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秦始皇,大家都會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編為各位介紹一下此人的歷史事跡。
相傳在秦朝,秦始皇修建長城,勞役繁重,一個青年名叫范喜良,他和妻子孟姜女剛剛結婚三天,范喜良就被迫去修筑長城,沒過多久,因為饑寒勞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長城墻下,孟姜女身穿寒衣,歷盡了千辛萬苦,終于來到了長城邊,得到的卻是丈夫死亡的噩耗,孟姜女在長城上哭了三天三夜,忽然長城就此坍塌,露出了范喜良的尸骸,孟姜女就把亡夫范喜良安葬之后,在絕望之中投海而亡。
這是孟姜女的傳說,它一直以口頭傳承的方式在民間流傳,直到20世紀初,她家他才被納入到研究者的視野當中,中國很多的歷史學家將孟姜女傳說的初始原型,一直追溯到《左傳》中的一個故事,據《左傳》的描述,當時的齊莊公野心勃勃,先后討伐的魏國和晉國,在班師回朝的途中,又順道去攻打莒國,齊國的大將杞梁立下了不少戰(zhàn)功,但是杞梁居然不要封賞,他跟齊莊公說,之前你沒有封賞我,是因為看不起我,這次你終于看到了我的本事,但是我還是要為國家謀取更多的利益來報效國家。
有人要為國家出生入死,齊莊王哪有攔著的道理,于是杞梁就率領一批人馬,直接進攻莒國的都城,和齊國都城的兵力相比,杞梁這邊顯然是勢單力薄,但是杞梁就是不撤退,帶著人馬繼續(xù)向前殺去,最終全軍覆沒,杞梁也戰(zhàn)死沙場,歷史記載,齊國攻打莒國,齊國的將領杞梁戰(zhàn)死沙場,他的妻子聽聞之后大哭,路過的人見此情形,也心疼他的妻子,最后妻子的哭聲,直接導致城墻崩塌,所以從這個故事當中,我們能明確知道的就是孟姜女的原型是齊國人,而孟姜女哭倒長城這件事發(fā)生在春秋時期,和秦國相差了幾百年。
《左傳》記錄這個故事,是想褒獎杞梁的妻子,也就是后世的孟姜女,在哀痛之際,人能以禮處事,神志不亂,令人欽佩。其實在秦朝時期,斷然沒有孟姜女哭長城的說法,漢朝時期留下的列女傳提及到此事,但是也沒有記載到孟姜女哭長城,后來的隨著民間的流傳,把故事的發(fā)生地點又搬到了燕國,把故事中的丈夫戰(zhàn)死,改變成了丈夫征發(fā)徭役。
之后孟姜女哭長城這個故事就越傳越離譜,唐朝時期才有了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元代時期,隨著戲曲的興盛,孟姜女哭長城也成了熱門劇本,各種說書的,唱戲的大肆宣傳,因為那個時期百姓對封建王朝的徭役十分厭惡,孟姜女故事能激起百姓的同情心,一個普通的百姓,因徭役而死能激起百姓的同情心,也正因為如此,古代的那些戲曲家為了吸引聽眾,不惜篡改歷史,大興歷史虛無主義,硬是把孟姜女的緣由扣在了秦始皇的頭上。
故事講得有鼻子有眼,但卻更經不起推敲,檢討史籍,可發(fā)現這個故事并不是歷史的真相。
史學家普遍認為孟姜女的原型是齊國武將杞梁的妻子,杞梁也剛好對應傳說中孟姜女的丈夫范杞梁,根據《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記載“齊侯歸,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辭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猶有先人之敝廬在,下妾不得與郊吊?!R侯吊諸其室?!奔磋搅褐抟簖R侯在宗室正式吊唁杞梁,其中既沒有“哭”,也沒有長城或者城墻、更無“城崩”、“投水”等情節(jié)?!翱蕖钡那楣?jié)出現在《禮記?檀弓》中,提到“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
而劉向的《說苑?善說篇》加上“崩城”的內容:“昔華周、杞梁戰(zhàn)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為之崩,城為之厄?!?/p>
接著劉向《列女傳》又加上“投淄水”的情節(jié):“杞梁之妻無子,內外皆無五屬之親。既無所歸,乃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內誠動人,道路過者,莫不為之揮涕,十日而城為之崩?!薄澳苏砥浞蚴诔窍露拗?,內誠感人,道路過者莫不為之揮涕。十日城為之崩。既葬,曰:‘我何歸矣?’……亦死而已,遂赴淄水而死。”。
三國時曹植也有在《黃初六年令》中寫到“杞妻哭梁,山為之崩”,在這期間,雖然孟姜女的故事一直在不斷演變,但是至少還是在史實上加工的。
而到唐朝,這個故事被改得面目全非了,貫休的詩作《杞梁妻》首次將故事時間移動到秦朝時,并將“崩城”變成“崩長城”:“秦之無道兮四???,筑長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萬里,杞梁貞婦啼嗚嗚。上無父兮中無夫,下無子兮孤復孤。一號城崩塞色苦,再號杞梁骨出土。疲魂饑魄相逐歸,陌上少年莫相非?!边@里的故事內容已經和后世很相像了。
伶宋元時有《范杞良一命亡沙塞,孟姜女千里送寒衣》之戲文,而元明雜劇亦有《孟姜女死哭長城》之劇目。
到了明代,明政府為了防止瓦剌入侵,大修長城,招致民怨沸騰。老百姓為了發(fā)泄對封建統(tǒng)治者的不瞞,又改杞梁妻為“孟姜女”,改杞梁為“萬喜梁”(或范喜梁),加了諸如招親、夫妻恩愛、千里送寒衣等情節(jié),創(chuàng)造出全新的“孟姜女哭長城”傳說。
古代時期,修筑長城是歷代封建王朝各種勞役中最為殘酷、最具代表性的一項勞役,從春秋至明,近兩千年漫長的歲月中,長城屢修屢補,強征了無數的民夫,任何時候都可能產生像孟姜女那樣的遭遇。
因此,孟姜女和范喜良,是勞動人民在承受無限度的勞役中塑造出來的兩個典型人物,集中表現了千百萬下層百姓被勞役逼得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災難,動人的哭長城故事,是對封建統(tǒng)治階級暴虐行為的控訴,也是對被奴役者不畏 *** 、堅貞不屈精神的歌頌,而秦始皇就有點委屈了,莫名其妙得就領了口不屬于自己的黑鍋。
可見,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是在長期的文化演變中逐漸豐滿起來的。而不是我們心中早已根深蒂固的那個版本。
?孟美女哭長城?的故事是我國古代四大民間愛情傳說故事之一,關于孟姜女的故事,在我們小的時候幾乎是奶奶們必講的故事。
當然,由于這個故事在之前都是?口口相傳?的形式,所以版本眾多,縱橫就講一個大眾一點的版本,如果和你聽的不一樣,千萬不要質疑。
相傳秦朝時期,江蘇松江府孟家莊,有一個孟老漢擅長種葫蘆,有一年他種的一棵葫蘆延伸到了鄰居姜家的院中,姜孟兩家一向交好,于是兩家便約定結出的葫蘆兩家一家一半,即化解了歸屬權糾紛,一家一個瓢也算成全了兩家的情分。
到了秋天,那條越界的藤,果然結出了一個大葫蘆,兩家人都非常高興,把葫蘆摘下來準備一起分享。
萬萬沒想到,這葫蘆里竟然傳出了小孩子的啼哭聲,孟老頭覺得很困惑,便用刀把葫蘆切開,居然發(fā)現有個小女孩坐在葫蘆里,小女孩有著撲閃撲閃的大眼睛,紅彤彤的小臉蛋,十分惹人喜愛,以至于兩家人都想要撫養(yǎng)這個可愛的小女孩。
為了爭奪小女孩的撫養(yǎng)權,兩家甚至起了爭執(zhí),一時間竟無法抉擇,只好請村里德高望重的長者來幫忙解決這個問題。長者說既然你們約定好了長出的葫蘆一家一半,那么這個孩子就由兩家來合養(yǎng)吧,于是小女孩便成為了姜孟兩家的掌上明珠,又因孟老漢沒有子孫后代,一個人很是孤單,所以小女孩便住在了孟家,取名為孟姜女。
時光荏苒,孟美女轉眼間就出落成了大姑娘,端莊美麗,心靈手巧。有一天孟美女在后花園散步,手中的扇子不小心掉進了水中,她正準備伸手去撿,突然聽到身后有動靜,回頭發(fā)現是一位年輕俊俏的公子,溫文爾雅,可神情卻很疲憊。
孟老漢對這位擅闖自家后花園的不速之客滿眼敵意,將他視作登徒子,馬上就要去報官抓人了,年輕人趕緊將事情娓娓道來,原來這個年輕人叫范喜良,是個讀書人。
當時正值秦始皇修筑長城,到處抓壯丁,惹得黎民百姓怨聲載道,范喜良為了躲避抓壯丁,只好喬裝打扮出逃,實在是饑渴難耐才進了闖進了孟家的后花園,沖撞了孟家姑娘。
不過范喜良和孟老漢都沒有想到的是,只這一見孟姜女便對風度翩翩的范喜良芳心暗許。
不久后孟姜女便向父親袒露了心事,孟老漢也非常欣賞范喜良,欣然應允了這門婚事,他向范喜良說明了情況,但范喜良認為自己是逃亡之人,不愿意拖累孟美女,怎奈孟美女心意已決,執(zhí)意要嫁給范喜良,最終范喜良也愉快地答應了。
可憐這一對新人剛結婚三天,家里就突然沖進了一群官兵,抓走了范喜良。這群官兵是從何而來的呢?原來孟家莊有一個無賴,曾多次上門向孟美女提親,但孟老漢堅決不同意這門親事,這無賴便懷恨在心,他不知從何聽到了范喜良逃亡之事,便偷偷去官府告了密,害得這對新婚夫婦活生生被拆散。
丈夫被抓走后,孟美女是茶飯不思,整日憂愁。到了冬天,大雪紛飛,天氣寒冷,孟美女更加擔心自己的丈夫受凍,于是她連夜趕制出了棉衣,踏上了千里尋夫之路,可修筑長城的壯丁如此之多,要找到自己的丈夫也非常不易。
她逢人便打聽丈夫的消息,卻得到了范喜良早就過勞死,被埋在了長城之下的噩耗,連尸骨都找不到了。這個消息對孟美女無異于驚天霹靂,她當即癱倒在地,不飲不食,肝腸寸斷的哭了十天十夜,孟美女的行為感動的上蒼,一時間地動山搖,長城崩倒了八百里,露出了范喜良的尸骨。
以上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經過了人們的各種加工形成的傳說,那么真實的歷史又是怎樣呢?
根據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的說法,孟姜女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左傳》中的一個故事,孟姜的原型就是齊國將軍杞梁之妻。
據說杞梁隨著齊莊公打仗時戰(zhàn)死,他的尸首被運送回國,孟姜悲痛大哭,前去迎接丈夫的靈柩,靈柩被放置在郊外,齊莊公派人去郊外吊唁,而孟姜認為自己的丈夫為國捐軀,有功于自己的國家,覺得齊莊公沒有誠意,便回絕了前來吊唁的人。
齊莊公聽聞此事,感到非常過意不去,便親自到了孟姜的家中吊唁她的丈夫。
西漢時期,劉向在《列女傳》中,將這個故事中為了形容孟姜哭得傷心,加了一句?夫死后向城而哭,城為之崩?。
唐朝時期又增加了孟姜女千里尋夫的情節(jié),至于是哪的長城已經不重要了,具備了今天我們所聽聞故事的雛形。
到元代時期,由于元雜劇的發(fā)展,孟姜女的故事被編成了戲曲搬上了舞臺,對此故事的傳播有著巨大的影響。
明清時期,也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小說發(fā)展的巔峰,孟姜女的故事更被豐富化。
一個故事能長時間為古代社會所認可,并不是偶然的,它必然是通過不斷的改造、加工才能夠完成的,說白了,一切的文化都需要符合當代的價值觀。
在新時代如果依然倡導孟姜女哭長城這種文化,應該也是不恰當的。
“孟姜女哭長城”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可謂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勞動人民借這個傳說,控訴了慘無人道、摧殘幸福的*,歌頌了堅貞不渝、感天動地的愛情。人們在認識這個傳說的時候,往往受故事內容的影響,認為這個傳說發(fā)生在秦代,地點是在長城一帶等等,孰不知這個傳說是由一段史實加工演變而成的,它的原型就在我們山東淄博臨淄,來源于杞梁妻的故事。
杞梁妻的故事最早記載在信史《左傳》襄公二十三年里。周靈王二十二年(齊莊公四年,前550年)秋,齊莊公姜光伐衛(wèi)、晉,奪取朝歌。前549年,齊莊公從朝歌回師,沒有回齊都臨淄便突襲莒國。在襲莒的戰(zhàn)斗中,齊國將領杞梁、華周英勇戰(zhàn)死,為國捐軀。后來齊莒講和罷戰(zhàn),齊人載杞梁尸回臨淄。杞梁妻哭迎丈夫的靈柩于郊外的道路。齊莊公派人吊唁。杞梁妻認為自己的丈夫有功于國,齊莊公派人在郊外吊唁既缺乏誠意,又倉促草率,對烈士不夠尊重,便回絕了齊莊公的郊外吊唁。后來,齊莊公親自到杞梁家中吊唁,并把杞梁安葬在齊都郊外。(杞梁墓在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qū)齊都鎮(zhèn)郎家村東)。應該說,這段故事明文記載在《左傳》中,是真人實事。雖無后來“哭夫”、“城崩”、“投水”等情節(jié),主要是表現杞梁妻大義凜然的剛烈性格,但其反對戰(zhàn)爭、熱愛丈夫的主體框架已隱隱顯現。
“哭夫”情節(jié)的增加,是在《禮記》“檀弓”里曾子的話。曾子說杞梁妻“哭之哀”;到了戰(zhàn)國時期的《孟子》,又引淳于髡的話說“華周杞梁之妻哭其夫而變了國俗”;使《左傳》中的史實“杞梁妻拒齊莊公郊外吊唁”變成了“杞梁妻哭夫”,故事的重心發(fā)生偏移。
“崩城”情節(jié)的增加,是在西漢劉向的《說苑》;在《列女傳》中,又平添了“投淄水”的情節(jié)。杞梁妻的故事到了漢代,哭夫、崩城、投水已成系列。
到了東漢,王充的《論衡》、邯鄲淳的《曹娥碑》進一步演義,說杞梁妻哭崩的是杞城,并且哭崩了五丈。西晉時期崔豹的《古今注》繼續(xù)夸大,說整個杞城“感之而頹”。到西晉時,杞梁妻的故事已經走出了史實的范圍,演變成“三分實七分虛”的文學作品了。
如果說從春秋到西晉,杞梁妻的故事還是在史實的基礎上添枝加葉的話,那么,到了唐代詩僧貫休的詩《杞梁妻》那里,就變得面目全非了。貫休在這首詩里,把春秋時期的事挪到了秦代,把臨淄的事搬到了長城內外,把“城”嫁接到“長城”,再把“長城”直接定義為“秦長城”。經過貫休的大幅度調整,杞梁妻的故事開始向“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靠近。
到了明代,明政府為了防止瓦剌入侵,大修長城,招致民怨沸騰。老百姓為了發(fā)泄對封建統(tǒng)治者的不瞞,又改杞梁妻為“孟姜女”,改杞梁為“萬喜梁”(或范喜梁),加了諸如招親、夫妻恩愛、千里送寒衣等情節(jié),創(chuàng)造出全新的“孟姜女哭長城”傳說。
從開始的杞梁妻故事到最后的孟姜女傳說,其間有兩千余年。一個故事能長時間為人民群眾所喜愛,并不斷的被改造、加工,并不是偶然的。其主要原因是因為這個故事代表了整個人類的共同愿望,抒發(fā)了勞動人民最真實的心聲。那就是:向往和平,追求穩(wěn)定,渴望家庭生活的幸福和安寧。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745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吳起為功名不惜殺妻子,最后結局怎么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