數(shù)語者,無論事之有無,應是太史公‘筆補造化’,代為傳神?!贝嗽捒芍^道出了《史記》文學性的某些重要訣竅。也正是從這些方面,我說《史記》在塑造人物的方法上,似乎有一種飛躍性的超前的成熟。
《史記》文學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它的抒情性。《史記》中有些作品篇幅不長,而通篇像一首詩,如《伯夷列傳》《屈原列傳》《游俠列傳》就是這樣的。但《史記》中大量篇章的抒情性是在于作品的夾敘夾議,以及融濃厚的愛憎感情于敘事、描寫之中。如《項羽本紀》《魏公子列傳》《李將軍列傳》等就是這樣的。整部《史記》是一曲愛的頌歌,恨的詛曲,是一部飽含作者滿腔血淚的悲憤詩。魯迅曾說司馬遷“恨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傳畸人于千秋,雖背《春秋》之義,固不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矣?!?《漢文學史綱要》)《史記》的主觀色彩與其抒情性,在歷朝“正史”中是最濃厚、最突出的。
《史記》的出現(xiàn),確定了我國古代傳記的基本格局,諸如思想方面的以史為鑒,富有教化作用;形式方面的篇幅短小,強調表現(xiàn)人物性格,而不在堆砌材料的多與全,以及語言的精美、抒情等等。而《史記》寫人物、寫故事的方法則又給我國后世小說、戲劇以深刻影響,《史記》中的諸多主題,《史記》人物的諸多范型,以及《史記》故事的許多情節(jié)場面,都為后世的小說、戲劇開出了無數(shù)法門。
《史記》作為第一部傳記文學的確立,是具有世界意義的。過去歐洲人以歐洲為中心,他們稱古希臘的普魯塔克為“世界傳記之王”。普魯塔克大約生于公元46年,死于公元120年,著有《列傳》(今本譯作《希臘羅馬名人傳》)50篇,是歐洲傳記文學的開端。如果我們把普魯塔克放到中國古代史的長河里來比較一下,可以發(fā)現(xiàn),普魯塔克比班固(32—92)還要晚生14年,若和司馬遷相比,則要晚生191年了。司馬遷的《史記》要比普魯塔克的《列傳》早產(chǎn)生幾乎兩個世紀。
李陵事件給司馬遷帶來了巨大的身體上、身份上和心靈上的傷害和影響,但我認為并不是李陵事件成就了司馬遷。
我們先來說李陵事件帶給司馬遷的傷害和影響。
李陵在對匈奴的作戰(zhàn)中由于兵敗被圍,在彈盡糧絕被俘之后,投降了匈奴。司馬遷由于為李陵說情,結果被漢武帝打入大牢并判了死刑。漢朝有兩種死刑免除方式,一種是用五十萬錢贖罪,一種是選擇腐刑。司馬遷關小家貧沒錢贖罪,只好選擇了腐刑(宮刑)。
李陵事件首先帶給司馬遷身體上的極大傷害。我們對宮刑都有個大體的了解,男人被割去生殖器,就如同成了腐朽的樹木,有枝干但無法結果實,沒有比這個更大的身體缺陷了。
其次,此事件帶給司馬遷身份上的影響巨大。司馬遷出身世代史官之家,雖然官小,但也屬于政府官員,再者他是史官,也是個文人。宮刑以后,他不再是男人,不再是士人,也不再是文人。他原先的身份都改變了,這幾乎令他無地自容。
再次,此事件帶給司馬遷心靈上的傷害和影響無以復加。宮刑歷來就是對男人的羞辱之刑,這種恥辱是終身的,如影隨形,還要羞及先人,影響后人。他曾在給朋友信中說:“故禍莫譖于欲利,悲莫痛于傷心,行莫丑于辱先,而垢莫大于宮刑?!?/p>
至于說李陵事件是否成就了司馬遷,我認為此事件并沒有成就司馬遷。
我們曾從一些勵志類書籍中讀到說,司馬遷由于受了宮刑而發(fā)憤編著了偉大的《史記》,似乎實在告訴讀者,是宮刑成就了司馬遷。其實這種說法是問題的。
司馬遷出身史官世家,據(jù)說他家從唐虞到周朝,都是世代相傳的歷史家和天文家,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就做了漢武帝的太史令。司馬遷從小就從名師受業(yè),長大又游歷各地,在三十八歲正式做了太史令。他父親在臨死前拉住他的手說:“予死,爾必為太史;為太史,毋忘吾所欲論著?!笨梢?,司馬遷是有著作史書的使命的。
他在太初四年(公元前104年)開始全心著作《太史公記》(后來被稱作《史記》),李陵事件是在公元前99年發(fā)生的,這之前他已經(jīng)將整部書的框架都構建好了,并已經(jīng)完成了一部分。他在被判死刑后選擇茍活下來是因為他的使命沒有完成,理想沒有實現(xiàn),而不是由于受宮刑而開始著作史書。所以說此事并沒有成就司馬遷。
當然,此事發(fā)生后,司馬遷勢必站在和原來不同地位和角度,去觀察歷史和生活,會改變他的許多看法,致使他對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這一點,對《史記》之所以能成為一部偉大的作品是有影響的。
司馬遷被處宮刑主要是因為為李陵辯解觸怒了漢武帝,漢武帝認為他是在為李陵辯護,諷刺勞師遠征、戰(zhàn)敗而歸的李廣利,于是下令將司馬遷打入大牢,并處以宮刑。
具體詳解如下:
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正當司馬遷全身心地撰寫《史記》之時,卻遇上了飛來橫禍,這就是李陵事件。
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寵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師將軍李廣利領兵討伐匈奴,另派李廣的孫子、別將李陵隨從李廣利押運輜重。李陵帶領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軍深入?;剑c單于遭遇。匈奴以八萬騎兵圍攻李陵。經(jīng)過八晝夜的戰(zhàn)斗,李陵斬殺了一萬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隊的后援,結果彈盡糧絕,不幸被俘。 李陵兵敗的消息傳到長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戰(zhàn)死,后聽說他卻投了降,憤怒萬分,滿朝文武官員察言觀色,趨炎附勢,幾天前還紛紛稱贊李陵的英勇,現(xiàn)在卻附和漢武帝,指責李陵的罪過。漢武帝詢問太史令司馬遷的看法,司馬遷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見風使舵的大臣,盡力為李陵辯護。他認為李陵平時孝順母親,對朋友講信義,對人謙虛禮讓,對士兵有恩信,常常奮不顧身地急國家之所急,有國士的風范。司馬遷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們如今見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他對漢武帝說:"李陵只率領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軍奮戰(zhàn),殺傷了許多敵人,立下了赫赫功勞。在救兵不至、彈盡糧絕、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仍然奮勇殺敵。就是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李陵自己雖陷于失敗之中,而他殺傷匈奴之多,也足以顯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尋找適當?shù)臋C會再報答漢室。"
司馬遷的意思似乎是二師將軍李廣利沒有盡到他的責任。他的直言觸怒了漢武帝,漢武帝認為他是在為李陵辯護,諷刺勞師遠征、戰(zhàn)敗而歸的李廣利,于是下令將司馬遷打入大牢。
司馬遷被關進監(jiān)獄以后,案子落到了當時名聲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嚴刑審訊司馬遷,司馬遷忍受了各種肉體和精神上的殘酷折磨。面對酷吏,他始終不屈服,也不認罪。司馬遷在獄中反復不停地問自己“這是我的罪嗎?這是我的罪嗎?我一個做臣子的,就不能發(fā)表點意見?”不久,有傳聞說李陵曾帶匈奴兵攻打漢朝。漢武帝信以為真,便草率地處死了李陵的母親、妻子和兒子。司馬遷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據(jù)漢朝的刑法,死刑有兩種減免辦法:一是拿五十萬錢贖罪,二是受"腐刑"。司馬遷官小家貧,當然拿不出這么多錢贖罪。腐刑既殘酷地摧殘人體和精神,也極大地侮辱人格。司馬遷當然不愿意忍受這樣的刑罰,悲痛欲絕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殺??珊髞硭氲剑丝傆幸凰?,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死的輕重意義是不同的。他覺得自己如果就這樣 "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無價值的。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孫臏等人,想到了他們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驕人成果。司馬遷頓時覺得自己渾身充滿了力氣,他毅然選擇了腐刑。面對最殘酷的刑罰,司馬遷痛苦到了極點,但他此時沒有怨恨,也沒有害怕。他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 《史記》寫完,"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fā)背沾衣也。"正因為還沒有完成《史記》,他才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744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李定國,明末抗清名將,他到底有多厲害
下一篇: 李淵被李世民趕下臺,晚年過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