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護太子(?--約758年前后),藥羅葛氏?;丶v汗國的太子,唐朝的忠義王。是英武可汗磨延啜之長子、太子。名字不詳,史書通常稱他為“葉護太子”或“太子葉護”。
生平事跡
助平叛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唐肅宗為了盡快收復長安,決定向回紇(回鶻)借兵。唐肅宗在靈武即位兩個月后, 即至德元年(756)九月,派遣雍王李守禮之子敦煌王李承寀、名將仆固懷恩、將軍石定番出使回紇,以圖借兵?;丶v的第二任可汗、英武可汗磨延啜也有同唐朝交好、聯(lián)姻的心愿,提出將自己的女兒嫁給李承寀為王妃,唐朝接受了這一提議,唐朝敦煌王李承寀以回鶻公主為妃。于是英武可汗自將回紇軍隊與朔方節(jié)度使郭子儀共同討賊。又派自己的長子、太子葉護率四千騎兵聽命于郭子儀。同時,李承寀與葉護太子共同將領軍隊。
唐肅宗設宴款待太子葉護一行人,又命自己的兒子、當時的廣平王李豫(初名李俶,后來的唐代宗)與葉護太子結拜為兄弟。葉護太子很高興,稱呼廣平王為兄。太子令達干等人先行去拜見郭子儀,郭子儀犒飲三日。太子推辭到:“現(xiàn)在國家多難,我是來助唐討逆的,如何敢食!”郭子儀堅決請求,葉護太子才率領軍隊留下來三日,第四日啟程,開始戰(zhàn)斗。
隨后的一、二年中,葉護太子領回紇騎兵配合唐軍,在一系列戰(zhàn)斗中立下赫赫戰(zhàn)功,幫助唐王朝收復了長安等地。還師后,唐肅宗在宣政殿設宴犒勞葉護太子,封他為“忠義王”。
以罪死
隨著葉護太子率領回紇騎兵幫助唐朝平叛有功,以及唐朝敦煌王李承寀娶回紇可汗的女兒為妃,唐肅宗將自己的第二女寧國公主嫁給英武可汗為可敦(王后,回紇可汗之妻)。 英武可汗同時又為自己的少子移地健求婚,肅宗將著名將領仆固懷恩的女兒嫁給了移地健。
大約就在這一時期,葉護太子因罪被殺,他的弟弟移地健被英武可汗立為太子。759年,英武可汗病死,移地健即位,即牟羽可汗(又稱“登里可汗”)。
至于原太子葉護被殺的原因,《新唐書》載"始葉護太子前得罪死",《舊唐書》載"長子葉護先被殺,乃立其少子登里可汗",都沒有詳細的記載,現(xiàn)在無法知道他的死因了。
一千多年過去了,唐朝、回紇汗國都已被歷史的車輪碾過,唯有僅存的遺物《唐忠義王葉護碑記》,記述著這位回紇王子曾經(jīng)率軍助唐平叛的赫赫戰(zhàn)功,供后人憑吊。
相關文物
《唐忠義王葉護碑記》。此碑是唐肅宗初年,為紀念回紇幫助唐朝平叛而刻造的。“忠義王”正是唐朝廷賜給葉護太子的封號。碑石現(xiàn)存中國陜西省西安市的營里寺。
史料記載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七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歷史上,出現(xiàn)在漠北草原上的族群集團眾多。失勢的霸主要么是少量統(tǒng)治者西遷,要么是大批底層融入中原。彼此之間的聯(lián)合與爭斗,也與同時期的中原王朝相互影響。從古典是的匈奴再到中世紀前期的突厥,莫不是如此。隨著突厥的霸權衰落,新的回鶻勢力也就悄然登場。 漫長的蟄伏 回鶻最初源自匈奴時代的丁零人 回鶻也稱回紇,由幾個鐵勒部落聯(lián)合發(fā)展而來。早期兩漢時期,鐵勒人就生活在西伯利亞南部和貝加爾湖西-巴爾喀什湖一帶。當時的他們還臣服于匈奴單于,被同時代的中原稱為丁零。隨著匈奴霸權瓦解,鐵勒部開始南移占據(jù)生存空間,與當時的鮮卑柔然部相鄰。 北魏時,回鶻作為鐵勒部的一支游牧于伊犁河、鄂爾渾河和色楞格河流域,依附于新躥起的突厥汗國。這是,他們的名字又變成了袁紇。公元605年,袁紇部因反抗突厥的壓迫,與屬于鐵勒的仆固、同羅、拔野古等部落成立聯(lián)盟。這個聯(lián)合體開始被稱為回紇。 隋唐之交 回鶻依然是突厥汗國的附庸勢力 到了隋唐易代之際,漠北草原上的霸主依然是東突厥汗國。就連初創(chuàng)唐朝的李淵也因兵力不足,曾向東突厥稱臣。李世民通過宣武門之變上位后,東突厥的頡利可汗已經(jīng)處于統(tǒng)治崩潰邊緣。由于連年征戰(zhàn)和霜凍干旱等天災人禍,使得民疲畜瘦、屬部反叛。在這種情況下,李世民開始謀劃反擊東突厥的戰(zhàn)略。通過聯(lián)合西突厥、薛延陀、回紇、拔也古等有影響力的部族,一起出兵圍殺了東突厥。 公元630年,唐朝在攻滅東突厥汗國后,北亞草原上的形勢再次發(fā)生變化。吃進大量突厥遺產(chǎn)的薛延陀和回紇最為強盛,兩者共同控制漠北達15年。到公元645年時,薛延陀真珠可汗逝世,其子拔焯自立為多彌可汗。但新可汗殘暴無道、大失民心,整個薛延陀因此陷入內(nèi)亂。唐與回紇又趁此機會合力進攻薛延陀,殺死多彌可汗,直接滅亡了薛延陀。 唐朝對突厥的瓦解 讓回鶻有了發(fā)展空間 唐朝的漠北盟友 鼎盛時期的回鶻汗國勢力范圍 此后,漠北之地盡入唐朝的勢力范圍,回紇也成為漠北最強部落。他們從色楞格河流域南遷,占據(jù)了鄂爾渾河流域的哈啦遜。這里也曾是匈奴王廷、柔然汗廷和突厥牙帳的都城之地。首領吐迷度自稱可汗,但仍然接受了唐朝的節(jié)制,被唐朝冊拜為懷化大將軍兼任瀚海都督,統(tǒng)屬于燕然都護府。 三年后,回紇汗國發(fā)生烏紇之亂。唐朝的燕然都護府副都護元禮臣,平定叛亂,改立葉迷度的兒子婆潤為回紇可汗,使回紇汗國又重歸穩(wěn)定。在太宗逝世后,西突厥首領阿史那賀魯借機起兵,回紇首領婆潤請求協(xié)助唐朝出征,并出50000騎兵共同討伐。雙方再次聯(lián)手將老對手突厥人打翻。 師承突厥技術的 回鶻具裝騎兵 但在公元7世紀的后半葉,阿史那家族后裔復辟東突厥,建立了后突厥汗國。他們向北進入回紇人的活動中心鄂爾渾河,直接攻陷了漠北。戰(zhàn)敗的回鶻人大部分歸屬了這個后突厥汗國,只有少部分遷至土拉河流域。還有部分南投唐朝,被安置在河西走廊一帶。幾十年后,回紇人因不堪忍受后突厥的殘暴統(tǒng)治,將反抗斗爭推入了 *** 。最終,利用后突厥內(nèi)部出現(xiàn)的混亂,再次獲得獨立。 公元742年,回紇開始向突厥大舉反攻。他們與拔悉密、葛邏祿聯(lián)合,向后突厥進攻,擊殺了阿史那骨咄葉護可汗。后突厥余眾遂又立右賢王闕特勤之子為烏蘇米施可汗。當時的玄宗皇帝想招降這位突厥可汗,但后者去對此無動于衷。唐朝方面只能派出朔方節(jié)度使王忠嗣聯(lián)合拔悉蜜、回紇、葛邏祿三家,對后突厥勢力發(fā)起圍攻。兩年后,這位烏蘇米施可汗被拔悉蜜部所殺。其弟白眉可汗即位,成為后突厥的最后一任可汗。但他很快也被回紇首領骨力裴羅擊殺,后突厥勢力至此全滅。 阿史那家族的后突厥汗國 是回鶻人崛起的最后障礙 隨著阿史那家族徹底喪失草原霸權,回紇汗國真正成為了當時草原北部的最強勢力。骨力裴羅開始自稱骨咄祿毗伽可汗,將都城設在斡耳朵八里為了使其他草原部落臣服,他遣使赴長安請求冊封,獲得了懷仁可汗的頭銜。依靠這一系列的軍事和外交勝利,回鶻的版圖也達到了歷史最大狀態(tài)。從東接室韋到西方的阿爾泰山,手握整個漠北草原。 公元788年,汗國還向唐德宗上表請改「 ”回紇”為「 ”回鶻”,取「 ”回旋輕捷如鶻”之意。我們今天常常使用的名稱,就由此而來。 回鶻汗國是和中原關系較好的草原勢力 回紇汗國大體上不同于其他游牧草場帝國,并不會對中原的河道農(nóng)業(yè)區(qū)進行持久性的掠奪。他們選擇與唐朝建立信任,雙方一再將彼此說成是甥舅,就是這種友好信任關系的體現(xiàn)。 除了相互通婚,在唐朝發(fā)生的不少內(nèi)外戰(zhàn)爭中,回紇的軍事援助發(fā)揮過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回紇人的精騎力量,在攻滅東突厥、后突厥的戰(zhàn)斗中就已嶄露頭角?;丶v人還曾派兵援助唐朝對高麗的戰(zhàn)爭,幫助過平定安史之亂和徐州的銀刀軍兵變。長此以往,回鶻人已經(jīng)成為了唐朝非常倚重的外族部隊。 吐蕃崛起后 回鶻又是唐朝穩(wěn)定西域的重要助力 此外,回紇人還為唐朝在保衛(wèi)邊疆方面做出了極大貢獻。在安史亂后的20多年里,因河西走廊被吐蕃占領,安西和北庭都兩地無法與長安方面取得聯(lián)系?;丶v人就為了保衛(wèi)北庭的重要力量,常與吐蕃人發(fā)生沖突。公元805- 820年,回紇在保義可汗的領導下大破吐蕃,幫助唐朝收復了北庭和龜茲。也讓唐朝對外的交通要道再次打開。 公元9世紀時,沙洲首領張議潮等人率領各族軍民打敗吐蕃占領軍。西遷至此回鶻人在其首領仆固俊領導下,也和吐蕃人展開激戰(zhàn),斬殺了吐蕃大將論恐熱,并將其首級獻到了長安。 正在草原上巡邏的回鶻重騎兵 盛極而衰 黠戛斯人終結了回鶻的草原霸權 公元840年,新的黠戛斯人派出10萬鐵騎攻打回鶻。在殺死可汗之余,還焚燒了都城哈喇巴喇哈遜。 事實上,回鶻與黠戛斯的恩怨已存在近百年。早在公元755年,黠戛斯人就趁回紇傾巢出兵援唐平定安史之亂時進攻,占領了漠北的一部分。三年后,回紇主力回到漠北,正式和黠戛斯翻臉。黠戛斯人在這場戰(zhàn)爭中慘敗而歸,但并沒有就此衰落下去。相反,他們一直都在積聚實力。到公元840年,黠戛斯人終于等來機會,出兵攻破了回鶻汗國。 回鶻人的精英重騎兵 原本看似更強勢的回鶻汗國,滅亡原因也不難理解。首先是后代統(tǒng)治者因為地位拔高而變得殘暴。無能和不得民心,大大削弱了部族的戰(zhàn)斗力。其次是長期與附近部落打仗,自身也受到嚴重的消耗。最后是內(nèi)部貴族也經(jīng)常內(nèi)訌?;佞X汗國武將句錄莫賀就因與可汗發(fā)生矛盾,向黠戛斯借兵10萬,最終導致回鶻滅國。 汗國滅亡后,大部分回鶻人分三路向西域遷徙: 10多個部落遷往西域北部的吐魯番盆地,史稱「 ”西州回鶻”。他們聯(lián)合這一地區(qū)原已生活在這里的回鶻人、鐵勒人等少數(shù)族群,建立了歷史上的高昌回鶻王國。 后來成為死敵的喀喇汗國與高昌回鶻 龐特勤等人率領的15個部落遷徙到西北的楚河、七河流域一帶,史稱「 ”蔥嶺西回鶻”或「 ”阿薩蘭回鶻”。他們聯(lián)合當?shù)氐母疬壍摰绕渌回收Z集團,建立了更為強大的喀喇汗國,也稱中原稱為黑汗王朝。 最后一路遷徙到河西走廊,史稱「 ”甘州回鶻”。他們在與當?shù)卦械幕佞X、丁零和突厥結合,一度發(fā)展到30萬人的規(guī)模。后來被以黨項族建立的西夏攻滅,部分人演變?yōu)榻脑9套濉?今人看到的回鶻形象 大都源自汗國滅亡后 此外,還有少量分回鶻人向南遷徙,投奔到幽州附近的室韋部,后來逐漸被同化。至于,那些停留在漠北的回鶻人,也就只能屈居于黠戛斯之下。公元848年,黠戛斯擊破室韋,部分東遷的回鶻部落又被收歸故地。在遼國崛起并控制了大半個草原后,專門設置了回鶻國單于府進行管轄。這些回鶻人又和其他突厥融合,成為了克烈部之類新勢力。 一直到13世紀,蒙古帝國再次控制了整個草原。無論身處何地的回鶻后裔,大都成為了黃金家族的部眾。
主要參加過怛羅斯之戰(zhàn)和安史之亂的戰(zhàn)斗。
公元751年曾爆發(fā)過怛羅斯之戰(zhàn),唐朝戰(zhàn)敗,但是兩國戰(zhàn)爭后馬上修好了關系。
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唐朝曾借用回紇、大食等國及地區(qū)的軍隊,協(xié)助鎮(zhèn)壓安祿山反叛。阿拉伯帝國參加了廣平王李淑率領漢蕃聯(lián)軍,參與兵力約有三四千人。
后來唐朝曾再次借用回紇兵討伐史朝義反叛,不過這次援軍中肯定沒有大食兵了。 援助唐朝的大食兵,有一部分可能包括在“賜而遣之”的范圍內(nèi),并沿海道返回本土。
另有網(wǎng)友說阿拉伯士兵曾經(jīng)洗劫廣州,實際上這是某些人杜撰的,唐朝的阿拉伯士兵安史之亂后減員很大,大部分定居長安,極少數(shù)移居廣州,據(jù)史料僅有100—200人左右,不可能洗劫軍事重地廣州城,再安然揚帆起航全身而退。
下面是相關文獻和資料:
安史之亂發(fā)生后,至德二年(757年)九月,唐朝曾借用回紇、大食等國及地區(qū)的軍隊,協(xié)助鎮(zhèn)壓安祿山反叛。當時廣平王李淑率領漢蕃聯(lián)軍15萬,號稱20萬自鳳翔東進討賊。除安西、朔方等唐軍外,回紇、大食的武裝也參加這支聯(lián)軍。唐朝方面是郭子儀率領的朔方軍;蕃軍方面是葉護太子統(tǒng)領的回紇,大食兵。九月克長安,十月取洛陽,從此安史叛軍聞回紇而膽寒。在史籍中,對大食的兵眾有多少,起了多大作用都語焉不詳。由于回紇援兵統(tǒng)共只有“四千余眾”,所謂大食派“三千回兵”的傳說可能有所夸大。按當時實際狀況估計,既然史籍對回紇援兵的參戰(zhàn)人數(shù)、戰(zhàn)斗情況皆有記載,對大食的援兵僅提及其名稱,且排列在援兵之后,所以人數(shù)不會接近回紇援兵,大約在千人左右。那時在呼羅珊駐有大食兵,派千把人的一支軍隊去勞務輸出援助唐朝,賺取外匯不會有什么問題。至于其軍隊成員,除了大食人,也可能包括其屬國波斯人和中亞人。從中國史料看,這些大食援軍參加了收復長安和洛陽兩京城的戰(zhàn)斗。《舊唐書》198卷記述:“至德初,(大食)遣使朝貢。代宗時為元帥,亦用其國兵以收兩都”。又據(jù)《資治通鑒》220卷“唐紀36”記載,收復兩都以后,至德二年(757年)十月“葉護自東京還,上命百官迎之于浐水東長樂驛。上與宴于宣政殿。葉護奏以軍中兵馬少,請留其兵于沙宛,自歸取馬,還與陛下掃除范陽余孽。上賜而遣之。
”蕃軍似乎再沒有參加戰(zhàn)斗。盡管后來唐朝曾再次借用回紇兵討伐史朝義反叛,不過這次援軍中肯定沒有大食兵了。 援助唐朝的大食兵,有一部分可能包括在“賜而遣之”的范圍內(nèi),并沿海道返回本土。但是,大食援軍的大部分人卻沒有回國,留居于長安一帶,并與中國婦女通婚,這是首批正式落籍中國的大食人。大約三千的阿拉伯士兵,在參加收復長安和洛陽兩京城的激戰(zhàn)后,經(jīng)過人員死傷減員,大概還剩2/3約6-7百人,大部約4-5百人留居于長安,歸國的頂多也就是1-2百人,而就是這區(qū)區(qū)1-2百號人,是不可能能攻占,洗劫,焚毀,軍事重鎮(zhèn)廣州城,嚇得刺史韋利見棄城而遁。還能在完事后揚帆起航,乘風破浪,絕塵而去,全身而退的,所以說有關大食兵洗劫廣州城是不存在的。
在《大唐榮耀》中廣平王的戲份非常多,大家認識這個廣平王嗎?那么大唐廣平王是哪個朝代的?一起來看看吧!
大唐廣平王是哪個朝代?
廣平王(727年1月9日-779年6月10日),本名李俶。
安史之亂中,以天下兵馬元帥名義先后收復長安、洛陽。乾元元年(758年),被立為皇太子。寶應元年(762年),李豫即位。次年,安史之亂平定。李豫在位時期,改革漕運、鹽價、糧價等,實行了安定社會,發(fā)展生產(chǎn),“以養(yǎng)民為先”的財政方針。
廣平王早年經(jīng)歷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諱豫,肅宗長子,母曰章敬皇太后吳氏。以開元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727年1月9日)生于東都上陽宮 。初名俶,年十五封廣平郡王。玄宗有孫百余,王是嫡皇孫。宇量弘深,寬而能斷。喜懼不形于色。仁孝溫恭,動必由禮。幼而好學,尤?!抖Y》、《易》,玄宗鐘愛之。
收復兩京
祿山之亂,京城陷賊,從肅宗搜兵靈武,為天下兵馬元帥。至德二年(757年)盛夏過后,肅宗加緊了對安史叛軍總攻的準備與部署。這年閏八月二十三日,肅宗犒賞三軍,總攻長安、收復京師的戰(zhàn)斗即將打響。
九月十七日,唐朝大軍正副元帥廣平王、郭子儀為中軍,李嗣業(yè)為前軍,王思禮為后軍,回紇兵馬由葉護率領作為機動隊伍,在灃水之東的香積寺(位于今陜西長安南)以北橫亙30里,與叛軍10萬人擺開了決戰(zhàn)的陣勢。
戰(zhàn)斗一開始,敵人驍將李歸仁出陣挑戰(zhàn),唐軍前隊進逼相應,遭到敵人突然反撲,軍中大亂。正當危機關頭,壯勇絕倫的李嗣業(yè)奮臂高呼:“今日若不拚死一戰(zhàn),必將一敗涂地。”說著,竟卸下鎧甲,光著膀子,掄起長刀,沖向敵陣。敵軍被其英勇所震懾,唐軍也士氣大振,陣腳方才穩(wěn)住。李嗣業(yè)乘勢率領前隊軍卒各執(zhí)長刀,列陣而進,他身先士卒,所向披靡,軍陣似銅墻鐵壁壓向敵人。剎時之間,疆場上戰(zhàn)馬嘶鳴,刀槍撞擊聲、士兵吶喊聲,響成一片。這場血戰(zhàn)一直從午時打到酉時,直到夜幕降臨,敵軍潰逃而去。戰(zhàn)場上留下6萬多具尸體。叛軍退入長安后,連夜逃跑了。
唐軍得到戰(zhàn)報,代宗立即下令入城。京師長安淪陷安史叛軍15個月后終于收復了。
起初,肅宗急于收復京師,與回紇相約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這時,回紇葉護要按約定執(zhí)行。廣平王李豫與回紇葉護太子說:“現(xiàn)在剛克復了京師,如果大肆進行搶掠,那么在東京的人就會為叛軍死守,難以再攻取,希望到東京后再履行約定。”回紇葉護太子吃驚地跳下馬跪下來捧著廣平王李豫的腳,說:“我當率軍為殿下立刻前往東京?!庇谑桥c仆固懷恩率領回紇、西域的.jun隊從長安城南經(jīng)過,扎營于水東岸。(當時的“拜”不等于“跪拜”,唐朝太子廣平王李豫只是拜沒有跪,而回紇葉護太子立即又拜又跪)。百姓、軍士以及胡人紛紛拜廣平王李豫,都哭泣著說:“廣平王真不愧漢夷各族的主人!”肅宗得知后高興地說:“朕不如廣平王!”于是廣平王李整軍入京城,城中百姓不分男女老幼,都夾道歡呼悲泣。李留在長安,鎮(zhèn)守安撫了三天后,率領大軍向東去收復洛陽。任命太子少傅虢王李巨為西京留守。
唐朝官軍與回紇軍大破叛軍,叛軍嚴莊與張通儒等人放棄陜郡逃跑,廣平王李豫與郭子儀進入陜城,仆固懷恩率兵分頭追擊叛軍。[4] 嚴莊先進入洛陽向安慶緒報告敗狀。安慶緒率領他的部下逃跑,放棄洛陽。回紇軍進入洛陽府庫收取財帛,在市井村坊劫掠三天,唐朝拿出羅錦一萬匹給回紇,回紇停止了劫掠。
長安、洛陽兩京的相繼收復,代宗以天下兵馬元帥身份立下了卓越戰(zhàn)功。肅宗返回京城后,于至德二年(757年)十二月十五日,將他進封為楚王。乾元元年(758年)三月改封成王,五月十九日,立為皇太子,改名豫[7] 。十月五日,舉行了冊禮,確立了他的皇位繼承人地位。上元末年,兩宮有疾,太子往來侍疾,親嘗藥膳,衣不解帶。[1]
登基除奸
寶應元年(762年)四月,肅宗病重,張皇后無子,后懼上功高難制,陰引越王系于宮中,將圖廢立。乙丑,皇后矯詔召太子?;鹿倮钶o國、程元振知道皇后的圖謀,于是兵到凌霄門,候太子至,保護太子到禁軍中。當晚,領兵到三殿,將越王系及內(nèi)官朱光輝、馬英俊等囚禁,又將皇后軟禁于別殿。肅宗因此而崩,元振等迎太子于九仙門,見群臣,行監(jiān)國之禮。己巳,即皇帝位于柩前。
唐代宗繼位后,李輔國以立帝有功,恃此驕橫,竟然對代宗說:“陛下只須深居宮中,外面的政事有老奴來處理?!贝陔m然心中不滿,但懾于他手握兵權,只好委曲求全,尊稱他為尚父(可尊尚的父輩),事無大小,都要與他商量后才能決定。不久,代宗乘李輔國不備,派人扮作盜賊刺殺了李輔國,然后假裝下令追捕盜賊,并派宮中使者慰問其家屬。
蕩平余孽
寶應元年(762年)四月二十日,代宗即位。經(jīng)過一番周折,代宗開始親政。他親政以后,發(fā)布的第一道詔書就是委任奉節(jié)郡王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所謂“國之大事,戎馬為先”,這一天是寶應元年(762年)四月二十五日。
看得出,代宗即位后,確實把平叛當成了重要工作。在他部署平叛的過程中,也對朝廷上下、宮廷內(nèi)外的人事關系進行了調(diào)整。五月于丹鳳樓頒布的大赦制書已透出這一意圖。其中可注意的內(nèi)容是:玄宗時被廢黜為庶人的王皇后、太子瑛、鄂王瑤、光王琚等均恢復了封號,因擅兵被廢為庶人的永王璘等也予以昭雪。代宗的良苦用心似乎是通過對皇室成員的平反昭雪來梳理玄宗、肅宗時期淤結的政治遺留問題,從而尋求開拓進取的途徑。假如代宗能夠沿著這一思路順利地進行下去,再利用肅宗平叛時期圖謀中興的余蔭,未嘗不能獲得一個有所突破、有所振作、全面中興的良機。但是,由于內(nèi)政頭緒繁雜,兼以外患交困,特別是宦官勢力過于膨脹,致使代宗的努力在剛剛閃現(xiàn)出一絲希望之光后即銷聲匿跡。這不能不說是大唐帝國的悲劇。
寶應二年(763年)正月,安史叛軍的最后一個元兇史朝義走上末路窮途,自縊而死。很快,降將李懷仙就將他的首級送到京師。元兇授首,大功告成,唐朝諸道兵馬皆凱旋班師。
史朝義的死,標志著歷時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總算平定了。八年之中,不僅玄宗、肅宗各赴黃泉,唐朝皇帝換了祖孫三代,叛軍元兇也變了兩姓(安、史)父子四人(安祿山、安慶緒、史思明、史朝義)。代宗完成了肅宗未竟之事,總算可以告慰祖宗,松口氣了。舉國上下的黎民百姓似乎一夜之間忘卻了兵災戰(zhàn)火的苦痛,也為這來之不易的勝利而歡呼。杜甫在梓州(今四川三臺)聽到這一喜訊后所作《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
郭子儀,華州鄭縣人。唐肅宗、代宗時大將。初以武舉出身,玄宗天寶十三載,郭子儀為天德軍使,兼九原太守、朔方節(jié)度右兵馬使。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安祿山反于范陽,以郭子儀為朔方節(jié)度使,率領大軍東討。從此,郭子儀成為肅、代兩朝政壇上的人物。平叛功臣天寶十五載正月,叛將蔡希德攻破常山郡,擒殺常山太守顏杲卿。二月,郭子儀與河東節(jié)度使李光弼奪回常山郡,又南攻趙郡,取勝后回師。叛將史思明率幾萬人緊追,唐軍走叛軍也走,唐軍停叛軍也停,如影隨形,伺機決戰(zhàn)。唐軍退到恒陽,郭子儀堅壁自固,賊來則守,賊去則追,晝揚其兵,夕襲其幕,賊人不及息。幾天后,他與李光弼商議說:敵人已經(jīng)懈怠,可以決戰(zhàn)。六月,郭子儀、李光弼率領仆固懷恩等大將在嘉山布陣,史思明率軍來攻,被唐軍打敗。七月,肅宗即位于靈武,下令郭子儀班師回靈武,圖謀收復兩京。至德二載九月,郭子儀率領蕃漢兵15萬進取長安,當時請來4000回紇騎兵來助戰(zhàn),郭子儀慷慨有氣度,與回紇主將葉護太子搞好關系,雙方相得甚歡。到十月,兩京收復。郭子儀入朝,肅宗說:雖吾之家國,實由卿再造。乾元元年九月,郭子儀與李光弼等九節(jié)度使圍攻鄴城的安慶緒,肅宗認為郭、李兩人都是元勛,不便互相統(tǒng)屬,所以不設元帥,只以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使以監(jiān)軍。最后由于軍無統(tǒng)帥,號令不一,各軍都逗留不進,只郭子儀有所斬獲。乾元二年二月,史思明率軍從魏州來援安慶緒,準備與唐軍大戰(zhàn),未及合戰(zhàn),大風遽起,吹沙拔木,天地晦暝,跬步不辯物色。我?guī)煗⒍?賊軍潰而北,委棄兵仗輜重,累積于路。諸軍各還本鎮(zhèn)?;鹿亵~朝恩妒忌郭子儀有大功,趁機在肅宗面前說郭子儀的壞話,肅宗便以李光弼為天下兵馬副元帥,罷了郭子儀的兵權,讓他回長安閑住
上元二年二月,李光弼兵敗邙山,河陽失守。三年二月,河中鎮(zhèn)士兵嘩變,殺主帥李國貞。形勢對于最終平定叛亂很不利,朝廷無奈,又起用郭子儀為朔方、河中、北庭節(jié)度使兼興平定國副元帥,進封汾陽郡王,出鎮(zhèn)絳州。郭子儀到任后,恩威并施,很快安定了局勢。這年四月,代宗即位,宦官程元振得寵,認為郭子儀功高難制,又向代宗進讒言,罷了郭子儀的副元帥,充任巡視肅宗喪葬事宜的肅宗山陵使。這樣,郭子儀上任不到兩個月,又失去了兵權
代宗廣德元年十月,吐蕃攻陷涇州,又深入京畿,劫掠奉天、武功兩縣,接著渡過渭水南進,直逼京師。危急時刻,代宗又起用郭子儀為關內(nèi)副元帥,出鎮(zhèn)咸陽。郭子儀自從鄴城之敗被罷免兵權以后,身邊已沒有軍隊,現(xiàn)在倉促出征,只有20名騎兵跟隨,顯然無法作戰(zhàn)。等到了咸陽,吐蕃軍隊已經(jīng)渡過渭水,代宗聞訊,東逃陜州,長安失陷。郭子儀也只得從京城南下,沿路收集散兵,來到商州。招輯亡逸,其軍漸振。郭子儀派將軍張知節(jié)、長孫全緒等率兵萬人北上,扎營于韓公堆,長孫全緒又派王甫潛入長安城,聯(lián)絡少年豪俠作為內(nèi)應,一天,齊擊鼓于朱雀街,蕃軍惶駭而去。郭子儀率大軍隨后趕到,終于收復了長安。郭子儀在無兵無糧、極其困難的形勢下,召集亡散,與敵周旋,用智慧擊退了敵人,又一次挽救了唐朝。代宗永泰元年五月,以郭子儀為河南道節(jié)度行營都統(tǒng),出鎮(zhèn)河中。八月,叛將仆固懷恩引誘吐蕃、回紇、黨項等30多萬軍隊南下,分兵數(shù)道進攻京畿,劫掠奉天、醴泉縣,京師戒嚴,代宗下詔親征,親率禁軍屯駐禁苑內(nèi)
緊急關頭,代宗急忙把郭子儀從河中召來。郭子儀晝夜兼程趕赴涇陽扎營,這時敵軍已經(jīng)會合,郭子儀只有1萬人,敵軍圍之數(shù)重。眾寡不敵,不能硬拼,只能智取。郭子儀使李國臣、高升拒其東,魏楚玉當其南,陳回光當其西,朱元琮當其北。命諸將守備而不戰(zhàn),自率甲騎二千出沒于左右前后。吐蕃、回紇軍隊見一員老將率軍來回馳騁,心生疑惑,問唐人:這人是誰?唐人說:是元帥郭令公。回紇人大驚,說:郭令公還活著嗎?仆固懷恩說天可汗已經(jīng)去世,郭令公也不在了,中原無主,所以才跟他來?,F(xiàn)在郭令公活著,天可汗還在嗎?唐人說:皇帝萬歲無疆?;丶v人說:仆固懷恩騙我們!郭子儀了解到,回紇與吐蕃知道仆固懷恩已死,爭當進攻唐朝的主持人,關系惡化,分開扎營。于是郭子儀決定利用他們的矛盾,派人到回紇營中勸諭說:過去你們遠涉萬里,助國討賊,收復兩京。當時子儀我與你們,相交甚契,從未忘懷?,F(xiàn)在你們拋棄舊好,助一叛臣,實在不明智!仆固懷恩是個背主棄親之徒,對你們有什么好處呢?回紇人道:我們聽信了仆固懷恩的話,以為令公已經(jīng)去世,所以才來的。如果令公真的沒死,我們能見見他嗎?使者回報,郭子儀決定前去面談,他說道:今眾寡不敵,難以力勝。昔與回紇契約甚厚,不若挺身往說之,可不戰(zhàn)而下也。諸將請帶500鐵騎跟從,郭子儀說:此適足為害也。其子郭唏也勸他不要前去,郭子儀說:今戰(zhàn),則父子俱死而國家危;往以至誠與之言,或幸而見從,則四海之福也!不然,則身沒而家全。于是,郭子儀出陣去見回紇。唐兵傳呼道:令公來了!回紇人開始戒心很重,全軍拉滿弓弦對著唐陣,隨時準備射箭
郭子儀從容騎馬來到回紇陣前,摘下頭盔,以示誠心,說:各位可好?久同忠義,為何如此?回紇人見郭子儀如此以誠相待,紛紛扔掉兵器,下馬拜伏于地說:真是老令公?。」觾x召其首領,飲酒盡歡,又勸回紇人說:吐蕃本吾舅甥之國,無負而至,是無親也。若倒戈乘之,如拾地芥耳。其羊馬滿野,長數(shù)百里,是謂天賜,不可失也。今能逐戎以利舉,與我繼好而凱旋,不亦善乎!回紇人許諾。郭子儀派朔方兵馬使白元光與回紇合兵,吐蕃聞訊,當夜逃走?;丶v與白元光縱兵追擊,郭子儀大軍繼進,在靈武臺西原大破吐蕃十幾萬人,斬首五萬,生擒萬人,收其所掠士女四千人,獲牛羊駝馬,三百里內(nèi)不絕。郭子儀得勝后,又回鎮(zhèn)河中。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869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