軼 史 說
廣東人有很多特點,其中最有名的大概是“好斗”了。
據(jù)史記記載,早在秦漢時期的南越國,“粵人之俗,好相攻擊?!倍矣帧皵喟l(fā)文身”,在皮膚上刻青龍白虎,看著令人恐懼。
后來連從來沒去過南越的劉邦,在評價南越王趙佗時也說,廣東人之前喜歡互相攻擊,趙佗去了之后,用詩書禮儀教化,已經(jīng)好了很多了。
不過,好斗的性格特征已經(jīng)深入了骨髓,嵌入了廣東人的基因,秦漢以后至清代,沒少發(fā)生過宗族之間大規(guī)模的械斗,導致群死群傷的不在少數(shù)。
清代書籍上,總結了廣東人七大民俗特點:好械斗、好名、好官爵、好貨財、好祈禱、好蓄妾、好多男。好械斗排在第一位。
為了在械斗中獲勝,廣東人苦心鉆研械斗的技巧,由此開創(chuàng)了諸如南拳,洪拳,鐵線拳、詠春拳,周家拳、蔡家拳、李家拳、佛家拳、蔡李佛拳.....
廣東人的這種彪悍的特征,也曾經(jīng)讓不可一世的英國人吃過虧。
李小龍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中,英軍憑借“堅船炮利”,從珠江口虎門一直打到廣州,所向披靡,清軍潰不成軍,大清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戰(zhàn)死。在此過程中,南粵人民做他的吃瓜群眾,在珠江兩岸看熱鬧,還時不時起哄叫好,比過新年還熱鬧。英軍占據(jù)了廣州城北的四方炮臺,居高臨下,俯視廣州,只等英軍頭子義律一聲令下,便要炮擊廣州城墻。英軍統(tǒng)帥臥烏古手握長長的指揮刀,站在高高的四方炮臺上,俯視著腳下的廣州城,意得志滿。此次出兵一切順利,5000年歷史的古老帝國又怎么樣,還不是不堪一擊!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帶著這5000士兵,凱旋而歸,英國女王為自己加官進爵的畫面!
可是,他忘記了一件事!
出兵遠征前,他的上司強調一件事:你們此行只針對清政府,千萬不要去惹廣州的老百姓!
不幸,由于約束不嚴,他的士兵還是捅了馬蜂窩!
一隊印度黑人雇傭兵跑到三元里附近,調戲種菜農(nóng)民韋紹光的老婆,被韋紹光召集人手,殺死了8人,將尸體丟到糞坑里。
為預防英軍報復,一柬飛傳,花都、從化、增城、南海、番禺人,帶著他們的鋤頭、菜刀、三杈齒,紛紛趕來支援,12小時內便聚集了2.5萬人。他們相約“旗進人進,旗退人退,打死無怨”。
三元里事件就此爆發(fā)!
三元里抗英據(jù)說,參與三元里抗英的鄉(xiāng)民中,有不少是蔡李佛、洪拳的習武之人。
在戰(zhàn)斗過程中,粵人打死帶著洋槍洋炮的英軍10人,傷103人,雖然粵人也犧牲了22人,但相比一敗涂地的清軍,這已經(jīng)算是戰(zhàn)果輝煌了。
1841年5月31日,在廣州知府余純保的調停下,包圍英軍的粵人才極不情愿的散開,英軍統(tǒng)帥臥烏古帶著他已經(jīng)筋疲力盡的士兵,無比狼狽地撤出廣州城。
原來氣焰囂張的英軍,被搞得灰頭土臉,顏面掃地。沒多久,不知從哪兒又傳出英軍要報復鄉(xiāng)民的消息,于是,在英國人出入的十三行門口,不知誰貼出了“大字報”,把英國人一通辱罵,并“約期再戰(zhàn)”。
英國人恐懼,6月5日,擬了一份照會,威脅清政府,如果不制止鄉(xiāng)民攻擊英人,將回國請更多英軍過來剿滅鄉(xiāng)民。
那時,清政府已經(jīng)與英國人達成了《廣州停戰(zhàn)協(xié)定》,對英國人的任何要求只能唯唯而已。
這一紙照會,很快引起了粵人的注意。他們認為英國人打不過自己,只能欺負膽小怕事的清政府,一個個義憤填膺。于是,他們決定向英國人下戰(zhàn)書,請讀書人寫了一篇長長的檄文《全粵義民申諭英夷兵書》,針鋒相對。
三元里古廟這篇《全粵義民申諭英夷兵書》充分展示了廣東人好勇斗狠的性格特征,特摘錄如下,并加以點評。
點評:對英國人外貌進行攻擊,無非是英國人滿身長毛,沒有進化完全,又不懂禮義廉恥,他們不過是會說話的禽獸而已。古代不只是清政府看不上“蠻夷”,老百姓也一樣。
點評:鄉(xiāng)民在三元里打的還不夠痛快。
爾又賣弄能干,以恐嚇我等。豈知爾之伎倆,我們早已盡知,爾既言戰(zhàn)法,既與爾陸戰(zhàn),或陣戰(zhàn),或馬戰(zhàn),或步戰(zhàn),爾仗炮火猛烈,則爾炮幾斤,我炮幾斤,兩下對放,看誰炮火厲害;其余排槍刀劍等物,亦可兩下對仗,看是誰勝。若言水戰(zhàn),則爾等將船退出虎門,候我百日后,造就船只,與爾外海對戰(zhàn),方為利害。爾一味花錢,勾買恐嚇,即算爾畜之能乎。”
鴉片戰(zhàn)爭海戰(zhàn)
我天朝仁慈寬厚,不忍即誅,大將軍金枝玉葉。諸大臣厚德君子。眾官勇亦皆忠厚慈祥,非真無能也。特憐爾身同畜類,性本無知,豈有人與畜斗之理。故任爾猖狂。
“再今且不用官兵,專用鄉(xiāng)民,非我們鄉(xiāng)民不仁。因爾害我鄉(xiāng)村,傷我男婦,不得不與爾畜類同斗,現(xiàn)在我全粵鄉(xiāng)商民,數(shù)千百萬之多,大村福厚者,接濟小村兵餉糧草。亦有義士捐資備辦器械,有熟悉水路陸路者,各數(shù)百萬之眾。志切同仇,恨聲載道。若不滅盡爾畜類,誓不俱生?!?/p>
“爾若不早退出虎門,或有千百燒船妙法。燒爾片帆不返。不但現(xiàn)在船上畜類,全行燒盡。并要滅爾狗邦。我義士不分男婦,每人出錢十文,便足以造船只,修戰(zhàn)具,滅爾有余矣。我們義士,受天朝二百年豢養(yǎng)之恩,今日若不誅盡英夷,便非人類。”
“況且如今并不用驚動天神,即用我們義民,便足以滅盡爾等畜生,上為天神泄憤,下為冤鬼出氣,不用官兵,不用國幣,自己出幣,殺盡爾等豬狗,方消我各鄉(xiāng)慘毒之恨也。?!?/p>
點評:我們不用驚動天神,不用官兵,不用國家出錢,我們廣東人自己出錢出力,剿滅你們也綽綽有余。充分展示了廣東人對自己力量的信心。
特先期示諭。爾義律,馬里訓,顛地單等。及各無父無君之輩,漢奸知之。本應措辭雅練。因畜類不通文字,故用粗俗言語。淺淺告諭。畜類急宜悔罪自首。面縛跪求。庶分別首從。不忍全誅。如再挨延,后悔何及。特諭?!?/p>
據(jù)說,當時清朝政府??戳藨?zhàn)書后,贊其通俗易懂,罵的痛快。道光皇帝對檄文里頗具諷刺的話不但沒有生氣,反而覺得民心可用,重賞三元里抗英組織者何玉成“六品軍功”。
鴉片戰(zhàn)爭油畫三元里事件后,雖然廣東老百姓取得局部勝利,可并不能扭轉大局。1842年,中英雙方簽訂《南京條約》,清政府被迫“五口通商”,即“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其他四口,都能按照條約要求,英國人在城中居住并可自由出入。
可是在廣州,由于廣東人擔心英國人入城之后,擾亂社會治安,于是群起反對,英國人也害怕再次激起民憤,還是像鴉片戰(zhàn)爭前一樣,只住在十三行附近,不能按條約約定,自由出入廣州城。
德庇時就任香港總督兼駐華公使以后,向兩廣總督耆英提出進入廣州城的要求。耆英左右為難,不同意吧,明顯違約,英國人那里不好交代;同意吧,無法跟廣東老百姓交代。后來耆英干脆借廣東老百姓來恫嚇英國人,他于1844年2至10月間,多次復信德庇時,表示:
"入城一節(jié),……并非本大臣別有意見","無如眾志甚堅,牢不可破","若強行勢迫,誠恐激起事端","此中為難之處,不獨上帝可以鑒察,貴公使應亦諒及苦衷也"。
兩廣總督乞求英國寬予時日,等他說服廣東人后,再行進城。當然這是拖延之辭,他也是不可能說服廣東人同意入城的。
1845年10月,德庇時邀耆英到香港,當面恫嚇:如再不許進城,英國"只可動兵",別無選擇。耆英夾在中間左右為難,無法,只得放出風聲,政府可能會讓英軍入城,再次利用廣東人在三元里的余威壓英國人。
中英簽訂南京條約現(xiàn)場果然,聽到消息后,廣東人到處張貼布告,號召鄉(xiāng)民準備再次戰(zhàn)斗:"內則斬誅丑類,外則焚毀其巢,同心合力,盡剿根株,以彰天討而申公憤"。德庇時懾于廣東人的強硬,縮回香港。入城企圖還是沒有得逞。
1847年4月3日,德庇時還沒死心,再次提出入城要求,并將軍艦闖入珠江,耆英趕快從中斡旋,與英方密約兩年后開放廣州,英國軍艦退了出去。耆英打的是自己如意算盤:英國入城兩邊不討好,為這事自己折騰的夠嗆,反正兩年后老子不干了。
1849年4月,密約期滿,英國公使要求履約入城。那時候耆英已經(jīng)調離廣州,繼任兩廣總督徐廣縉還是沒有膽量實行密約。英國人使用武力威脅,將兵船再次駛入珠江內河。
于是,廣東出現(xiàn)了蔚為壯觀的一幕,10萬人齊集珠江兩岸,面對珠江里英國軍艦,舉手高呼抗議,聲威震天,英國公使文翰被抗議浪潮嚇到,只好再次放棄入城要求,入城之事最終不了了之。
“好斗”的廣東人,終于給咱中國人爭了一口氣。
鴉片戰(zhàn)爭,好勇斗狠,廣東人,英軍
你若喜歡,請轉發(fā)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751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