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小編帶你追尋歷史上真實的李昪,探索發(fā)生在他們身上的歷史故事。
提起李昪,知道的人可能不是很多,但他的孫子南唐后主李煜,一代詞帝,可是無人不知,其實李昪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他可不像他的孫子李煜,只會吟風弄月,正是他建立南唐,完成養(yǎng)子到開國皇帝的逆襲。
李昪字正倫,小名為彭奴,傳聞李昪家門前有一棵梨樹,結(jié)了一個果子,有一升那么大,李昪的父親與鄰居一起分果子吃,剖開果子時,發(fā)現(xiàn)果子里有一條紅色的蛇,眾人大驚,蛇爬到李昪母親的床榻下就消失不見了,不久李昪的母親懷孕,生下了李昪。
李昪出身貧賤,小時遭遇唐末戰(zhàn)亂,父親失蹤,母親不久也死去,他成為孤兒,在濠州、泗州一帶流浪。南吳太祖楊行密攻打濠州時,看到他的相貌與眾不同,就收為養(yǎng)子。但楊行密的兒子們卻因他的出身低而排斥他,于是楊行密讓手下大將徐溫收養(yǎng),并改名為徐知誥。
李昪侍奉徐溫很孝順謹慎,徐溫曾責罵自己的兒子們不如李昪,由此,李昪引起了徐家孩子的排斥,尤其是徐溫的長子徐知訓。徐知訓曾召李昪喝酒,在帳后埋伏刺客想殺死他,行酒吏刁彥能察覺到了,斟酒到李昪時,用手指掐他,李昪醒悟起身逃走,這才幸免于死。
后來李昪從潤州到廣陵拜見徐知訓,徐知訓和他在光山寺飲酒,又想殺他,他的弟弟徐知諫將他的陰謀告訴了李昪,李昪起身逃走,徐知訓把劍給刁彥能,讓他去追殺,追至刁彥能中途回去了,欺騙徐知訓說追不上,李昪才得以逃生。
李昪長大后,身長七尺,寬額高鼻,為人溫厚而有謀略,曾在升州治理戰(zhàn)艦,任升州防遏使兼樓船副使,后因軍功升任升州刺史。任職期間,徐知誥勤儉好學,重視儒生,寬仁為政,因而得到民眾贊譽。徐溫前往升州視察,看到府庫充實,城墻修理整齊,于是遷治升州,而遷李昪為潤州刺史。
李昪起初不想去,多次請求到宣州,但徐溫不給。不久徐溫長子徐知訓在廣陵被大將朱瑾所殺,當時徐知訓是在朝輔政,而徐溫在金陵遙控指揮。潤州里廣陵很近,李昪得到了消息后,他搶先趕到廣陵平亂,控制了朝政。
李昪在廣陵執(zhí)政后,為了收攬民心,他寬緩刑法,推廣恩信,建造延賓亭用以接待四方之士,還經(jīng)常派人到民間了解疾苦,遇有婚喪匱乏的,便設法予以周濟,因此贏得了人們的好感,盡管徐溫身居金陵遙秉大政,但人心已大多歸向李昪。
李昪的做大,引起了徐溫的警惕,他派次子徐知詢到廣陵,準備讓他代替李昪執(zhí)掌朝政。但不久,徐溫病死,徐知詢回金陵奔喪,李昪趁機誣陷徐知詢有罪,把他降為右統(tǒng)軍,奪了他的兵權(quán),李昪從此大權(quán)在握。
公元937年十月,李昪見時機成熟,受禪稱帝,國號為大齊,尊南吳君主楊溥為高尚思玄弘古讓皇帝,尊養(yǎng)父徐溫為太祖、謚曰忠武皇帝,封兒子李景為吳王,封徐氏兒子徐知澄為江王,徐知諤為饒王。
后來,徐氏諸子請李昪復姓,李昪謙遜不敢忘記徐氏恩德,在百官的提議下,李昪復姓李氏,才有了李昪這個名字。李昪自己說他是唐憲宗的兒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并改國號為唐,奉徐溫為義父,徐氏子孫都封為王、公,徐氏女都封為郡、縣主。
李昪對養(yǎng)父徐溫家族還不錯,但他對南吳廢帝楊溥家族就很殘忍了,楊溥禪位后被幽禁在丹陽宮,第二年就死了,時年僅三十八歲;楊氏子孫被遷到海陵永寧宮,被嚴格管制禁止外人進入,時間久了,楊氏男女只好自為匹配。
后來,周世宗柴榮征伐淮南,下詔安撫楊氏子孫,當時李昪早已死去,他的兒子中主李璟聽說后,擔心楊氏作亂,便派人將楊氏族人全部殺害。
李昪在位期間,對外堅持弭兵休戰(zhàn),以保境安民,對內(nèi)則興利除弊,在治理國政上禮賢下士,并能虛心納諫,但晚年崇尚道術(shù),因服用丹藥中毒,個性變得暴躁易怒。公元943年二月,李昪因背上生瘡惡化而去世,終年五十六歲。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872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