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政權的覆滅是很多原因構成的合力造成的,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這里面既有西川面積狹小,人口不多,綜合國力不足的原因,也有派系傾 軋,內(nèi)耗嚴重的問題,還有姜維以“新軍事變革”為名,自廢武功的特殊事件。 除此之外,蜀漢的敗落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內(nèi)部出現(xiàn)了軍閥割據(jù)的局面。
東漢末年之所以天下大亂,就是因為地方行政長官——州牧掌握了軍權, 至于黃巾起義和宦官專權對國家統(tǒng)一的危害反倒還在其次。
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過程,實質(zhì)上是大軍閥消滅小軍閥的過程??墒駶h集 團內(nèi)部在劉備死后卻出現(xiàn)了老軍閥未滅,新軍閥又粉墨登場的另類局面。蜀漢集團中第一個大軍閥就是諸葛亮。判斷一個人是不是軍閥的關鍵是什么呢?我以為最關鍵的問題是看軍隊究 竟是掌握在國家手中,還是控制在個人手中。
諸葛亮最高的官職雖然是漢丞相,武鄉(xiāng)侯,而不是大將軍,但他卻常常 以北伐為名,將軍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時他還在軍中大肆提拔親信, 先后將馬謖、董允、姜維提拔到重要領導崗位上任職,來保證部隊對自己的 絕對忠誠。
一個國家的軍隊被軍閥控制,軍隊就很難為國家服務了,所以就有了“六 出祁山”而不能取中原寸土的笑話。后來,諸葛亮死了,但軍閥割據(jù)的局面并沒有結束。因為諸葛亮的衣缽被 姜維完整地繼承了下來,真可謂“薪火相傳”。姜維掌權后一開始就擺出一副繼承先相遺志的架式,有事沒事都帶著大軍 到北部邊境轉(zhuǎn)一轉(zhuǎn),達到控制軍權、樹立威望、拉擾人心的目的。到了后期, 姜維則干脆不聽朝廷調(diào)遺,割據(jù)一方。
《三國志.蜀書.姜維傳》中記載:“五年,維率眾出漢、侯和,為鄧艾 所破,還住沓中。維本羈旅託國,累年攻戰(zhàn),功績不立,而宦官黃皓等弄權於 內(nèi),右大將軍閻宇與皓協(xié)比,而皓陰欲廢維樹宇。維亦疑之。故自危懼,不復 還成都。”
這段話的意思是:景耀五年,姜維戰(zhàn)敗,屯兵沓中。由于姜維連年征戰(zhàn), 卻沒有什么戰(zhàn)果,宦官黃皓與將軍閻宇聯(lián)合起來,想用閻宇換掉姜維。姜維知道后,害怕兵權被解除,就滯留在沓中,不回成都。
后世的“維迷”可以把姜維夸得圣人一般,但無論如何,姜維不聽中央調(diào) 遣的行為就是地地道道的軍閥割據(jù),放在任何時代都是足夠上軍事法庭的。而閻宇并不是一個反面人物,大家不要以為和黃皓沾了邊就都是壞人。而 且,另一位為《三國志》作注的歷史學家孫盛則認為,罷免姜維,保舉閻宇的 并不是黃皓,而是諸葛瞻和黃厥.
從史志對閻宇將軍不多的敘述中,我們可以看出閻宇絕對是個標準的職業(yè)軍人。《三國志.蜀書.霍峻傳》中寫了這樣一段話:“魏之伐蜀,召宇西還, 留宇二千人,令憲守永安城。”
意思是說:鐘會、鄧艾伐蜀時,劉禪召閻宇西進成都救援,閻宇將軍留下了二千人給羅憲,讓羅憲駐守永安城,自己率領大部隊奔赴成都。
與閻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姜維在明知鄧艾的部隊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成都平原時, 仍以情況不明為由,拒絕回師勤王。
我們知道劍閣是一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要塞,姜維是完全可以派 一部分人馬在劍閣遲滯敵軍,率領另一部分人馬馳援成都的。憑著姜維部隊的 實力,粉碎鄧艾父子人數(shù)不多的小股部隊應該是綽綽有余的。那樣的話,蜀漢 當時的危局或許可以迎刃而解。
但姜維為什么不去回援呢?如果站在一個割據(jù)軍閥的角度來看,姜維的所 作所為就很好理解了。
國家大廈將傾,軍閥們想的往往并不是力挽狂瀾,而是如何保存實力,以 便在投降的時候討價還價,這是軍閥的本性使然。國家滅亡了,如果姜維手中 的部隊還在,那么姜維還是姜維,做不了一方諸侯,也能做個“足谷翁”,富 甲一方。但如果姜維的部隊拼光了,姜維則只能淪為階下囚。是姜維的個人利 益,導致了他在國家最危難的時候選擇了袖手旁觀。
姜維的夢很美滿,但是姜維忘了,司馬氏是不允許國家內(nèi)部有軍閥存在的。 姜維降魏后不久,老辣的司馬昭就把他連同鐘會、鄧艾一勺燴了。正所謂“機關算盡,反誤了卿卿性命”!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842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