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就給大家?guī)砬宄惱盏奈恼?,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p>
“貝勒”起初是滿族中的官職名,且地位高、權力大。但是在皇太極重定滿族宗室爵位之后,“貝勒”的實際地位大不如前。
此后清朝接受明朝制度的影響,“貝勒”也逐漸由大權在握的官職名稱演變?yōu)橐粋€不掌實權的爵位稱謂。但是,不論是作為有實權的官職名還是無實權的爵位名,“貝勒”所指代的群體都是特權階級,他們在政治、經濟、文化、法律等方面都享有一定特殊權利。然而,隨著“貝勒”地位、職責的不斷變化,其所享受的各種特權也有不同程度的變化。
貝勒作為爵位,是可以世襲的,清朝規(guī)定宗室后裔,成年即可襲爵,貝勒也在其中。順治時期朝廷將大清宗室爵位按等級進行劃分,總共分為10等,其中貝勒為第三等:“親王一子封親王,余子封郡王;郡王一子封郡王,余子封貝勒”。
到了康熙年間,朝廷對世爵等級的劃分又有新的變動:“親王一子封世子,候襲親王,其余之子封貝勒”,可見,貝勒爵位級別相當于有所下降。乾隆時期,皇帝出于對宗室的優(yōu)待,對此有所恢復,貝勒遞降者至不入八分鎮(zhèn)國公,令“世襲罔替”。
不僅是待遇,在權利上,貝勒也經歷了極大的變化。貝勒在努爾哈赤時期權力極大,甚至可以參政議政、決定國家大事。當時努爾哈赤挑選了四位能力出眾的子侄,時稱“四大貝勒”,四人按月輪流執(zhí)政,后金的軍國大事多由他們處理,該慣例之后漸漸演變?yōu)榇笄宓摹皣h”制度。
這段時期,貝勒對軍隊的影響力極大,之后經康、雍兩代,這種貴族政治制度越來越不合時宜,至乾隆五十六年被正式取消,貝勒等貴族在制度上再無左右國家大事的可能。不過,如果得到皇帝認可,貝勒可以以其他方式獲得軍權,調動軍隊。
貝勒在經濟方面也可以享受朝廷各種優(yōu)待。他們不僅占有大量莊園和人丁,還可以享受朝廷的祿銀、祿米。順治元年,朝廷明確王公俸祿標準,其中貝勒一級的俸祿為每年二千五百兩。
之后根據順治十六年王公俸米“視其俸銀,每一兩給一斛”的規(guī)定,貝勒每年還可再享受二千五百斛的祿米。這遠高于當時普通朝臣的薪俸標準,這也體現了清代貝勒俸祿待遇之優(yōu)厚。
另外,貝勒還有機會得到各種賞賜,例如,順治八年親政恩賞是:親王銀1萬兩、緞百匹,親王以下各有差?;閱寿p賚也是如此。順治十八年康熙帝登基時,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均獲得不同程度的賞賜。
此外,朝廷還為其配有官員侍衛(wèi),按規(guī)定貝勒府為14人。此外還可取用太監(jiān)若干名,無定數,嘉慶年間曾在用量上加以限制,例如貝勒只準用太監(jiān)20名,但該規(guī)定只實行了幾年就又恢復了原例。
在文化教育上,貝勒也有不少特權。清代皇帝十分重視宗室子弟的受教育問題。早在皇太極時期,統(tǒng)治就意識到子弟的受教育程度對于國家統(tǒng)治的重要意義,他 “令諸貝勒、大臣子弟讀書”,希望子弟們可以通過讀書不斷加強自身忠君愛國的意識,從而更好地為國家盡心盡力。
順治時期,宗室子弟教育更加制度化,在各旗設立宗學,令年滿十歲尚未受封的宗室子弟全部進入宗學學習,對貝勒以下,“亦勤加講閱”。此后便形成定制。
不僅如此,清朝前期,貝勒作為王公貴族享有一定的司法特權,例如,受審免跪,法當從輕等等。但是由于之后越來越多的宗室“不成器”,他們目無王法,作惡多端,為此統(tǒng)治者多次修改《律例》條款,使旗人的司法特權發(fā)生了很大變化。
乾隆十九年規(guī)定旗人犯罪,與普通平民一樣按律論處,原來旗人專享的“犯罪免發(fā)遣”優(yōu)待再也不存在了。
此外,對于之前法律規(guī)定的宗室“受審不下跪”的特權,嘉慶帝不以為然,他認為該規(guī)定不能體現大清律法的威懾力,會助長宗室犯罪的歪風邪氣。
于是嘉慶下令:“以后的犯罪宗室不再享有此項特權,到有司受審“無論承審者何官,但先將該宗室摘去頂戴與平民一體長跪聽審?!辈拇顺蔀槎ɡ?。
總之,到了清中后期,宗室特權還是受到較多限制的。許多滿洲貴族特權也逐漸消亡。貝勒所享受的各方面特權也呈現出削弱的趨勢,已經漸漸失去了最初的輝煌。
清朝沒有宰相 所謂宰相一般是指進入軍機處的滿漢大臣 因為長期在皇帝身邊參與軍國大事 代擬圣旨等 所以被人們稱為宰相。?;蚍Q中堂大人。權利很大。。而貝勒是一種皇室爵位。依次為王爺 貝勒 貝子 閑散宗室 。。貝勒也能進入軍機處參贊軍國大事 所以貝勒比軍機大臣地位高 軍機大臣比貝勒權力大
《那年花開月正圓》的背景是在清朝光緒年間,我們知道光緒年間那是慈禧當政的時候,那么貝勒爺是什么身份,到底有多大的權勢呢?
貝勒和王爺是什么關系?
貝勒和王爺都是滿族貴族的稱號,只不過地位不同,爵位從高到低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所以一般的王爺的兒子按照降一級世襲的規(guī)則來說,王爺包括親王和郡王,如果是親王的兒子就是郡王,郡王的兒子就是貝勒,以此類推,而滿清八大鐵帽子王就是不降級世襲,代代都是親王,而且比一般的親王還要尊貴。
貝勒權力有多大?和和珅這種大臣比呢?
清朝的貝勒是皇族的爵位,可是一般這個并不算職位,因為只有在朝廷擔任官職,才有實際權力,否則就是直接等著朝廷養(yǎng)老,然后混了個貴族虛銜而已,不過畢竟是皇族,你比如醇親王載灃的兒子溥儀可以直接指定為新的皇帝。因此如果我們拿乾隆重用的和珅來和貝勒比一下的話,當然是和珅權勢更大一些,而同是皇族的親王卻要更親近一些。
你比如乾隆朝的福康安,被追封為郡王這個了不得,異姓封王第一人,有說法是因為他是乾隆的私生子,而??蛋部赡苘姍啻笠恍墒窃诔⑸献匀皇呛瞳|的權勢更大一些,雖然福康安最后追封為郡王都算王爺級別的了。
公和親王的區(qū)別是什么?
公、侯、伯、子、男是古代的一些爵位,不過這些爵位不是皇室的爵位,而是封給重臣的官職,比如清末的曾國藩被封為了候,而雍正年間的年羹堯就被封為了公,年羹堯最后入了漢軍正黃旗。
《那年花開月正圓》劇中的歷史細節(jié)不做過多分析,不過這個作品總體的感覺細節(jié)還是不錯的。
生活在這個社會之中,每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社會地位,有的是老師、學生、有的是政府官員、還有的是國家領導人,在這個社會大家庭里每一個人都充當著重要的角色,這種社會階級現象并不是最近才出現的,而是在古時候就已經流行起來。
在清朝之前是沒有一個精確的準則來劃分每一階級的,后來是由康熙和雍正這兩代皇帝經過七十多年多次修訂才確立的比較準確的規(guī)則。這一規(guī)則將宗室分為九個等級,上至親王下至奉國將軍,而“貝勒”就包含其中,被定為三等階級,屬于高等級階級。
那么問題來了,“貝勒”一詞從何而來?
其實,貝勒一詞最早被用在滿文中,代表堅固、結實的意思,在滿洲,貝勒是“部落長”的稱呼,是地位僅次于“汗”并握有實權的官職。但在清朝入關之后,貝勒一詞逐漸變成了爵位的稱呼,并且不再擁有實權。
出現這一情況其實是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有關,在當時清朝依靠宗室的力量才得以進關打江山,可以說宗室為清朝攻打下江山做出了巨大貢獻,在清朝建立之后為了報答各宗室,就要給各宗室加官進爵,但是單單依靠宗室里的人才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朝廷還會在民間征用人才。
其實清朝給宗室封爵位的做法優(yōu)點有很多,不僅廣納賢才為己所用,他們還可以通過這種做法使宗室交出部分職務,削弱宗室力量,鞏固清朝皇族的地位,使清朝坐穩(wěn)江山。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獲得一個等級是十分困難的,那么“貝勒”的稱號該如何獲得呢?
原來對于皇子來說,他們可以非常容易的就可以受到封賞,因為他們出身好,所以即使他們沒有立下功勞,到了十五歲他們就會被皇帝授予爵位,但是萬一皇子沒有活到十五歲,那在他死后也有可能獲得貝勒的爵位,享有貝勒的下葬方式。
而對于那些沒有皇子幸運的宗室來說,他們要想被封為貝勒辦法有兩種:一種是憑借自己的實力立下功勞的宗室可以受封“貝勒”,這種功封來的爵位是可以世襲的,并且還可以通過立功加封,但是這種爵位只能世襲給一個人,其他人都要降爵。
另一種辦法就是從親王那邊繼承過來,這種辦法要比上面的辦法容易的多。不用努力就可以白白享有爵位。
貝勒對于其他爵位來說有很大的不同,貝勒的兒子被封為貝子,而不能被封為貝勒,但是貝子也可以通過后來的努力,建立功勛,受到皇帝的特別賞賜,加封為貝勒。但是平民老百姓想被封為“貝勒”真的是難上加難。
由此看來,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不通過努力就想獲得很高的地位是不可取的,靠自己的實力獲得地位,才會受到他人的尊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774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