簽到領現(xiàn)金通知
今日領取時間10:00
除了清朝,我國歷史上其他朝代,皇帝頭頂上都是戴著有門簾的帽子,其實這頂帽子的名字叫做冕旒(liu),成語冠冕堂皇就是從這兒出來的。冕旒是古代中國禮冠之一種,相傳冕制始于黃帝,至周代時始完備,古時帝王諸侯卿大夫參加盛大祭祀所伏,冕旒為禮冠中最尊貴者,這個禮冠上的穗兒就叫做旒,是12寸長的五彩細繩組成的,這些穗兒上面穿著的玉珠,是按照朱白蒼黃玄的順序串成。不過到了漢代就用純白玉代替了。
旒數(shù)按典禮的輕重和穿戴者的身份而有區(qū)別,按典禮輕重來分,天子祭上天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袞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劉每旒貫玉9顆;天子祭祀山川大地的毳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貫玉3顆。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袞冕用12旒,每旒貫玉12顆。公之服只能低于天子的袞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侯伯只能服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區(qū)別,三公以下只用前旒,沒有后旒。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于規(guī)定的禮服,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許越位穿高于規(guī)定的禮服,否則要受到懲罰。天子為十二旒,周之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后來旒漸漸只限于帝王,于是“冕旒”則成了帝王的代稱。
據(jù)說旒的目的是為了避明,意思是王者視事觀物不可察察為明,也就是說一個身為領袖的人必須洞察大體而能包容小細節(jié)的瑕疵,還有說法是想讓皇帝時刻都謹記著自己作為皇帝就要有帝王的樣子,在重要的場面上,如果皇帝慌慌張張或者激動不已的時候就會帶動頭上的冕旒一起晃動,這樣就會打到皇帝臉上,以此來提醒皇帝要注意自己的威嚴,不能坐沒坐相站沒站像,皇帝的架子一定要端好了。另外一種說法是皇帝頭戴冕旒的時候,自己的表情會被遮擋起來,這樣就不會被大臣們看到自己臉上的表情了,畢竟朝堂之上大臣們的情商都很高,都有察言觀色的能力,一旦讓他們看到皇帝的喜怒就會開始看臉色行事,如果都依附于皇帝的表情,不去說實話說真話,那么離朝代的覆滅也就不遠了。
這個冕旒的兩邊都會有一個叫做充耳的玉珠,這個玉珠的存在作用也是為了提醒皇帝,要懂得明辨是非,無論何時都要頭腦清醒,在冕貫上的冕板被稱為延,基本上都是前圓后方的形狀,有天圓地方的意思,所以說古代的服飾是非常有講究的,不僅是身份的體現(xiàn),更有著深刻的寓意,只是皇帝頭上一頂簡簡單單的帽子就大有學問,而冕旒制度的出現(xiàn)也說明古人真的是很有智慧。
搜索
立即關注
你若喜歡,請點“在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754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公孫瓚與劉備有何關系他們怎么相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