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知道解縉的故事嗎?接下來小編為您講解!
大明王朝一共出了三個大才子,他們分別是楊慎,徐渭,以及解縉。這三大才子的命運都挺相似,都是才高八斗卻又下場頗慘。尤其是今天要說的這個解縉,主編了《永樂大典》的他,卻為何被埋入雪中凍死?
照例回顧一下解縉的生平。洪武二年,也就是大明王朝建立起的第二個年頭,解縉出生了。解縉是江西人,生于書香世家,打小就聰明,是十里八鄉(xiāng)有名的神童。他五歲背詩,七歲寫文,十二歲便讀盡四書五經(jīng)。
這是標準的學霸人設,當然,學霸的考試之路也是暢通無阻。洪武二十年,解縉參加了江西鄉(xiāng)試,名列榜首,得中解元。第二年,解縉中戊辰科進士三甲第十名,即所謂的進士及第。得授庶吉士,官至翰林學士。
此時朝堂的天子自然還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很是器重解縉,常把他帶在身邊。有人要說了,都說伴君如伴虎,更何況還是伴著朱元璋這樣的“猛虎”,危險不?其實也還行,朱元璋對解縉還是挺不錯的。
有天朱元璋跟解縉說,咱倆雖然是道義上的君臣,但論恩情,則如同父子,你應該知無不言。解縉很聽朱元璋的話,第二天就呈上了萬言書,里面都是些關于律法、政治等方面的建議,得到了朱元璋的賞識。
這么一來,解縉就有了諫言的癮。沒過多久,解縉又呈上了《太平十策》。不過這些都還好,關鍵是之后解縉學到了言官的精髓——打小報告,勢必要得罪一些人了。解縉指責兵部僚屬玩忽職守,惹怒了尚書。
尚書沈潛當即上疏誣告解縉,朱元璋將解縉貶為了江西道監(jiān)察御史。諸如此類,解縉還得罪了御史等一干大臣,就連朱元璋都替他捏一把汗,命其“閉門思過”。朱元璋病逝后,朱允炆聽信誨言,再貶解縉。
好在有禮部侍郎董倫為他說好話,解縉得以重返翰林,并出任內閣首輔。朱棣登基后,解縉也得到了重用,還與朱棣建立了文淵閣,開啟了明朝的內閣制度。期間還奉命總裁《明太祖實錄》《列女傳》等書。
《永樂大典》這部集中國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總計約3.7億字的類書,也是由解縉主編的。朱棣欲立次子朱高煦為太子,解縉以“好圣孫”(朱瞻基)這三個字,說服了朱棣,而漢王朱高煦則對解縉恨之入骨。
雖說朱高熾已為太子,但朱棣仍是寵愛次子朱高煦。朱高煦自是驕傲,甚至在自己的儀仗上超過了太子的水準。解縉“老毛病”犯了,跟朱棣說,這樣下去怕是要起爭斗啊!朱棣勃然大怒,這是要離間我的骨肉?
朱棣不喜,朱高煦更是厭惡,還誣告解縉,導致解縉一貶再貶,一下被貶到了今越南地區(qū),后來還落得個“無人臣禮”的罪名而入獄。永樂十三年,朱棣想起了解縉,問:“解縉還在嗎?”錦衣衛(wèi)都指揮當即會意。
解縉被灌醉埋入了雪中,就這樣凄慘死去。解縉一生都在“仗義執(zhí)言”,并無私心,卻為何死狀極慘?我們不能武斷地說解縉因嘴招災,因為直言進諫本就是臣子的本分,正所謂雖萬死吾往矣。才子玉殞,惜也!
解縉這個人不簡單,作為明代三大才子之一,那是相當有學術分量的人才,那么,這樣一個大才子是如何成為明朝兩朝重臣的呢?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標榜以文治國,對知識分子自然有籠絡之心。
解縉其祖父就是元朝時期的進士,其父親也是貢舉,可以說,書香門第也不過如此,到了解縉這代,才氣也沒有斷,解縉五歲的時候就能讀懂詩文,七歲的時候能夠寫詩和做文章,被當?shù)胤Q為?神童?。
二十歲鄉(xiāng)試第一,次年會試取得進士三家第十名的成績,在那個缺乏文化人才的時代,解縉的出現(xiàn)必然轟動朝野。
當時朱元璋很賞識他,將他帶在身邊,甚至曾經(jīng)說過:?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
就是沒有把解縉當成外人,以兒子相待,希望解縉可以提出一些治國方略。
讀書人都是直腸子,朱元璋放出這話后,解縉真的從為國家著想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議,其中有一些建議是好的,受到朱元璋的贊許,但是說到朱元璋的高壓政策時,朱元璋就不太高興,等到解縉批評朱元璋大肆分封自己的兒子時,朱元璋就有些生氣了。
由于解縉跟朱元璋走得很近,經(jīng)常提出一些比較激進的建議,甚至還經(jīng)常彈劾一些大臣,因此,很多官員對解縉十分不滿,然而,解縉對官場的這樣冷眼卻渾然不知。
后來解縉的父親進京,朱元璋要解縉的父親帶解縉回家,并且表示,解縉太年輕,心性不夠成熟,讓解縉在家待個十年,然后在重用。
畢竟當時的解縉只有二十多歲,根本不適合當時的官場,朱元璋此舉可能是厭惡解縉年輕氣盛,也可能是為了保護解縉,畢竟這樣的人才不可多得。
在此期間,解縉閉門著述,在學術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到了第八年,也就是解縉三十歲的時候,朱元璋卻掛了。
朱元璋一死,賞識解縉的人就不在了,朱允炆登基后,朝臣有意刁難解縉,不讓他去給朱元璋吊喪,都說朝中有人好當官,解縉當時真的是山窮水盡了,在建文帝時期,解縉基本是打醬油的存在。
一直到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上臺后,想要編纂《永樂大典》,這才想起了解縉,畢竟解縉在家賦閑期間,主要干的就是編書的工作。
朱棣沒啥文化,因此在這件事上對解縉很倚重,曾經(jīng)說:?天下不可一日無我,我不可一日無解縉。?
解縉主編的《永樂大典》,其歷史意義相當深遠,堪稱世界歷史上最大的百科全書。
大概也就是在這段時間,解縉迎來了其政治生命的巔峰,被提拔為內閣首輔。
身居高位的解縉正是在此期間跌落神壇。
登基之后的朱棣一直在由于太子人選,當時的太子是朱高熾,雖然朱高熾并無過錯,但卻是一個大胖子,身體素質并不好,因此,朱棣不是很中意,朱棣比較中意的是漢王朱高煦,朱高煦跟朱棣的性格很像,尤其是在靖難之役中立下諸多戰(zhàn)功,還有好幾次救了朱棣,在打仗的時候,朱棣就承諾給朱高煦,大概意思是,朱高熾身體多病,你要努力上進。
但是靖難之役后,出于多方面的考量,朱棣最終還是立了朱高熾為太子,到永樂三年的時候,朱棣又有了想法,想要換掉太子,于是就召當時受朱棣信任的解縉來商議這件事,正常來說,朱棣是不應該詢問解縉這件事,換太子是帝王家事,不應該詢問大臣,即使問大臣,大臣也應該是三緘其口,這種事,搞好了,會說你一個擁立之功,搞不好就要掉腦袋。
只不過解縉是學術型人才出身,對于政治始終沒有那么敏感,也終究沒有搞清楚朱元璋為何要其在家賦閑十年。性子比較直的解縉對朱棣說,不應該廢立太子,而且講了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如何好之類的話。
按理來說,解縉的這些話應該正是朱棣的心里話,其實朱棣也喜歡朱瞻基,之所以會由于,完全是感覺愧對朱高煦了。
但是從此之后,解縉經(jīng)常上書批評朱高煦,最終惹得朱棣的不滿,認為解縉是在挑撥皇室關系,開始冷落解縉,隨后將解縉貶出京城,到廣西擔任布政司參議,希望解縉能夠找出自己的問題所在。
很顯然,解縉并沒有吸取這個教訓,永樂八年時,解縉進京奏事,由于朱棣率軍北征了,由太子朱高熾監(jiān)國,解縉本來應該通過正當程序上奏,然而他自詡自己曾經(jīng)擔任過首輔,竟然不顧朝廷禮法,直接到朱高熾的府上奏事。
當時的解縉已經(jīng)是地方官員,按照規(guī)定是不可以隨意拜見皇子的,對解縉懷恨在心的朱高煦知道此事后,當即給朱棣打小報告,說解縉不等朱棣回來,而擅自拜訪太子是?巴結太子,無人臣禮?。
朱棣當時對解縉已經(jīng)有反感,再加上之前解縉曾經(jīng)堅定的支持太子,認為解縉可能跟朱高熾有勾結,隨后將解縉打入錦衣衛(wèi)的牢獄當中。
錦衣衛(wèi)的詔獄是多少文臣的人生終點站,只要進了錦衣衛(wèi)的監(jiān)獄,很少有活著出來的,估計朱棣此舉就是要直接搞死解縉。
但是讓朱棣沒有想到的是,解縉在錦衣衛(wèi)的監(jiān)獄里面一關就是五年,一直到永樂十三年,朱棣才看到解縉在出現(xiàn)在囚徒名單上,意味深長的說了一句:?縉猶在耶??
這一句話可算是要了解縉的命了,隨后不久,解縉就被錦衣衛(wèi)用酒灌醉后,埋到了積雪當中,年僅四十七歲的解縉就這樣被凍死了。
1941年5月19日, *** 主席在延安干部會上作報告,題目是《改造我們的學習》,在這篇報告中,偉人引用了一條楹聯(lián):“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边@副流傳了500多年的著名楹聯(lián),出自明代翰林學士、《永樂大典》的總編纂解縉之手。解縉侍奉過三代皇帝,朱元璋曾親口對他說:“朕與你義如君臣,恩如父子,你對我有何諫言應言無不盡才是?。 苯饪N曾領導3000學者以3年時間,完成了3億7千多萬字,長達2萬多卷的《永樂大典》。然而,這位滿腹經(jīng)綸的廟堂偉器只活了47歲。接下來為大家講講解縉之死。
解縉笑著說:“打掉一只玉桶,有啥關系?”說罷,“哐啷”一聲,把一只玉桶打碎了。那幾個大臣趕快去報告皇帝?;实蹅鱽斫饪N問:“解縉,他們說你打掉了一只玉桶,是真的嗎?”
解縉說:“為了萬歲的江山,我打掉了一只玉桶。因為天無二日,民無二主,只有一統(tǒng)(桶)江山,哪有二統(tǒng)(桶)江山?若有二統(tǒng)(桶)江山,國怎安寧?”
皇帝說:“對呀!打得好!打得好!”那幾個大臣灰溜溜地退了出來。解紹跟著也出來。走到門口,那幾個大臣又圍攏來,一個個伸出大拇指夸獎他,稱他是個奇才。接著又激將道:“解大人,你只敢打一只玉桶,還敢不敢打第二只玉桶?若敢打這只玉桶,就算真有本事?!?/p>
解縉道:“這算啥?”說罷,“哐啷”一聲,把剩下的一只玉桶也打掉。那幾個大臣又飛奔去報告皇帝。皇帝大怒,又派人把解縉叫來問:“解縉,你剛才說只有一統(tǒng)江山,沒有二統(tǒng)江山,把那一只玉桶打掉了?,F(xiàn)在,你把剩下的一只玉桶也打掉了,這是為何?”解縉奏道:“玉桶江山,脆而不堅,鐵桶江山萬萬年。為了陛下皇業(yè)永固,還是打掉玉桶換成鐵桶吧。這樣,陛下的江山就會象鐵桶一樣,萬代相傳了?!苯饪N的話說到皇帝的心坎上,他立即下令鑄一只大鐵桶放在金鑾殿上。
解縉對朱棣說了兩句話,最終決定了長子朱高熾的太子地位。他說:“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又道“好圣孫”(長孫更好)。立長立嫡,是為正統(tǒng)。解縉之舉,是一個臣子的本分。他促使朱棣作出了正確的選擇,也才有了后來明朝的“仁宣之治”。朱高熾和他的兒子,都是公認的好皇帝。
漢王朱高煦,是一個無賴之徒。他要害的人,無一能幸免?!疤铀於ā?,“高煦由是深恨縉”。朱高煦對解縉之恨,無以復加。于是,他使毒招誣陷迫害解縉。
有兩件事,被朱高煦拿來說事。一是所謂的“泄禁中語”。說解縉將樞密之事外泄。此事實為子虛烏有。二是所謂的“廷試讀卷不公”。解縉曾主持兩次會試,但未有確鑿證據(jù)能證明其營私。但解縉卻因此被謫貶到交(今越南)任職。
公元1410年,解縉奉命進京奏事。待他趕到北京,朱棣已率大軍遠征漠北?;实鄄辉?,解縉自然就去朝見正在留守監(jiān)國的皇太子朱高熾。這種事實屬正常。皇帝不在,向監(jiān)國報告,理所當然。但朱高煦卻據(jù)此向朱棣告狀,說解縉“私覲太子”,“無人臣禮”。朱棣歸國,正好碰上一件事,對太子不滿,便借題發(fā)揮,命錦衣衛(wèi)將解縉從越南抓回,扔進了大牢。
一天,明成祖朱棣要紀綱把監(jiān)獄中的囚犯名單給他看,一看到“解縉”二字,順口說道:“啊,解縉還活著呀!”這無異于死刑判決書。紀綱心領神會,回到獄中,將解縉用酒灌醉,扒光衣裳,用草席卷著,拖到雪地里,活活凍死。一生耿介,滿腹經(jīng)綸,卻不懂為官之道的解縉,就這樣被殘害致死!這就是解縉之死的原因和經(jīng)過。
東方一位哲人嘗言:“寶劍贈猛士,英才隨英主;美匣藏寶玉,良馬配金鞍,”名士未遇英主,結局往往是十分悲慘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866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