軼 史 說
簽到&閱讀
雙重獎勵享不停
馬嵬坡事變后,唐玄宗父子倆分道揚鑣,一個被嚇破了膽遠走成都避難,另一個北上靈武稱帝,率領(lǐng)士兵收復失地。東西二京收復后,唐肅宗連續(xù)給父親李隆基寫了兩封信,希望他回長安。李亨這樣做的目的有三:01:名正言順
在靈武稱帝,是唐肅宗李亨自己封自己的皇位,雖說后來也征得了唐玄宗的認可,但畢竟只是以書信形式,天下官吏、百姓知道內(nèi)情的不多,在多數(shù)人看來,李亨就是篡位,這在任何時代都是大忌。
孔夫子就說了“名不正則言不順”,倘若父親唐玄宗光明正大的將皇位禪讓給自己,以后天下百姓就沒有閑話了,就輕易不敢違背皇家命令。這樣做既可以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在史書上也能留個好名聲(總不能讓子孫后代寫自己是篡位者吧)。
02:防止節(jié)外生枝
唐玄宗在成都還是有一定實力的,另外散落在其他各地的皇子也都有一定實力。倘若他們?nèi)魏我粋€也像他當年那樣稱帝,那可就麻煩了。
征討吧,剛剛打完仗,沒那個實力;不征討問題更嚴重,帝國就會分裂。其他皇子稱帝還好解決,只是費點功夫罷了,要是父親唐玄宗也不甘寂寞,也在成都稱帝,那可怎么辦?打吧,攻打自己父親,讓天下人怎么看?再說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成都那么偏遠,還真不一定能取勝。
讓唐玄宗回來,在自己眼皮下生活,就安全多了。
03:博取孝道
中國歷代帝王都很推崇孝道,以孝治國。普遍認為,倘若一個人對自己父母都不好,對君王、對國家也不可能忠誠到哪里去。漢代時,要想當官,首先要被舉“孝廉”,孝排在第一,倘若不孝,連當官的資格也沒有;雖說隋唐有了科舉制,但對孝的重視程度一點也沒削減,仍是考察一個人人品的重要標準。
70多歲的父親還在成都避難,自己卻在長安城里享受榮華,讓天下人怎么看?皇帝不孝,臣子就會不忠,百姓就會唾罵。倘若把父親接回來,哪怕把他安排在潮濕冰冷的甘露殿,又有多少人能知道呢?
綜上所述,唐肅宗李亨把李隆基迎回長安,自己的皇位就名正言順了,既可以防止節(jié)外生枝,也能為自己博取孝順的好名聲,真是個一石三鳥的好主意啊。
搜索
立即關(guān)注
你若喜歡,請點“在看”
說起唐玄宗,很多人自然能第一時間想到他一掃高宗以來女帝干政的亂局,開創(chuàng)開元盛世的功勛,也能想到他與楊貴妃那輾轉(zhuǎn)纏綿的愛情故事;但在他在位后期,唐朝國力盛極而衰,便是經(jīng)歷了安史之亂的緣故,而李亨與李隆基的權(quán)力糾葛,也是由此而發(fā)。
安史之亂歷經(jīng)三代帝王——唐玄宗,唐肅宗和唐代宗,大抵時間也就是天寶十四年(755)12月16日至廣德元年(763)2月17日,因為發(fā)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史稱安史之亂,又由于其爆發(fā)于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初九,"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范陽、平盧、河東節(jié)度使安祿山發(fā)動屬下唐兵以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共15萬人,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借口在范陽起兵。
由于河北都是安祿山的勢力范圍,且唐朝境內(nèi)承平日久,數(shù)十年不識兵,因此叛軍所到之處,勢如破竹,守城官軍要么棄城而逃,要么開城投降,不久安祿山就控制了整個河北,且揮師南下,直撲洛陽。
面對突然的造反,唐玄宗甚至不相信,直到戰(zhàn)事危急才急詔楊國忠等商議對策??商仆蕚鋫}促,又指揮不當,很快東都洛陽便陷入叛軍手里。
此時朝廷內(nèi)斗仍然不斷,面對企圖速戰(zhàn)速決的叛軍,將領(lǐng)封常清和高仙芝選擇退守潼關(guān),堅壁清野而將叛軍勢力消耗,可因玄宗的猜忌和楊國忠等人誣告,玄宗下令將二人處死,是為唐軍一大損失;隨后玄宗起用哥舒翰派兵鎮(zhèn)壓,哥舒翰進駐潼關(guān),堅守關(guān)口,并有郭子儀和李光弼在河北響應(yīng),本來于唐軍有利,可玄宗仍然一意孤行,中了叛軍的計謀,強令哥舒翰出戰(zhàn),結(jié)果大敗,哥舒翰本人也被俘。
唐肅宗的一生確實是相當波折的,在娘胎中就差點丟了命,后來陰差陽錯成了大唐的太子。但是作為唐玄宗的兒子,他這個太子又是很憋屈的,謹小慎微的,不僅被父親打壓,還要和李林甫、楊國忠等權(quán)臣周旋。安史之亂的發(fā)生倒是給了李亨一個重生的機會,讓他勇敢的與唐玄宗分道揚鑣,扛起了平叛的大旗。但是最終還是沒有壓下安史之亂,倒是助長了宦官專政的氣焰,臨死之前眼睜睜看著一場政變發(fā)生,這一生沒有一刻是消停的。
李亨還在娘胎的時候就是一個多事之秋,當時唐隆政變剛剛過去,李旦繼位,李隆基成為帝國的太子,而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間的斗爭才剛剛開始。當時的李隆基論實力是比不過太平公主的,他只能隱忍,東宮中多的是天平公主的眼線。楊氏一懷孕,李隆基就慌了,就害怕太平公主會拿這個孩子做文章,于是讓張說秘密找了墮胎藥,準備讓李亨胎死腹中。正當李隆基煎藥的時候,神奇的事情就發(fā)生了,《舊唐書》記載:
太子于曲室躬自煮藥,醺然似寐,夢神人覆鼎。既寤如夢,如是者三。
李隆基疑惑不解,就把這個夢和張說說了,張說認為這是天命不可違,于是李隆基就把藥倒掉了,然后李亨就出生了,不過因為李亨的母親楊氏只是太子的良媛,身份并不尊貴,所以李亨一出生就是跟著太子妃王氏生活的,王氏數(shù)年無所出,對李亨就和親生兒子一樣。
在李亨被立為太子之前的二十多年時光里,李亨還算是幸福的,兩歲上就封了王,五歲就遙領(lǐng)安西大都護以及各種副使,成年后和兄弟們住在十王宅,后來改封為忠王,曾為帝國出征討伐奚、契丹等部落,因功官居司徒。然后,接下來他的命運突然改變。
當時的太子李瑛因為被武惠妃設(shè)計陷害而被唐玄宗廢黜,緊接著武惠妃因為做賊心虛而嚇死,原本為壽王謀求的太子之位成了李亨的,李亨是唐玄宗第三子,按照立長的原則,李亨確實是最合適的,但是宰相李林甫之前一直支持的卻是壽王李瑁,所以李亨剛一成為太子,就有了敵人,而且唐玄宗本人也是不遺余力的打擊太子。
可以說,在近二十的太子生涯中,李亨過的相當?shù)谋锴饧又斝∩魑?,甚至他先后和太子妃韋氏和良娣杜氏離婚,這個不過才三四十歲的年輕人,在做太子的時候頭上已經(jīng)是有很多的白頭發(fā),每次和唐玄宗見面完全不是父子相見的溫馨,而只有政敵般的殺氣,李亨一直小心翼翼的保護著自己,與位高權(quán)重的李林甫以及后來的楊國忠斗智斗勇,艱難的求生存。
后來李林甫死了,安史之亂也開始了,唐玄宗要帶著大家逃亡四川。東宮看到了機會,他們謀劃在路上發(fā)動兵變,最開始的目標本來是除掉楊國忠然后逼唐玄宗退位的,就像神龍政變一樣。但是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卻在誅殺楊國忠和楊貴妃之后第一時間宣誓對唐玄宗盡忠,所以李亨的目的并沒有在馬嵬兵變中實現(xiàn),不過也只是拉長了時間而已。
唐玄宗執(zhí)意入蜀,而李亨則選擇留下來平叛,然后北上靈武尋找朔方軍的支持。這一舉動影響了后來的大唐,因為正是靈武根據(jù)地的建立,使得安史之亂后君臣將三者之間空前的團結(jié),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收復兩京。當然兩京收復之后,唐肅宗李亨就著急忙慌的回到了長安,然后命人去四川迎回太上皇。
這一舉動同樣影響深遠,回到長安的唐肅宗開始不再信任武將,反而信任宦官,唐肅宗身邊的三大宦官包括李輔國、魚朝恩和程元振,都是排擠能臣武將之人,郭子儀被魚朝恩陷害失去了兵權(quán),包括之后李光弼也遭到了忌憚等等,后來的仆固懷恩造反同樣與這些宦官脫不了干系。
唐肅宗謹小慎微甚至于懦弱的性格在做了皇帝后暴露無遺,他寵信李輔國,大部分政事都交給李輔國處理。而李輔國又與張皇后勾結(jié),打擊忠良,排除異己。后來兩人矛盾加劇,竟在唐肅宗病重之際引發(fā)了一場兵變。李輔國將張皇后等人囚禁,直接把病床上的唐肅宗被氣死了,然后李輔國又扶立太子李豫繼位,是為唐代宗。
唐玄宗李隆基曾經(jīng)是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他統(tǒng)治的初期,唐朝出現(xiàn)了繁榮的景象,被稱之為“開元盛世”。但是到了后期,他驕奢淫逸,竟然把自己的兒媳楊玉環(huán)納為妃子,后又封為貴妃。昏聵的唐玄宗重用奸臣李林甫,終日不理政事,只顧與楊貴妃玩樂。李林甫死后,他又任命楊玉環(huán)的哥哥楊國忠擔任丞相,局面一發(fā)不可收拾。由于楊國忠和安祿山發(fā)生了沖突,手握重兵、早有野心異志的安祿山發(fā)動了叛亂,史稱“安史之亂”。亂軍很快攻到長安,唐玄宗倉皇出逃。當一行人馬來到馬嵬驛這個地方的時候,禁軍士兵發(fā)生了嘩變。嘩變士兵砍死了楊國忠,又逼迫玄宗賜死楊貴妃。李隆基一路逃亡來到了成都,太子李亨則率領(lǐng)一部分禁軍北趨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南),于天寶十四年(公元755)七月即皇帝位,改元至德,史稱唐肅宗。李亨即位后,尊遠在成都的李隆基為上皇天帝,即太上皇。叛亂平息后,李隆基被接回長安。
唐玄宗這個太上皇既不是自愿讓位給自己的兒子,也不是被逼當上的太上皇,讓人多少有點兒自己把龍椅扔掉的感覺。他的兒子李亨是在將領(lǐng)的擁戴下當上的皇帝,叛亂是這幫人平息的,太上皇李隆基也是人家迎回來的,這就決定了兩人的關(guān)系不會是像他們的祖上那樣,李世民雖然也是政變上臺,但李淵認了。李隆基可是連個表態(tài)的機會都沒有,就這么當也得當,不當也得當?shù)漠斏狭颂匣省?/p>
回到長安后,唐玄宗住在城南的興慶宮,唐肅宗對他心懷猜忌,冷漠少禮。一國不容二主,唐肅宗曾經(jīng)想殺死父親唐玄宗,他派了一隊禁軍騎馬至興慶宮外甬道,幸虧被高力士喝退禁軍將士,玄宗這才保住一命。從此,玄宗禁言斂行,成了真正“退休”的皇帝——太上皇。但是,太上皇“退休”前畢竟是皇帝,唐肅宗還是對他不放心,他默許丞相李輔臣將興慶宮的300匹馬取走290匹,然后又逼迫他轉(zhuǎn)移到太極宮,以便監(jiān)控,實際上,就是把他軟禁起來。這還不算,唐肅宗還把服侍了唐玄宗幾十年的貼身宦官高力士流放,唐玄宗連一個說話的人也沒有了。太上皇李隆基就這樣在孤寂、凄涼、郁郁寡歡中死去,享年77歲。
李隆基是太平公主的哥哥相王李旦的第三個孩子。先被封為楚王,后被封為臨淄王。太平公主在誅殺韋皇后一黨的時候就開始和李隆基合作,他們之間是姑侄關(guān)系,也是合作或利用關(guān)系。
后來,唐睿宗將李隆基立為太子時,引起了太平公主的不滿,李隆基成為太平公主新的政敵。她認為,李隆基精明干練,恐怕對自己在政治上不利,打算立一位軟弱無能的人為太子,這樣自己就可以長久專權(quán)。
于是她指使心腹制造流言蜚語,在太子身邊安插親信,監(jiān)視太子的行動。甚至親自攔住上朝的宰相,要求他們廢立太子。面對太平公主咄咄逼人的結(jié)黨營私活動,李隆基深感不安,姑侄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
先天元年,唐睿宗下詔傳位太子李隆基。李隆基即位,是為唐玄宗。而后唐玄宗刺死了太平公主。
李亨是唐玄宗李隆基時期的太子,多少年來膽小怕事,唯唯諾諾。安史之亂爆發(fā)后,李隆基眼看長安頂不住了,所以就帶著李亨和一干親信逃往了四川。不過在途中,卻爆發(fā)了馬嵬驛兵變,隨行將士處死了禍國殃民的宰相楊國忠,并強迫李隆基讓楊玉環(huán)自盡了。此后,李隆基繼續(xù)向西去了四川,而太子李亨卻沒有,他卻向北去了靈武。在這里,出現(xiàn)了稀奇和搞笑的一幕,太子李亨自行登基為帝了,李隆基就這么稀里糊涂的成為了太上皇。其實李隆基是不甘心的,他可是刀頭舔血過來的,經(jīng)歷的政變也挺多的,啥陣仗沒有見過啊。雖然年紀大了,但能力和手段還在。再說了,支持他的人也不在少數(shù)。那么,李隆基為什么沒有把皇位再搶回來呢?第一,他認為局勢復雜,不愿意擔責任。第二,他被李亨給變相的軟禁了,沒有了權(quán)力。第三,如果要搶,必然內(nèi)訌,他的支持者不多。
第一
李隆基一手把大唐帶到了巔峰的狀態(tài),但也是他一手把盛唐給推下了神壇。李隆基的晚年絕對是不能跟巔峰時期對比的,簡直就是一個昏聵無能的大昏君。安史之亂爆發(fā)后,他的表現(xiàn)更加堪憂。面對叛軍一路勢如破竹的進攻,李隆基害怕了,不然他不會跑的。其實從他打算跑往四川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他不想承擔這個責任了。要不是李亨自己登基了,說不定李隆基還有可能禪位。其實這就和后來北宋的宋徽宗一個道理,只是不愿意做亡國之君罷了。所以,在聽說了李亨登基后,李隆基雖然不高興,但也就過了一個月,他就搞了一個《明皇令肅宗即位詔》,意思是傳位給了李亨。
第二
李隆基回到長安后,日子過的很憋屈。侍候他的仍是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與內(nèi)侍監(jiān)高力士,不陳玄禮沒有多久,就離職了。高力士被流放到了外地,就連陪著他的玉真公主也出居玉真觀。李隆基身邊連個貼心人都沒有了,想要奪回大位,比登天還難。
第三
要說李隆基一點支持者也沒有,這個是不對的。畢竟他當皇帝這么多年,沒有忠心的人不可能??墒牵詈嘁卜乐@一手呢,現(xiàn)在的朝廷已經(jīng)不是李隆基說一不二的年代了,都是李亨的班底,如果要奪回來,那么,李隆基可是沒有這個信任的,主要也是他身邊沒有了支持者。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746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