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元文宗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了相關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元朝是蒙古人憑借武力建立起來的王朝,即使在統(tǒng)一天下后,歷任皇帝也大都喜好騎射、游獵,而對文學藝術普遍不感興趣,能跟“文人皇帝”形象沾上邊的,唯有元成宗、元英宗、元文宗3人而已。其中,又以元文宗孛兒只斤·圖帖睦爾的文藝功底最深,號稱元朝最有才華的皇帝。然而,恰恰正是這位元文宗,把元朝帶向毀滅之路。
圖帖睦爾是元武宗海山的次子,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之侄,泰定帝也孫鐵木耳的堂侄,元明宗和世?的異母弟,生于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元仁宗在位期間,圖帖睦爾被流放到海南,直到泰定帝即位后才被召回大都并晉封為懷王,出居建康、江陵等地。
致和元年(1328年)七月,泰定帝暴崩于上都,由于權相倒剌沙遲遲不肯扶立太子阿速吉八(天順帝,在元文宗登基后,才被擁立為帝)登基,由此引起朝野內外的憂懼與猜疑。在這種情況下,元武宗當年的心腹、僉樞密院事燕鐵木爾在大都發(fā)動政變,迎奉圖帖睦爾入京主持大局,并在當年九月擁戴他為皇帝。1個月后,燕帖木兒率軍攻陷上都,俘虜并處死天順帝和倒剌沙等人,內戰(zhàn)由此結束。
內戰(zhàn)結束后,元文宗遣使往迎遠在察合臺汗國避難的兄長和世?,并將皇位讓與他。天歷二年(1329年)正月,和世?在故都和林稱帝,隨即在燕帖木兒的陪伴下前往大都,并在途中發(fā)號施令,任意更換元文宗、燕帖木兒任命的官員,由此引起他們的不滿與憂懼。當年八月初一,和世?抵達王忽察都,與圖帖睦爾相聚并舉行宴會,然而僅過了4天便被毒死,終年30歲。
元明宗暴死后,燕帖木兒率群臣擁戴元文宗復辟。元文宗重登大寶后,進拜燕帖木兒為丞相,封太平王,把軍國大事全部交給他處理,并且把泰定帝的1位皇后(并非正牌皇后八不罕)和40位公主賜予他做妻妾(“取泰定帝后為夫人,前后尚宗室之女四十人?!币囊姟对贰ぞ硪话偃司怼?。由此,燕帖木兒成為元朝的“無冕之皇”,而元文宗則幾乎成為傀儡皇帝。
正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元文宗雖然在政治上無所作為,但在文化方面的成就卻斐然可觀,堪稱元朝最有才華的皇帝。跟元朝大多數皇帝喜武厭文的性格不同,元文宗成長于漢地,自幼便酷愛學習漢文化,加之天賦秉異、有大儒的悉心教導,因此擁有極高的文化修養(yǎng),尤其是在書法、繪畫方面的成就最高。
據史書記載,元文宗的書法成就很高,其“落筆過人,得唐太宗晉祠碑風,遂益超詣”(引文見《至正集·卷七》)。不僅如此,元文宗在繪畫方面的造詣也頗深,雖然流傳到今天的很少,但都堪稱稀世珍品,其代表作《萬歲山圖》稿本(2010年拍賣所得高達3.348億元),被專家夸贊為“意匠、經營、格法,雖積學專工,所莫能及”(引文見《蒲室集·卷十三》及《輟耕錄·卷二六》)。
元文宗在位期間重視文治,為此專門創(chuàng)建奎章閣,不僅陳列珍玩、儲藏書籍,而且還匯集當時最著名的學者文士談論儒學、編撰書籍,給后世留下很多寶貴的文化財富。在奎章閣學士院編纂的諸多書籍中,價值最高的莫過于《經世大典》,全書共有894卷,分君事(帝號﹑帝訓﹑帝制﹑帝系)、臣事(治典﹑賦典﹑禮典﹑政典﹑憲典﹑工典)兩大部分﹐是研究元朝政治制度史不可或缺的專著。
元文宗雖然在文治方面頗有建樹,但在其他領域的作為卻乏善可陳,甚至可以說很糟糕。除了放任燕帖木兒專權,從而導致政治大壞外,元文宗還極端崇信佛教,不僅提升帝師的地位、濫做佛事,而且還允許佛教徒干預朝政,并免除天下僧尼的一切賦稅、差徭,由此導致佛教勢力的迅速膨脹和財政收入的銳減。燕帖木兒的專權禍國及佛教勢力的泛濫,無形中激化各種社會矛盾,為元朝的滅亡埋下禍根。
元文宗晚年對毒殺兄長的行為深感懊悔(“昔者晃忽叉之事,為朕平生大錯。朕嘗中夜思之,悔之無及”。引文見《庚申外史》),為此在臨終前頒布遺詔,將皇位傳給元明宗的長子妥懽帖睦爾,而非太子燕帖古思。至順三年(1332年)八月,元文宗駕崩,年僅29歲。然而,元文宗死后,權相燕帖木兒卻擅作主張,將年僅7歲的懿璘質班(元明宗次子)立為皇帝,是為元寧宗。
元寧宗在位僅53天便病死,此后大半年時間里,軍國大政全由燕鐵木爾一人處理,直到他病死后,妥懽帖睦爾才被太后卜答失里(元文宗之妻,曾殘忍地殺死元順帝的嫡母八不沙)冊立為帝,時在元統(tǒng)元年(1333年)六月。7年后,元順帝罷黜權相伯顏后親政,并徹底清算元文宗夫婦的罪行,下詔拆毀太廟當中的文宗室,將卜答失里、燕帖古思母子流放到東安州,旋即將他們賜死于貶所。
孟子,姬姓,孟氏,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期鄒國(今山東濟寧鄒城)人。戰(zhàn)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于孔子,與孔子并稱“孔孟”。
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tǒng)”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為“亞圣公·樹宸”,尊稱為“亞圣”,《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編寫完成,倡導“以仁為本”。
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渡趹n患,死于安樂》、《富貴不能淫》和《寡人之于國也》被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
擴展資料
地位奠定:
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稱為"亞圣"。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有一首諷刺孟子的打油詩:“乞丐何曾有二妻?鄰家焉有許多雞?當時尚有周天子,何事紛紛說魏齊?”自中唐的韓愈著《原道》。
把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道統(tǒng)”的人物開始,出現了一個孟子的“升格運動”,孟子其人其書的地位逐漸上升。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孟子》一書首次被列入科舉考試科目之中。元豐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為“鄒國公”,翌年被批準配享孔廟。
以后《孟子》一書升格為儒家經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其實際地位更在“五經”之上。
《孟子》一書,在漢代就被認為是輔翼“經書”的“傳”,和孔子的《論語》并列。至五代,后蜀主孟昶下令將《易》《書》《詩》《禮》《周禮》《儀記》《公羊傳》《谷梁傳》《左傳》《論語》《孟子》十一經書寫刻石。
《大學》和《中庸》被認為是孔子弟子曾參和孔子之孫子思的著作,這樣,《孟子》一書便與孔子及孔子嫡系的著作平起平坐了,其實際地位更在“五經”之上。
元朝至順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為“亞圣公”,以后就稱為“亞圣”,地位僅次于孔子。
在明清兩代,官方規(guī)定,科舉考試的八股文題目必須從《四書》中選取,要“代圣人立言”。于是,《孟子》一書便成了明清兩代士子們的必讀書之一了。
追封追謚:
?
宋朝?元豐六年(1083年)?宋神宗?鄒國公。
元朝?至順元年(1330年)?元文宗?鄒國亞圣公。
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奉為亞圣,罷公爵。
明朝景泰二年,孟子嫡派后裔被封為翰林院五經博士,子孫世襲。
民國三年,73代翰林院五經博士孟慶棠改封奉祀官。
民國24年,改稱亞圣奉祀官。
具體的范文模板
鏈接:/s/1RC1XztUIPgz6PqKlnlMMkA
?提取碼:?7juf
元朝的皇帝有15個 明朝的皇帝們除了少數幾個規(guī)矩點外,一個個頗似有穿越人士頂替,要說有多離譜就有多離譜。而反觀元朝的皇帝們,個個英武沉毅,雖然大多命數不長,卻都豁達大度,頗有君主之氣。魏源就曾評價過“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過于漢唐。自塞外三帝,中原七帝,皆英武鐘立,無一童昏暴繆之主”。 關于元太祖與明太祖,元世祖與明成祖的比較,已經在一篇小文里略做分析,這里且就他們個人素質再談幾句。毫無疑問,元太祖與明太祖都是從無到有,白手起家打天下,兩人也都是文盲出身。兩人都有過人的帝王素質。在軍事素質上,元太祖不學孫子兵法而用兵如神,橫掃歐亞無敵手,可謂是天生的卓越軍事家與統(tǒng)帥;而明太祖打敗陳友諒張士誠北伐滅元,雖是乘元朝衰落之時,在軍事上也有不俗的表現,但還是遜了一籌。論知人善任,元太祖豁達大度,從善如流,用四杰四狗統(tǒng)馭得當,用耶律楚材定治國、安民之道,用塔塔統(tǒng)阿創(chuàng)立畏兀兒蒙古文字,又做大扎撒,有天生管理者的素質。朱元璋起事初也能任用李劉常徐等一流人才,掃滅群雄,奪元朝天下,可謂一世之雄,只是雄猜好殺,將其功臣宿將屠戮得所剩無幾,作為管理者,未免舉措失當,遺禍無窮。在求知素質上看,元太祖對未知世界的興趣非常大,能尊重不同宗教,胸襟廣闊,包容一切文化,具有寬容性;明太祖對未知世界則不太感興趣,拒絕奇技淫巧,保持小農觀念,用八股禁錮天下文人心智,流毒后世。一句話可以概括為“元太祖讓他們的民族走向世界,明太祖讓他們的民族背向世界”。元世祖秉性里仁厚一面在史籍中反映得相當明顯,政治斗爭不殺弟弟,定天下之刑,笞杖徒流絞五等。笞杖罪既定,曰天饒他一下,地饒他一下,我饒他一下,馬可波羅記載了他救濟民眾的善舉,元史里也記載了他建立各項制度保障弱勢群體的功德。明成祖秉性中殘暴一面過于突出,十族全誅、剝皮實草建文忠臣,讓軍漢輪奸建文忠臣無辜妻女,實在太過野蠻,一邊殺戮一邊又談“仁義為君”、“以德治國”“慎刑少殺”,未免虛偽過分。論好大喜功素質,元世祖東征日本,遭颶風喪師,可謂一敗涂地,征爪哇頂多只是無功而返,征越南實際是大敗,卻因該國主動稱臣挽回一點面子,征緬甸滅亡蒲甘王朝,大大開疆拓土,是巨大的勝利,攻占城掠奪無數財富,己方損失不大,又震懾了中南半島諸小國,應算勝利。明成祖好大喜功不遜色于元世祖,幾十萬大軍征安南,結果耗資無數,死者無數,徒勞無功,宣德年最終無奈罷交阯布政使司,正式冊封黎利為安南國王,在丘福十萬大軍征漠北全軍覆沒后明成祖又“五出漠北”,結果除了第一第二次跟蒙古部落打了幾場小規(guī)模戰(zhàn)斗,后三次都是徒耗民力,得不嘗失。 [ 轉自鐵血社區(qū) / ] 元成宗跟明宣宗守成有得一比,他放棄了忽必烈動輒征戰(zhàn),繼續(xù)擴張的政策,平定了延續(xù)幾十年的西北戰(zhàn)亂,整頓吏治,打擊貪污受賄,多次下詔減免賦稅,鼓勵農桑,發(fā)展生產,堪為守成令主。明宣宗之前,安南幾乎沒有斷過兵燹,這使得明初的財政背上了沉重的負擔。宣宗決定議和,放棄對安南占領,從泥潭里抽身而出,以史家眼光看,還是比較明智的,而且能用三楊入閣秉政,廢除明成祖時代的苛政,也被史家贊許。元成宗原來未即位時好飲酒,被忽必烈訓斥過,但他即位之后能戒酒,其毅力遠非常人可比。明宣宗則好玩蛐蛐,終身不改,又向朝鮮不時索要善于烹飪的婦女入侍以飽口福,求索海東青這樣的猛禽??梢娨輼分膭儆谠勺?。 元仁宗跟明孝宗行仁政有得一比。元仁宗以世祖時所定成法為準,將武宗新增之官衙,濫封之官爵,盡行 廢去,“悉復至元舊制?!庇謱⑽渥跁r為增加支出而濫發(fā)之銅錢、鈔幣,禁 止使用,令民間百姓將其交到官府,換取原來的鈔幣。他又聽從老師李孟的 建議,依照中原傳統(tǒng)的選拔官吏之法,開科取士,由此而提倡儒學。可以說, 仁宗是繼世祖、真金之后的,推行“漢法治國”最有成效的帝王之一。明孝宗個人素質并不像他的父親憲宗一樣,一味迷戀于房中術,而是任用大臣、修明制度、體恤民情,贏得儒家士大夫的一致好評,被視作明代歷史上最符合儒家倫理的君主典范。二人素質基本相當。 元英宗與拜住君臣協和,雖施政僅僅二年,所作所為卻大可稱道。首先,他們制定頒行了《大元通制》這部元朝新法,成為元朝最重要的法典,填補了忽必烈朝代《圣元新格》的許多法律空白;其次,罷汰冗官,精簡機構,節(jié)省了不少行政費用;第三,推行“助役法”,減輕了忽必烈以來漢族民眾長期以來負擔的沉重徭役;其四,也是最有特點的,就是準備“以儒治國”,大用漢儒,把不少漢族官用選進省、臺及六部內任職,并下詔在全國范圍內“舉善薦賢”。只可惜被奸臣刺殺,英年早逝。明英宗與王振也是君臣協和,所作所為卻令人捧腹,五十萬大軍土木堡一敗涂地,自己也做了俘虜,丟人丟到姥姥家,居然還不醒悟,復辟之后還賜王振祭葬,立祠曰:“旌忠”。殺于謙之舉實在天下人寒心,其罪過于宋高宗。然而他在后世的評價卻遠比宋高宗好,難道僅僅就因為臨死前良心發(fā)現,停止讓婦女殉葬這一點小善行? 元武宗最大過失在于濫行封爵濫發(fā)紙鈔,但他遣使闕里,以太牢之禮祭祀孔子,且加號“大成至圣文宣王”,對全國遵行儒教者予以優(yōu)赦,由于他尊崇儒教,宮廷內外,習經成風。又勉勵興辦學校,對受災地區(qū),作出停止征收山場湖泊稅,聽任貧民就地采取。而反觀明武宗,荒淫無恥,信任宦官,強搶民女,不理朝政,實屬千古昏君中屬得上號的人物。 泰定帝派遣官吏訪察民情,考核吏治,審理冤獄整頓地方吏治廢去分封地州縣官的世襲特權,除去官吏的害民弊政,大興儒學,本有中興元朝之政的希望,卻不幸天災連年,百姓多流離失所,而自身又因病夭亡。而明世宗迷信道教,好神仙老道之術,一心求長生不老,又以處女血煉丹增強性欲,結果導致“壬寅宮變”,他也險些被宮女勒死。 元文宗能大興文事、提倡教育,大力尊奉儒學宗師們,下令“加 封孔子父齊國公叔梁紇為啟圣王,母魯國太夫人顏氏為啟圣王夫人”,其他如顏子、曾子、子思、孟子等,皆封以公爵,還特在曲阜的陋巷之中,為 甘于清貧的顏子立廟以祀之,還下令纂修元代集大成之著作《經世大典》。他對于吏治的整頓也十分重視,對政府中的濫官、冗員盡量加以裁減。而明神宗初期有張居正執(zhí)政,國事尚有可為,張居正死后則胡作非為,破壞張居正改革成就,怠于政事,酒色財氣,醉生夢死。他對于朝政的興趣,顯然沒有對斂財的興趣濃厚。在他親政的后20年,他基本上是一個不理朝政的皇帝。明朝滅亡,實亡于神宗。 [ 轉自鐵血社區(qū) / ] 元惠宗(順帝)其實素質還是不錯的一個君主,早期能任用脫脫,修撰宋遼金史,提倡文教,只可惜后期興趣轉向木匠和機械制造方面,不過論制造,他也遠勝于明熹宗,他被稱為魯班天子,可見手藝之精湛。不過罷脫脫表現出他的錯誤。明思宗剛愎自用,殺袁則是最大污點。
蒙古帝國時期
首先,可以確定的是,在元朝還是蒙古帝國時,蒙古的大汗們眼光遼闊,且蒙古氣息十足,根本不屑于,可能也根本想不到學習漢語。即便是比較重視統(tǒng)治技術的窩闊臺汗,他最為信用的大臣耶律楚材,也僅僅是一個漢化了的契丹人,可以說,他向他的大汗描述一些統(tǒng)治道理時想讓大汗理解還頗為費勁,很難想象窩闊臺汗會有興趣或者說有必要學習漢語。而且,即使是一個漢化了的契丹人,也迅速在窩闊臺汗死后喪失了在蒙古帝國的重要性。
圖/窩闊臺汗
忽必烈
無論是對于蒙古帝國還是對于元朝而言,忽必烈都是關鍵人物。正是因為他與阿里不哥爭位直接導致了蒙古帝國的分裂,改變了蒙古帝國的發(fā)展方向。他最終建立元朝,把統(tǒng)治的重心從草原轉向漢地。但就算是封地一開始就在漢地,十分重視統(tǒng)治方法,甚至信用許衡等漢族大臣的忽必烈也可以說漢語水平極其有限,或者壓根看不懂漢語。因為他在接見中國學者時,不得不仰賴翻譯。
圖/忽必烈
但元朝的轉向也正是從忽必烈開始,他雖然胸無點墨,但卻讓自己的皇太子真金接受了良好的漢族教育,真金甚至每天都要練習漢語書法。但是這一時期又恰恰是一個轉向的時期,因為真金的長子顯然就不具備漢語閱讀能力,在打仗時,他只能依靠隨從的翻譯來閱讀隨身攜帶的《資治通鑒》。
元后期諸帝
忽必烈之后,元成宗鐵穆耳和元武宗海山的漢語能力不明,不過從歷史上的失載來看,其水平應該不會太高。
元武宗之后,元仁宗對漢族學問有著特別的愛好,他下令終于恢復了科舉考試。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他甚至可以閱讀《貞觀政要》,他并下令將其翻譯成蒙古文。仁宗之后,元英宗至少具有書寫漢語的能力,并且應該不差,因為他甚至敢于將自己的漢語書法作品賜給臣僚。
于1329年即位的元文宗無疑是元朝諸皇帝中漢學素養(yǎng)最好的。他在大都創(chuàng)建奎章閣,命儒臣進經史之書,并且仿唐、宋會要體例,編修《經世大典》,整理并保存大量元代典籍。他還提倡尊孔,加封孔子父母及后世名儒。
圖/元文宗
可以說,從忽必烈之后的元朝半個多世紀的統(tǒng)治中,元朝統(tǒng)治者已經漸漸認識到自己的統(tǒng)治重心是漢地,他們或多或少掌握了漢語,有些還表現出對于漢學的特別愛好。并不像刻板認知中的?大老粗?形象。
元明宗和世是元朝的第九位皇帝,但他卻是蒙古帝國的十三代大漢。最讓大家感到奇怪的一點就是他的上任皇帝是他弟弟,而他的下任皇帝還是他的弟弟,并且這兩個弟弟還是同一人。那么這是怎么回事呢?元明宗和世的生平到底是怎么樣的呢?
后來,由于和世路途過于遙遠,所以率先登基的人是其弟元文宗。當和世從遠方趕來后,元文宗遵循諾言就禪位,將皇帝的為交給了哥哥和世。和世登基后,將想弟弟驅逐到海南等偏遠的地方。但是事實卻是在兩人見面的第5天,元明宗暴斃而亡。
元明宗的帝位并不是父親傳給他的,也不是自己奪來的。他的父親因為承諾所以將皇位給了元明宗的叔父,元明宗和弟弟也因此受到了元仁宗的迫害。在元仁宗死后,元文宗登基稱帝。但是元文宗是元武宗的次子,長子是元明宗。所以迫于元朝的慣例和朝臣的壓力,元文宗只能退位給哥哥元明宗。但是得到過皇位的元文宗并不想失去這個位置,所以他在去迎接已經登基的元明宗的路上,就將元明宗毒死了。
元文宗沒有料到的是,他雖然毒死了元明宗,但是也親手將元明宗的兒子們扶上了皇位。這是為什么呢?歷史上元明宗有幾個兒子呢?
原來元文宗雖然毒死了元明宗,但是卻一直害怕元明宗報復,尤其是將兒子封為太子卻很快死去的事情讓他很恐慌,他在死之前,就決定把皇位還給元明宗的兒子。他告訴大臣想讓元明宗的長子繼位。但是當時的朝政被丞相控制著,最后丞相勸服元文宗皇后,讓明宗次子登基。沒想到明宗次子登基后不到一個月就死了。明宗的長子一直被拖延到丞相逝世也正式登基。
所以歷史上,元明宗而對兒子共有兩個,一個是元寧宗,另一個是元惠宗。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831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陳平的計謀為什么被稱為歷史第一毒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